南部新書乙

關燈
尾拂子,鞠躬宛轉,随隊唱夜好千匝于廣庭之中。

    及将旦得出,不勝困劣,扶舁而歸。

    一病六十日,而就試不得。

     政事堂有後門,蓋宰相時過舍人院,咨訪政事,以自廣也。

    常衮塞之,以示尊大。

    凡有公事商量,即降宣付閣門,開延英。

    閣門翻宣申中書,并榜正衙門。

    如中書有公事敷奏,即宰臣入榜子,奏請開延英。

    又一說:延英殿即靈芝殿也,謂之小延英。

    苗晉卿居相,以足疾,上每于此待之。

    宰相對小延英,自此始也。

     李揆秉政,苗侍中薦元載,揆不納。

    謂晉卿曰:“龍章鳳姿之士,不可見獐頭鼠目之人。

    ”及載入相,除揆秘書監,江淮養疾,凡十馀年。

     五方師子本領出在太常,靖恭崔尚書為樂卿,左軍并教坊曾移牒索此戲,稱雲備行從。

    崔公判回牒不與閱。

    傩日如方鎮大享,屈諸司侍郎兩省官同看。

    崔公時在色養之下,自靖恭坊露冕從闆輿入太常寺棚中,百官皆取路回避,不敢直沖,時論榮之。

     盧杞貌醜而藍色,人皆鬼視之。

     陳少遊除桂察,許中人董秀,歲供五萬米,行販越察。

     故事,諸官兼大夫、中丞,但升在本官之上。

    貞元中,元涵為蘇州刺史兼禦史大夫,便判台事。

     父子知舉三家:高锴子湘、□,于邵子允躬,崔郾子瑤。

    惟崔氏相去隻二十年。

     吏部故事,放長名榜,舊語曰:“長名以前,選人屬侍郎;長名已後,侍郎屬選人。

    ” 吏部常式,舉選人家狀,須雲:“中形,黃白色,少有髭。

    ”或武選人家狀,雲:“長形,紫黑,多有髭。

    ” 西蕃諸國通唐使處,置銅魚雄雌相各十二隻,皆銘其國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内,雌者付本國。

    如國使正月來赍第一魚,馀同準此。

    閨月即賈本月而已。

    校其雌雄合,依常禮待之,差謬即按。

    至開元末,鴻胪奏蕃國背叛,銅魚多散失,始令所司改鑄。

     大和中,上謂宰臣曰:“明經會義否?”宰臣曰:“明經隻念經疏,不會經義。

    ”帝曰:“隻念經疏,何異鹦鹉能言。

    ” 貞元中,裴肅為常州刺史,以進奉為越察。

    劉贊死于宣州,判官嚴绶領軍進奏,為刑部員外。

    天下刺史進奉,自裴肅始。

    判官進奏,自嚴绶始。

     鄭雲逵由朱滔軍逃歸長安,自盧龍掌記檢校祠部員外郎除谏議大夫。

     徐浩,越州人,峤之子。

    三遷右拾遺,并充麗正殿校理。

     绛州碧落觀碑文,乃高祖子韓王元嘉四男為元妃所制,陳惟玉書。

    今不知者妄有怪說,但背有“碧落”二字,故傳為《碧落碑》。

     白傅與贊皇不協,白每有所寄文章,李緘之一箧,未嘗開。

    劉三複或請之,曰:“見詞翰,則回吾心矣。

    ” 蕃中飛鳥使,中國之驿騎也。

     舊制,起居院在中書省内。

     貞元中,太常奏每年小大中祠,共七十七祭。

     天寶中,語雲:“殷、顔、柳、陸、蕭、李、邵、趙。

    ”以其行義敦交也。

    殷寅、顔真卿、柳芳、陸據、蕭穎士、李華、邵轸、趙□。

     天後時,太常丞李嗣真聞東夷三曲一遍,援胡琴彈之,無一聲遺忘。

     五原有冤獄,顔真卿為禦史辨之,天方旱,獄決乃雨。

    複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皆不齒,天下聳動。

     舊制,中書舍人分押六曹,以平奏報。

    貞元中,盧杞為相,請分之,楊炎固以為不可。

     貞元元年十一月,京兆奏有人于長興坊得玉玺,文曰“天子信玺”。

     奘三藏至西域,入維摩诘方丈,及還,将紀年月于壁,染翰欲書,約行數千百步,終不及牆。

     元和中,李绛、崔群同掌密命,韋貫之、裴度知制诰,李簡中丞并裴□在翰林日所舉,皆相次入輔。

     太和中,樂工尉遲璋左能啭喉為新聲,京師屠沽效,呼為“拍彈”。

     朱敬則,亳州永城人也,孝行忠鲠,舉世莫比,門表阙台者六所,今古無之。

    元孫禹錫,鹹平二年學究登科,見任虞部員外郎。

     貞觀中,紀國僧慧靜,撰《續英華詩苑》行于代。

    慧靜常言曰:“作之非難,鑒之為貴。

    吾所搜揀,亦詩三百篇之次。

    ”慧靜俗姓房,有操識。

    今複有詩篇十卷,與《英華》相似,起自梁代,迄于今朝,以類相從,多于慧靜所集,而不題撰集人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