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時彥舉進士第一人,後為江東小漕。

    因按部舟行于大江,阻風系舟僻左港汊一山下。

    因與同載二三舉人,盡卻從者,上山閑步。

    山甚峻,披荒以行。

    及轉山背,忽一小寺出于山頂,已有一老僧下山迎問曰:“豈非時狀元乎?”彥既訝:了無從者,且非當路,何以知其至也?僧曰:“此寺佛殿後有人題壁曰:‘某年月日,時狀元到寺。

    ’某志之有年,今日乃其所記之日時也。

    某及時晨起,相望久矣。

    ”彥始吐實,而未之信也。

    相與至佛殿後,旋掃去積塵,始見其字,皆如僧言。

    而别有題年月,則彥尚未生之前也。

    觀其旁又曰:“此去十三年,官終四品。

    ”彥錄之以歸,嘗以語于人。

    至大觀初,彥以吏部尚書卒,正四品。

    距見題字時,适十三年矣。

     劉琯,河中人,樞密學士綜之孫也。

    其庶母王氏既生琯而出外。

    琯事嫡母任氏,三十年不懈。

    嫡母死,尋訪王氏,了不可得。

    遂棄官,布衣蔬食,跣足走天下訪之,莫知其生死。

    數年而琯志益堅,誓不見母不複為人。

    會歲除日,行次汝、洛間地名彭坡者,逆旅羁栖,歲盡未遂所志泣于村市酒肆中。

    忽見日者,琯憂郁中謾呼令作卦。

    日者端策雲:“此《坤》卦乘《乾》卦,父母爻動,必求訪父母。

    今《坤》卦為主,則必母也。

    ”因自喜曰:“平生求之未見。

    ”曰:“喜神臨之如化速,但不須發去,隻留此以俟。

    匪惟在今日,且在今一時之内,所謂大慶可以賀矣。

    ”琯雖心喜能知本意,而後段悠漫,乃日者之常态,唯唯不應。

    日者臨行猶曰:“即應,無相忘也。

    ”琯愈惑。

    旋聞箫鼓喧阗,乃村人嫁女于除夕也。

    舉酒肆人奔往觀之。

    琯獨坐無聊。

    已而觀者稍複還坐,各說所見。

    一老卒在坐曰:“此本縣富人之女,嫁此村富家,其送女者所生也,其婿家去此才十步。

    此婦人先在一大官家,聞生子今作官矣。

    又入一家,再為此富家側室,生兒女三人,今嫁其季也,故今自送嫁。

    其正室已亡,家甚富,而專家事,于資送女甚厚也。

    ”琯引身稍相近,問翁:“知溫之姓氏與前主之姓氏乎?”曰:“此婦姓王,聞前主姓劉,其子小名則琯也。

    ”琯始驚,問翁:“何以知其詳如此?”兵曰:“我放停兵也,固嘗役于其家,且每祝我此事,故我嘗在心也,蓋紙書其姓名狀貌以千計矣。

    ”出腰間系衣中小紙示琯,因略道所以。

    方語話酬酢間,村市小兒之慧黠者潛往報此婦人矣。

    已而老兵問琯詳細,曰:“當為驗之。

    ”然琯久求母不獲,而為人绐之,疑似多矣。

    意事與名字或有相同者,未敢必信也。

    已而小兒輩與老兵繼往。

    婦人聞之,亟遣騎乘迎琯。

    琯猶未信,漫往。

    既各細驗之,真琯母也。

    貯心滋久,再見于不料,母子相持号恸殒絕于村市久之。

    事定,因訪日者,莫見也。

    問于村中,亦曰:“未嘗有此色目人。

    ”意以琯純孝所感,天假神靈以告之爾。

    琯後迎母同居,久之以壽終。

    琯仕遇神宗,累膺繁劇,為世名臣。

    子二:何、勃皆登科。

    其家光顯貴盛,亦天之報也。

     李教者,都官郎中昙之子。

    自少不調,學左道變形匿影飛空妖術。

    既成而精,同黨皆師而信服焉。

    昙之母以夏月晝寝于堂,而堂階前井中,忽雷電霹靂大震,續有黃龍自井飛出。

    昙母驚起,開目見之,怖投床下徑死。

    家人徐視之,乃教所變,龍即教也。

    昙見母死,吼怒杖之垂盡,逐出。

    教益與惡少薄遊不檢。

    一日,書娼館曰:“呂洞賓、李教同遊。

    ”昙知其尚存也,遣人四出捕之,尋獲矣,教皇窘自缢死。

    久之,王則叛于貝州。

    其徒皆左道用事,聞教妖術最高,聲言教為謀主用事。

    朝廷亦知教妖術最高,果為則用,不可測也。

    聞之大駭,捕昙及教妻兒兄弟下獄,冀必得教。

    雖昙言教逐出既自缢死,終不信也。

    又于娼館得教所題“教與呂洞賓同遊”,又诏天下捕李教及呂洞賓二人。

    會貝州平,本無李教者,始信其真死矣。

    乃獨令捕呂洞賓。

    甚久,乃知其寓托,無其人,乃已。

    雖知其貝州無李教,所部監司、太守如張昷之、張存十數人前皆重貶,昙責昭州别駕,教妻子皆誅死。

    今《仁宗實錄》雖載此,而無如此之詳,故表見之。

     呂文穆蒙正少時,嘗與張文定齊賢、王章惠随、錢宣靖若水、劉龍圖烨同學賦于洛人郭延卿。

    延卿,洛中鄉先生。

    一日,同渡水谒道士王抱一求相,有僧應門曰:“師出矣。

    ”衆問僧:“何為師道士?”僧曰:“學術數于道士三十年矣。

    ”衆因泛問之,僧曰:“吾師切戒:術未精切,慎毋為人言。

    君等必欲知,明日複來叩師可也。

    ”明日,遂見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