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
最後,一目眊瘦弱少年獨至簾前,上請雲:“據賦題,出《周禮·司空》,鄭康成注雲:‘如今之司空,掌輿地圖也;若周司空,不止掌輿地之圖而已。
’若如鄭說,‘今司空掌輿地之圖也,’漢司空也。
不知做周司空與漢司空也?”元獻微應曰:“今一場中,惟賢一人識題,正謂漢司空也。
”蓋意欲舉人自理會得寓意于此。
少年舉人,乃歐陽公也,是榜為省元。
石介作《慶曆聖德詩》以斥夏英公、高文莊公曰:“惟竦、若讷,一妖一孽。
”後聞夏英公作相,夜走台谏官之家,一夕作乘馬為之斃。
所以彈章交上,英公竟貼麻,改除樞密使,緣此與介為深仇。
其後介死,英公每對官吏或公廳,時失聲發歎曰:“有人于界河逢見石介來。
”後卒有投蕃将發棺之事,有旨下兖州驗實。
杜祁公罷相守兖州,力為保明,乃免。
徐常侍铉自江南歸朝,左散騎常侍,貶靜難軍行軍司馬,而卒于邠州。
铉無子,其弟锴有後,居金陵攝山前,開茶肆,号徐十郎。
有铉、锴告敕,備存甚多。
仆嘗至攝山,求所謂徐十郎家觀之。
其間有自江南歸朝初授官诰雲:“歸明人僞銀青光祿大夫、知内史事、上柱國徐铉,可依前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率更令”雲雲,知内史乃江南宰相也,銀青存其階官也。
晏知止作府推,時諸子房中案牍猶多,祖宗自批判者文字甚衆。
祖宗時,不惟宰相,雖百執事皆起複,至富鄭公乃以太平而辭耳。
本朝儒臣楊大年、王元之、晏相皆不曾持父母服也。
富公之後,如陳升之亦百日則起複耳。
此蓋朝廷體貌,況在兵革之際乎?其來否,則在人耳。
蹇授之以廢孟後見章子厚言:“後一段當如何?”子厚曰:“除是惇不在此地,有死而已。
”謂立劉後也。
然不久遂立中宮,子厚但奉行而已。
範景仁父名文度,為蜀孔目官,事張乖崖。
時見發郡人陰事而誅之,而不知其何以知之。
但默觀一小冊,每鈎距得人陰事,必記之冊上,書訖入箱,封題甚密。
文度日侍其旁而莫測也。
然每觀小冊,則行事多殺人或行法。
一日,乖崖方觀小冊,忽内迫,遽起,不及封箱。
文度遽取其小冊觀之,盡記人細故,有已行者,即朱勾之,未行者尚衆也。
文度閱華,始悟平日所行乃多布耳目所得,遂毀而焚之。
乖崖還,見幾上箱開,已色變。
及啟觀小冊已失之,大怒之次,文度遽前請命,曰:“乃某毀而焚之,今願以一命代衆人死,乞賜誅戮。
”乖崖問其故,答曰:“公為政過猛,而又陰采人短長,不皆究實而誅,若不毀焚,恐自是殺人無窮也。
”乖崖徐曰:“貸汝一死,然汝子孫必興。
”自是益用之。
景仁其子也。
既起家,又以其家三翰林,百祿為執政。
何乖崖之知人而贳文度?其後果興。
小說載江南大将獲李後主寵姬者,見燈辄閉目雲:“煙氣!”易以蠟燭,亦閉目雲:“煙氣愈甚!”曰:“然則宮中未嘗點燭耶?”雲:“宮中本閣每至夜,則懸大寶珠,光照一室,如日中也。
”觀此,則李氏之豪侈可知矣。
司馬溫公為相,除張茂則之子巽為閣門使。
本朝無内臣之子在閣門者。
君實明日語給事中蔡元度、王子發曰:“光不敢争,正留以成給事之賢名耳。
” 楊康國為先子言,治平中,彭汝砺諒陰榜赴省試。
時以汴河上舊省為試院,既聞榜出,與同試數人自往探榜。
既出門,則報榜者紛然天漢橋。
忽有一肥舉人跨蹇自河路東來者,問報榜者曰:“狀元何人?”對曰:“彭汝砺也。
”跨蹇者聞之即時回,更不至省前。
康國追問随行小童,曰:“此雍丘許秀才名安世也。
”康國駭之。
次舉聞安世第一人及第也。
李公弼字仲修,登科初,任大名府同縣尉。
因檢驗村落,見所謂魚鷹者飛翔水際,問小吏,曰:“此關雎也。
”因言:“此禽有異,每栖宿,一窠中二室。
”仲修令探取其窠觀之,皆一窠二室,蓋雄雌各異居也。
因悟所謂“和而别”者以此也;“鸷而通”者,習水而善捕魚也。
“和而别”者因此悟明。
仲修且歎:“村落猶呼曰關睢,而‘和而别’則學者不複辨矣!” 東坡自海外歸,至南康軍,語劉羲仲壯輿曰:“轼元豐中過金陵,見介甫論《三國志》曰:‘裴松之之該洽,實出陳壽上,不能别成書而但注《三國志》,此所以□陳壽下也。
蓋好事多在注中。
安石舊有意重修,今老矣,非子瞻,他人下手不得矣。
’轼對以:‘轼于讨論非所工。
’蓋介甫以此事付托轼,轼今以付壯輿也。
”仆聞此于壯輿,盡直記其舊言。
最後,一目眊瘦弱少年獨至簾前,上請雲:“據賦題,出《周禮·司空》,鄭康成注雲:‘如今之司空,掌輿地圖也;若周司空,不止掌輿地之圖而已。
’若如鄭說,‘今司空掌輿地之圖也,’漢司空也。
不知做周司空與漢司空也?”元獻微應曰:“今一場中,惟賢一人識題,正謂漢司空也。
”蓋意欲舉人自理會得寓意于此。
少年舉人,乃歐陽公也,是榜為省元。
石介作《慶曆聖德詩》以斥夏英公、高文莊公曰:“惟竦、若讷,一妖一孽。
”後聞夏英公作相,夜走台谏官之家,一夕作乘馬為之斃。
所以彈章交上,英公竟貼麻,改除樞密使,緣此與介為深仇。
其後介死,英公每對官吏或公廳,時失聲發歎曰:“有人于界河逢見石介來。
”後卒有投蕃将發棺之事,有旨下兖州驗實。
杜祁公罷相守兖州,力為保明,乃免。
徐常侍铉自江南歸朝,左散騎常侍,貶靜難軍行軍司馬,而卒于邠州。
铉無子,其弟锴有後,居金陵攝山前,開茶肆,号徐十郎。
有铉、锴告敕,備存甚多。
仆嘗至攝山,求所謂徐十郎家觀之。
其間有自江南歸朝初授官诰雲:“歸明人僞銀青光祿大夫、知内史事、上柱國徐铉,可依前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率更令”雲雲,知内史乃江南宰相也,銀青存其階官也。
晏知止作府推,時諸子房中案牍猶多,祖宗自批判者文字甚衆。
祖宗時,不惟宰相,雖百執事皆起複,至富鄭公乃以太平而辭耳。
本朝儒臣楊大年、王元之、晏相皆不曾持父母服也。
富公之後,如陳升之亦百日則起複耳。
此蓋朝廷體貌,況在兵革之際乎?其來否,則在人耳。
蹇授之以廢孟後見章子厚言:“後一段當如何?”子厚曰:“除是惇不在此地,有死而已。
”謂立劉後也。
然不久遂立中宮,子厚但奉行而已。
範景仁父名文度,為蜀孔目官,事張乖崖。
時見發郡人陰事而誅之,而不知其何以知之。
但默觀一小冊,每鈎距得人陰事,必記之冊上,書訖入箱,封題甚密。
文度日侍其旁而莫測也。
然每觀小冊,則行事多殺人或行法。
一日,乖崖方觀小冊,忽内迫,遽起,不及封箱。
文度遽取其小冊觀之,盡記人細故,有已行者,即朱勾之,未行者尚衆也。
文度閱華,始悟平日所行乃多布耳目所得,遂毀而焚之。
乖崖還,見幾上箱開,已色變。
及啟觀小冊已失之,大怒之次,文度遽前請命,曰:“乃某毀而焚之,今願以一命代衆人死,乞賜誅戮。
”乖崖問其故,答曰:“公為政過猛,而又陰采人短長,不皆究實而誅,若不毀焚,恐自是殺人無窮也。
”乖崖徐曰:“貸汝一死,然汝子孫必興。
”自是益用之。
景仁其子也。
既起家,又以其家三翰林,百祿為執政。
何乖崖之知人而贳文度?其後果興。
小說載江南大将獲李後主寵姬者,見燈辄閉目雲:“煙氣!”易以蠟燭,亦閉目雲:“煙氣愈甚!”曰:“然則宮中未嘗點燭耶?”雲:“宮中本閣每至夜,則懸大寶珠,光照一室,如日中也。
”觀此,則李氏之豪侈可知矣。
司馬溫公為相,除張茂則之子巽為閣門使。
本朝無内臣之子在閣門者。
君實明日語給事中蔡元度、王子發曰:“光不敢争,正留以成給事之賢名耳。
” 楊康國為先子言,治平中,彭汝砺諒陰榜赴省試。
時以汴河上舊省為試院,既聞榜出,與同試數人自往探榜。
既出門,則報榜者紛然天漢橋。
忽有一肥舉人跨蹇自河路東來者,問報榜者曰:“狀元何人?”對曰:“彭汝砺也。
”跨蹇者聞之即時回,更不至省前。
康國追問随行小童,曰:“此雍丘許秀才名安世也。
”康國駭之。
次舉聞安世第一人及第也。
李公弼字仲修,登科初,任大名府同縣尉。
因檢驗村落,見所謂魚鷹者飛翔水際,問小吏,曰:“此關雎也。
”因言:“此禽有異,每栖宿,一窠中二室。
”仲修令探取其窠觀之,皆一窠二室,蓋雄雌各異居也。
因悟所謂“和而别”者以此也;“鸷而通”者,習水而善捕魚也。
“和而别”者因此悟明。
仲修且歎:“村落猶呼曰關睢,而‘和而别’則學者不複辨矣!” 東坡自海外歸,至南康軍,語劉羲仲壯輿曰:“轼元豐中過金陵,見介甫論《三國志》曰:‘裴松之之該洽,實出陳壽上,不能别成書而但注《三國志》,此所以□陳壽下也。
蓋好事多在注中。
安石舊有意重修,今老矣,非子瞻,他人下手不得矣。
’轼對以:‘轼于讨論非所工。
’蓋介甫以此事付托轼,轼今以付壯輿也。
”仆聞此于壯輿,盡直記其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