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乃與時議如此大異!”持國因曰:“此事維與介甫同,因夜來枕上不能寐,細思之亦有可議也。

    ”荊公歎曰:“此一事安石理會來三十年矣,持國以一夕聰明勝之,不亦難乎!” 夏英公其父侍禁,名廷皓。

    因五鼓入朝,時冬月盛寒,見道左有嬰兒啼甚急,蓋新生子也。

    立馬遣人燭下視之,錦繃文葆,插金钗子二隻,且男子也。

    夏無子,因攜去育之,竟不知誰氏子焉。

    稍長,其父沒王事,得官潤州丹陽主簿。

    姚铉作浙漕,見其人物文章,薦試大科,遂知名。

     章子厚作宰相日,齊州奏孫耿鎮監鎮武臣私官奴,乃本鎮富民所畜也。

    一夕,詣官奴,為富民結客毆之,傷重垂盡而逸,且陰遣人訴于州。

    州奏監罪,請置于法。

    子厚為請,富民誅于鎮市中,監官放罪還任。

     神宗遣貴珰張茂則傳宣撫問韓魏公,公待以舊例常禮。

    或謂公:“茂則貴密方親信,宜厚遇之。

    ”公曰:“正謂此也。

    我若過禮之,茂則歸奏,必為人主所窺,不若且守中而已,乃所以防閑也。

    ” 陳秀公罷相,以鎮江軍節度使判揚州。

    其先茔在潤州,而鎮江即本鎮也。

    每歲十月旦、寒食,诏許兩往鎮江展省。

    兩州送迎,旌旗舳艦,官吏錦繡,相屬于道,今古一時之盛也。

    是時,王荊公居蔣山,騎驢出入。

    會荊公病愈,秀公請于朝,許帶人從往省荊公,诏許之。

    舟楫銜尾,蔽江而下,告街于舟中,喝道不絕,人皆歎之。

    荊公聞其來,以二人肩鼠尾轎,迎于江上。

    秀公鼓旗艦舳正喝道,荊公忽于蘆葦間駐車以俟。

    秀公令就岸,大船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見。

    秀公大慚,其歸也,令罷舟中喝道。

     先子言,元豐末,王荊公在蔣山野次,跨驢出入。

    時正盛暑,而提刑李茂直往候見,即于道左遇之。

    荊公舍蹇相就,與茂直坐于路次。

    荊公以兀子,而茂直坐胡床也。

    語甚久,日轉西矣,茂直令張傘,而日光正漏在荊公身上。

    茂直語左右,令移傘就相公。

    公曰:“不須。

    若使後世做牛,須着他與日裡耕田。

    ” 華州西嶽廟門裡有唐玄宗封西嶽禦書碑,其高數十丈,砌數段為一碑。

    其字八分,幾尺餘,其上薄雲霄也。

    舊有碑樓,黃巢入關,人避于碑樓上,巢怒,并樓焚之。

    樓既焚盡,而碑字缺剝焚損,十存一二也。

    京兆姚嗣宗知華陰縣,時包希仁初為陝西都轉運使,才入境,至華陰谒廟,而縣官皆從行。

    希仁初不知焚碑之由,禮神畢,循行廟内,見損碑,顧謂嗣宗曰:“可惜好碑,為何人燒了?”嗣宗作秦音對曰:“被賊燒了。

    ”希仁曰:“縣官何用?”嗣宗曰:“縣中隻有弓手三四十人,奈何賊不得。

    ”希仁大怒曰:“安有此理!若奈何不得,要縣官何用!且賊何人,至于不可捉也?”嗣宗曰:“卻道賊姓黃名巢。

    ”希仁知其戲己,默然而去。

     李後主手書金字《心經》一卷,賜其宮人喬氏。

    喬氏後入太宗禁中,聞後主薨,自内廷出其經,舍在相國寺西塔以資薦,且自書于後曰:“故李氏國主宮人喬氏,伏遇國主百日,謹舍昔時賜妾所書《般若心經》一卷在相國寺西塔院。

    伏願彌勒尊前,持一花而見佛”雲雲。

    其後,江南僧持歸故國,置之天禧寺塔相輪中。

    寺後失火,相輪自火中堕落,而《經》不損,為金陵守王君玉所得。

    君玉卒,子孫不能保之,以歸甯鳳子儀家。

    喬氏所書在《經》後,字極整潔,而詞甚凄惋,所記止此。

    《徐锴集》南唐制诰,有宮人喬氏出家诰,豈斯人也? 李師中誠之,其父緯,坐鎮戎軍退陣,當斬。

    誠之赴省試,訟父之冤,且乞斬韓魏公,以其起陝西民兵,乃應賊緻敗。

    是時,誠之叔纮知開封府,誠之方年十八歲。

    一日,纮坐廳視事,見朝廷押上書人至階下。

    視之,乃其家六秀才也。

    尋得釋,是年遂登科。

     李師中與王介甫同年進士,自幼負材氣。

    一日,廣坐中稱其少年豪傑。

    介甫方識之,見衆人稱譽其豪傑,乃雲:“唐太宗十八歲起義兵,方是豪傑,渠是何豪傑?”衆不敢以對。

     劉貢父與王介甫最為故舊。

    荊公嘗戲拆貢父名曰:“劉分攵不值一分文。

    ”謂其名也。

    貢父複戲拆荊公名曰:“失女便成宕,無宀真是妒,下交亂真如,上交誤當甯。

    ”荊公大歎而心銜之。

     嘉祐中,士大夫之語曰:“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陽謝師宰家,大底不如小底。

    ”謂安石、安禮、安國、安上,謝景初、景溫、景平、景回也。

     晏元獻以前兩府作禦史中丞,知貢舉,出《司空掌輿地之圖賦》。

    既而舉人上請者,皆不契元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