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李宗易郎中,陳州人,詩文、琴棋、遊藝皆妙絕過人,前輩中名士也。
晏臨淄公為陳守,屬伏暑中,同諸客集于州之後圃。
時炎曦赫然,晏公歎曰:“江南盛冬烘柿,當此時得而食之,應可滌暑也。
”宗易忽對曰:“此極易緻,願借四大食合。
”公大驚,遽令取之。
宗易起,入于堂之西房,令取合,複掩關少刻而出,振衣就席,徐曰:“可令開合。
”既如言,烘柿四合俱滿。
正如盛冬初熟者,霜粉蓬勃,分遺衆客及其家,靡不沾足。
晏公曰:“此人能如此,甚事不可做!”自是遂疏之。
神宗初即位,慨然有取山後之志。
滕章敏首被擢用,所以東坡詩雲“先帝知公早,虛懷第一人”,蓋欲委滕公以天下之事也。
一日,語及北虜事,曰:“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脫。
凡行在服禦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嫔盡陷沒。
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
其棄天下竟以箭瘡發雲。
蓋北虜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數十萬以事之為叔父,為人子孫,當如是乎!”已而泣下久之,蓋已有取北虜大志。
其後永樂、靈州之敗,故郁郁不樂者尤甚,怆聖志之不就也。
章敏公為先子言。
王君辰榜,是時,歐公為省元。
有李郎中,忘其名,是年,赴試南宮。
将迫省試,忽患疫,氣昏愦。
同試相迫,勉扶疾以入。
既而疾作,憑案上困睡,殆不知人。
已過午,忽有人腋下觸之。
李驚覺,乃鄰座也。
問所以不下筆之由,李具言其病。
其人曰:“科場難得,已至此,切勉強。
”再三言之。
李試下筆,頗能運思。
鄰座者乃見李能屬文,甚喜,因盡說賦中所當用事,及将己卷子拽過鋪在李案子上,雲:“某乃國學解元歐陽修,請公拆拽回互盡用之,不妨。
”李見并懷若此,頓覺成篇,至于詩亦然。
是日程試,半是歐卷,半是歐詩。
李大感激,遂覺病去。
論策二場亦複如此。
榜出,歐公作魁,李亦上列,遂俱中第雲。
後李于家廟之旁畫歐公像,事之等父母,以獲祿位者皆公力也。
李嘗與先祖同官,引先祖至影堂觀之。
先祖、先公每言此,以為世之場屋虛誕、以相忌嫉者之戒雲。
京兆李植,字化光,觀察使士衡之孫。
自少年好道,不樂婚宦。
初,為侍禁,約婚慈聖。
既娶,迎入門,見鬼神千萬在其前。
植驚走,逾牆避之。
後時即還父母家,俄選為後焉。
植後自放田野,往來關中、洛陽、汝州,人以為有道之士也。
劉貢父過寶應僧舍,與昭禅師者語。
壁有畫山水極妙,昭語貢父:“乃化光所畫。
”貢父率然贊之曰:“昆侖有名,瑤池非實。
在夢暫覯,觀幻旋失。
惟是墨妙,半壁蕭瑟。
崎峨坎壈,雲舒川疾。
是心中象,非筆端物。
大士觀化,四海一室。
” 先公言,劉莊恪公平初及第,為常州無錫尉。
時有巨盜在境上未獲。
會歲旦日,入谒縣宰。
是時,循國初故事,多用齊、魯鄙樸經生為縣令,而無錫令又昏老之經生也。
令廳吏贊簿、尉廷趨,而端坐于廳事受之。
平素尚氣,不能堪。
徑趨廳事,捽而奮拳痛毆之,踣于座下,左右挽引以去。
一邑喧傳,尉毆死令矣。
平亦不顧,歸而酣飲至醉。
群盜聞尉毆令死,大喜,乘節日至邑之草市飲酒。
會有密報平者,乘大醉亟呼弓手并市人徑捕之。
諸盜俱醉,且不虞尉能遽至也。
平手殺五人,擒得者二十餘人,全火并獲,凱旋歸邑。
會令家嚾藥救之得蘇。
功過俱奏上,诏改大理評事,知鄢陵縣,由此知名。
王荊公于楊寘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時,晏元獻為樞密使,上令十人往謝。
晏公俟衆人退,獨留荊公,再三謂曰:“廷評乃殊鄉裡,久聞德行鄉評之美。
況殊備位執政,而鄉人之賢者取高科,實預榮焉。
”又曰:“休沐日相邀一飯。
”荊公唯唯。
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約飯會,甚殷勤也。
比往時,待遇極至。
飯罷,又延坐,謂荊公曰:“鄉人他日名位如殊坐處,為之有餘矣。
”且歎慕之又數十百言,最後曰:“然有二語欲奉聞,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語欲出而拟議久之,乃泛謂荊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荊公但微應之,遂散。
公歸至旅舍,歎曰:“晏公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心頗不平。
荊公後罷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時說此事,且曰:“當時我大不以為然。
我在政府,平生交友,人人與之為敵,不能保其終。
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複不如‘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處,或公自為之言也。
” 王荊公議阿雲按問自首法,舉朝紛紛,惟韓持國與公議同。
一日晚,見持國歎曰:“此法至近而易知之事
晏臨淄公為陳守,屬伏暑中,同諸客集于州之後圃。
時炎曦赫然,晏公歎曰:“江南盛冬烘柿,當此時得而食之,應可滌暑也。
”宗易忽對曰:“此極易緻,願借四大食合。
”公大驚,遽令取之。
宗易起,入于堂之西房,令取合,複掩關少刻而出,振衣就席,徐曰:“可令開合。
”既如言,烘柿四合俱滿。
正如盛冬初熟者,霜粉蓬勃,分遺衆客及其家,靡不沾足。
晏公曰:“此人能如此,甚事不可做!”自是遂疏之。
神宗初即位,慨然有取山後之志。
滕章敏首被擢用,所以東坡詩雲“先帝知公早,虛懷第一人”,蓋欲委滕公以天下之事也。
一日,語及北虜事,曰:“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脫。
凡行在服禦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嫔盡陷沒。
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
其棄天下竟以箭瘡發雲。
蓋北虜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數十萬以事之為叔父,為人子孫,當如是乎!”已而泣下久之,蓋已有取北虜大志。
其後永樂、靈州之敗,故郁郁不樂者尤甚,怆聖志之不就也。
章敏公為先子言。
王君辰榜,是時,歐公為省元。
有李郎中,忘其名,是年,赴試南宮。
将迫省試,忽患疫,氣昏愦。
同試相迫,勉扶疾以入。
既而疾作,憑案上困睡,殆不知人。
已過午,忽有人腋下觸之。
李驚覺,乃鄰座也。
問所以不下筆之由,李具言其病。
其人曰:“科場難得,已至此,切勉強。
”再三言之。
李試下筆,頗能運思。
鄰座者乃見李能屬文,甚喜,因盡說賦中所當用事,及将己卷子拽過鋪在李案子上,雲:“某乃國學解元歐陽修,請公拆拽回互盡用之,不妨。
”李見并懷若此,頓覺成篇,至于詩亦然。
是日程試,半是歐卷,半是歐詩。
李大感激,遂覺病去。
論策二場亦複如此。
榜出,歐公作魁,李亦上列,遂俱中第雲。
後李于家廟之旁畫歐公像,事之等父母,以獲祿位者皆公力也。
李嘗與先祖同官,引先祖至影堂觀之。
先祖、先公每言此,以為世之場屋虛誕、以相忌嫉者之戒雲。
京兆李植,字化光,觀察使士衡之孫。
自少年好道,不樂婚宦。
初,為侍禁,約婚慈聖。
既娶,迎入門,見鬼神千萬在其前。
植驚走,逾牆避之。
後時即還父母家,俄選為後焉。
植後自放田野,往來關中、洛陽、汝州,人以為有道之士也。
劉貢父過寶應僧舍,與昭禅師者語。
壁有畫山水極妙,昭語貢父:“乃化光所畫。
”貢父率然贊之曰:“昆侖有名,瑤池非實。
在夢暫覯,觀幻旋失。
惟是墨妙,半壁蕭瑟。
崎峨坎壈,雲舒川疾。
是心中象,非筆端物。
大士觀化,四海一室。
” 先公言,劉莊恪公平初及第,為常州無錫尉。
時有巨盜在境上未獲。
會歲旦日,入谒縣宰。
是時,循國初故事,多用齊、魯鄙樸經生為縣令,而無錫令又昏老之經生也。
令廳吏贊簿、尉廷趨,而端坐于廳事受之。
平素尚氣,不能堪。
徑趨廳事,捽而奮拳痛毆之,踣于座下,左右挽引以去。
一邑喧傳,尉毆死令矣。
平亦不顧,歸而酣飲至醉。
群盜聞尉毆令死,大喜,乘節日至邑之草市飲酒。
會有密報平者,乘大醉亟呼弓手并市人徑捕之。
諸盜俱醉,且不虞尉能遽至也。
平手殺五人,擒得者二十餘人,全火并獲,凱旋歸邑。
會令家嚾藥救之得蘇。
功過俱奏上,诏改大理評事,知鄢陵縣,由此知名。
王荊公于楊寘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時,晏元獻為樞密使,上令十人往謝。
晏公俟衆人退,獨留荊公,再三謂曰:“廷評乃殊鄉裡,久聞德行鄉評之美。
況殊備位執政,而鄉人之賢者取高科,實預榮焉。
”又曰:“休沐日相邀一飯。
”荊公唯唯。
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約飯會,甚殷勤也。
比往時,待遇極至。
飯罷,又延坐,謂荊公曰:“鄉人他日名位如殊坐處,為之有餘矣。
”且歎慕之又數十百言,最後曰:“然有二語欲奉聞,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語欲出而拟議久之,乃泛謂荊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荊公但微應之,遂散。
公歸至旅舍,歎曰:“晏公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心頗不平。
荊公後罷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時說此事,且曰:“當時我大不以為然。
我在政府,平生交友,人人與之為敵,不能保其終。
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複不如‘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處,或公自為之言也。
” 王荊公議阿雲按問自首法,舉朝紛紛,惟韓持國與公議同。
一日晚,見持國歎曰:“此法至近而易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