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藝祖仕周世宗,功業初未大顯。
會世宗親征淮南,駐跸正陽,攻壽陽劉仁贍未下,而藝祖分兵取滁州。
距壽州四程皆大山,至清流關而止。
關去州三十裡則平川,而西澗又在滁城之西也。
是時,江南李景據一方,國力全盛。
聞世宗親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壽州,命大将皇甫晖、監軍姚鳳提兵十萬扼其地。
太祖以周軍數千與晖遇于清流關隘路,周師大敗。
晖整全師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
太祖兵再聚于關下,且虞晖兵再至,問諸村人,雲有鎮州趙學究在村中教學,多智計,村民有争訟者,多詣以決曲直。
太祖微服往訪之。
學究者固知為趙點檢也,迎見加禮。
太祖再三叩之,學究曰:“皇甫晖威名冠南北,太尉以為與己如何?”曰:“非其敵也。
”學究曰:“然彼之兵勢與己如何?”曰:“非其比也。
”學究曰:“然兩軍之勝負如何?”曰:“彼方勝,我已敗,畏其兵出,所以問計于君也。
”學究曰:“然且使彼來日整軍,再乘勝而出,我師絕歸路,不複有噍類矣。
”太祖曰:“當複奈何?”學究曰:“我有奇計,所謂‘因敗為勝,轉禍為福’者。
今關下有徑路,人無行者,雖晖軍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
方阻西澗水大漲之時,彼必謂我既敗之後,無敢蹑其後者。
誠能由山背小路,率衆浮西澗水至城下,斬關而入,彼方戰勝而驕,解甲休衆,必不為備,可以得志。
所謂‘兵貴神速,出其不意。
’若彼來日整軍而出,不可為矣。
”太祖大喜,且命學究指其路。
學究亦不辭,而遣人前導。
即下令誓師,夜出小路亟行。
三軍跨馬浮西澗以迫城,晖果不為備,奪門以入。
既入,晖始聞之,旋率親兵擐甲與太祖巷戰,三縱而三擒之。
既主帥被擒,城中鹹謂周師大兵且至。
城中大亂,自相蹂踐,死亡不計其數,遂下滁州。
即《國史》所載,太祖曰“餘人非我敵,必斬皇甫晖頭”者,此時也。
滁州既破,中斷壽州為二,救兵不至,壽州為孤軍。
周人得以擒仁贍,自滁州始也。
擒晖送世宗正陽禦寨,世宗大喜,見晖于篑中,金瘡被體,自撫視之。
晖仰面言:“我自貝州卒伍起兵,佐李嗣源,遂成唐莊宗之禍。
後率衆投江南,位兼将相,前後南北二朝,大小數十戰未嘗敗。
而今日見擒于趙某者,乃天贊趙某,豈臣所能及!”因盛稱太祖之神武,遂不肯治瘡,不食而死。
至今滁人一日五時鳴鐘,以資薦晖雲。
蓋淮南無山,惟滁州邊淮,有高山大川,江、淮相近處,為淮南屏蔽,去金陵才一水隔耳。
既失滁州,不惟中斷壽州援,則淮南盡為平地。
自是遂盡得淮南,無複障塞。
世宗乘滁州破竹之勢,盡收淮南,李景割地稱臣者,由太祖先擒皇甫晖,首得滁州阻固之地故也。
此皇甫晖所以稱太祖為神武者。
晖亦非常人,知其天授,非人力也。
其後仁宗時,所以建原廟于滁而殿曰端命者,太祖曆試于周,功業自此而成,王業自此而始,故号“端命”。
蓋我宋之鹹、鎬、豐、沛也。
其趙學究即韓王普也。
實與太祖定交于滁州,引為上介,辟為歸德軍節度使巡官。
以至太祖受天命,卒為宗臣,比迹于蕭、曹者,自滁州始也。
王樸仕周為樞密使。
五代自朱梁以用武得天下,政事皆歸樞密院,至今謂之二府。
當時宰相但行文書而已,況樸之得君哉!所以世宗才四年間,取淮南,下三關,所向成功。
時緣用兵,樸多宿禁中。
一日,谒見世宗,屏人嚬蹙,且倉皇歎嗟曰:“禍起不久矣!”世宗因問之,曰:“臣觀元象大異,所以不敢不言。
”世宗曰:“如何?”曰:“事在宗社,陛下不能免,而臣亦先當之。
今夕請陛下觀之,可以自見。
”是夜,與世宗微行,自厚載門而出,至野次,止于五丈河旁。
中夜後,指謂世宗曰:“陛下見隔河如漁燈者否?”世宗随亦見之,一燈熒熒然,迤逦甚近則漸大,至隔岸大如車輪矣。
其間一小兒如三數歲,引手相指。
即近岸,樸曰:“陛下速拜之。
”既拜,漸遠而沒。
樸泣曰:“陛下既見,無可複言。
”後數日,樸于李谷坐上得疾而死。
世宗既伐幽燕,道被病,歸而崩。
明年而天授我宋矣。
火輪小兒,蓋聖朝火德之盛兆,豈偶然哉!陸子履為先子言。
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轎子出居天清寺。
天清,世宗節名,而寺其功德院也。
藝祖與諸将同入内,六宮迎拜。
有二小兒丱角者,宮人抱之亦拜。
詢之,乃世宗二子,紀王、蕲王也。
顧諸将曰:“此複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後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
藝祖雲:“汝以為不可耶?”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
”藝祖即命追還,以其一人賜美。
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後亦不複問。
其後名惟正者是也。
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他。
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
名夙者,乃其後也。
夙為文官,子孫亦然。
夙有才,為名帥,其英明有自雲。
徐铉歸朝,為左散騎常侍,遷給事中。
太宗一日問:“曾見
會世宗親征淮南,駐跸正陽,攻壽陽劉仁贍未下,而藝祖分兵取滁州。
距壽州四程皆大山,至清流關而止。
關去州三十裡則平川,而西澗又在滁城之西也。
是時,江南李景據一方,國力全盛。
聞世宗親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壽州,命大将皇甫晖、監軍姚鳳提兵十萬扼其地。
太祖以周軍數千與晖遇于清流關隘路,周師大敗。
晖整全師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
太祖兵再聚于關下,且虞晖兵再至,問諸村人,雲有鎮州趙學究在村中教學,多智計,村民有争訟者,多詣以決曲直。
太祖微服往訪之。
學究者固知為趙點檢也,迎見加禮。
太祖再三叩之,學究曰:“皇甫晖威名冠南北,太尉以為與己如何?”曰:“非其敵也。
”學究曰:“然彼之兵勢與己如何?”曰:“非其比也。
”學究曰:“然兩軍之勝負如何?”曰:“彼方勝,我已敗,畏其兵出,所以問計于君也。
”學究曰:“然且使彼來日整軍,再乘勝而出,我師絕歸路,不複有噍類矣。
”太祖曰:“當複奈何?”學究曰:“我有奇計,所謂‘因敗為勝,轉禍為福’者。
今關下有徑路,人無行者,雖晖軍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
方阻西澗水大漲之時,彼必謂我既敗之後,無敢蹑其後者。
誠能由山背小路,率衆浮西澗水至城下,斬關而入,彼方戰勝而驕,解甲休衆,必不為備,可以得志。
所謂‘兵貴神速,出其不意。
’若彼來日整軍而出,不可為矣。
”太祖大喜,且命學究指其路。
學究亦不辭,而遣人前導。
即下令誓師,夜出小路亟行。
三軍跨馬浮西澗以迫城,晖果不為備,奪門以入。
既入,晖始聞之,旋率親兵擐甲與太祖巷戰,三縱而三擒之。
既主帥被擒,城中鹹謂周師大兵且至。
城中大亂,自相蹂踐,死亡不計其數,遂下滁州。
即《國史》所載,太祖曰“餘人非我敵,必斬皇甫晖頭”者,此時也。
滁州既破,中斷壽州為二,救兵不至,壽州為孤軍。
周人得以擒仁贍,自滁州始也。
擒晖送世宗正陽禦寨,世宗大喜,見晖于篑中,金瘡被體,自撫視之。
晖仰面言:“我自貝州卒伍起兵,佐李嗣源,遂成唐莊宗之禍。
後率衆投江南,位兼将相,前後南北二朝,大小數十戰未嘗敗。
而今日見擒于趙某者,乃天贊趙某,豈臣所能及!”因盛稱太祖之神武,遂不肯治瘡,不食而死。
至今滁人一日五時鳴鐘,以資薦晖雲。
蓋淮南無山,惟滁州邊淮,有高山大川,江、淮相近處,為淮南屏蔽,去金陵才一水隔耳。
既失滁州,不惟中斷壽州援,則淮南盡為平地。
自是遂盡得淮南,無複障塞。
世宗乘滁州破竹之勢,盡收淮南,李景割地稱臣者,由太祖先擒皇甫晖,首得滁州阻固之地故也。
此皇甫晖所以稱太祖為神武者。
晖亦非常人,知其天授,非人力也。
其後仁宗時,所以建原廟于滁而殿曰端命者,太祖曆試于周,功業自此而成,王業自此而始,故号“端命”。
蓋我宋之鹹、鎬、豐、沛也。
其趙學究即韓王普也。
實與太祖定交于滁州,引為上介,辟為歸德軍節度使巡官。
以至太祖受天命,卒為宗臣,比迹于蕭、曹者,自滁州始也。
王樸仕周為樞密使。
五代自朱梁以用武得天下,政事皆歸樞密院,至今謂之二府。
當時宰相但行文書而已,況樸之得君哉!所以世宗才四年間,取淮南,下三關,所向成功。
時緣用兵,樸多宿禁中。
一日,谒見世宗,屏人嚬蹙,且倉皇歎嗟曰:“禍起不久矣!”世宗因問之,曰:“臣觀元象大異,所以不敢不言。
”世宗曰:“如何?”曰:“事在宗社,陛下不能免,而臣亦先當之。
今夕請陛下觀之,可以自見。
”是夜,與世宗微行,自厚載門而出,至野次,止于五丈河旁。
中夜後,指謂世宗曰:“陛下見隔河如漁燈者否?”世宗随亦見之,一燈熒熒然,迤逦甚近則漸大,至隔岸大如車輪矣。
其間一小兒如三數歲,引手相指。
即近岸,樸曰:“陛下速拜之。
”既拜,漸遠而沒。
樸泣曰:“陛下既見,無可複言。
”後數日,樸于李谷坐上得疾而死。
世宗既伐幽燕,道被病,歸而崩。
明年而天授我宋矣。
火輪小兒,蓋聖朝火德之盛兆,豈偶然哉!陸子履為先子言。
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轎子出居天清寺。
天清,世宗節名,而寺其功德院也。
藝祖與諸将同入内,六宮迎拜。
有二小兒丱角者,宮人抱之亦拜。
詢之,乃世宗二子,紀王、蕲王也。
顧諸将曰:“此複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後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
藝祖雲:“汝以為不可耶?”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
”藝祖即命追還,以其一人賜美。
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後亦不複問。
其後名惟正者是也。
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他。
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
名夙者,乃其後也。
夙為文官,子孫亦然。
夙有才,為名帥,其英明有自雲。
徐铉歸朝,為左散騎常侍,遷給事中。
太宗一日問:“曾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