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李輔國令刺客夜攜鐵搥擊其腦。

    玄宗卧未起,中其腦,皆作磬聲。

    上皇驚謂刺者曰:‘我固知命盡于汝手,然葉法善曾勸我服玉,今我腦骨皆成玉;且法善勸我服金丹,今有丹在首,固自難死。

    汝可破腦取丹,我乃可死矣。

    ’刺客如其言取丹,乃死。

    孫光憲《續通錄》雲:玄宗将死,雲:‘上帝命我作孔升真人。

    ’爆然有聲。

    視之,崩矣。

    亦微意也。

    然則,此乃真玄宗之髑髅骨也。

    ”因潛命瘗于泰陵雲。

    肅宗之罪著矣。

    或雲,肅宗如武乙之死,可驗其非虛也。

     王樸仕周世宗,制禮作樂、考定聲律、正星曆、修刑統,百廢俱起。

    又取三關,收淮南,皆樸為謀。

    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壽考,安可量也?嘗自謂“樸在則周朝在”,非過論也。

    王禹偁記樸在密院,太祖時為殿前點檢。

    一日,有殿直沖節者,訴于密院。

    樸曰:“殿直雖官小,然與太尉比肩事主,且太尉方典禁兵,不宜如此。

    ”太祖聳然而出。

    又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閣,畫當時大臣如李谷、鄭仁誨與樸之屬。

    太祖即位,一日過功臣閣,風開半門,正與樸像相對。

    太祖望見,卻立聳然,整禦袍襟領,磬折鞠躬頂禮乃過。

    左右曰:“陛下貴為天子,彼前朝之臣,禮何過也?”太祖以手指禦袍雲:“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

    ”其敬畏如此。

    又《閑談錄》雲,樸植性剛烈,大臣藩鎮皆憚之。

    世宗收淮南,俾樸留守。

    時以街巷隘狹,例從展拓,怒廂校馳慢,于通衢中鞭背數十。

    其人忿然歎雲:“宣補廂虞候,豈得便從決!”樸微聞之,命左右擒至,立斃于馬前。

    世宗聞之,笑謂近臣雲:“此是大愚人,去王樸面前誇宣補廂虞候,宣其死矣。

    ” 呂申公為相,有長者忠厚之行,故其福祿子孫,為本朝冠族。

    嘗因知制诰有阙,進拟晁宗悫。

    仁宗曰:“無甚文名”,命别拟人。

    申公曰:“臣之所見或異于是。

    今内外之臣,文字在宗悫之上固多,但宗悫父迥年逾八十,受先朝尊禮。

    若使其生見子為侍從,且父子世掌絲綸,尤為盛事。

    迥必重感戴,足以惇聖朝孝悌之風。

    ”上許之,即降旨召試。

    是日,亟命至中書。

    迥方熟睡,不暇白知也。

    既畢還家,而迥老病卧于床上,注目以待宗悫之歸,問:“今日來何晏也?”宗悫具白:“召試畢方歸,故不暇白大人也。

    ”問:“試得意否?”宗悫曰:“甚得意也。

    ”迥大喜,遽下床扶行,失病所在。

    蓋久病卧于床,因喜其子召試而忘其疾也。

    宗悫在詞掖久之,父子每同錫燕,搢紳榮之。

    宋绶雲:“自唐以來,惟楊于陵身見其子嗣複繼掌書命,至是有晁氏焉。

    ”然則呂申公作相而恤人之老,真宰相器也,其有後宜哉! 章懿李太後生昭陵,而終章獻之世,不知章懿為母也。

    章懿卒,先殡奉先寺。

    昭陵以章獻之崩,号泣過度。

    章惠太後勸帝曰:“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宸妃李氏,已卒,在奉先寺殡之。

    ”仁宗即以犢車亟走奉先寺。

    撤殡觀之,在一大井,上四鐵索維之。

    既啟觀,而形容如生,略不壞也。

    時已遣兵圍章獻之第矣。

    既啟觀,知非鸩死,乃罷遣之。

     丁謂當國,權勢震主,引王沂公為參知政事,谄事謂甚至。

    既登政府,每因閑暇與謂言,必涕泣作可憐之色,晉公問之數十次矣。

    一日,因問,闵默對曰:“曾有一私家不幸事,恥對人言。

    曾少孤,惟老姊同居,一外生不肖,為卒,想見受艱辛杖責多矣。

    老姊在青州鄉裡,每以為言。

    ”言訖又涕下。

    謂亦恻然,因為沂公言:“何不入文字,乞除軍籍?”沂公曰:“曾既污輔臣之列,而外生如此,豈不辱朝廷?自亦慚言于上也。

    ”言畢,又涕下。

    謂再三勉之:“此亦人家常事,不足為愧,惟早言于上,庶脫其為卒之苦爾。

    ”自後謂數數勉之留身上前奏知,沂公必涕下曰:“豈不知軍卒一日是一日事?但終自羞赧爾。

    ”晉公每催之,且謂沂公曰:“某日可留身奏陳。

    ”沂公猶不欲,謂又自陳之。

    一日,且責沂公:“門戶事乃爾緩?謂當奉候于閣門。

    ”沂公不得已,遂留身。

    既留身逾時,至将進膳猶不退,盡言謂之盜權奸私,且言:“丁謂陰謀詭谲、多智數,變亂在頃刻。

    太後陛下若不亟行,不惟臣身齑粉,恐社稷危矣!”太後大怒,許之,乃退。

    晉公候于閣門,見其甚久,即頓足捩耳雲:“無及矣!”方悟知其令謂自為己謀,不使之覺,欲适當山陵之事而發故也。

    沂公既出,遇謂于閣門,含怒不揖而出。

    晉公始悟見賣,含毒而己不覺也。

    是日,既至都堂,召兩府入議,而不召謂。

    謂知得罪,祈哀于馮拯、錢惟演及曾等,曰:“今日謂家族在諸公矣。

    ”太後欲誅謂,拯申理之。

    沂公奏請召知制诰,就殿廬草制罷之,不複宣麻。

    太後從之。

    責太子少保,分司西京,俄竄崖州。

    向使謂防閑沂公,則豈有此禍?故知權數在謂之上也。

     章獻太後智聰過人。

    其垂簾之時,一日,泣語大臣曰:“國家多難如此,向非宰執同心協力,何以至此。

    今山陵了畢,皇親外戚各以遷轉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