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陽太守,素勇健,憤而入水,覓蛟得之,便舉拳曳着岸,欲斫殺。
母語雲:“蛟是神物,甯忍殺之?今可咒,令勿複為患。
”遐咒而放焉。
自茲迄今,遂無此患。
一雲遐拔劍入水,蛟繞其足。
遐自揮劍,截蛟數段,流血水丹,勇冠當時,于後遂無蛟患。
魯國中牟縣蒙山上有寺廢久,民欲架屋者,辄大蛇數十丈出來驚人,故莫得安焉。
新野蘇卷與婦佃于野舍,每至飲時,辄有一物來,其形似蛇,長七尺五寸,色甚光采。
卷異而饷之,遂經數載,産業加厚。
婦後密打殺,即得能食病,日進三斛饣卞,猶不為飽,少時而死。
晉中朝武庫内封閉甚密。
忽有雉ず,時人鹹謂為怪。
張司空雲:“此必蛇之所化耳。
”即使搜庫中,雉側果得蛇蛻。
司馬︷之字道援,善射雉。
太元中,将媒下翳,此媒屢ず,野雉亦應。
試令尋覓,所應者頭翅已成雉,半身故是蛇。
晉太元中,汝南人入山伐竹,見一竹中蛇形已成,上枝葉如故。
又吳郡桐廬人常伐餘遺竹,見一竹竿雉頭,頸盡就身,猶未變。
此亦竹為蛇、蛇為雉也。
丹陽鐘忠以元嘉冬月晨行,見有一蛇長二尺許,文色似青,琉璃頭,有雙角,白如玉。
感而畜之,于是赀業日登。
經年蛇自亡去。
忠及二子相繼殒斃。
此蛇來吉去兇,其唯龍乎? 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傷蛇在焉。
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傷蛇走。
田父取其草餘葉以治瘡皆驗。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
《抱樸子》雲蛇銜能續已斷之指如故,是也。
海曲有物名蛇公,形如覆蓮花,正白。
吳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
龜便言曰:“遊不量時,為君所得。
”人甚怪之,擔出欲上吳王。
夜泊越裡,纜舟于大桑樹。
宵中樹忽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系,方見烹霍。
雖然,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
”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緻相苦。
今求如我之徒,計從安簿?”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将及爾。
”樹寂而止。
既至建業,權命煮之,焚柴萬車,語猶如故。
諸葛恪曰:“燃以老桑樹乃熟。
”獻者乃說龜樹共言,權使人伐桑樹煮之,龜乃立爛。
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
元嘉初,益州刺史遣三人入山伐樵,路迷,或見一龜大如車輪,四足各攝一小龜而行。
又有百餘黃龜從其後。
三人叩頭請示出路,龜乃伸頭,若有意焉。
因共随逐,即得出路。
一人無故取小龜,割以為霍食之,須臾暴死,惟不啖者無恙。
舀魚,凡諸魚欲産舀,辄以頭沖其腹。
舀魚自欲生者,亦更相撞觸。
故世人謂為衆魚之生母也。
晉義熙五年,盧循自廣州下,泊船江西,衆多疫死。
事平之後,人往蔡州,見死人發變而為。
今上鎮西參軍與司馬張逝瞻河際有一棺,棺頭有,衆試令撥看,都是發,亦有未即化者。
一說雲,生以秫潘沐,死則發變為。
又昔有人食,不能無,死後改棺,且滿棺中。
且即也。
司馬休遣文武千餘人迎家人違南郡。
值風泊船上岸伐薪,見聚肉有數百斤,乃割取還,以镬煮之,湯欲熱,皆變成數千蝦墓。
蝴蝶變作。
鹦鹉螺形似鳥,故以為名。
常脫殼而遊,朝出則有蟲,類如蜘蛛,入其殼中螺。
夕還則此蟲出。
庾闡所謂鹦鹉内遊,寄居負殼者也。
晉明帝嘗欲肆{生月}閉而不謀,乃屏曲室,去左右,下帷草诏。
有大蒼蠅觸帳而入,萃于筆端,須臾亡去。
帝竊異焉,令人尋看,即蠅所集處辄傳有诏,喧然已遍矣。
有小蟲形色如大豆,咒令叩頭,又咒令吐血,皆從所教,如似請放稽颡。
辄七十而有聲,故俗呼為叩頭蟲也。
缢女蟲也一名蚬,長寸許,頭赤身黑,恒吐絲自懸。
昔齊東郭姜既亂崔杼之室,慶封殺其二子,姜亦自經。
俗傳此婦骸化為蟲,故以缢女名蟲。
母語雲:“蛟是神物,甯忍殺之?今可咒,令勿複為患。
”遐咒而放焉。
自茲迄今,遂無此患。
一雲遐拔劍入水,蛟繞其足。
遐自揮劍,截蛟數段,流血水丹,勇冠當時,于後遂無蛟患。
魯國中牟縣蒙山上有寺廢久,民欲架屋者,辄大蛇數十丈出來驚人,故莫得安焉。
新野蘇卷與婦佃于野舍,每至飲時,辄有一物來,其形似蛇,長七尺五寸,色甚光采。
卷異而饷之,遂經數載,産業加厚。
婦後密打殺,即得能食病,日進三斛饣卞,猶不為飽,少時而死。
晉中朝武庫内封閉甚密。
忽有雉ず,時人鹹謂為怪。
張司空雲:“此必蛇之所化耳。
”即使搜庫中,雉側果得蛇蛻。
司馬︷之字道援,善射雉。
太元中,将媒下翳,此媒屢ず,野雉亦應。
試令尋覓,所應者頭翅已成雉,半身故是蛇。
晉太元中,汝南人入山伐竹,見一竹中蛇形已成,上枝葉如故。
又吳郡桐廬人常伐餘遺竹,見一竹竿雉頭,頸盡就身,猶未變。
此亦竹為蛇、蛇為雉也。
丹陽鐘忠以元嘉冬月晨行,見有一蛇長二尺許,文色似青,琉璃頭,有雙角,白如玉。
感而畜之,于是赀業日登。
經年蛇自亡去。
忠及二子相繼殒斃。
此蛇來吉去兇,其唯龍乎? 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傷蛇在焉。
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傷蛇走。
田父取其草餘葉以治瘡皆驗。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
《抱樸子》雲蛇銜能續已斷之指如故,是也。
海曲有物名蛇公,形如覆蓮花,正白。
吳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
龜便言曰:“遊不量時,為君所得。
”人甚怪之,擔出欲上吳王。
夜泊越裡,纜舟于大桑樹。
宵中樹忽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系,方見烹霍。
雖然,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
”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緻相苦。
今求如我之徒,計從安簿?”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将及爾。
”樹寂而止。
既至建業,權命煮之,焚柴萬車,語猶如故。
諸葛恪曰:“燃以老桑樹乃熟。
”獻者乃說龜樹共言,權使人伐桑樹煮之,龜乃立爛。
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
元嘉初,益州刺史遣三人入山伐樵,路迷,或見一龜大如車輪,四足各攝一小龜而行。
又有百餘黃龜從其後。
三人叩頭請示出路,龜乃伸頭,若有意焉。
因共随逐,即得出路。
一人無故取小龜,割以為霍食之,須臾暴死,惟不啖者無恙。
舀魚,凡諸魚欲産舀,辄以頭沖其腹。
舀魚自欲生者,亦更相撞觸。
故世人謂為衆魚之生母也。
晉義熙五年,盧循自廣州下,泊船江西,衆多疫死。
事平之後,人往蔡州,見死人發變而為。
今上鎮西參軍與司馬張逝瞻河際有一棺,棺頭有,衆試令撥看,都是發,亦有未即化者。
一說雲,生以秫潘沐,死則發變為。
又昔有人食,不能無,死後改棺,且滿棺中。
且即也。
司馬休遣文武千餘人迎家人違南郡。
值風泊船上岸伐薪,見聚肉有數百斤,乃割取還,以镬煮之,湯欲熱,皆變成數千蝦墓。
蝴蝶變作。
鹦鹉螺形似鳥,故以為名。
常脫殼而遊,朝出則有蟲,類如蜘蛛,入其殼中螺。
夕還則此蟲出。
庾闡所謂鹦鹉内遊,寄居負殼者也。
晉明帝嘗欲肆{生月}閉而不謀,乃屏曲室,去左右,下帷草诏。
有大蒼蠅觸帳而入,萃于筆端,須臾亡去。
帝竊異焉,令人尋看,即蠅所集處辄傳有诏,喧然已遍矣。
有小蟲形色如大豆,咒令叩頭,又咒令吐血,皆從所教,如似請放稽颡。
辄七十而有聲,故俗呼為叩頭蟲也。
缢女蟲也一名蚬,長寸許,頭赤身黑,恒吐絲自懸。
昔齊東郭姜既亂崔杼之室,慶封殺其二子,姜亦自經。
俗傳此婦骸化為蟲,故以缢女名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