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俗呼為大客,因語雲:“我田稼在此,恒為大客所犯。
若念我者,勿複見侵。
”便見踯躅如有馴解,于是一家業田絕無其患。
晉義熙十三年,餘為長沙景王骠騎參軍,在西州得一黃牛,時将貨之,便晝夜銜草不食,淹淚瘦瘠。
苻堅為慕容沖所襲,堅馳馬堕而落澗,追兵幾及。
計無由出,馬即踟蹰臨澗,垂缰與堅。
堅不能及,馬又跪而受焉。
堅援之,得登岸而走廬江。
晉隆安初,東海何澹之屢入關中。
後還,得一犬,壯大非常,每出入辄已知處。
澹之後抱疾,犬亦疾,尋及于亡。
楚王與群臣獵于夢,縱良犬逐狡兔,三日而獲。
之其腸似鐵,良工曰:“可以為劍。
” 西域有鼠王國,鼠之大者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常。
大鼠頭悉已白,然帶金環枷。
商估:有經過其國,不先祈祀者,則齧人衣裳也。
得沙門咒願,更獲無他。
釋道安昔至西方,親見如此。
俗諺雲:鼠得死人目睛則為王。
拱鼠形如常鼠,行田野中,見人即拱手而立,人近欲搏之,跳躍而去。
泰川有之。
義鼠形如鼠,短尾,每行遞相咬尾。
三五為群,驚之則散,俗雲見之者當有吉兆。
成都有之。
唐鼠形如鼠,稍長,青黑色,腹邊有餘物如腸,時亦污落,亦名易腸鼠。
昔仙人唐拔宅升天,雞犬皆去,唯鼠墜下死,而腸出數寸,三年易之,俗呼為唐鼠。
城固川中有之。
前廢帝景和中,東陽大水,永康蔡喜夫避雨南隴,夜有大鼠,形如犭屯子,浮水而來,徑伏喜夫奴床角。
怒愍而不犯,每食辄以餘飯與之。
水勢既退,喜夫得返故居,鼠以前腳捧青囊,囊有三寸許珠,留置奴床前,啾啾狀如欲語。
從此去來不絕,亦能隐形,又知人禍福。
後同縣呂慶祖牽狗野獵暫過,遂齧殺之。
貂出句麗國,常有一物共居穴。
或見之,形貌類人,長三尺,能制貂,愛樂刀子。
其俗:人欲得貂皮,以刀投穴口。
此物夜出穴,置皮刀邊,須人持皮去,乃敢取刀。
吳孫皓時,臨海得毛人。
《山海經》雲:山精如人而有毛,此蔣山精也,故《抱樸子》曰:山之精,形如小兒而獨足,足向後,喜來犯人,其名曰支。
知而呼之,即當自卻耳。
一名曰超空,可燕呼之。
又或如鼓,赤色,一足,其名曰渾。
又或如人,長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
又或如龍,有五色赤角,名曰飛龍。
見之皆可呼其名,不敢為害。
《玄中記》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
陸機嘗饷張華。
于時賓客滿座,華發器便曰:“此龍肉也。
”衆未之信,華曰:“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既而五色光起,機還問主,果雲園中茅積下得一魚,質狀非常,乃以作,過美,故以相獻。
張永家地有泉出,小龍在焉。
從此遂為富室。
逾年,因雨騰躍而去,于是生赀,日不暇給。
俗說雲與龍共居,不知神龍效矣。
晉太元中,東陽西寺七佛屋龛下有一物出,頭如鹿,有法獻道人迫而觀之,于是吐沫噴灑,氣若霧。
至元嘉十四年四月七日,此頭複出,尋覓其處,亦無孔穴,年年有聲,殷若小雷。
晉義熙中,江陵趙姥以酤酒為業,居室内地忽自隆起,姥察為異,朝夕以酒酹之。
嘗有一物出,頭似驢而地初無孔穴。
及姥死,鄰人聞土下有聲如哭。
後人掘地,見一異物,蠢蠢而動,不測大小,須臾失之,俗謂之土龍。
趙牙行船于阖廬,見水際有大槎,人牽不動。
牙往舉得之,以着船,船破,槎變為龍,浮水而去。
永陽人李增行經大溪,見二蛟浮于水上,發矢射之,一蛟中焉。
增歸,因複出,市有女子,素服銜淚,持所射箭。
增怪而問焉,女答曰:“何用問焉!為暴若是。
”便以相還授矢而滅。
增惡而驟走,未達家,暴死于路。
荊州上明浦沔水隈,潭極深,常有蛟殺人,浴汲死者不脫歲。
升平中,陳郡鄧遐字應遙為襄
若念我者,勿複見侵。
”便見踯躅如有馴解,于是一家業田絕無其患。
晉義熙十三年,餘為長沙景王骠騎參軍,在西州得一黃牛,時将貨之,便晝夜銜草不食,淹淚瘦瘠。
苻堅為慕容沖所襲,堅馳馬堕而落澗,追兵幾及。
計無由出,馬即踟蹰臨澗,垂缰與堅。
堅不能及,馬又跪而受焉。
堅援之,得登岸而走廬江。
晉隆安初,東海何澹之屢入關中。
後還,得一犬,壯大非常,每出入辄已知處。
澹之後抱疾,犬亦疾,尋及于亡。
楚王與群臣獵于夢,縱良犬逐狡兔,三日而獲。
之其腸似鐵,良工曰:“可以為劍。
” 西域有鼠王國,鼠之大者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常。
大鼠頭悉已白,然帶金環枷。
商估:有經過其國,不先祈祀者,則齧人衣裳也。
得沙門咒願,更獲無他。
釋道安昔至西方,親見如此。
俗諺雲:鼠得死人目睛則為王。
拱鼠形如常鼠,行田野中,見人即拱手而立,人近欲搏之,跳躍而去。
泰川有之。
義鼠形如鼠,短尾,每行遞相咬尾。
三五為群,驚之則散,俗雲見之者當有吉兆。
成都有之。
唐鼠形如鼠,稍長,青黑色,腹邊有餘物如腸,時亦污落,亦名易腸鼠。
昔仙人唐拔宅升天,雞犬皆去,唯鼠墜下死,而腸出數寸,三年易之,俗呼為唐鼠。
城固川中有之。
前廢帝景和中,東陽大水,永康蔡喜夫避雨南隴,夜有大鼠,形如犭屯子,浮水而來,徑伏喜夫奴床角。
怒愍而不犯,每食辄以餘飯與之。
水勢既退,喜夫得返故居,鼠以前腳捧青囊,囊有三寸許珠,留置奴床前,啾啾狀如欲語。
從此去來不絕,亦能隐形,又知人禍福。
後同縣呂慶祖牽狗野獵暫過,遂齧殺之。
貂出句麗國,常有一物共居穴。
或見之,形貌類人,長三尺,能制貂,愛樂刀子。
其俗:人欲得貂皮,以刀投穴口。
此物夜出穴,置皮刀邊,須人持皮去,乃敢取刀。
吳孫皓時,臨海得毛人。
《山海經》雲:山精如人而有毛,此蔣山精也,故《抱樸子》曰:山之精,形如小兒而獨足,足向後,喜來犯人,其名曰支。
知而呼之,即當自卻耳。
一名曰超空,可燕呼之。
又或如鼓,赤色,一足,其名曰渾。
又或如人,長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
又或如龍,有五色赤角,名曰飛龍。
見之皆可呼其名,不敢為害。
《玄中記》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
陸機嘗饷張華。
于時賓客滿座,華發器便曰:“此龍肉也。
”衆未之信,華曰:“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既而五色光起,機還問主,果雲園中茅積下得一魚,質狀非常,乃以作,過美,故以相獻。
張永家地有泉出,小龍在焉。
從此遂為富室。
逾年,因雨騰躍而去,于是生赀,日不暇給。
俗說雲與龍共居,不知神龍效矣。
晉太元中,東陽西寺七佛屋龛下有一物出,頭如鹿,有法獻道人迫而觀之,于是吐沫噴灑,氣若霧。
至元嘉十四年四月七日,此頭複出,尋覓其處,亦無孔穴,年年有聲,殷若小雷。
晉義熙中,江陵趙姥以酤酒為業,居室内地忽自隆起,姥察為異,朝夕以酒酹之。
嘗有一物出,頭似驢而地初無孔穴。
及姥死,鄰人聞土下有聲如哭。
後人掘地,見一異物,蠢蠢而動,不測大小,須臾失之,俗謂之土龍。
趙牙行船于阖廬,見水際有大槎,人牽不動。
牙往舉得之,以着船,船破,槎變為龍,浮水而去。
永陽人李增行經大溪,見二蛟浮于水上,發矢射之,一蛟中焉。
增歸,因複出,市有女子,素服銜淚,持所射箭。
增怪而問焉,女答曰:“何用問焉!為暴若是。
”便以相還授矢而滅。
增惡而驟走,未達家,暴死于路。
荊州上明浦沔水隈,潭極深,常有蛟殺人,浴汲死者不脫歲。
升平中,陳郡鄧遐字應遙為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