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晉太康二年冬,大寒。
南洲人見二白鶴語于橋下曰:“今茲寒不減堯崩年也。
”于是飛去。
賓國王買得一鸾,欲其鳴不可,緻饣希金繁,飨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
夫人曰:“嘗聞鸾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王從其言,鸾睹影悲鳴,沖霄一奮而絕。
張華有白鹦鹉,華每出行,還辄說僮仆善惡。
後寂無言,華問其故,答曰:“見藏甕中,何由得知?”公後在外,令喚鹦鹉,鹦鹉曰:“昨夜夢惡,不宜出戶。
”公猶強之,至庭為所搏,教其啄腳,僅而獲免。
有鹦鹉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辄相貴重。
鹦鹉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
後數月,山中大火,鹦鹉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
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
”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五月五日剪鸲鹆舌,教令學人語聲,尤清越,雖鹦鹉不能過也。
晉司空桓豁在荊州,有參軍五月五日剪鸲鹆舌,每教令學人語,遂無所不名,與人相顧問。
參軍善彈琵琶,鸲鹆每聽辄移時。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
魏武時南方獻之。
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韋仲将為之賦其事。
晉義熙三年,朱猗戍壽陽,婢炊衤,忽有群鳥集竈,競來啄啖,驅逐不去。
有獵犬咋殺兩鳥,餘鳥因共咋殺犬,又啖其肉,唯餘骨存。
杜鵑始陽相催而鳴,先鳴者吐血死。
常有人山行,見一群寂然,聊學其聲,使嘔血死。
初鳴,先聽其聲者,主離别。
廁上聽其聲不祥。
厭之法,當為大聲以應之。
晉兖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買得一長鳴雞,愛養甚至,恒籠置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緻。
終日不辍,處宗由此玄言大進。
晉義熙中,羌主姚毗于洛陽陰溝取磚,得一雙雄鵝,并金色交頸,長鳴,聲聞于九臯。
養之此溝。
傅承為江夏守,有一雙鵝失之三年,忽引導得三十餘頭來向承家。
武陵龍陽虞德流寓溢陽,止主人夏蠻舍中。
忽見有白紙一幅,長尺餘,标蠻女頭,乃起扳取。
俄頃有虎到戶而退,尋見何老母,标如初。
德又取之。
如斯三返,乃具以語蠻,于是相與執杖伺候。
須臾虎至,即格殺之。
同縣黃期具說如此。
彭城劉廣雅以晉太元元年為京府佐,被使還都,路經竹裡亭,于邏宿。
此邏多虎,劉極自防衛,系馬于戶前,手執戟布于地上。
中霄與士庶同睡,虎乘間跳入,跨越人畜,獨取劉而去。
晉太元末,徐桓以太元中出門,仿佛見一女子,因言曲相調,便要桓入草中。
桓悅其色,乃随去,女子忽然變成虎,負桓着背上,徑向深山。
其家左右尋覓,惟見虎迹,旬日,虎送桓下著門外。
扶南王範尋常畜虎五六頭及鳄魚十頭。
若有訟,未知曲直,便投與魚虎,魚虎不食則為有理。
穢貊之人祭虎為神,将有以也。
永初中,邵都梁馮恭醉卧于山路。
夜有虎來,以頭枕其背。
恭中宵輾轉,以手搏之,複大寝。
向曉始醒,猶見虎蹲在腳後,若有宿命,非智力所及也。
熊獸藏于山穴,穴裡不得見穢及傷殘,見則舍穴外死人。
欲捕者便令一人卧其藏内,餘伴執杖隐在岩側,熊辄共興出人,不緻傷損,傍人仍得聘其矛。
熊無穴,或居大樹孔中。
東土呼熊為子路,以物擊樹,雲:“子路可起。
”于是便下,不呼則不動也。
元嘉初,青州劉幡射得一鹿,剖腹藏,以草塞之,蹶然起走。
幡從而拔塞,須臾複還倒。
如此三焉,幡密求此種類,治傷痍多愈。
始興郡陽山縣有人行田,忽遇一象,以鼻卷之,遙入深山。
見一象腳有巨刺,此人牽挽得出,病者即起,相與躅陸,狀若歡喜。
前象複載人就一污濕地,以鼻掘出數條長牙,送還本處。
彼境田稼常為象所困,其象
南洲人見二白鶴語于橋下曰:“今茲寒不減堯崩年也。
”于是飛去。
賓國王買得一鸾,欲其鳴不可,緻饣希金繁,飨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
夫人曰:“嘗聞鸾見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王從其言,鸾睹影悲鳴,沖霄一奮而絕。
張華有白鹦鹉,華每出行,還辄說僮仆善惡。
後寂無言,華問其故,答曰:“見藏甕中,何由得知?”公後在外,令喚鹦鹉,鹦鹉曰:“昨夜夢惡,不宜出戶。
”公猶強之,至庭為所搏,教其啄腳,僅而獲免。
有鹦鹉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辄相貴重。
鹦鹉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
後數月,山中大火,鹦鹉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
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
”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五月五日剪鸲鹆舌,教令學人語聲,尤清越,雖鹦鹉不能過也。
晉司空桓豁在荊州,有參軍五月五日剪鸲鹆舌,每教令學人語,遂無所不名,與人相顧問。
參軍善彈琵琶,鸲鹆每聽辄移時。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
魏武時南方獻之。
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韋仲将為之賦其事。
晉義熙三年,朱猗戍壽陽,婢炊衤,忽有群鳥集竈,競來啄啖,驅逐不去。
有獵犬咋殺兩鳥,餘鳥因共咋殺犬,又啖其肉,唯餘骨存。
杜鵑始陽相催而鳴,先鳴者吐血死。
常有人山行,見一群寂然,聊學其聲,使嘔血死。
初鳴,先聽其聲者,主離别。
廁上聽其聲不祥。
厭之法,當為大聲以應之。
晉兖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買得一長鳴雞,愛養甚至,恒籠置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緻。
終日不辍,處宗由此玄言大進。
晉義熙中,羌主姚毗于洛陽陰溝取磚,得一雙雄鵝,并金色交頸,長鳴,聲聞于九臯。
養之此溝。
傅承為江夏守,有一雙鵝失之三年,忽引導得三十餘頭來向承家。
武陵龍陽虞德流寓溢陽,止主人夏蠻舍中。
忽見有白紙一幅,長尺餘,标蠻女頭,乃起扳取。
俄頃有虎到戶而退,尋見何老母,标如初。
德又取之。
如斯三返,乃具以語蠻,于是相與執杖伺候。
須臾虎至,即格殺之。
同縣黃期具說如此。
彭城劉廣雅以晉太元元年為京府佐,被使還都,路經竹裡亭,于邏宿。
此邏多虎,劉極自防衛,系馬于戶前,手執戟布于地上。
中霄與士庶同睡,虎乘間跳入,跨越人畜,獨取劉而去。
晉太元末,徐桓以太元中出門,仿佛見一女子,因言曲相調,便要桓入草中。
桓悅其色,乃随去,女子忽然變成虎,負桓着背上,徑向深山。
其家左右尋覓,惟見虎迹,旬日,虎送桓下著門外。
扶南王範尋常畜虎五六頭及鳄魚十頭。
若有訟,未知曲直,便投與魚虎,魚虎不食則為有理。
穢貊之人祭虎為神,将有以也。
永初中,邵都梁馮恭醉卧于山路。
夜有虎來,以頭枕其背。
恭中宵輾轉,以手搏之,複大寝。
向曉始醒,猶見虎蹲在腳後,若有宿命,非智力所及也。
熊獸藏于山穴,穴裡不得見穢及傷殘,見則舍穴外死人。
欲捕者便令一人卧其藏内,餘伴執杖隐在岩側,熊辄共興出人,不緻傷損,傍人仍得聘其矛。
熊無穴,或居大樹孔中。
東土呼熊為子路,以物擊樹,雲:“子路可起。
”于是便下,不呼則不動也。
元嘉初,青州劉幡射得一鹿,剖腹藏,以草塞之,蹶然起走。
幡從而拔塞,須臾複還倒。
如此三焉,幡密求此種類,治傷痍多愈。
始興郡陽山縣有人行田,忽遇一象,以鼻卷之,遙入深山。
見一象腳有巨刺,此人牽挽得出,病者即起,相與躅陸,狀若歡喜。
前象複載人就一污濕地,以鼻掘出數條長牙,送還本處。
彼境田稼常為象所困,其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