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懸書以治識字之人,讀法以治不識字之人耳。
是役也,共收繳煤十八萬斤,皆以舟由内河運還之,匝月竣事,共費錢千缗,悉餘捐給,不以累民,民得晏然無事。
至次年,餘遂于境内鄉鎮,設立義學二十所,俾之讀書識字。
海濱之人靡然從風,即泥城左近亦自捐置義學二所,不廪于官。
從此南邑四郊之内,弦誦之聲相聞矣。
○決文特識 制藝文字,有特識者決之如響,餘生平見二人焉;一為任邱邊仲思太守寶П,一為餘姚朱久香閣學蘭。
同治乙醜,太守在甯波考試書院,取前列三人,決為本科必售。
洎榜發,中者二人,而所取第一者竟無名,太守訝之。
未幾,北闱榜來,則其人已中南元,乃複大喜。
閣學督湖北學政時,鄉試前,決科于省中書院,所取十名前,皆得中式,而解元即閣學之第一人也,尤為科名中盛事。
○朱久香之行誼 久香先生固精于文,其行誼尤為醇笃。
與倭文端相國仁同年,平時以道義相切磋,造次必軌于正。
鹹豐庚、辛間,賊陷浙江,先生矢志讨賊,忠憤所激,言發涕垂,人或迂其行事,妄加謗哂,先生不顧也。
餘與先生素昧平生,于上海旅次一見,即傾襟以待,逢人說項不去口,謬許餘為知兵。
李爵相欲委餘浦東軍事,先生贻書争之,謂餘必須赴浙,以顧桑梓。
爵相乃令偕史士良觀察到甯波。
甯波苦饷绌,先生即在上海為籌饷事。
每數日必緻餘一書,論軍務機宜,料敵出奇,動中肯要。
餘即以書呈觀察閱之,戰勝攻取,多用其策。
會被召用,乃去。
然紹興之複,終屬先生籌饷、籌兵之力也。
泗門謝員外敬集黃頭義勇擊賊,先生資以饷,又恐敬恃勇不戒,令高足弟子呂五峰茂才受豫參其軍事,盡心擘畫,疊著戰功。
會賊大至,敬仍以輕敵敗沒,受豫亦抗節死。
其宗人國恩接統其軍,卒底于績。
先生以二人死事狀疏聞于朝,得專祠祀焉。
嗚呼!若先生者,文章、經濟、道學三者兼而有之矣。
○朱C9堂叔侄之忠謹 平湖朱C9堂先生為弼,先伯雲伯公庚申同年也。
與先大夫最契,服官恪守繩墨,清絕一塵,官順天府府尹。
時先大夫以轉饷入都,有上閩督書,托其郵遞,先生驚曰:“私牍可擾驿站耶?”乃出己資,由信局寄去,而持收照謝先大夫。
其謹畏如此。
後官至漕運總督,剔除積弊,八省吏民鹹頌之。
殁,祀鄉賢焉。
先生猶子山泉觀察善張,卓荦有奇氣。
道光二十年,英人犯乍浦,與餘同事善後。
洎餘司訓金華,山泉以南河通判出山,氵存擢江南淮海道。
發撚煽逆,保障淮揚,疊著戰功。
文官而得巴圖魯勇号,尤為異數。
殁後追贈右副都禦史,崇祀名宦。
山泉季弟楚卿别駕善寶,鹹豐庚申署江甯同知,僑駐常州。
時粵逆破溧水、句容,當道棄城走,楚卿歎曰:“毗陵為蘇浙門戶,我雖無守土之責,當與城存亡。
”遂登陴拒戰,而心知事不可為,賦詩曰:“狂風已斷悲笳曲,落日空揮寶劍光。
惟有丹心終不改,猶能殺賊死戎行。
”城破,巷戰死,入祀昭忠祠。
餘未及見C9堂先生,而山泉、楚卿則素習也。
竹林三人,于鄉賢、名宦、昭忠祠中各專一席,榮矣哉。
○富陽王高士 富陽王君子和銮,今之高士也。
世席簪纓,性恬淡,不樂仕進。
少年時随祖若父宦遊四方,行路萬裡,橫覽山川之勝,遂善作畫。
墨法既妙,設色更神,鉛朱丹碧,千崖萬壑,沉雄奇秀,兼而有之。
尤工花鳥,見者驚歎,名重一時。
因以畫自給,筆墨外不妄受一錢,人皆敬之。
鹹豐辛酉,賊陷富陽,子和避難鄉間,日三四徙。
一日者,天陰雨雪,忽聞賊至,急起奔走,倉皇中乃撞入賊隊,遂被縛去。
賊酋見其文弱,目又短視,驅行泥淖中,屢起屢仆,憐而釋之,謂曰:“速行!遇他隊,不汝活也。
”子和既得脫,不暇擇路,竄身荊棘,屦穿襪破。
天既昏黑,仍不敢息,望前疾趨。
于雪光中忽睹一屋,遂奮身入。
入其門,阒其無人;窺其室,則似有聲響,乃訴以被難之苦,乞為容留。
良久,有婦人應曰:“我等聚室中,子其入焉。
”入則暗黑不能辨人,遽踣于地,既凍且餒,身僵足痛。
喘息逾時,乃問婦之姓氏,則對曰:“我某之妻也。
”某與子和本系遠戚,聞之稍慰,再與語,則不答。
憊極亦不能複诘,垂頭稍睡。
一時許,忽聞婦呼曰:“天将明,賊且至,子可行矣。
”子和遂扪戶而出,走未數裡,天果明。
遇鄉人,得脫于難。
又悔不挈婦同行,恐其亦罹于難也。
久之事定,歸遇某戚,告以故,且謝其妻。
其人駭曰:“吾妻死已三年矣!”乃知遇鬼,子和以為奇。
今年因談往事,舉以告餘,餘曰:“喪亂之際,天道尤近,善人終得保全。
子忠信笃敬,自當有鬼神呵護,難而遇救,亦常理耳,何奇之有?” ○曾侯甘心受欺 同治乙醜之秋,郭遠堂中丞開藩蘇州,餘與同官諸人晉谒,翌中,中丞觞之。
酒酣,中丞忽問元和令蕭山陶君肖農曰:“某人近日在家否?”陶對曰:“已遊庠,且食饩矣。
”中丞乃笑謂餘等曰:“此系渠鄉人,當金陵初複時,冒稱校官,往谒曾侯,高談雄辯,議論風生,有不可一世之概,侯固已心奇之矣。
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弊事,遂正色大言曰:‘受欺不受欺,亦顧在己之如何耳。
某盱衡當世,略有所見。
若中堂之至誠盛德,人自不忍欺;左公之嚴氣正性,人亦不敢欺;至如某某諸公,則人雖不欺而尚疑其欺,或已受欺而不悟其欺者,比比也。
’侯不禁大喜,撫髀稱是。
因謂之曰:‘子可至軍營中,一觀我所用之人。
’某諾而出。
次日,遍谒諸文武,歸而複命曰:‘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然某于其間得二君子人焉。
’侯驚問何人,則舉塗方伯宗瀛及中丞名以對。
侯又大喜稱善,乃待為上客。
顧一時未有以處之,姑令督造炮船。
未幾,忽挾千金遁去。
所司以聞,且請急發卒追捕,侯默然良久曰:‘止,勿追也。
’所司惘然退,侯乃自循其須曰:‘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左右聞者皆匿笑,不敢仰視。
”中丞言至此,又顧陶君曰:“此人既遊庠食饩,當令人勉之務正;如曾侯者,難再遇也。
”次日,同官聚談,舉為笑柄。
或曰:“幸金數不多,故侯大度置之耳。
”或曰:“侯恐播受欺名,故忍而不追也。
”餘曰:“不然。
昔宋韓魏公總五路師,經略西夏,有人以僞書幹之,得厚贈去。
已而事露,諸将請捕之,韓公曰:‘此人敢于百萬軍中,持僞書以欺我,則其人之膽識必有過人者;若迹之急,必投入夏國,是又生一張元也。
’遂止。
後世論者,共服韓公之深識遠慮。
當金陵甫複時,發逆未平,撚勢正熾,曾侯之見,即韓公之見也。
大臣謀國深遠,豈惜此區區之金及受欺之名哉?”衆皆以餘言為然。
○王烈婦 餘官金華縣訓導時,府學訓導杏泉王君英瀾,與餘同官,交相得也。
杏泉長子繼本,字根仙,以髫齡食饩,書法秀美,尤工古文詞,寅好中無不啧啧羨杏泉有子矣。
嗣餘官江蘇,與杏泉不通問者數年。
餘冢婦山陰錢慎庵太守女也,嘗言其戚王孫氏殉節事,心疑為杏泉家事,未暇細詢也。
今年,杏泉郵寄其媳《王烈婦傳》,讀之,乃驚根仙以夭死,其婦又以殉節死,為慘然者久之。
按傳:烈婦為會稽孫君悅祖女,性孝友。
年十六歸根仙,事舅姑如事親,相夫以順,禦下以寬,裡黨無閑言。
甫三年,而根仙以病死,烈婦恸絕複蘇,毀面截發,誓不獨生。
悅祖痛愛婿死,哭之哀,遽遘疾卒。
烈婦衰,号泣奔赴,視殓畢,歸,謂家人曰:“吾今可以死矣。
”初欲覓刀缳以殉,其祖司訓公借虧體義谕之,冀纾其死。
烈婦曰:“死所天,非全歸乎?”乃絕粒,翁姑百計解之,不可得。
絕食七日,瀕死矣,司訓公又強飲以西瓜汁一杯,複延七日乃終。
嗚呼!其初殉也慷慨,其卒殉也從
懸書以治識字之人,讀法以治不識字之人耳。
是役也,共收繳煤十八萬斤,皆以舟由内河運還之,匝月竣事,共費錢千缗,悉餘捐給,不以累民,民得晏然無事。
至次年,餘遂于境内鄉鎮,設立義學二十所,俾之讀書識字。
海濱之人靡然從風,即泥城左近亦自捐置義學二所,不廪于官。
從此南邑四郊之内,弦誦之聲相聞矣。
○決文特識 制藝文字,有特識者決之如響,餘生平見二人焉;一為任邱邊仲思太守寶П,一為餘姚朱久香閣學蘭。
同治乙醜,太守在甯波考試書院,取前列三人,決為本科必售。
洎榜發,中者二人,而所取第一者竟無名,太守訝之。
未幾,北闱榜來,則其人已中南元,乃複大喜。
閣學督湖北學政時,鄉試前,決科于省中書院,所取十名前,皆得中式,而解元即閣學之第一人也,尤為科名中盛事。
○朱久香之行誼 久香先生固精于文,其行誼尤為醇笃。
與倭文端相國仁同年,平時以道義相切磋,造次必軌于正。
鹹豐庚、辛間,賊陷浙江,先生矢志讨賊,忠憤所激,言發涕垂,人或迂其行事,妄加謗哂,先生不顧也。
餘與先生素昧平生,于上海旅次一見,即傾襟以待,逢人說項不去口,謬許餘為知兵。
李爵相欲委餘浦東軍事,先生贻書争之,謂餘必須赴浙,以顧桑梓。
爵相乃令偕史士良觀察到甯波。
甯波苦饷绌,先生即在上海為籌饷事。
每數日必緻餘一書,論軍務機宜,料敵出奇,動中肯要。
餘即以書呈觀察閱之,戰勝攻取,多用其策。
會被召用,乃去。
然紹興之複,終屬先生籌饷、籌兵之力也。
泗門謝員外敬集黃頭義勇擊賊,先生資以饷,又恐敬恃勇不戒,令高足弟子呂五峰茂才受豫參其軍事,盡心擘畫,疊著戰功。
會賊大至,敬仍以輕敵敗沒,受豫亦抗節死。
其宗人國恩接統其軍,卒底于績。
先生以二人死事狀疏聞于朝,得專祠祀焉。
嗚呼!若先生者,文章、經濟、道學三者兼而有之矣。
○朱C9堂叔侄之忠謹 平湖朱C9堂先生為弼,先伯雲伯公庚申同年也。
與先大夫最契,服官恪守繩墨,清絕一塵,官順天府府尹。
時先大夫以轉饷入都,有上閩督書,托其郵遞,先生驚曰:“私牍可擾驿站耶?”乃出己資,由信局寄去,而持收照謝先大夫。
其謹畏如此。
後官至漕運總督,剔除積弊,八省吏民鹹頌之。
殁,祀鄉賢焉。
先生猶子山泉觀察善張,卓荦有奇氣。
道光二十年,英人犯乍浦,與餘同事善後。
洎餘司訓金華,山泉以南河通判出山,氵存擢江南淮海道。
發撚煽逆,保障淮揚,疊著戰功。
文官而得巴圖魯勇号,尤為異數。
殁後追贈右副都禦史,崇祀名宦。
山泉季弟楚卿别駕善寶,鹹豐庚申署江甯同知,僑駐常州。
時粵逆破溧水、句容,當道棄城走,楚卿歎曰:“毗陵為蘇浙門戶,我雖無守土之責,當與城存亡。
”遂登陴拒戰,而心知事不可為,賦詩曰:“狂風已斷悲笳曲,落日空揮寶劍光。
惟有丹心終不改,猶能殺賊死戎行。
”城破,巷戰死,入祀昭忠祠。
餘未及見C9堂先生,而山泉、楚卿則素習也。
竹林三人,于鄉賢、名宦、昭忠祠中各專一席,榮矣哉。
○富陽王高士 富陽王君子和銮,今之高士也。
世席簪纓,性恬淡,不樂仕進。
少年時随祖若父宦遊四方,行路萬裡,橫覽山川之勝,遂善作畫。
墨法既妙,設色更神,鉛朱丹碧,千崖萬壑,沉雄奇秀,兼而有之。
尤工花鳥,見者驚歎,名重一時。
因以畫自給,筆墨外不妄受一錢,人皆敬之。
鹹豐辛酉,賊陷富陽,子和避難鄉間,日三四徙。
一日者,天陰雨雪,忽聞賊至,急起奔走,倉皇中乃撞入賊隊,遂被縛去。
賊酋見其文弱,目又短視,驅行泥淖中,屢起屢仆,憐而釋之,謂曰:“速行!遇他隊,不汝活也。
”子和既得脫,不暇擇路,竄身荊棘,屦穿襪破。
天既昏黑,仍不敢息,望前疾趨。
于雪光中忽睹一屋,遂奮身入。
入其門,阒其無人;窺其室,則似有聲響,乃訴以被難之苦,乞為容留。
良久,有婦人應曰:“我等聚室中,子其入焉。
”入則暗黑不能辨人,遽踣于地,既凍且餒,身僵足痛。
喘息逾時,乃問婦之姓氏,則對曰:“我某之妻也。
”某與子和本系遠戚,聞之稍慰,再與語,則不答。
憊極亦不能複诘,垂頭稍睡。
一時許,忽聞婦呼曰:“天将明,賊且至,子可行矣。
”子和遂扪戶而出,走未數裡,天果明。
遇鄉人,得脫于難。
又悔不挈婦同行,恐其亦罹于難也。
久之事定,歸遇某戚,告以故,且謝其妻。
其人駭曰:“吾妻死已三年矣!”乃知遇鬼,子和以為奇。
今年因談往事,舉以告餘,餘曰:“喪亂之際,天道尤近,善人終得保全。
子忠信笃敬,自當有鬼神呵護,難而遇救,亦常理耳,何奇之有?” ○曾侯甘心受欺 同治乙醜之秋,郭遠堂中丞開藩蘇州,餘與同官諸人晉谒,翌中,中丞觞之。
酒酣,中丞忽問元和令蕭山陶君肖農曰:“某人近日在家否?”陶對曰:“已遊庠,且食饩矣。
”中丞乃笑謂餘等曰:“此系渠鄉人,當金陵初複時,冒稱校官,往谒曾侯,高談雄辯,議論風生,有不可一世之概,侯固已心奇之矣。
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弊事,遂正色大言曰:‘受欺不受欺,亦顧在己之如何耳。
某盱衡當世,略有所見。
若中堂之至誠盛德,人自不忍欺;左公之嚴氣正性,人亦不敢欺;至如某某諸公,則人雖不欺而尚疑其欺,或已受欺而不悟其欺者,比比也。
’侯不禁大喜,撫髀稱是。
因謂之曰:‘子可至軍營中,一觀我所用之人。
’某諾而出。
次日,遍谒諸文武,歸而複命曰:‘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然某于其間得二君子人焉。
’侯驚問何人,則舉塗方伯宗瀛及中丞名以對。
侯又大喜稱善,乃待為上客。
顧一時未有以處之,姑令督造炮船。
未幾,忽挾千金遁去。
所司以聞,且請急發卒追捕,侯默然良久曰:‘止,勿追也。
’所司惘然退,侯乃自循其須曰:‘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左右聞者皆匿笑,不敢仰視。
”中丞言至此,又顧陶君曰:“此人既遊庠食饩,當令人勉之務正;如曾侯者,難再遇也。
”次日,同官聚談,舉為笑柄。
或曰:“幸金數不多,故侯大度置之耳。
”或曰:“侯恐播受欺名,故忍而不追也。
”餘曰:“不然。
昔宋韓魏公總五路師,經略西夏,有人以僞書幹之,得厚贈去。
已而事露,諸将請捕之,韓公曰:‘此人敢于百萬軍中,持僞書以欺我,則其人之膽識必有過人者;若迹之急,必投入夏國,是又生一張元也。
’遂止。
後世論者,共服韓公之深識遠慮。
當金陵甫複時,發逆未平,撚勢正熾,曾侯之見,即韓公之見也。
大臣謀國深遠,豈惜此區區之金及受欺之名哉?”衆皆以餘言為然。
○王烈婦 餘官金華縣訓導時,府學訓導杏泉王君英瀾,與餘同官,交相得也。
杏泉長子繼本,字根仙,以髫齡食饩,書法秀美,尤工古文詞,寅好中無不啧啧羨杏泉有子矣。
嗣餘官江蘇,與杏泉不通問者數年。
餘冢婦山陰錢慎庵太守女也,嘗言其戚王孫氏殉節事,心疑為杏泉家事,未暇細詢也。
今年,杏泉郵寄其媳《王烈婦傳》,讀之,乃驚根仙以夭死,其婦又以殉節死,為慘然者久之。
按傳:烈婦為會稽孫君悅祖女,性孝友。
年十六歸根仙,事舅姑如事親,相夫以順,禦下以寬,裡黨無閑言。
甫三年,而根仙以病死,烈婦恸絕複蘇,毀面截發,誓不獨生。
悅祖痛愛婿死,哭之哀,遽遘疾卒。
烈婦衰,号泣奔赴,視殓畢,歸,謂家人曰:“吾今可以死矣。
”初欲覓刀缳以殉,其祖司訓公借虧體義谕之,冀纾其死。
烈婦曰:“死所天,非全歸乎?”乃絕粒,翁姑百計解之,不可得。
絕食七日,瀕死矣,司訓公又強飲以西瓜汁一杯,複延七日乃終。
嗚呼!其初殉也慷慨,其卒殉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