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容,此真所謂百折不回者也。
嗚呼!有婦如此,根仙可謂不死矣。
烈婦名留天壤,與日月争光,烈婦亦何嘗死哉。
○金餘二善人 餘行年六十有四,生平所觏豪傑俊雄之士甚多,而善人則止得二人焉:一為金華金樂魚濠,一為無錫餘蓮村治。
樂魚少讀書,不應試,家綦貧,而為善不倦。
邑中掩埋育嬰,及一切諸善舉,孜孜,幾欲以身殉之。
人或笑其愚,不顧也。
工書畫,不肯多受人潤筆,其廉介蓋出于天性。
鹹豐元年,邑人公舉應孝廉方正科,力辭不獲,然總不肯易六品服,仍以布衣終身。
蓮村以諸生得保訓導藍翎,然亦不求仕進。
遇善事,必竭力成之,勸人為善,舌敝唇焦,不以為苦。
遍遊江浙地方,以因果戒人。
如溺女、搶醮、淫殺諸事,諄諄誘掖勸化。
人苟允之,即叩首以謝,不以為辱。
又自撰院本,糾會數千金,以忠孝節義事演劇,名曰善戲。
使觀者興起感動,然世俗習于浮麗,聽古樂則惟恐卧,故志不得行,而蓮村不悔也。
第因之感化者,亦複不少。
蓮村曾于途中病甚,仆人陸慶乃截指和藥救之,則其感人之深,可見也。
餘攝南彙事,蓮村來谒,出《小學》諸書,囑令分布;又以《保嬰》、《恤嫠章程》見勸。
餘因于縣境設立義學多所,又創立保嬰、恤嫠等會,均見成效。
皆蓮村啟餘也。
樂魚與蓮村,皆規行矩步,不苟言笑,其樂善亦同出一轍。
惜二君相距遠,不獲相見,使苟相遇,必有相視而莫逆者也。
樂魚殁已久,聞蓮村今年始殁。
嚴芝生太守告餘,謂人傳蓮村已證真人之位者。
餘曰:“使天堂無,則已,有則蓮村、樂魚二人者,必生天無疑矣。
” ○福星輪船失事 光緒元年三月,蘇省招商局福星輪船,裝運江蘇漕米七千石赴津。
内有江蘇海運委員、補用知府蒯君等二十一人,浙江海運委員石君一人,暨董事、仆從等數十人。
行至山東煙台地方,天起大霧,觌面不能見物,猝遇英國澳順輪船,兩船相沖,福星船竟被撞沉。
于是委員、董事、仆從人等并溺斃六十五人。
其遇救得生者,僅江蘇候補知縣江君等三人而已。
事聞,李爵相據情入奏,朝廷震悼。
死事各員均加銜,照陣亡例議血阝蔭子。
并命于天津、上海二處,建立專祠,董事、仆從等,鹹得附祀。
江蘇大吏複籌庫款,提出銀兩,各予死者家養贍,以十年為期。
英國官員亦罰澳順輪船賠銀作血阝。
死事諸人既厚邀國恩,複得中外優血阝,計存殁均無遺憾矣。
惟内中有候補縣丞長一事,最為奇絕,因特志之。
長君系滿洲人,以佐貳需次蘇台者久矣,光景困甚,上官憐之,給予津運一差,俾得薪水,以顧其家。
長君奉委,忻然别妻子而去。
去未旬日,其妻晨妝竟,出戶操井臼,忽倒地大呼,作長君語曰:“輪船失事,我已死矣,可速延我好友某某來。
”其友至,則緬述船破事始末,時蘇城尚未得信也,衆皆大驚。
長又曰:“我死後,已得差使。
心念家貧子幼,故曉夜奔馳而歸。
”因囑某友曰:“我子年甫十歲,無人養贍,乞君念交情挈之去,譬如家中多用一小仆耳。
”言訖淚下,某亦哭而允之。
長複曰:“我妻如此命苦,在人世亦無好處,當與之同赴冥間。
”于是衆争勸曰:“爾子尚幼,若非有母撫育,如何得以長大?請勿作此想。
”長思之良久,乃應曰:“諾。
”遂作謝,辭别而去。
其妻乃霍然醒,問以附魂諸事,皆不能知,第謂出戶之際,覺冷風一陣,吹向身上,遂不省人事矣。
越二日,乃聞惡耗。
時餘薄遊蘇台,寅好中喧傳其事。
署方伯應敏齋先生,守程、朱之學,不信鬼神,餘舉所聞以詢,方伯亦早有所聞,共相歎異。
方伯曰:“子方作《筆記》,可叙入之,與《神滅》、《無鬼》二論相辨也。
” ○楊遇春逸事 富陽周芸臯觀察凱,由進士曆官至福建興泉永道,所至卓有政聲。
道光十二年,台灣民張丙作亂,大府調觀察攝理台灣道事,戡定之際,搜捕餘孽,鞫訊犯供,無枉無縱;辦理善後事宜,籌畫周密。
去任至今,将四十年,台地疊遭東西夷外警,而境内風塵不驚,盜賊不起,則措置之善也。
溯自康熙二十二年,台灣始入版圖,至道光十二年,僅一百五十載耳。
而亂者凡十五起,或請大兵剿之,或以本省兵平之。
其亂之生也,或數年,或十數年辄一見。
其自相殘賊,則間歲有也。
觀察精心運用,力籌所以善厥後者,條教章程,規畫悉當,海疆得以久安無事,其功甚偉。
去歲,日本窺台,東南旰食,惜觀察久歸道山矣。
觀察文集中,有記前陝甘總督楊侯逸事一則,仰見疆臣養威重尊國體之至意,讀之不勝佩服。
侯豈預知今日東夷之抗我顔行耶?因亟錄之,使後世知我朝廷之威德焉。
回疆張格爾之亂,戕大臣,據喀什噶爾城,圍和阗、葉爾羌、英吉沙爾三城。
上命大學士長公為揚威将軍,往征之,以陝甘總督楊侯參贊軍事。
抵七裡河,與賊夾河而軍。
侯以所部先濟,賊見中流人馬高大殊子常,驚為神。
侯擊之,伏屍萬餘,張格爾遁。
複喀什噶爾城,三城圍解。
既而久不得賊,或謂賊畏侯不敢出,侯在軍,不可得也。
上召侯回陝甘總督任,總督駐蘭州,控嘉峪關,回疆出入要地也。
尋遣伯克伊薩克誘張格爾出,獻俘京師,回疆平。
上嘉伊薩克功,加郡王銜。
伊薩克素強盛,雄長諸伯克,與二子分領三大城,桀黠通華言。
道光十一年,奉诏入朝,自恃功高,益驕侈非分,輿馬繁多,所經回疆,諸伯克盛其供張。
比入關,猶盛。
甘肅府縣請于布政使白侯,将迎諸郊,侯曰:“無須,第視我行事。
”明日,将至,侯以令箭招至數裡外,伊薩克乃單騎從數人來,侯令自戈什哈以上,有頂戴者,冠帶華服,不佩刀,轅門平列至堂下皆滿。
伊薩克至轅門,下馬步行,見兩旁官屏息立,無聲。
伛偻不敢仰視。
至堂側少許,命入見,堂以内虛無人焉。
一巡捕官導之行,曆廳事數重,侯見之便室。
居中高坐,常衣冠,二童子侍旁,于地施紅ブ一。
伊薩克及門,未逾限,雙足跪,摘冠叩頭。
侯令一童子扶以入,命坐。
伊薩克叩頭者再,乃坐。
道溫語竟,侯自拂其髯曰:“吾老矣,較在回疆時奚若?”曰:“更精神。
”侯曰:“汝亦老,須發加白。
吾輩受大皇帝厚恩,當思及時報稱,為子孫計,無妄想。
”伊薩克叩頭曰:“謹受教。
”侯又曰:“大皇帝念汝,少住即行,無多從,宜往谒各官,皆有食物恣汝啖也。
”令一童子扶之出,伊薩克汗流竟體,裡衣皆濕,上馬行數裡,神始定。
侯谕布政使下及府縣官,以外藩禮禮之。
明日,伊薩克減騎從行。
或請故,侯曰:“蘭州為入關第一省會,俾知天朝儀注,他省加禮,乃知恩矣。
”同安令項廷绶,時官甘肅,親見之,為凱言。
又曰:“凱旋兵初過州縣,橫甚,毆知縣。
報聞皆咎令,侯意不謂然,比至,親臨堂皇,就轅門捆責帶兵官各四十,受責者五十餘人,斬毆官者一人以徇。
兵後無敢嘩。
”侯任固原提督三十年,陝甘婦豎識與不識,皆畏愛侯。
及官總督,見所屬益謙,曰:“吾粗人,公事懼有失,幸助我。
”然所策斷,悉中度,非人所及。
凱嘗見侯于乾清門外,偉軀幹,美豐儀,面修目,詞氣藹然,髯長三尺許,覆胸,白如銀,文武威風,天人也。
侯名遇春,四川崇慶人。
經大小二百八十餘戰,無不以身當先,未嘗受創。
年八十有一,以疾緻仕,未報。
次子國桢時巡撫河南,求解職侍養蘭州,诏許之。
在官受養,中外以為榮。
旋侯複請命安車入都,召見數四,賜克什、{艹侵}、币無算。
侯初以平滑縣功封一等男,至是晉一等侯。
敕各省地方官護送以歸。
食俸于家。
夫人年亦八十,子弟官文武二品者,一門八人。
舊所部戈什哈官提鎮者,同時十餘人。
貴州果勇侯芳,侯同姓,繼侯為固原提督,先侯而侯,亦侯所拔也。
嗚呼!有婦如此,根仙可謂不死矣。
烈婦名留天壤,與日月争光,烈婦亦何嘗死哉。
○金餘二善人 餘行年六十有四,生平所觏豪傑俊雄之士甚多,而善人則止得二人焉:一為金華金樂魚濠,一為無錫餘蓮村治。
樂魚少讀書,不應試,家綦貧,而為善不倦。
邑中掩埋育嬰,及一切諸善舉,孜孜,幾欲以身殉之。
人或笑其愚,不顧也。
工書畫,不肯多受人潤筆,其廉介蓋出于天性。
鹹豐元年,邑人公舉應孝廉方正科,力辭不獲,然總不肯易六品服,仍以布衣終身。
蓮村以諸生得保訓導藍翎,然亦不求仕進。
遇善事,必竭力成之,勸人為善,舌敝唇焦,不以為苦。
遍遊江浙地方,以因果戒人。
如溺女、搶醮、淫殺諸事,諄諄誘掖勸化。
人苟允之,即叩首以謝,不以為辱。
又自撰院本,糾會數千金,以忠孝節義事演劇,名曰善戲。
使觀者興起感動,然世俗習于浮麗,聽古樂則惟恐卧,故志不得行,而蓮村不悔也。
第因之感化者,亦複不少。
蓮村曾于途中病甚,仆人陸慶乃截指和藥救之,則其感人之深,可見也。
餘攝南彙事,蓮村來谒,出《小學》諸書,囑令分布;又以《保嬰》、《恤嫠章程》見勸。
餘因于縣境設立義學多所,又創立保嬰、恤嫠等會,均見成效。
皆蓮村啟餘也。
樂魚與蓮村,皆規行矩步,不苟言笑,其樂善亦同出一轍。
惜二君相距遠,不獲相見,使苟相遇,必有相視而莫逆者也。
樂魚殁已久,聞蓮村今年始殁。
嚴芝生太守告餘,謂人傳蓮村已證真人之位者。
餘曰:“使天堂無,則已,有則蓮村、樂魚二人者,必生天無疑矣。
” ○福星輪船失事 光緒元年三月,蘇省招商局福星輪船,裝運江蘇漕米七千石赴津。
内有江蘇海運委員、補用知府蒯君等二十一人,浙江海運委員石君一人,暨董事、仆從等數十人。
行至山東煙台地方,天起大霧,觌面不能見物,猝遇英國澳順輪船,兩船相沖,福星船竟被撞沉。
于是委員、董事、仆從人等并溺斃六十五人。
其遇救得生者,僅江蘇候補知縣江君等三人而已。
事聞,李爵相據情入奏,朝廷震悼。
死事各員均加銜,照陣亡例議血阝蔭子。
并命于天津、上海二處,建立專祠,董事、仆從等,鹹得附祀。
江蘇大吏複籌庫款,提出銀兩,各予死者家養贍,以十年為期。
英國官員亦罰澳順輪船賠銀作血阝。
死事諸人既厚邀國恩,複得中外優血阝,計存殁均無遺憾矣。
惟内中有候補縣丞長一事,最為奇絕,因特志之。
長君系滿洲人,以佐貳需次蘇台者久矣,光景困甚,上官憐之,給予津運一差,俾得薪水,以顧其家。
長君奉委,忻然别妻子而去。
去未旬日,其妻晨妝竟,出戶操井臼,忽倒地大呼,作長君語曰:“輪船失事,我已死矣,可速延我好友某某來。
”其友至,則緬述船破事始末,時蘇城尚未得信也,衆皆大驚。
長又曰:“我死後,已得差使。
心念家貧子幼,故曉夜奔馳而歸。
”因囑某友曰:“我子年甫十歲,無人養贍,乞君念交情挈之去,譬如家中多用一小仆耳。
”言訖淚下,某亦哭而允之。
長複曰:“我妻如此命苦,在人世亦無好處,當與之同赴冥間。
”于是衆争勸曰:“爾子尚幼,若非有母撫育,如何得以長大?請勿作此想。
”長思之良久,乃應曰:“諾。
”遂作謝,辭别而去。
其妻乃霍然醒,問以附魂諸事,皆不能知,第謂出戶之際,覺冷風一陣,吹向身上,遂不省人事矣。
越二日,乃聞惡耗。
時餘薄遊蘇台,寅好中喧傳其事。
署方伯應敏齋先生,守程、朱之學,不信鬼神,餘舉所聞以詢,方伯亦早有所聞,共相歎異。
方伯曰:“子方作《筆記》,可叙入之,與《神滅》、《無鬼》二論相辨也。
” ○楊遇春逸事 富陽周芸臯觀察凱,由進士曆官至福建興泉永道,所至卓有政聲。
道光十二年,台灣民張丙作亂,大府調觀察攝理台灣道事,戡定之際,搜捕餘孽,鞫訊犯供,無枉無縱;辦理善後事宜,籌畫周密。
去任至今,将四十年,台地疊遭東西夷外警,而境内風塵不驚,盜賊不起,則措置之善也。
溯自康熙二十二年,台灣始入版圖,至道光十二年,僅一百五十載耳。
而亂者凡十五起,或請大兵剿之,或以本省兵平之。
其亂之生也,或數年,或十數年辄一見。
其自相殘賊,則間歲有也。
觀察精心運用,力籌所以善厥後者,條教章程,規畫悉當,海疆得以久安無事,其功甚偉。
去歲,日本窺台,東南旰食,惜觀察久歸道山矣。
觀察文集中,有記前陝甘總督楊侯逸事一則,仰見疆臣養威重尊國體之至意,讀之不勝佩服。
侯豈預知今日東夷之抗我顔行耶?因亟錄之,使後世知我朝廷之威德焉。
回疆張格爾之亂,戕大臣,據喀什噶爾城,圍和阗、葉爾羌、英吉沙爾三城。
上命大學士長公為揚威将軍,往征之,以陝甘總督楊侯參贊軍事。
抵七裡河,與賊夾河而軍。
侯以所部先濟,賊見中流人馬高大殊子常,驚為神。
侯擊之,伏屍萬餘,張格爾遁。
複喀什噶爾城,三城圍解。
既而久不得賊,或謂賊畏侯不敢出,侯在軍,不可得也。
上召侯回陝甘總督任,總督駐蘭州,控嘉峪關,回疆出入要地也。
尋遣伯克伊薩克誘張格爾出,獻俘京師,回疆平。
上嘉伊薩克功,加郡王銜。
伊薩克素強盛,雄長諸伯克,與二子分領三大城,桀黠通華言。
道光十一年,奉诏入朝,自恃功高,益驕侈非分,輿馬繁多,所經回疆,諸伯克盛其供張。
比入關,猶盛。
甘肅府縣請于布政使白侯,将迎諸郊,侯曰:“無須,第視我行事。
”明日,将至,侯以令箭招至數裡外,伊薩克乃單騎從數人來,侯令自戈什哈以上,有頂戴者,冠帶華服,不佩刀,轅門平列至堂下皆滿。
伊薩克至轅門,下馬步行,見兩旁官屏息立,無聲。
伛偻不敢仰視。
至堂側少許,命入見,堂以内虛無人焉。
一巡捕官導之行,曆廳事數重,侯見之便室。
居中高坐,常衣冠,二童子侍旁,于地施紅ブ一。
伊薩克及門,未逾限,雙足跪,摘冠叩頭。
侯令一童子扶以入,命坐。
伊薩克叩頭者再,乃坐。
道溫語竟,侯自拂其髯曰:“吾老矣,較在回疆時奚若?”曰:“更精神。
”侯曰:“汝亦老,須發加白。
吾輩受大皇帝厚恩,當思及時報稱,為子孫計,無妄想。
”伊薩克叩頭曰:“謹受教。
”侯又曰:“大皇帝念汝,少住即行,無多從,宜往谒各官,皆有食物恣汝啖也。
”令一童子扶之出,伊薩克汗流竟體,裡衣皆濕,上馬行數裡,神始定。
侯谕布政使下及府縣官,以外藩禮禮之。
明日,伊薩克減騎從行。
或請故,侯曰:“蘭州為入關第一省會,俾知天朝儀注,他省加禮,乃知恩矣。
”同安令項廷绶,時官甘肅,親見之,為凱言。
又曰:“凱旋兵初過州縣,橫甚,毆知縣。
報聞皆咎令,侯意不謂然,比至,親臨堂皇,就轅門捆責帶兵官各四十,受責者五十餘人,斬毆官者一人以徇。
兵後無敢嘩。
”侯任固原提督三十年,陝甘婦豎識與不識,皆畏愛侯。
及官總督,見所屬益謙,曰:“吾粗人,公事懼有失,幸助我。
”然所策斷,悉中度,非人所及。
凱嘗見侯于乾清門外,偉軀幹,美豐儀,面修目,詞氣藹然,髯長三尺許,覆胸,白如銀,文武威風,天人也。
侯名遇春,四川崇慶人。
經大小二百八十餘戰,無不以身當先,未嘗受創。
年八十有一,以疾緻仕,未報。
次子國桢時巡撫河南,求解職侍養蘭州,诏許之。
在官受養,中外以為榮。
旋侯複請命安車入都,召見數四,賜克什、{艹侵}、币無算。
侯初以平滑縣功封一等男,至是晉一等侯。
敕各省地方官護送以歸。
食俸于家。
夫人年亦八十,子弟官文武二品者,一門八人。
舊所部戈什哈官提鎮者,同時十餘人。
貴州果勇侯芳,侯同姓,繼侯為固原提督,先侯而侯,亦侯所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