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午年計之,止十二歲耳。
有是理乎? ○經文句讀異解 邢凱《坦齋通編》謂《易》“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謂有十朋之益,即龜亦不能違也。
《經傳釋詞》謂《論語》“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作一句,“毋”作不字解。
兩說雖與注不合,而其論自通。
又《湛淵靜語》:《明夷》六二“用拯馬壯吉”謂當明夷之時,既有所傷,必用拯救,其所拯救,必馬壯健而獲免之,速則吉也。
《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必如是讀,方得明白。
《孟子》“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語意乃見圓澈。
此數說亦甚有味。
○滑稽詩 教職當歲考之年,定例亦須考試一場。
向來,學使者優恤教官,大都臨期散卷,遲數日交卷。
教官中年老者居多,多不自作,托學中能文者代為之。
故考教一場,僅為具文矣。
鹹豐癸醜,江西萬藕ぎ尚書視學浙江,忽改為扃試。
于是年老荒疏諸公,皆大驚恐,先期于同寅中擇年少未荒者,某代作,某代書,互相訂定,庶時到不緻曳白,然此心總搖搖如懸旌也。
學使亦頗慮内中有不能完卷者,無以下台,乃合優生與教官為一場。
又下令曰:“若老師目昏手顫,不能端楷者,準将草稿交優生代謄。
”于是歡聲雷動,大半托優生捉刀矣。
金郡九學谕訓共十八人,試之日,人給方桌一張,列坐堂上,各優生則散坐廠内。
文成交卷,教官尚得學使例宴,飽餐而散,可謂将軍不負腹矣。
餘同事秀水陳星臯言,文素敏捷,一揮而就。
又作七律一章,奉呈諸君子,讀之無不捧腹。
後學使微聞之,亦一笑而已。
其詩曰:“接談散卷久通行,誰料今番忽變更。
高踞考棚方桌子,俯求優行老門生。
牢籠一日神都倦,安枕三年夢再驚。
共說阿婆都做慣,者回新婦禮難成。
” 昔人有嘲内閣中書詩曰:“莫笑區區職分卑,小京官裡最便宜。
也随翰苑稱前輩,好認中堂作老師。
四庫書成邀議叙,六年俸滿放同知。
有時溜到軍機處,一串朝珠項下垂。
”餘因星作考教詩,亦戲将是詩改之,以呈諸君子雲:“莫笑區區職分卑,教官也最占便宜。
春秋兩季分肥胙,督撫同聲叫老師。
遇考可求優行代,束不怕上官知。
有時保得京銜著,一串朝珠項下垂。
”時知府事者,為崇厚庵觀察,笑謂人曰:“陳子莊以督撫為門生,我等道府,宜乎不在渠目中也。
” 湖州郎蘇門觀察,庶常留館後,有七律三首,亦可噴飯。
詩雲:“自中前年丁醜科,庶常館裡兩年過。
半歐半趙書雖好,非宋非唐賦若何?要做駱駝留種少,但求老虎壓班多。
三錢卷子三錢筆,四寶青雲帳亂拖。
”“幾人雅雅複魚魚,能賦能詩又善書。
那怕朝珠無翡翠,隻愁帽頂有砗渠。
先生體統原來老,吉士頭銜到底虛。
試問衙門各前輩,此中風味近何如?”“糧船一搭到長安,告示封條亦可觀。
有屋三間開宅子,無車兩腳走京官。
功名老大騰身易,煤米全家度日難。
怪底門公頻報道,今朝又到幾知單。
” ○冷官風趣 伯祖朝珍公廷獻,乾隆辛卯舉人。
弱冠登科,意氣豪邁,十上春官不第,選就蘭溪教谕。
在都中遇翰苑諸公,必以論文數典困之,洪稚存、張船山太史均畏其鋒。
常自詫曰:“吾來會試,狀元總在吾荷袋中,無奈取遇翦绺賊也。
”官蘭谕三十餘年,不問家人生産,惟以飲酒賦詩為事。
年跻八秩,奉部推升國子監典籍。
門下士集資為祝八十生辰,樂飲十日而歸。
同官仁和沈秋河先生為撰壽序,用一百個“死”字,文極奇詭。
複撰一聯贈之,曰:“不病故,不勒休,仙家亦稱上等,又升官,又添壽,教官無此下台。
”歸之次年,道光辛卯,重赴鹿鳴,侄九臯是科亦登鄉薦,為吾宗盛事。
餘年八歲時,随先大夫之官福建,過蘭溪,公登舟來視,撫餘首曰:“兒好好讀書,早早發達,莫效老翁之吃苜蓿盤也。
”嗣餘于辛卯科,乃薦而不售,官校官者十八年,僅得公曆俸之半耳。
校官為冷宦,自撰楹聯,或嘲或諷,多有可發一噱者。
李時庵教授題大堂聯雲:“掃雪呼僮,莫認今朝點卯;轟雷請客,都知昨日逢丁。
”傅芝堂學博則雲:“百無一事可言教;十有九分不像官。
”此二聯早脍炙人口矣。
屠筱園教授所書,則“教無所教偏稱教;官不成官卻是官”。
自嘲中卻有身分。
陸定圃教授則雲:“近聖人居大門徑;享閑官福小神仙。
”亦有味。
沈秋河司訓門聯雲:“讀書人惟這重衙門可以無妨出入;做官的當此種職分也要有些作為。
”則棱棱風骨,讀之令人肅然起敬也。
○科第世家 本朝五子登科者,餘前記之矣。
光緒元年乙亥恩科,福建侯官郭齋觀察式昌長子曾矩,與叔事昌,弟曾,同科中式。
祖父遠堂中丞方引年歸裡,一時傳為盛事。
後乃知中丞昆弟五人皆登科無仕,觀察則與嫡弟元昌等五人,先後登科。
家門之盛,近代希有。
中丞攵曆中外,清望交推。
觀察曆典劇郡,循聲卓著。
世德作求,振興未艾也。
觀察為餘言:同鄉林氏科甲鼎盛,有“一科四進士;三代五尚書”之聯,自謂不及。
餘謂:“我家雍、乾之際,楹聯亦有‘一門三宰相;四世五尚書’二語,似尚未足為奇。
”如近時吳門潘文恭相國,狀元及第;其弟世璜及孫祖蔭,皆以探花及第。
此外登進士入詞林者,指不勝屈。
合肥李相國為題其門曰:“狀元宰輔祖孫父子伯侄兄弟翰林之家。
”則極當代科名之盛,亦見壽考作人之雅化也。
○不讀書人有至行 不敢妄為些子事,隻因曾讀數行書。
蓋以讀書者必明理,不妄為,乃有所為耳。
然世之奇節偉行,多出于不讀書之人,其故何哉?杭州江小芸觀察清骥為餘言:裡中有錢塘人許大镛者,為水師營卒,饷不足以養母,遂兼業剃工。
性極肫摯,而不能識一字。
常往來觀察家執藝,見壁間懸奚鐵生山水小幅,愛之甚。
每至,必注視久之乃去。
心摹手追者累月,忽縱筆成一畫,顧不自信,又慚于示人。
一日者見觀察,忸怩顔者良久,乃出所畫以相質。
觀察驚為神似,亟相許可,複為指其瑕處,謝而去。
去數日,複持一畫來,則較前更工矣。
由是暇取畫,畫就,必以質觀察。
不一年,遂有畫名,然業剃如故也。
母老矣,思為納婦,則固謝不願。
蓋恐多一人,則母之甘旨或缺也。
适有新寡者,母廉其值,不告于子而聘之。
大镛大驚,然不敢逆母命,遂成禮,禮成後,詢知為寡婦再醮,則又大驚,立與異室寝,而陽共侍母,母不知也。
觀察聞而詢之,則蹙然曰:“吾敢壞孀婦節哉?”未幾,母病且甚,大镛醫禱皆窮。
鄰有華陀廟,百叩乞方,終不效。
會遇陀誕辰,裡衆焚香者相屬,爐火赫然,大镛忽插中指爐中,衆驚問故,曰:“吾将燃以救母。
”火烈焰起,指烨爆有聲,衆相勸相鄰,股栗汗流,大镛■◆齒默禱,顔色不變,頃之,中指二節皆成炭,則裡爐灰及指炭Ь湯進母,母飲之立愈,衆皆歎異,以為神。
不數月,母猝以無疾逝,大镛醫救莫及,痛絕者數四。
既殡其母,乃謂寡婦曰:“我之娶爾者,順母命也。
所以我不與爾處者,全爾節也。
今我母殁,爾節全,我行且逝矣。
請悉以家之所有予爾,爾可保爾節以終身矣。
”遂出門去,自髡其發,為僧于華陀廟中,戒律甚嚴,人鹹敬之。
鹹豐庚辛之變,城破廟毀,大镛不知所終。
觀察決其必殉難以死,特無人佐證,不能為之請旌耳。
嗟乎!若大镛之所為,有讀書土大夫所難為者,而大镛顧率性為之,而不見其難;然大镛固一字不能識之人也。
悲夫!
有是理乎? ○經文句讀異解 邢凱《坦齋通編》謂《易》“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謂有十朋之益,即龜亦不能違也。
《經傳釋詞》謂《論語》“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作一句,“毋”作不字解。
兩說雖與注不合,而其論自通。
又《湛淵靜語》:《明夷》六二“用拯馬壯吉”謂當明夷之時,既有所傷,必用拯救,其所拯救,必馬壯健而獲免之,速則吉也。
《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必如是讀,方得明白。
《孟子》“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語意乃見圓澈。
此數說亦甚有味。
○滑稽詩 教職當歲考之年,定例亦須考試一場。
向來,學使者優恤教官,大都臨期散卷,遲數日交卷。
教官中年老者居多,多不自作,托學中能文者代為之。
故考教一場,僅為具文矣。
鹹豐癸醜,江西萬藕ぎ尚書視學浙江,忽改為扃試。
于是年老荒疏諸公,皆大驚恐,先期于同寅中擇年少未荒者,某代作,某代書,互相訂定,庶時到不緻曳白,然此心總搖搖如懸旌也。
學使亦頗慮内中有不能完卷者,無以下台,乃合優生與教官為一場。
又下令曰:“若老師目昏手顫,不能端楷者,準将草稿交優生代謄。
”于是歡聲雷動,大半托優生捉刀矣。
金郡九學谕訓共十八人,試之日,人給方桌一張,列坐堂上,各優生則散坐廠内。
文成交卷,教官尚得學使例宴,飽餐而散,可謂将軍不負腹矣。
餘同事秀水陳星臯言,文素敏捷,一揮而就。
又作七律一章,奉呈諸君子,讀之無不捧腹。
後學使微聞之,亦一笑而已。
其詩曰:“接談散卷久通行,誰料今番忽變更。
高踞考棚方桌子,俯求優行老門生。
牢籠一日神都倦,安枕三年夢再驚。
共說阿婆都做慣,者回新婦禮難成。
” 昔人有嘲内閣中書詩曰:“莫笑區區職分卑,小京官裡最便宜。
也随翰苑稱前輩,好認中堂作老師。
四庫書成邀議叙,六年俸滿放同知。
有時溜到軍機處,一串朝珠項下垂。
”餘因星作考教詩,亦戲将是詩改之,以呈諸君子雲:“莫笑區區職分卑,教官也最占便宜。
春秋兩季分肥胙,督撫同聲叫老師。
遇考可求優行代,束不怕上官知。
有時保得京銜著,一串朝珠項下垂。
”時知府事者,為崇厚庵觀察,笑謂人曰:“陳子莊以督撫為門生,我等道府,宜乎不在渠目中也。
” 湖州郎蘇門觀察,庶常留館後,有七律三首,亦可噴飯。
詩雲:“自中前年丁醜科,庶常館裡兩年過。
半歐半趙書雖好,非宋非唐賦若何?要做駱駝留種少,但求老虎壓班多。
三錢卷子三錢筆,四寶青雲帳亂拖。
”“幾人雅雅複魚魚,能賦能詩又善書。
那怕朝珠無翡翠,隻愁帽頂有砗渠。
先生體統原來老,吉士頭銜到底虛。
試問衙門各前輩,此中風味近何如?”“糧船一搭到長安,告示封條亦可觀。
有屋三間開宅子,無車兩腳走京官。
功名老大騰身易,煤米全家度日難。
怪底門公頻報道,今朝又到幾知單。
” ○冷官風趣 伯祖朝珍公廷獻,乾隆辛卯舉人。
弱冠登科,意氣豪邁,十上春官不第,選就蘭溪教谕。
在都中遇翰苑諸公,必以論文數典困之,洪稚存、張船山太史均畏其鋒。
常自詫曰:“吾來會試,狀元總在吾荷袋中,無奈取遇翦绺賊也。
”官蘭谕三十餘年,不問家人生産,惟以飲酒賦詩為事。
年跻八秩,奉部推升國子監典籍。
門下士集資為祝八十生辰,樂飲十日而歸。
同官仁和沈秋河先生為撰壽序,用一百個“死”字,文極奇詭。
複撰一聯贈之,曰:“不病故,不勒休,仙家亦稱上等,又升官,又添壽,教官無此下台。
”歸之次年,道光辛卯,重赴鹿鳴,侄九臯是科亦登鄉薦,為吾宗盛事。
餘年八歲時,随先大夫之官福建,過蘭溪,公登舟來視,撫餘首曰:“兒好好讀書,早早發達,莫效老翁之吃苜蓿盤也。
”嗣餘于辛卯科,乃薦而不售,官校官者十八年,僅得公曆俸之半耳。
校官為冷宦,自撰楹聯,或嘲或諷,多有可發一噱者。
李時庵教授題大堂聯雲:“掃雪呼僮,莫認今朝點卯;轟雷請客,都知昨日逢丁。
”傅芝堂學博則雲:“百無一事可言教;十有九分不像官。
”此二聯早脍炙人口矣。
屠筱園教授所書,則“教無所教偏稱教;官不成官卻是官”。
自嘲中卻有身分。
陸定圃教授則雲:“近聖人居大門徑;享閑官福小神仙。
”亦有味。
沈秋河司訓門聯雲:“讀書人惟這重衙門可以無妨出入;做官的當此種職分也要有些作為。
”則棱棱風骨,讀之令人肅然起敬也。
○科第世家 本朝五子登科者,餘前記之矣。
光緒元年乙亥恩科,福建侯官郭齋觀察式昌長子曾矩,與叔事昌,弟曾,同科中式。
祖父遠堂中丞方引年歸裡,一時傳為盛事。
後乃知中丞昆弟五人皆登科無仕,觀察則與嫡弟元昌等五人,先後登科。
家門之盛,近代希有。
中丞攵曆中外,清望交推。
觀察曆典劇郡,循聲卓著。
世德作求,振興未艾也。
觀察為餘言:同鄉林氏科甲鼎盛,有“一科四進士;三代五尚書”之聯,自謂不及。
餘謂:“我家雍、乾之際,楹聯亦有‘一門三宰相;四世五尚書’二語,似尚未足為奇。
”如近時吳門潘文恭相國,狀元及第;其弟世璜及孫祖蔭,皆以探花及第。
此外登進士入詞林者,指不勝屈。
合肥李相國為題其門曰:“狀元宰輔祖孫父子伯侄兄弟翰林之家。
”則極當代科名之盛,亦見壽考作人之雅化也。
○不讀書人有至行 不敢妄為些子事,隻因曾讀數行書。
蓋以讀書者必明理,不妄為,乃有所為耳。
然世之奇節偉行,多出于不讀書之人,其故何哉?杭州江小芸觀察清骥為餘言:裡中有錢塘人許大镛者,為水師營卒,饷不足以養母,遂兼業剃工。
性極肫摯,而不能識一字。
常往來觀察家執藝,見壁間懸奚鐵生山水小幅,愛之甚。
每至,必注視久之乃去。
心摹手追者累月,忽縱筆成一畫,顧不自信,又慚于示人。
一日者見觀察,忸怩顔者良久,乃出所畫以相質。
觀察驚為神似,亟相許可,複為指其瑕處,謝而去。
去數日,複持一畫來,則較前更工矣。
由是暇取畫,畫就,必以質觀察。
不一年,遂有畫名,然業剃如故也。
母老矣,思為納婦,則固謝不願。
蓋恐多一人,則母之甘旨或缺也。
适有新寡者,母廉其值,不告于子而聘之。
大镛大驚,然不敢逆母命,遂成禮,禮成後,詢知為寡婦再醮,則又大驚,立與異室寝,而陽共侍母,母不知也。
觀察聞而詢之,則蹙然曰:“吾敢壞孀婦節哉?”未幾,母病且甚,大镛醫禱皆窮。
鄰有華陀廟,百叩乞方,終不效。
會遇陀誕辰,裡衆焚香者相屬,爐火赫然,大镛忽插中指爐中,衆驚問故,曰:“吾将燃以救母。
”火烈焰起,指烨爆有聲,衆相勸相鄰,股栗汗流,大镛■◆齒默禱,顔色不變,頃之,中指二節皆成炭,則裡爐灰及指炭Ь湯進母,母飲之立愈,衆皆歎異,以為神。
不數月,母猝以無疾逝,大镛醫救莫及,痛絕者數四。
既殡其母,乃謂寡婦曰:“我之娶爾者,順母命也。
所以我不與爾處者,全爾節也。
今我母殁,爾節全,我行且逝矣。
請悉以家之所有予爾,爾可保爾節以終身矣。
”遂出門去,自髡其發,為僧于華陀廟中,戒律甚嚴,人鹹敬之。
鹹豐庚辛之變,城破廟毀,大镛不知所終。
觀察決其必殉難以死,特無人佐證,不能為之請旌耳。
嗟乎!若大镛之所為,有讀書土大夫所難為者,而大镛顧率性為之,而不見其難;然大镛固一字不能識之人也。
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