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餘于同治壬申曾著《筆記》八卷,德清俞蔭甫太史勸令付梓。

    兩年來,索閱者甚夥,因之時時有人以新事來相告語,餘亦藉此破岑寂,過而聽焉,或過而忘之,或過而存之,皆付之無心而已。

    今年長夏酷署,适後微疴,杜門不出者累月,閑居無事,隻以筆墨自娛。

    追憶舊聞,并參新得,日或記數紙,或數日記一紙,投筆之餘,随手散棄,不複再檢,蓋不過以之消磨日月,初非欲再續前書也。

    秋冬之間,忽見案頭有一新冊,閱之,乃兒子德浚、德嵩拾餘所棄,抄錄而成者。

    讀之,尚覺足資掌故,因略加排檢,又益以近事及偶記者補綴之。

    複得四卷,不更别為名目,仍續于前記之後。

    自茲以往,倘天假之年,異日或再有所撰述,則如近時紀文達之《筆記》五種、前時洪容齋之《夷堅》十集也,亦無不可。

    光緒紀元,歲在乙亥,鬥指醜,哉生魄。

    庸閑老人識于梧桐鄉佳晴喜雨快雪之堂,時年六十有四。

     ○南彙三忠 道光辛醜,侯官林文忠公有新疆之役,暫寓武林外舅聞藍樵先生家。

    時餘銳意經世之學,以所撰《籌邊策》、《屯田議》等作呈教,公頗歎賞,目為賈生之才,謂以海運衛海疆,及墾荒土以資戰士,皆他日所必行者。

    後公督陝甘,果興屯政。

    惟今日以輪船運漕,則公不及見矣。

    公瀕行謂餘曰:“本朝有兩篇大文字,子曾見之乎?”蓋指關中李天生檢讨因笃之《陳情表》,及南彙葉忠節侍郎映榴之《殉難遺疏》也。

    天生之《表》,餘曾讀之,較令伯之文,更為肫摯。

    獨忠節《疏》,遍訪不能得。

    忠節為餘六世祖姑丈,當忠節殉義時,我祖姑承遺命奉姑太夫人由窦而出,得免于難。

    歸家後,上事邁姑,下撫弱子,仰承天眷,遂大葉氏之門,《家乘外傳》豔稱之。

    餘于同治丁卯攝宰南彙,忠節裔孫東軒廣文來谒,以公遺稿相贈,始得見其《疏》。

    忠義之氣,炳若日星,洵為昭代第一篇文字。

    會丁雨生中丞巡撫江蘇,興舉廢墜,餘因詳請以境内晉忠臣長合鄉侯袁山松、南宋忠臣将軍鮑廉及忠節之墓列入祀典,春秋遣官緻祭。

    中丞允行,咨部立案。

    從此三忠之祀,永垂千古。

    然忠節子孫至今蕃衍,袁、鮑二公後裔無人,則重賴此天家一瓣香矣。

     ○變頌 說《詩》者,多言變《風》、變《雅》,宋金華王氏柏,獨以《魯頌》、《商頌》為變頌,其說蓋本之唐成伯瑜《》《毛詩指說》。

    夫《風》、《雅》既有變,則《頌》之有變,亦理也,況出于先儒之說乎。

     ○舉人進士國子生之沿革 世重舉人、進士,謂為科甲出身;不知唐時始有舉人、進士之目,皆系未第者之通名。

    天寶十二載,敕天下舉人不得言鄉貢,皆須補國子及郡學生。

    廣德二年,制京兆府進士,并令補國子生,其已及第者,乃稱前進士。

    明初,國子生有迳授藩臬大官者,今則國子生極輕,蓋以入赀者得之耳。

     ○測遠鏡 遠鏡至今日之歐洲而精極矣,用以測月,月中顯有凹凸之形;測日,則見太陽邊體龃龉如鋸齒,日面有浮遊黑點,大小多寡不一;測金星,則見有消長,亦如月之上弦、下弦。

    此皆古人所未見者也,然非在上海用西人之遠鏡,亦不能知也。

     ○纥字也不識 世俗譏人曰“汝瞎字也不識”,此“纥”字之誤也。

    魯臧孫纥及孔子之父叔梁纥,皆音恨發反,而世人多呼為“核”。

    唐蕭穎士輕薄,同人誤呼武仲名,因笑曰:“汝纥字也不識。

    ”流俗傳訛,遂以“瞎”字當之;仍呼“纥”為“核”,兩失之矣。

     ○讀書句讀之舛誤 宋穆負才使氣,中年偃蹇,嘗以《柳子厚文集》镂版印數百部,入都求售。

    有儒生數人共來纟番閱,就手奪取,怒視曰:“賢若,能誦一篇不失句讀者,當以全部奉贈。

    ”遂終歲一部不售。

    或謂宋世儒生不應掩陋至此,不知我輩幼時,塾師所點句讀舛誤不少,比壯年稍解文義,自行改正者固多,一時忽略,遂至終身沿訛者,當必尚有,特無人從旁指駁耳。

    偶閱宋姚寬《西溪叢話》載《左傳》句讀二條,詢之今世讀者,大率錯誤,因備記之,俾知不特學問無窮盡,即句讀亦未易明也。

    “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

    聞晉公子骈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 ○詩文借對 今時詩文喜用借對,以寓巧思,蓋古人三十四格内之假對也。

    如“自朱耶之狼狽,緻赤子之流離”,以“赤”對“朱”,以“子”對“耶”;“狼狽”,獸名,“流離”,鳥名。

    此假對之工者,今尚學之。

    若“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以“雞”對“楊”,蓋取“楊”與“羊”同音。

    “天子居丹,廷臣獻六箴”,“白發不愁身外事,《六麼》且聽醉中詞”,以“丹”對“六”,蓋取“六”與“綠”同音。

    “蒼”對“諸姬”,以“諸”為“朱”;“皇眷”對“紫宸”,以“皇”為“黃”之類,古人傳以為工,今則不取矣,然其格,不可不知也。

     ○詩文二十四名 詩文有三十四格,又有二十四名,元微之《樂府古題序》所謂“賦、頌、銘、贊、文、诔、箴、詩、行、詠、吟、題、怨、歎、篇、章、操、引、謠、讴、歌、曲、辭、調”是也。

     ○字之别解 解字當以《說文》為正,如董仲舒解“仁義”二字曰“以仁治人,以義治我”,此确論也。

    原甫則雲“仁字從人,義字從我”,則非造文之意矣。

    許氏說“歸”字從堆,從止,從帚。

    而以從堆為聲。

    林氏則雲:“從追,于聲為近。

    ”似長于許。

    至“哭”字,許則以從口,從獄省文。

    林乃雲“象犬嗥”,不亦謬哉! ○作字省文 今人作字省文,以“禮”為“禮”,以“處”為“處”,以“與”為“C8”,凡章奏及程文則不敢用,其實皆《說文》本字也。

    《說文》于“禮”字雲:古文;“處”字雲:止也,或從“處”;“C8”字雲:賜予也,也“與”同。

    然則避本字不用,何哉? ○避諱改名 秦始皇諱政,改正月為端月。

    漢宣帝諱荀,改荀卿為孫卿。

    明帝諱莊,改莊光為嚴光。

    司馬景王諱昭,改昭君為明妃。

    晉簡文鄭太後諱阿春,改春秋為陽秋。

    唐景祖諱虎,改虎林為武林。

    太宗諱世民,改民部為戶部。

    至今仍而不改,非也。

     ○古人用典之杜撰 古人用書,不必沾沾字面。

    如班固《文帝叙贊》曰:“我德如風,民應如草”,用《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意也。

    而潘嶽《晉世祖诔》則曰:“我德如風,民應如蘭。

    ”傅元《四廂樂歌》則曰:“上教如風,下應如卉。

    ”彼時無人指摘,今則以為杜撰不通矣。

     ○幹支日月風雲星雷皆有雌雄 虞喜《天文論》:漢《太初曆》十一月甲子夜半冬至,雲:“歲雄在阏逢,雌在攝提格;月雄在畢,雌在嘴;日雄在子。

    ”又曰:“甲歲雄也,畢月雄也,陬月雌也。

    ”大抵以十幹為歲陽,故謂之雄,十二支為歲陰,故謂之雌。

    宋玉《風賦》有雄雌風之說。

    沈約有“雌霓連蜷”之說。

    《春秋元命包》曰:“陰陽合而為雷,師曠占曰:“春雷始起,其音格格,其霹靂者,所謂雄雷,旱氣也;其鳴音音,不大霹靂者,雌雷,水氣也。

    ”《孝經雌雄圖》出京房《易傳》,亦日星占相之書也。

    是幹支、日月、風雲、星雷,皆具有雌雄。

    而今之言陰陽占候者,皆無雄雌二字,詢以雄雌之理,亦複不知,蓋久失其傳矣。

     ○官文書數目字 今官文書,凡數目字文單者,取字畫茂密者易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作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是也。

    然《詩序》“《鸠》刺不壹也”,《孟子》“市價不貳”,《周禮天官》“參,謂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

    則參與三,伍與五通也。

    肆,則《周禮注》“編懸之四八曰肆”。

    六六無奇,《馬援傳》“今更共陸陸”七,則《墨子》“周公夕見漆十士”,以此代七。

    《山海經》“剛山多柒木”,變漆為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