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李廣遺裔之蕃昌
司馬遷與李陵善,陵生降,堕其家聲,故《史記》于其祖李廣之有功不侯,三緻意焉。
後人遂以廣殺降緻族滅之報,其實廣之十六世孫在晉霸有秦、涼,及薨,國人谥曰武昭王。
又七世至唐高祖,遂有天下,子孫相傳三百年,國祚與漢相等。
陵之子孫至唐為戛黠斯,稱可汗,君于漠北,亦垂百年。
是廣遺裔之蕃盛昌熾,遠勝衛、霍。
杜甫詩“李廣無功緣數奇”,奇于生前,而昌于身後,廣固無遺憾,遷亦不必代抱不平矣。
○古人姓字因避諱改稱 古人姓字因避後世帝王之諱,易以他音,而導複原稱,亦有終不能複者。
漢明帝諱莊,呼莊子為嚴子,莊助為嚴助,今複為莊子、莊助矣,而莊光之為嚴光,至今不改。
唐高祖諱淵,呼淵明為泉明,景祖諱虎,呼虎林為武林,今泉明複為淵明,而虎林之為武林,至今不易。
鮑昭本名照,以避武後諱,唐人書之,去下“火”字,隻用“昭”字,後世但知鮑昭,不複知有鮑照,甚至有以鮑昭、鮑照為兩人者。
他若筆畫沿訛,遂緻音義俱失,如孫傳庭之訛為傅庭,稍加考核者鹹知之。
而皇甫軍之誤為皇甫晖,即素稱淹博者,亦未嘗不忽略也。
○蒙古狀元 順治九年壬辰,十二年乙未,均分滿、漢榜,壬辰科漢狀元鄒忠倚,滿狀元麻勒吉;乙未漢狀元史大成,滿狀元圖爾宸。
嗣後不分漢、滿榜,則滿人無狀元。
至同治乙醜科,崇公绮始以蒙古人得大魁,海内豔稱之。
○崔府君著靈異于宋高孝兩朝 世俗豔稱泥馬渡康王事,杭州白馬廟巷有白馬廟,所祀之神即此馬也。
馬作人象,垂旒秉圭,稱白馬明王。
考宋人張氵昊《雲谷雜編》所載靖康元年冬,高宗發京師,将至斡離不軍前議事,及至磁州,州有崔府君祠,府君或雲唐人,其名不傳;或雲乃後漢崔子玉也,封嘉應侯,号應王。
上至,州人擁神馬,謂應王出迎。
守臣宗澤請上谒其廟,上谒廟出,磁人力請上無北去,乃還,泊于相州。
明年遂即大位,初無“泥馬渡江”之事也。
再孝宗本生母張夫人,一夕夢绛衣人,自言崔府君,擁一羊謂之曰:“以此為識。
”已而有娠。
及孝宗誕育之際,赤光照天,室中如晝。
時秀王方為秀州嘉興縣丞,郡人皆以丞廨遭火,久之,方知為張夫人免身。
是歲丁未,其屬為羊,又有前夢之應,故孝宗小字曰羊,是崔府君著實靈于高、孝兩朝,而顧舍之祀白馬,何耶? ○廟鬼慢神 杭人崇尚鬼神,每廟之神,必撰其姓名,尊以官爵。
在廟從事之人,皆裡中好事者,号曰“廟鬼”。
道光己醜,餘在外家讀書,居十五奎巷。
巷中有施将軍廟,即宋殿前小校,刺秦桧者也。
是廟香火頗盛,遂有積資。
将欲賽會,而苦神之官爵不高,廟鬼乃遣人赍三百金,至江西張真人府,為神捐一伯爵。
得請之後,乃大行出會,極儀從台閣之盛,計所費千金有餘。
他廟之鬼皆啧啧稱羨不置。
白馬明王亦曾出會,本有王封,故儀衛ピ赫,神無姓名,撰為趙駿二字,所過之廟,皆以愚弟帖拜之。
乃拜至一社廟,其神為宋康王,于是康王廟鬼噪而出曰:“爾神乃我王所乘騎者,安得稱弟?無禮若此,應行議罰!”旁人為講解,始免。
又出神會時,遇他廟之神爵高于本廟者,則多人擁神輿疾驅過之,謂之“搶駕”,雲以示敬。
五月中,關侯出會,會中人以侯已封協天大帝,其尊無對,雖過宗陽宮亦不搶駕。
宗陽宮所祀為玉帝,向來各神過,無不搶駕者,此屆獨否,廟鬼恥之,乃連夜塑一諸葛武侯像坐于廟門口,比會前導至,止,則遣人迎诘曰:“君侯未奉将令,何往?”于是随從之廟鬼相顧色駭曰:“軍師在此,不能不搶駕矣。
”大抵廟鬼所本,皆小說家言,慢神不經,荒誕無理,真令人捧腹。
至關侯手中之扇款落“雲長二兄大人屬,愚弟諸葛亮書”,以及“玉極紫微頓首”,愚妹“觀音大士裣衽”,等帖,姑無論矣。
○重宋闆書之無謂 今人重宋闆書,不惜千金數百金購得一部,則什襲藏之,不特不輕示人,即自己亦不忍數翻閱也。
餘每竊笑其癡。
昆山令王鼎臣刺史定安,酷有是癖。
嘗買得宋椠《孟子》,舉以誇餘。
餘請一睹,則先負一椟出,椟啟,中藏一楠木匣,開匣,乃見書。
書紙、墨亦古,所刊字畫,究無異于今之監本。
餘問之曰:“讀此可增長知慧乎?”曰:“不能。
”可較别本多記數行乎?”曰:“亦不能。
”餘笑曰:“然則不如仍讀我監本,何必費百倍之錢購此也!”王恚曰:“君非解人,不可共君賞鑒。
”急收C7之。
餘大笑去。
近觀《雲谷雜記》,記東坡先生雲:“近世人輕以意改書,鄙淺之人好惡多同,故從而和之者衆,遂使古書日就訛舛,深可忿疾。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也。
”自予少時,前輩皆不敢輕改書,故蜀本大字書皆善本。
莊子雲:‘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此與《易》‘陰疑于陽’;《禮》‘使人疑汝于夫子’同,今四方本皆作‘凝’,”雲雲。
又記《東坡集》誤以“幕客”作“慕容”,“銀筆之僻”作“銀筆之譬”;“從容”作“從客”;“江表”作“士表”;“李密”作“孝密”,諸本皆然,遂至于不可讀。
《坡集》艱得善本如此。
此張氵昊之說也。
東坡在北宋所言如彼,張氵昊在南宋所言若此,是當兩宋之時,善本已自難得;今人以宋闆書不察臧否,一概珍之貴之,豈不過哉! ○海忠介手植梅樹 安徽當塗縣舉人孫登年家有海忠介公手植梅樹,壁上猶存忠介詩石刻。
鹹豐年,粵寇之亂,府城夷為平此,此梅恐不存矣。
○官方與生事之關系 世宗憲皇帝設立各官養廉銀,所以保全服官者之操守也。
今佐貳等廉尚全給,稍知自愛者,均藉此銀以恪守官方。
獨州縣官之廉,上官每扣以為攤捐各項之用,署事者僅領半廉,一經扣存,所得無幾,非從前立法之意矣。
昔宋賈黯以廷試第一往謝杜祁公,公無他語,獨以“生事有無”為問。
賈退謂其門下客曰:“黯以鄙文魁天下而謝公,公不問,而獨在于‘生事’,豈以黯為無取耶?”公聞而言曰:“凡人無生事,雖多顯宦,亦不能不俯仰,由是進退多輕。
今賈君名在第一,則其學不問可知,其為顯宦,則又不問可知。
衍獨懼其生事不足,以緻進退之輕,而不得行其志焉。
何怪之有!”賈為之歎服。
司馬溫公為相,每詢士大夫私計足否?人或不悟而問之,公曰:“倘衣食不足,安肯為朝廷而輕去就耶?”二公惟灼見人情如此,此其所以為宋之良相哉! ○盧畢二公之愛才 韓朝宗,思複之子也,其平生無顯顯可見之迹,惟喜識拔後進。
為荊州刺史日,因李白投書有“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之語,因是韓荊州之名藉藉至今。
究竟當日白受荊州之存注與否,不可知,而荊州遂人以文傳矣。
我朝愛客禮士者,惟德州盧雅雨都轉、蘇州畢秋帆制府,一時士之奔趨其幕府者,如水赴壑,大都各得其意以去。
然二公晚節均替,不知下天後世有引重之若荊州者否。
都轉之孫文肅相國克振家聲,制府則後人偃蹇殊甚。
同治辛未,餘遊靈岩山,經其墓道,不禁為文感喟雲。
○今時之桃花源 同治戊辰冬十一月,餘在青浦,赴章練塘勘争蕩田案。
歸途飓風大作,舟在蕩中颠簸不可泊,乃沿湖ぞ行;又被風吹向蘆葦中,篙舻無所施,任其飄泛。
良久,見一小港,遂努力循之入,入裡許,遇叢莽而淺,因擊纜焉。
随從之船皆四散不可覓。
風稍定,夕陽且銜山,舟人方理篷索,餘視灘際有小徑,攝衣而登。
行數十步,田疇绮錯,麥已萌芽。
野鳥飲啄于隴畔,見人不驚。
随塍左右,更數百步,得一橋,過橋,升高岸,睹炊煙數縷起木末,縱步赴之。
約又裡餘,抵一村,屋多茅茨,編槿為界,計十餘家。
稻堆在場,如比如栉,高下不一。
男子舂揄,婦人織纟任,皆熙熙有自得之色。
顧見不速客至,雞飛于埘,犬吠于門,數人雜然問:“客舟避風至此耶?”餘應曰:“然。
”因詢以此地去縣幾裡,皆相顧曰:“不知也。
詢其何以不知,則曰:“我等皆佃人田者,家無賦稅,又不負租,何
後人遂以廣殺降緻族滅之報,其實廣之十六世孫在晉霸有秦、涼,及薨,國人谥曰武昭王。
又七世至唐高祖,遂有天下,子孫相傳三百年,國祚與漢相等。
陵之子孫至唐為戛黠斯,稱可汗,君于漠北,亦垂百年。
是廣遺裔之蕃盛昌熾,遠勝衛、霍。
杜甫詩“李廣無功緣數奇”,奇于生前,而昌于身後,廣固無遺憾,遷亦不必代抱不平矣。
○古人姓字因避諱改稱 古人姓字因避後世帝王之諱,易以他音,而導複原稱,亦有終不能複者。
漢明帝諱莊,呼莊子為嚴子,莊助為嚴助,今複為莊子、莊助矣,而莊光之為嚴光,至今不改。
唐高祖諱淵,呼淵明為泉明,景祖諱虎,呼虎林為武林,今泉明複為淵明,而虎林之為武林,至今不易。
鮑昭本名照,以避武後諱,唐人書之,去下“火”字,隻用“昭”字,後世但知鮑昭,不複知有鮑照,甚至有以鮑昭、鮑照為兩人者。
他若筆畫沿訛,遂緻音義俱失,如孫傳庭之訛為傅庭,稍加考核者鹹知之。
而皇甫軍之誤為皇甫晖,即素稱淹博者,亦未嘗不忽略也。
○蒙古狀元 順治九年壬辰,十二年乙未,均分滿、漢榜,壬辰科漢狀元鄒忠倚,滿狀元麻勒吉;乙未漢狀元史大成,滿狀元圖爾宸。
嗣後不分漢、滿榜,則滿人無狀元。
至同治乙醜科,崇公绮始以蒙古人得大魁,海内豔稱之。
○崔府君著靈異于宋高孝兩朝 世俗豔稱泥馬渡康王事,杭州白馬廟巷有白馬廟,所祀之神即此馬也。
馬作人象,垂旒秉圭,稱白馬明王。
考宋人張氵昊《雲谷雜編》所載靖康元年冬,高宗發京師,将至斡離不軍前議事,及至磁州,州有崔府君祠,府君或雲唐人,其名不傳;或雲乃後漢崔子玉也,封嘉應侯,号應王。
上至,州人擁神馬,謂應王出迎。
守臣宗澤請上谒其廟,上谒廟出,磁人力請上無北去,乃還,泊于相州。
明年遂即大位,初無“泥馬渡江”之事也。
再孝宗本生母張夫人,一夕夢绛衣人,自言崔府君,擁一羊謂之曰:“以此為識。
”已而有娠。
及孝宗誕育之際,赤光照天,室中如晝。
時秀王方為秀州嘉興縣丞,郡人皆以丞廨遭火,久之,方知為張夫人免身。
是歲丁未,其屬為羊,又有前夢之應,故孝宗小字曰羊,是崔府君著實靈于高、孝兩朝,而顧舍之祀白馬,何耶? ○廟鬼慢神 杭人崇尚鬼神,每廟之神,必撰其姓名,尊以官爵。
在廟從事之人,皆裡中好事者,号曰“廟鬼”。
道光己醜,餘在外家讀書,居十五奎巷。
巷中有施将軍廟,即宋殿前小校,刺秦桧者也。
是廟香火頗盛,遂有積資。
将欲賽會,而苦神之官爵不高,廟鬼乃遣人赍三百金,至江西張真人府,為神捐一伯爵。
得請之後,乃大行出會,極儀從台閣之盛,計所費千金有餘。
他廟之鬼皆啧啧稱羨不置。
白馬明王亦曾出會,本有王封,故儀衛ピ赫,神無姓名,撰為趙駿二字,所過之廟,皆以愚弟帖拜之。
乃拜至一社廟,其神為宋康王,于是康王廟鬼噪而出曰:“爾神乃我王所乘騎者,安得稱弟?無禮若此,應行議罰!”旁人為講解,始免。
又出神會時,遇他廟之神爵高于本廟者,則多人擁神輿疾驅過之,謂之“搶駕”,雲以示敬。
五月中,關侯出會,會中人以侯已封協天大帝,其尊無對,雖過宗陽宮亦不搶駕。
宗陽宮所祀為玉帝,向來各神過,無不搶駕者,此屆獨否,廟鬼恥之,乃連夜塑一諸葛武侯像坐于廟門口,比會前導至,止,則遣人迎诘曰:“君侯未奉将令,何往?”于是随從之廟鬼相顧色駭曰:“軍師在此,不能不搶駕矣。
”大抵廟鬼所本,皆小說家言,慢神不經,荒誕無理,真令人捧腹。
至關侯手中之扇款落“雲長二兄大人屬,愚弟諸葛亮書”,以及“玉極紫微頓首”,愚妹“觀音大士裣衽”,等帖,姑無論矣。
○重宋闆書之無謂 今人重宋闆書,不惜千金數百金購得一部,則什襲藏之,不特不輕示人,即自己亦不忍數翻閱也。
餘每竊笑其癡。
昆山令王鼎臣刺史定安,酷有是癖。
嘗買得宋椠《孟子》,舉以誇餘。
餘請一睹,則先負一椟出,椟啟,中藏一楠木匣,開匣,乃見書。
書紙、墨亦古,所刊字畫,究無異于今之監本。
餘問之曰:“讀此可增長知慧乎?”曰:“不能。
”可較别本多記數行乎?”曰:“亦不能。
”餘笑曰:“然則不如仍讀我監本,何必費百倍之錢購此也!”王恚曰:“君非解人,不可共君賞鑒。
”急收C7之。
餘大笑去。
近觀《雲谷雜記》,記東坡先生雲:“近世人輕以意改書,鄙淺之人好惡多同,故從而和之者衆,遂使古書日就訛舛,深可忿疾。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也。
”自予少時,前輩皆不敢輕改書,故蜀本大字書皆善本。
莊子雲:‘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此與《易》‘陰疑于陽’;《禮》‘使人疑汝于夫子’同,今四方本皆作‘凝’,”雲雲。
又記《東坡集》誤以“幕客”作“慕容”,“銀筆之僻”作“銀筆之譬”;“從容”作“從客”;“江表”作“士表”;“李密”作“孝密”,諸本皆然,遂至于不可讀。
《坡集》艱得善本如此。
此張氵昊之說也。
東坡在北宋所言如彼,張氵昊在南宋所言若此,是當兩宋之時,善本已自難得;今人以宋闆書不察臧否,一概珍之貴之,豈不過哉! ○海忠介手植梅樹 安徽當塗縣舉人孫登年家有海忠介公手植梅樹,壁上猶存忠介詩石刻。
鹹豐年,粵寇之亂,府城夷為平此,此梅恐不存矣。
○官方與生事之關系 世宗憲皇帝設立各官養廉銀,所以保全服官者之操守也。
今佐貳等廉尚全給,稍知自愛者,均藉此銀以恪守官方。
獨州縣官之廉,上官每扣以為攤捐各項之用,署事者僅領半廉,一經扣存,所得無幾,非從前立法之意矣。
昔宋賈黯以廷試第一往謝杜祁公,公無他語,獨以“生事有無”為問。
賈退謂其門下客曰:“黯以鄙文魁天下而謝公,公不問,而獨在于‘生事’,豈以黯為無取耶?”公聞而言曰:“凡人無生事,雖多顯宦,亦不能不俯仰,由是進退多輕。
今賈君名在第一,則其學不問可知,其為顯宦,則又不問可知。
衍獨懼其生事不足,以緻進退之輕,而不得行其志焉。
何怪之有!”賈為之歎服。
司馬溫公為相,每詢士大夫私計足否?人或不悟而問之,公曰:“倘衣食不足,安肯為朝廷而輕去就耶?”二公惟灼見人情如此,此其所以為宋之良相哉! ○盧畢二公之愛才 韓朝宗,思複之子也,其平生無顯顯可見之迹,惟喜識拔後進。
為荊州刺史日,因李白投書有“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之語,因是韓荊州之名藉藉至今。
究竟當日白受荊州之存注與否,不可知,而荊州遂人以文傳矣。
我朝愛客禮士者,惟德州盧雅雨都轉、蘇州畢秋帆制府,一時士之奔趨其幕府者,如水赴壑,大都各得其意以去。
然二公晚節均替,不知下天後世有引重之若荊州者否。
都轉之孫文肅相國克振家聲,制府則後人偃蹇殊甚。
同治辛未,餘遊靈岩山,經其墓道,不禁為文感喟雲。
○今時之桃花源 同治戊辰冬十一月,餘在青浦,赴章練塘勘争蕩田案。
歸途飓風大作,舟在蕩中颠簸不可泊,乃沿湖ぞ行;又被風吹向蘆葦中,篙舻無所施,任其飄泛。
良久,見一小港,遂努力循之入,入裡許,遇叢莽而淺,因擊纜焉。
随從之船皆四散不可覓。
風稍定,夕陽且銜山,舟人方理篷索,餘視灘際有小徑,攝衣而登。
行數十步,田疇绮錯,麥已萌芽。
野鳥飲啄于隴畔,見人不驚。
随塍左右,更數百步,得一橋,過橋,升高岸,睹炊煙數縷起木末,縱步赴之。
約又裡餘,抵一村,屋多茅茨,編槿為界,計十餘家。
稻堆在場,如比如栉,高下不一。
男子舂揄,婦人織纟任,皆熙熙有自得之色。
顧見不速客至,雞飛于埘,犬吠于門,數人雜然問:“客舟避風至此耶?”餘應曰:“然。
”因詢以此地去縣幾裡,皆相顧曰:“不知也。
詢其何以不知,則曰:“我等皆佃人田者,家無賦稅,又不負租,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