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于解嘲。
○曆代官名官制之同異 官名、官制,曆代不同,惟宰相及大将軍,數千年以來始終貴重,其餘,或古貴而今卑,或昔輕而今重者,不一而足。
如尚書、侍郎,漢世皆為冗官,至唐則尚書以處藩鎮,侍郎則居宰相之位矣。
沿至于今,尚書仍屬八座,侍郎亦貳六卿,未嘗少貶。
六朝之中書舍人,權侔宰相,今則為内閣之屬,隻七品耳。
唐、宋、元之大學士,秩不過五品,明初亦未大重,大學士者必加公、孤之銜乃尊,後乃升為宰輔之任,無須加銜。
今則與太師、太傅、太保同為正一品矣。
至古之官名今以之呼執藝得:剃發曰待诏,工匠曰司務,典夥曰朝奉,皆不可解。
庚午,餘丁西撚肅清案内加道銜,有人贻書稱餘為觀察者,一幼仆粗解文義,見之憤然曰:“彼欺我官太甚!”餘驚問之,則曰:“觀察者,捕役之别名也。
”衆皆不解,則持《水浒傳》緝捕使臣何觀察為證,雖群嗤其妄,然元、明之際稱捕役為觀察,亦實有此名矣。
至都頭,久為縣役之通稱,而唐之季年則有以都頭為官名,而兼平章事者。
○讀書貴識字 讀書貴識字,今人即目前之字讀别者甚多。
如搶攘,音“撐能”;數奇,音“朔基”,而俗俱如字讀。
口吃之“吃”,音“吉”,而俗讀作“吃”;大觀之“觀”音“貫”,而俗讀作“官”;冗長音“仗”,而誤為長短之“長”;敵音“擎”,而誤為強勁之“勁”;射覆音“食福”,今吳從去聲;踉跄音“亮搶”,今俱作平聲;分野之“分”是去聲;仰給之“仰”非上聲;口占之“占”音“戰”;迳庭之“庭”音“廳”;蕞爾小貌,“蕞”音“萃”,俗讀為“撮爾”者非;泠然,清意,“泠”意“靈”,俗作“冷然”者誤。
是皆章章在耳目之前者也。
至誤汨為“泊”,訛為“皙”,骞之混“蹇”,哓之異“讠堯”,稍為留心即不錯用。
然二十八宿,“宿”本字音“肅”,世均作“秀”音;傳胪之“胪”,胪字本音“闾”,并無“盧”音,今若依古音稱“宿”為“肅”,稱“胪”為“闾”,豈不緻人嘩笑耶?餘謂讀書識字,心自知之可也,若相沿成習,亦用今之音為宜,不必沾沾自诩,呼天明為“汀茫”耳。
○沈約詩韻 今人論詩韻,多極诋沈約,以為約湖州人,江左偏音,不足為據,殊不知約所撰《四聲》一卷,亡之久矣。
約之後,隋陸法言撰《四聲切韻》,唐孫忄面撰《唐韻》五卷,今并不存;存者宋之《廣韻》及《禮部韻略》。
嗣有平水劉淵仍禮韻而通并其部分。
至元黃公紹仍劉韻而廣其箋注。
最後有陰氏兄弟著《韻府》,取各韻書大加刊削,頗多遺漏,當時并不推為善本,然自明初到今,相沿用之,學者即指以為沈韻,其知為平水劉氏韻者已希矣,何論陰氏?徒使沈隐侯于千數百年之後橫被诋讠其,豈不異哉! ○曾左左友誼之始末 曾文正公與左季高相國同鄉,相友善,又屬姻親。
粵逆猖獗,蔓延幾遍天下,公與左相戮力讨賊,聲望赫然。
合肥相國後起,戰功卓著,名與之齊。
中興名臣,天下稱為曾、左、李,蓋不數唐之李、郭,宋之韓、範也。
比賊既蕩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構。
蓋金陵攻克,公據諸将之言,謂賊幼逆洪福已死于亂軍中。
頃之,殘寇竄入湖州,左公諜知幼逆在内,會李相之師環攻之,而疏陳其事。
公以幼逆久死,疑浙師張皇其詞而怒,特疏诋之;左公具疏辨,洋洋數千言,辭氣激昂,亦頗诋公。
兩宮、皇上知二公忠實無他腸,特降谕旨兩解之。
未幾,洪幼逆循入江西,為沈幼丹中丞所獲,明正典刑,天下稱快,而二公怨卒不解,遂彼此絕音問。
餘為左公所薦舉,公前在安慶時,亦曾辟召之。
同治丁卯,谒公于金陵,頗蒙青眼。
洎攝南彙縣事,丁雨生中丞時為方伯,具牍薦餘甚力,公批其牍尾曰:“曾見其人,夙知其賢,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
”雲雲。
蒯子範太守以告餘,謂公推屋烏之愛也。
辛未,公再督兩江,張子青中丞欲調予上海,商之于公,公乃極口贊許。
是冬來滬閱兵,稱為著名好官,所以獎勖者甚至。
聞餘欲引退,特命塗朗軒方伯再四慰留,謂公忘前事矣。
後見常州呂庭芷侍讀,談及二公嫌隙事,侍讀雲:“上年谒公于吳門,公與言左公緻隙始末,謂‘我生平以誠自信,而彼乃罪我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
’”時侍讀新自甘肅劉省三軍門處歸,公因問左公之一切布置,曰:“君第平心論之。
”侍讀曆言其處事之精詳,律身之艱苦,體國之公忠,且曰:“以某之愚,竊謂若左公之所為,今日朝端無兩矣。
”公擊案曰:“誠然!此時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無論我不能為之繼,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為之繼也!君謂為‘朝端無兩’,我以為天下第一耳!”因共歎公憎而知善,居心之公正若此。
餘又謂:“洪逆未死,公特為諸将所欺,并非公之自欺,原可無須芥蒂也。
”公殁後,左公寄挽一聯雲:“知人之明,謀國之忠,我愧不知元輔;攻金以砺,錯玉以石,相期無負平生。
”讀者以為生死交情于是乎見。
昔韓忠獻與富文忠皆為一代賢臣,第以撤簾事意見不合,終身不相往來,洎韓公薨,富公竟不緻吊。
今觀曾、左二公之相與,賢于古人遠矣。
○禍福變幻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語誠然。
道光二年,先大父為安徽太平府通判,例應押運北上,廬州府通判董某以歧路得之。
押運,優差也,人皆代為不平,先大父不以介意。
董至北,會旗丁行賄事發,累及運官,發刑部訊,董身關三木,幾瀕于死。
先大父時知滁州,聞之歎曰:“此咎應屬我得,董乃以捷足代之乎!”嘉慶十年,先大夫與杭州陳荔峰閣學嵩慶,同以譽錄議叙鹽庫大使,在京候铨。
一夕,與伊墨卿太守、張船山侍禦夜飲極歡,次日應赴部投供,醉甚不能往,适有河南庫大使一缺,因不到,扣選,閣學大失意,同人亦為之惜。
然未幾連捷,遂入翰林,官至内閣學士、禮部侍郎。
壬午,閣學主福建試,先大夫方由石碼場大使升同安知縣,相見于鎖院。
閣學謂:“爾日使不以醉誤事,則今日亦不過中州一令耳。
” ○迷信生肖笑柄 先大夫署福建光澤縣時,鄰縣某因禁私宰,幾至民變。
蓋梏殺牛者,而以牛肉環置架上,暑腐臭爛,薰蒸緻死也。
府委邵武令往驗而歸,先大夫遇諸塗,詢某君何以若是之酷,答曰:“渠因生肖屬牛,故愛牛同于骨肉。
”複笑謂:“我長渠一歲,此番歸後,當禁民間畜貓矣。
”遂彼此鼓掌。
餘謂宋徽宗時,宰相範緻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
”因降指揮,禁天下殺狗,賞錢至二萬。
元延間,都城有禁,不許倒提雞,犯者有罪。
因仁宗乙酉生命也。
明正德朝下诏,禁天下食豬,蓋武宗以豬與朱同音,為犯國姓也。
古今事無獨有偶者乃如此。
○曆代官名官制之同異 官名、官制,曆代不同,惟宰相及大将軍,數千年以來始終貴重,其餘,或古貴而今卑,或昔輕而今重者,不一而足。
如尚書、侍郎,漢世皆為冗官,至唐則尚書以處藩鎮,侍郎則居宰相之位矣。
沿至于今,尚書仍屬八座,侍郎亦貳六卿,未嘗少貶。
六朝之中書舍人,權侔宰相,今則為内閣之屬,隻七品耳。
唐、宋、元之大學士,秩不過五品,明初亦未大重,大學士者必加公、孤之銜乃尊,後乃升為宰輔之任,無須加銜。
今則與太師、太傅、太保同為正一品矣。
至古之官名今以之呼執藝得:剃發曰待诏,工匠曰司務,典夥曰朝奉,皆不可解。
庚午,餘丁西撚肅清案内加道銜,有人贻書稱餘為觀察者,一幼仆粗解文義,見之憤然曰:“彼欺我官太甚!”餘驚問之,則曰:“觀察者,捕役之别名也。
”衆皆不解,則持《水浒傳》緝捕使臣何觀察為證,雖群嗤其妄,然元、明之際稱捕役為觀察,亦實有此名矣。
至都頭,久為縣役之通稱,而唐之季年則有以都頭為官名,而兼平章事者。
○讀書貴識字 讀書貴識字,今人即目前之字讀别者甚多。
如搶攘,音“撐能”;數奇,音“朔基”,而俗俱如字讀。
口吃之“吃”,音“吉”,而俗讀作“吃”;大觀之“觀”音“貫”,而俗讀作“官”;冗長音“仗”,而誤為長短之“長”;敵音“擎”,而誤為強勁之“勁”;射覆音“食福”,今吳從去聲;踉跄音“亮搶”,今俱作平聲;分野之“分”是去聲;仰給之“仰”非上聲;口占之“占”音“戰”;迳庭之“庭”音“廳”;蕞爾小貌,“蕞”音“萃”,俗讀為“撮爾”者非;泠然,清意,“泠”意“靈”,俗作“冷然”者誤。
是皆章章在耳目之前者也。
至誤汨為“泊”,訛為“皙”,骞之混“蹇”,哓之異“讠堯”,稍為留心即不錯用。
然二十八宿,“宿”本字音“肅”,世均作“秀”音;傳胪之“胪”,胪字本音“闾”,并無“盧”音,今若依古音稱“宿”為“肅”,稱“胪”為“闾”,豈不緻人嘩笑耶?餘謂讀書識字,心自知之可也,若相沿成習,亦用今之音為宜,不必沾沾自诩,呼天明為“汀茫”耳。
○沈約詩韻 今人論詩韻,多極诋沈約,以為約湖州人,江左偏音,不足為據,殊不知約所撰《四聲》一卷,亡之久矣。
約之後,隋陸法言撰《四聲切韻》,唐孫忄面撰《唐韻》五卷,今并不存;存者宋之《廣韻》及《禮部韻略》。
嗣有平水劉淵仍禮韻而通并其部分。
至元黃公紹仍劉韻而廣其箋注。
最後有陰氏兄弟著《韻府》,取各韻書大加刊削,頗多遺漏,當時并不推為善本,然自明初到今,相沿用之,學者即指以為沈韻,其知為平水劉氏韻者已希矣,何論陰氏?徒使沈隐侯于千數百年之後橫被诋讠其,豈不異哉! ○曾左左友誼之始末 曾文正公與左季高相國同鄉,相友善,又屬姻親。
粵逆猖獗,蔓延幾遍天下,公與左相戮力讨賊,聲望赫然。
合肥相國後起,戰功卓著,名與之齊。
中興名臣,天下稱為曾、左、李,蓋不數唐之李、郭,宋之韓、範也。
比賊既蕩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構。
蓋金陵攻克,公據諸将之言,謂賊幼逆洪福已死于亂軍中。
頃之,殘寇竄入湖州,左公諜知幼逆在内,會李相之師環攻之,而疏陳其事。
公以幼逆久死,疑浙師張皇其詞而怒,特疏诋之;左公具疏辨,洋洋數千言,辭氣激昂,亦頗诋公。
兩宮、皇上知二公忠實無他腸,特降谕旨兩解之。
未幾,洪幼逆循入江西,為沈幼丹中丞所獲,明正典刑,天下稱快,而二公怨卒不解,遂彼此絕音問。
餘為左公所薦舉,公前在安慶時,亦曾辟召之。
同治丁卯,谒公于金陵,頗蒙青眼。
洎攝南彙縣事,丁雨生中丞時為方伯,具牍薦餘甚力,公批其牍尾曰:“曾見其人,夙知其賢,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
”雲雲。
蒯子範太守以告餘,謂公推屋烏之愛也。
辛未,公再督兩江,張子青中丞欲調予上海,商之于公,公乃極口贊許。
是冬來滬閱兵,稱為著名好官,所以獎勖者甚至。
聞餘欲引退,特命塗朗軒方伯再四慰留,謂公忘前事矣。
後見常州呂庭芷侍讀,談及二公嫌隙事,侍讀雲:“上年谒公于吳門,公與言左公緻隙始末,謂‘我生平以誠自信,而彼乃罪我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
’”時侍讀新自甘肅劉省三軍門處歸,公因問左公之一切布置,曰:“君第平心論之。
”侍讀曆言其處事之精詳,律身之艱苦,體國之公忠,且曰:“以某之愚,竊謂若左公之所為,今日朝端無兩矣。
”公擊案曰:“誠然!此時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無論我不能為之繼,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為之繼也!君謂為‘朝端無兩’,我以為天下第一耳!”因共歎公憎而知善,居心之公正若此。
餘又謂:“洪逆未死,公特為諸将所欺,并非公之自欺,原可無須芥蒂也。
”公殁後,左公寄挽一聯雲:“知人之明,謀國之忠,我愧不知元輔;攻金以砺,錯玉以石,相期無負平生。
”讀者以為生死交情于是乎見。
昔韓忠獻與富文忠皆為一代賢臣,第以撤簾事意見不合,終身不相往來,洎韓公薨,富公竟不緻吊。
今觀曾、左二公之相與,賢于古人遠矣。
○禍福變幻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語誠然。
道光二年,先大父為安徽太平府通判,例應押運北上,廬州府通判董某以歧路得之。
押運,優差也,人皆代為不平,先大父不以介意。
董至北,會旗丁行賄事發,累及運官,發刑部訊,董身關三木,幾瀕于死。
先大父時知滁州,聞之歎曰:“此咎應屬我得,董乃以捷足代之乎!”嘉慶十年,先大夫與杭州陳荔峰閣學嵩慶,同以譽錄議叙鹽庫大使,在京候铨。
一夕,與伊墨卿太守、張船山侍禦夜飲極歡,次日應赴部投供,醉甚不能往,适有河南庫大使一缺,因不到,扣選,閣學大失意,同人亦為之惜。
然未幾連捷,遂入翰林,官至内閣學士、禮部侍郎。
壬午,閣學主福建試,先大夫方由石碼場大使升同安知縣,相見于鎖院。
閣學謂:“爾日使不以醉誤事,則今日亦不過中州一令耳。
” ○迷信生肖笑柄 先大夫署福建光澤縣時,鄰縣某因禁私宰,幾至民變。
蓋梏殺牛者,而以牛肉環置架上,暑腐臭爛,薰蒸緻死也。
府委邵武令往驗而歸,先大夫遇諸塗,詢某君何以若是之酷,答曰:“渠因生肖屬牛,故愛牛同于骨肉。
”複笑謂:“我長渠一歲,此番歸後,當禁民間畜貓矣。
”遂彼此鼓掌。
餘謂宋徽宗時,宰相範緻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
”因降指揮,禁天下殺狗,賞錢至二萬。
元延間,都城有禁,不許倒提雞,犯者有罪。
因仁宗乙酉生命也。
明正德朝下诏,禁天下食豬,蓋武宗以豬與朱同音,為犯國姓也。
古今事無獨有偶者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