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由竺國來者。
因即錄其文曰:“吳之婁門有靈鹫寺者,與盤門之開元寺皆留行腳僧。
靈鹫不能繼,有一彬者,起而振之,重複舊觀;一彬退院,傳于永豐。
是二僧者,餘皆識之。
佛門有參透三關者,一彬能之也。
先是,一彬之友有筆玉者,既前死矣,餘幼時,人或稱筆玉後身,蓋以神情、〈狀〉貌、言語、舉動之似,而生初亦有為之兆者也。
及餘見一彬,一彬亦言似;且言筆玉苦行,惟臨終一念系戀,不得往生淨土為可惜。
餘問其‘他日能不系戀否?’曰:‘亦無把握也。
’一彬持戒律甚嚴,獨言論通脫,口如懸河,或拊掌大笑,不類他衲子之貌為笃謹者。
永豐後至,亦能參三關,持戒律,苦志過于一彬。
其為人靜默寡欲,與一彬異;而其務作功德,志在有濟于世,則無不同也。
兩僧者,于嘉慶間先後怛化,不著靈異。
餘意兩僧若不生淨土,必當仍在世間,惜非肉眼所能識耳。
後二十餘年,在京師見兩翰林,皆年少,一似一彬,一似永豐,問其生〈年〉,亦在兩僧死後。
餘疑為兩僧後身,然不知兩翰林生時有無為之兆者,未敢以無稽惑世,終未嘗以語人也。
及與兩翰林相處愈習,觀其神情、狀貌、言語、舉動,愈肖兩僧。
因思今日餘之視兩翰林,猶昔一彬之視餘,餘雖肉眼,固已若或啟之而心識之矣。
古稱蔡中郎為張平子後身,豈盡誕耶?”雲雲。
觀文敬公所述如此,則文敬公固自以為筆玉後身矣。
昔人謂世之登大位、享大福者,星、精、僧三項人為多,其信然耶! ○泰西制造之巧 天下之巧,至泰西而極。
泰西之巧,至今日而極。
古人言鐵船渡海,為必無之事,嗣以鐵皮包裹者當之。
壬申之春,竟有《北德意志國》鐵甲船至吳淞海口,其船純以精鐵鑄成,大片鑲合為船,重數千萬斤,可載軍士萬人。
内中作為機括,可以沈行海底,大炮擊之,不損分毫。
每造一船,須用銀三百萬兩。
此時英、法、俄、美各國皆有此船,或數隻,或數十隻不等。
海中有此船,則各樣火輪船均不能敵。
機器局馮竹儒觀察曾買船鐵一片觀之,計銀一千五百兩,以費太钜,故尚未能學制。
然此船非至吳淞口,人雖有言,餘亦不信也。
又有氣球大者,其内可分作五六間屋,用機器轉連,則上升數十丈,東西南北,無不如意所向。
北德意志圍法蘭西都城時,法主乘氣球出亡,北軍亦乘氣球追之,空中争戰,卒為法主逸去。
此則行于天上矣。
現在制益加精,向高不過四五裡,即為天氣所遏,氣不能舒,人且閉死;今則用法吸地之生氣置于中,可以上行至二十七裡之高。
現此球尚未至中國,計數年後必有來者,來而仿制,則江河皆失其險矣。
向稱海為至深,今則測量知極深之處不過六裡,故海底均可以開地道行走,特工費浩大,不能舉行。
若泰西諸國之高山,倘是要道,皆從山根鑿通一穴,或數十裡,或數百裡,行火輪車矣。
鳥槍之精者,餘曾見一具,可連發六十四槍。
又有氣槍,不用火藥,自能飛彈擊物。
至炮之靈便迅疾,有非口所能述者,戰陣用之,無堅不摧。
各國之制,皆已窮極工巧。
壬甲之春,英、美二國因賠貼軍饷事怒欲相攻,然皆不敢先發。
蓋炮火均極精煉,兩軍相當,可以死傷盡淨。
泰西諸國向言用兵總須一二年間始決勝負,今則不過一月之内便可立判,故皆畏而不發。
後得奧斯馬國為之解紛,遂和好如初。
此皆餘宰上海時所見聞者也。
○西人行兵詭作 英領事官阿查裡言:伊前年從軍往征一屬國,所統之師船兵力不厚。
懼一時不能制勝。
乃造千斤重炮子十餘枚,至其國之海邊,夤夜用人扛擡上岸,行十餘裡,散置之地。
歸船,乃發空炮數十聲。
次日,其國舉兵拒戰,行至中途,見炮子,驚其大,且訝其擊至十數裡之遠,以為不能抵敵,遂遣使乞降。
于是宣布威德,取成而還。
其實伊國本無此大炮,亦并不能制此大炮也。
兵行詭道,外國亦然。
○中西禮谷之異點 崇地山宮保厚使法國歸,言泰西各國人亦知尊敬孔子。
在彼處曾見洋官家供奉一泥塑之土地神,雲是孔子像。
則聖教固被于海外矣。
孫稼生觀察家谷遊曆各國還,言外國儀文簡略,見國王隻須罄折緻敬,無所謂拜跪也。
獨布國以新戰勝故,于禮節大為增加。
其貴臣謂觀察曰:“我國儀文繁重,見皇帝須三蝦腰。
”然亦不過三馨折,而已謂為繁缛矣。
每到一國,必見其後妃,大都以接唇為禮。
觀察告以中國以是為亵狎,不肯從,彼亦不強也。
在法國,偶于街市閑步,忽傳言曰:“皇帝來矣。
”人皆旁立摘帽,皇帝步行,一狗在前,一公主在後,别無從者,更無論儀衛矣。
皇帝見衆人之摘帽,亦以手稍掀其帽為答禮然,疾而去。
俄羅斯國之皇帝,曾隐姓名赴荷蘭國做工,學制火輪船,學成,國人來迎,彼國始知之。
各外國之稱其主,惟俄、法、日本、布魯斯四國稱皇帝,若英,若比利時、奧斯馬、日斯尼亞、北德意志及丹國、義國,皆稱君主。
米利堅其君三年一代,故稱大伯理玺天德。
今法國之主為布國所擄,國人奉故相攝君事,故亦同此稱。
餘在上海與各國領事官互相往還,皆各盡其禮。
日本新通商換約,其代理領事官神代延長最恭順,謂餘曰:“我國讀中國書,寫中國字,行中國禮,本是一家。
”雲雲。
曾文正公莅滬,其人來見,至門則科頭而入。
科頭者,伊國之大禮,即古之免冠徒跣也。
奧斯馬國亦于日本通商之年換約,恩竹樵方伯奉命為換約大臣,訖事之後,其國之公使及提督領事官相率來谒,方伯張筵款之,餘等皆陪宴。
公使等遇菜即食,貪聲如流,使纟番譯官緻辭曰:“莫笑貪吃,中國之滋味極好也。
”席罷,鼓腹歡笑而去。
英吉利之副領事達文波亦謂餘曰:“久居中國,飲膳俱精美;洎回至本國,雖同是牛羊肉食,反覺不慣矣。
”日斯尼亞國之領事官每見餘等補服,必啧啧曰:“中國衣裳好看。
”再三言之,殊有夫差好冠之意。
俄羅斯國之代理領事官聶鼎者,自言:“到中國十五年,未嘗歸去,喜讀中國書,《論語》、《孟子》略皆上口,覺甚有意味。
”等語。
此則幾幾乎有用夏變夷之道矣。
大抵各國領事等官久在内地,與中國官交際談讠燕,頗有中外一家氣象,第一涉及利字,則必攘臂而争,無交情之可論;惟以理折之,以不遵和約責之,雖強項亦無他說。
即使故為狡辯,終必為俯就戎索也。
○鼓三通箭一發之考證 世人恒言“戰鼓三通”,考衛公兵法,以三百古十三槌為一通,三通則千槌,而勝負可決矣。
世人以射一箭為一發,而不知非也。
射畢十二箭,方為一發,一發五”,非一箭射五豕也。
十二箭,乃射得五豕耳。
○嘉慶癸醜科佳話 嘉慶登醜科,一甲一名,吳縣潘文恭公,二名大興陳遠雯先生二甲一句,張春山先生,三甲一句,馬秋水先生。
時人為之語曰:“必正妙常雙及第,春山秋水兩傳胪。
”蓋世謂二甲一名為“金殿傳胪”,三甲第一為“玉殿傳胪”也。
按:宋趙向辰《朝野類要》謂:五甲末名為“擔榜狀元”
因即錄其文曰:“吳之婁門有靈鹫寺者,與盤門之開元寺皆留行腳僧。
靈鹫不能繼,有一彬者,起而振之,重複舊觀;一彬退院,傳于永豐。
是二僧者,餘皆識之。
佛門有參透三關者,一彬能之也。
先是,一彬之友有筆玉者,既前死矣,餘幼時,人或稱筆玉後身,蓋以神情、〈狀〉貌、言語、舉動之似,而生初亦有為之兆者也。
及餘見一彬,一彬亦言似;且言筆玉苦行,惟臨終一念系戀,不得往生淨土為可惜。
餘問其‘他日能不系戀否?’曰:‘亦無把握也。
’一彬持戒律甚嚴,獨言論通脫,口如懸河,或拊掌大笑,不類他衲子之貌為笃謹者。
永豐後至,亦能參三關,持戒律,苦志過于一彬。
其為人靜默寡欲,與一彬異;而其務作功德,志在有濟于世,則無不同也。
兩僧者,于嘉慶間先後怛化,不著靈異。
餘意兩僧若不生淨土,必當仍在世間,惜非肉眼所能識耳。
後二十餘年,在京師見兩翰林,皆年少,一似一彬,一似永豐,問其生〈年〉,亦在兩僧死後。
餘疑為兩僧後身,然不知兩翰林生時有無為之兆者,未敢以無稽惑世,終未嘗以語人也。
及與兩翰林相處愈習,觀其神情、狀貌、言語、舉動,愈肖兩僧。
因思今日餘之視兩翰林,猶昔一彬之視餘,餘雖肉眼,固已若或啟之而心識之矣。
古稱蔡中郎為張平子後身,豈盡誕耶?”雲雲。
觀文敬公所述如此,則文敬公固自以為筆玉後身矣。
昔人謂世之登大位、享大福者,星、精、僧三項人為多,其信然耶! ○泰西制造之巧 天下之巧,至泰西而極。
泰西之巧,至今日而極。
古人言鐵船渡海,為必無之事,嗣以鐵皮包裹者當之。
壬申之春,竟有《北德意志國》鐵甲船至吳淞海口,其船純以精鐵鑄成,大片鑲合為船,重數千萬斤,可載軍士萬人。
内中作為機括,可以沈行海底,大炮擊之,不損分毫。
每造一船,須用銀三百萬兩。
此時英、法、俄、美各國皆有此船,或數隻,或數十隻不等。
海中有此船,則各樣火輪船均不能敵。
機器局馮竹儒觀察曾買船鐵一片觀之,計銀一千五百兩,以費太钜,故尚未能學制。
然此船非至吳淞口,人雖有言,餘亦不信也。
又有氣球大者,其内可分作五六間屋,用機器轉連,則上升數十丈,東西南北,無不如意所向。
北德意志圍法蘭西都城時,法主乘氣球出亡,北軍亦乘氣球追之,空中争戰,卒為法主逸去。
此則行于天上矣。
現在制益加精,向高不過四五裡,即為天氣所遏,氣不能舒,人且閉死;今則用法吸地之生氣置于中,可以上行至二十七裡之高。
現此球尚未至中國,計數年後必有來者,來而仿制,則江河皆失其險矣。
向稱海為至深,今則測量知極深之處不過六裡,故海底均可以開地道行走,特工費浩大,不能舉行。
若泰西諸國之高山,倘是要道,皆從山根鑿通一穴,或數十裡,或數百裡,行火輪車矣。
鳥槍之精者,餘曾見一具,可連發六十四槍。
又有氣槍,不用火藥,自能飛彈擊物。
至炮之靈便迅疾,有非口所能述者,戰陣用之,無堅不摧。
各國之制,皆已窮極工巧。
壬甲之春,英、美二國因賠貼軍饷事怒欲相攻,然皆不敢先發。
蓋炮火均極精煉,兩軍相當,可以死傷盡淨。
泰西諸國向言用兵總須一二年間始決勝負,今則不過一月之内便可立判,故皆畏而不發。
後得奧斯馬國為之解紛,遂和好如初。
此皆餘宰上海時所見聞者也。
○西人行兵詭作 英領事官阿查裡言:伊前年從軍往征一屬國,所統之師船兵力不厚。
懼一時不能制勝。
乃造千斤重炮子十餘枚,至其國之海邊,夤夜用人扛擡上岸,行十餘裡,散置之地。
歸船,乃發空炮數十聲。
次日,其國舉兵拒戰,行至中途,見炮子,驚其大,且訝其擊至十數裡之遠,以為不能抵敵,遂遣使乞降。
于是宣布威德,取成而還。
其實伊國本無此大炮,亦并不能制此大炮也。
兵行詭道,外國亦然。
○中西禮谷之異點 崇地山宮保厚使法國歸,言泰西各國人亦知尊敬孔子。
在彼處曾見洋官家供奉一泥塑之土地神,雲是孔子像。
則聖教固被于海外矣。
孫稼生觀察家谷遊曆各國還,言外國儀文簡略,見國王隻須罄折緻敬,無所謂拜跪也。
獨布國以新戰勝故,于禮節大為增加。
其貴臣謂觀察曰:“我國儀文繁重,見皇帝須三蝦腰。
”然亦不過三馨折,而已謂為繁缛矣。
每到一國,必見其後妃,大都以接唇為禮。
觀察告以中國以是為亵狎,不肯從,彼亦不強也。
在法國,偶于街市閑步,忽傳言曰:“皇帝來矣。
”人皆旁立摘帽,皇帝步行,一狗在前,一公主在後,别無從者,更無論儀衛矣。
皇帝見衆人之摘帽,亦以手稍掀其帽為答禮然,疾而去。
俄羅斯國之皇帝,曾隐姓名赴荷蘭國做工,學制火輪船,學成,國人來迎,彼國始知之。
各外國之稱其主,惟俄、法、日本、布魯斯四國稱皇帝,若英,若比利時、奧斯馬、日斯尼亞、北德意志及丹國、義國,皆稱君主。
米利堅其君三年一代,故稱大伯理玺天德。
今法國之主為布國所擄,國人奉故相攝君事,故亦同此稱。
餘在上海與各國領事官互相往還,皆各盡其禮。
日本新通商換約,其代理領事官神代延長最恭順,謂餘曰:“我國讀中國書,寫中國字,行中國禮,本是一家。
”雲雲。
曾文正公莅滬,其人來見,至門則科頭而入。
科頭者,伊國之大禮,即古之免冠徒跣也。
奧斯馬國亦于日本通商之年換約,恩竹樵方伯奉命為換約大臣,訖事之後,其國之公使及提督領事官相率來谒,方伯張筵款之,餘等皆陪宴。
公使等遇菜即食,貪聲如流,使纟番譯官緻辭曰:“莫笑貪吃,中國之滋味極好也。
”席罷,鼓腹歡笑而去。
英吉利之副領事達文波亦謂餘曰:“久居中國,飲膳俱精美;洎回至本國,雖同是牛羊肉食,反覺不慣矣。
”日斯尼亞國之領事官每見餘等補服,必啧啧曰:“中國衣裳好看。
”再三言之,殊有夫差好冠之意。
俄羅斯國之代理領事官聶鼎者,自言:“到中國十五年,未嘗歸去,喜讀中國書,《論語》、《孟子》略皆上口,覺甚有意味。
”等語。
此則幾幾乎有用夏變夷之道矣。
大抵各國領事等官久在内地,與中國官交際談讠燕,頗有中外一家氣象,第一涉及利字,則必攘臂而争,無交情之可論;惟以理折之,以不遵和約責之,雖強項亦無他說。
即使故為狡辯,終必為俯就戎索也。
○鼓三通箭一發之考證 世人恒言“戰鼓三通”,考衛公兵法,以三百古十三槌為一通,三通則千槌,而勝負可決矣。
世人以射一箭為一發,而不知非也。
射畢十二箭,方為一發,一發五”,非一箭射五豕也。
十二箭,乃射得五豕耳。
○嘉慶癸醜科佳話 嘉慶登醜科,一甲一名,吳縣潘文恭公,二名大興陳遠雯先生二甲一句,張春山先生,三甲一句,馬秋水先生。
時人為之語曰:“必正妙常雙及第,春山秋水兩傳胪。
”蓋世謂二甲一名為“金殿傳胪”,三甲第一為“玉殿傳胪”也。
按:宋趙向辰《朝野類要》謂:五甲末名為“擔榜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