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無錫唐雅亭明府受禍最酷。

    雅亭以縣尉起家,累擢至浙之慈溪令。

    為人有幹材,能飲酒、度曲,上官俱喜之。

    而顧極信扶鸾,每事必咨而後行。

    在慈溪任時,乩仙忽告以大禍且至,宜亟去官。

    雅亭遽引疾,上官留之不可。

    未半載,濱海鄉民入城滋事,後任官竟至罷斥,于是益神之。

    又詢以蔔居之所,乩言天下且有事,惟金華府之武義縣最吉,遂徙往居之。

    置田營宅,極園亭之勝;飲酒按歌,望者疑為神仙中人。

    鹹豐戊午二月,賊至處州,叩之,曰:“無礙。

    ”既破永康,又叩之,曰:“必無礙。

    ”且雲“遷避則不免”,遂堅坐不出。

    比賊至,全家被擄,雅亭為賊拷掠,死甚慘。

    賊退後,餘偕李太守赴縣城辦撫血阝,至其家,斷壁頹垣,焦原荒土,屍骸狼藉,為之一歎。

    噫!此殆宿冤,又異乎鬼狐之假托矣。

     ○難博學 矜淹雅者,喜旁搜博鑒,而于目前所讀之書,每多忽略。

    如袁簡齋太史所記,與諸翰林論《孟子》有韻之文,自“師行糧食”至“飲食若流”以下皆不能記憶,或且杜撰二語以足之。

    衆疑其不類,翻孟子書觀之,乃大噱。

    乾隆時,博學鴻詞不知“增廣生員”四字出在《論語》注中,皆可笑之甚者。

    先大父在太平府時,嘗閱黃山谷尺牍中有“損惠芗萁”語,忘“芗萁”為何物。

    時江右汪巽泉尚書方督學政,大父舉以問之,尚書謝不知。

    适陳遠雯太守雲亦至,尚書告以先大父所問,太守嘩曰:“陳君最好以僻典難人,《四庫書》汗牛充棟,安得盡能記憶?”遂不研究。

    歸以語餘輩,時三弟昕年十二,方讀《禮記》,卒然應曰:“‘黍曰芗合,粱曰芗萁’,《典禮》語也。

    ”大父翌日謂太守曰:“《禮記》誠僻書也。

    ”相對軒渠。

    尚書聞之,笑曰:“兩榜眼可謂眼大如箕矣。

    ”蓋汪、陳皆以第二人及第者也。

    同治癸亥,史士良觀察上左爵帥書論事,帥批其牍尾有曰:“該道喜用失事之人,良以使功不如使過耳,抑思古人棄婦萎韭之喻乎?”觀察不知四字出處,詢餘及汪時甫太守,皆不知,遍翻類書,不能得。

    時章采南殿撰以憂歸,舉問之,亦不能答,以為真僻書矣。

    嗣餘至上海偶言,之,大兒德浚适閱裴松之《三國志注諸葛武侯與張藩書》曰:“棄婦不過門,萎韭不入園。

    ”則此書亦未為僻也。

    惟鄉前輩言乾隆朝開大科征書至學,學官遣門鬥持文傳與薦者,門鬥問諸君曰:“公等鹹稱博洽,亦知我‘門鬥’二字于何時?取何義名?”皆瞠莫對。

    比至都,訪之同征者,亦均無以對。

    迄今百有餘年矣,計必有博學者能知之。

     徐少鶴侍郎少負博洽名,作文喜用僻書難字。

    嘉慶甲子舉于鄉,題為“謹權量”四句,文内所用之字,讀者多結舌不能下。

    相傳是科内監試張古餘太守于第二場夢神告之曰:“此卷所用者,乃《爾雅注疏》,君其記之!”既醒,自笑以為監試官向不閱卷,何有斯夢?次日方送薦卷入,忽聞二主考相語曰:“卷中出比所用乃是《山海經》,對比則杜撰矣,當黜之。

    ”太守聞之,忽悟,乃前白曰:“恐是《爾雅注疏》。

    ”因述夢中所聞。

    翻《爾雅》閱之,信,遂中式。

    餘曾以此事詢之其弟季雅姑丈而符。

    亦奇矣哉! 博雅宏通之彥,餘六十年來僅見三人:一閩縣陳恭甫太史壽祺,于書無所不覽,著作等身。

    餘在福建時尚幼,僅一拜見,不能有所叩發,第聞金匮孫文靖公、侯官林文忠公欽佩之不已。

    二公則餘知其學問之淵懿也。

    一金溪戴簡恪公敦元。

    餘道光壬辰應京兆試,公時為刑部尚書,以年家子上谒,公謙抑殊甚,有“有若無,實若虛”之氣象。

    餘特搜僻典數則叩之,公則曰:“年老記憶不真,似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内,其前則某語,其後則某語。

    ”試翻之,則百不爽一。

    蓋公固十行俱下,過目不忘者也。

    餘嘗問公天下書應俱讀盡矣,公曰:“古今書籍浩如淵海,人生歲月幾何,安能讀得遍?惟天下總此義理,古人今人,說來說去,不過是此等話頭。

    當世以為獨得之奇者,大率俱前世人之唾餘耳。

    ”公于刑部例案最熟,無一事可以欺之,老胥猾吏見之束手,故終身曆官不出刑部。

    一為會稽屠筱園先生湘之。

    先生與餘同官者三年,内行敦笃,善氣迎人,廿四史、十三經、諸子百家,探口而出,問之不能窮。

    嘗為袁簡齋先生骈體文注釋,一典必窮其源,不肯舉眼前所有者以塞責。

    餘嘗借其本觀之,所引之典,多出餘所知之外者。

    餘謂先生:“恐簡翁當日撰文時亦隻就目前之典用之,未必若是之探天根、蹑月窟,誠恐先生所引之典并簡翁當日亦未必知之。

    ”先生曰:“固然。

    然注書之法不能不如此。

    ”餘曰:“若天下後世皆欲如先生之釋書,則所釋亦僅矣。

    ”先生貧甚,此書未及刊刻而殁。

    庚、辛之亂,底本不知存亡矣。

    先大夫嘗言南昌彭文勤相國乾隆時最稱為博學。

    相國為考官,純皇帝以“燈右觀書”命題,相國愕然不知出處,大慚愧。

    比覆命陳奏,以學問淺薄,不審詩題之所出,敢昧死以請。

    上微哂曰:“朕是夜偶在燈右觀書,即事命題耳。

    ”公叩首趨出。

    上顧侍臣大笑曰:“今日難倒彭元瑞矣!” ○古樹中異物 同治丙寅十二月,上海縣漕河泾趙姓有古樹,數百年物也,析為薪。

    樹杈中生大菌,具人形者三:一破于斧;一為析薪人竊去;僅存一高尺許,眉目口鼻如寺中彌陀像。

    丁卯二月,莫家塘古墓有烏桕樹一株,大十餘圍,枯死久矣。

    裡人伐之,穴中得紅芝,一枝三歧,上有佛像,皆跌坐。

    時餘提調松滬厘局,曾親見之。

     ○上海縣城隍神之靈應 秦景容先生諱裕伯,大名人,元至正進士,官至奉議大夫、行台侍禦史、延平府總管兼管内勸農事。

    會世亂,避居上海,題橋見志,世目為“裕伯題橋”。

    張士誠據姑蘇,招之,拒不往。

    明太祖即位,命中書省檄起之,先生對使者曰:“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是不忠也;母喪未終,出而拜命,是不孝也;不忠不孝之人,又焉用之?”固辭不起。

    居邑之東鄉長壽寺裡,殁,即葬于其地。

    太祖敕封為上海縣城隍神,丕著靈爽。

    順治十年秋,海寇犯縣治,總兵官王景督戰辱師,民聚而诟之,王怒,訴之周巡撫,誣民通賊。

    周惑其說,将俟雞鳴屠之。

    是夕,神降官廨,俨立階下,周心動而止。

    至夜半,仍欲屠之,又見神直視搖首者數四,懼而辍其事。

    事載邑人曹給谏一士所讠巽頌序。

    民感神再生之惠,二百年來香火極盛。

    同治丁卯,餘攝令南彙,邑境閘港鎮為先生子姓聚族所居之處,曾以先生題橋事為賦題試諸生。

    辛未調攝上海,會先生裔孫彥華中翰暨其族中生監十餘人呈請為先生墓禁樵采。

    餘以先生生為義士,殁作明神,而邱壟摧殘,侵占不治,是有司之責也,因首捐俸錢二百缗為倡,囑諸紳士量鼓分操,共得錢三千餘缗,為贖回墓地十九畝,并建祠堂于墓側,俾其後人世守之。

    壬申之秋,餘謝事時,工甫及半。

    至冬間,彥華中翰來告蒇事,并雲于先生墓道前掘出石匣一具,鐵條锢之,不敢啟視,仍埋舊處。

    餘謂此必當年所刻墓志也,惜不開之,俾銘幽之文一顯于世再埋之也。

    中翰雲:“當獲石匣時,曾筮之以蓍,有文明之象。

    ”其為墓志無疑矣。

     ○畜鴨之利弊 南彙海濱廣斥,鄉民圍圩作田,收獲頻豐。

    以近海故,螃蜞極多,時出稼,《國語》所謂“稻蟹不遺”也。

    其居民每畜鴨以食螃蜞,鴨既肥,而稻不害,誠兩得其術也。

    此事餘在南彙稔知之。

    比宰青浦,則去海較遠,湖中雖有螃蜞,漁人捕以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