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願公以此語上聞,但恩榮及身而已。

    ”一時皆是其言。

    惜無人以是說告之軍門及吳總戎也。

     ○淩厚堂之怪誕 歸安淩厚堂,道光辛卯舉人,大挑選授金華教谕,與餘同官。

    性怪僻,敢為大言。

    初到官,即于明倫堂自署一聯雲:“金匮萬千,衷孔子曰,孟子曰;華衮百廿,作帝者師,王者師。

    ”見者無不吐舌。

    論學直宗孔孟,于宋儒一概抹煞,而尤惡朱子,極口肆罵,至謂:“朱子之父名松,與秦桧之‘桧’字同班輩,而朱子之名則與桧子秦喜無異。

    語極狂悖。

    課人讀四子書,隻誦白文,凡朱注盡删之。

    嘗在金華府署中與其同鄉孫柳君孝廉談及考亭,孫稍右之,遂欲加以白刃。

    以是人莫敢在其前稱紫陽氏者。

    議論縱橫,自謂是奎宿降生,俯視一切。

    于天下人無不鄙薄,顧獨與先大夫善,執子姓禮惟謹。

    又有閩人林拔臯先生,年七十餘,亦與之往來。

    會有人延之小飲,座客互論金華人物,淩拍案曰:“郡城中隻有一個半人,其餘皆畜類耳!”一人為先大夫,半人指林君。

    座客驚,稍稍引去,淩傲然自得。

    工古文,善奇門,醫蔔星相無所不能。

    著有《德輿子外集》數十萬言,俪于古作家。

    而于醫尤自負,先大夫年七十五,猝中風疾,以為不救矣,藥之,數劑而愈。

    縣署有幕友延之視疾,按其脈曰:“無妨。

    ”顧指一友曰:“君顔色甚晦,當有病。

    ”遂診之曰:“疾不可為也,百日内當疽發背死。

    ”其人固康強無恙也,至期果以疽殁。

    于是人争神之。

    然内子聞淑人疾,醫之竟死。

    淩自恨無效,亦發病者累月。

    其相人也,一望即能決其貴賤、壽夭。

    何宮保桂清,辛卯同年也,撫浙時,淩以教職考驗,一見歡然握手曰:“君昔相我當封疆,今封疆矣;請再視我異日何苦?”對曰:“昔觀公相甚善,今所留下部髯,甚惡矣,于法當斬首。

    ”何大怒,揮之出。

    越六年,何果以失守罪伏法。

    此外,相離間有不中者,然後來應驗者居多。

    嘗謂先大夫曰:“大劫将臨,浙江無一片幹淨土,吾所相人多橫死者,獨公祖孫父子相皆善,不遭此劫,當是公厚德所緻。

    ”又嘗昌言:“年屆庚申,京城有急兵入,而杭州亦破,數俱前定,莫可挽回。

    ”至己未歲,遂棄官歸。

    時餘為富陽教谕,舟過城下不入,贻書先大夫訣别,語甚慘,而猶以“子孫無害”之說慰先大夫焉。

    次年庚申,夷人果入京師,而杭城于二月間為粵匪所陷,皆如其言。

    自是餘奔走兵間,無從得其消息。

    至乙醜歲,在盛澤遇其鄉人,問之,乃知其歸後居晟舍鎮,杜門不出。

    湖州陷之月,自蔔賊匪當于某日到鎮,若過巳時則無害。

    屆日開門延友,飲酒以待。

    至巳時,賊果至,執之以歸。

    僞王聞其名,将以為軍師,大罵不肯;命之跪,不肯。

    有賊帥為之緩頰曰:“一揖即縱汝出矣。

    ”亦不肯。

    僞王怒,揮去殺之。

    延頸受刃,顔色不變而死。

    噫!厚堂亦可謂非常人矣! 厚堂最喜言區田法,謂成湯七年之旱,賴伊尹以此治田,故民不饑死。

    繪圖,著書,逢人必勸,顧無一人信之者,每深歎恨。

    又自诩奇門遁法,謂可以入水不濡,入炎不雲雲。

    一日方圍爐環坐,厚堂又掀髯譚火遁,餘戲舉鐵箸夾炭火燒其須,厚堂驚起走,衆客大笑。

    然相蔡二風有水厄,當授以水遁法,而二風果以殉難投井死。

     ○雅谑 蕭山蔡二風召南,道光戊戌年進士,雲南即用知縣,改就教職,铨杭州府教授。

    丁憂服阕,再選金華府教授。

    為人忠厚長者,言呐呐然,如不出諸其口。

    遇諧谑際,時出一語,令人解頤。

    性慎密,意所不合,亦不宣于言。

    餘嘗與商一事,不答;再問,再不答;餘性卞,遂罵之,亦笑而不答也。

    與餘交逾十年,情好甚摯。

    餘時綜理局事,從未以一事相幹,終年閉門課徒而已。

    淩厚堂毀朱子,二風與倪少尉時帆共非之,餘謂:“此厚堂代二君報怨耳。

    ”兩人驚問故,餘曰:“君等不讀‘居蔡及反其旄倪’之注乎?”衆為哄堂。

    二風第曰:“君是陳人,故述陳言。

    ”時府試責金華、湯溪兩縣備旗、鼓二,明府不允,謂無向例,餘諧之曰:“此真所謂‘金湯鞏固、旗鼓相當’矣。

    ”衆方粲然,二風忽正色謂湯溪沈明府曰:“湯邑之應辦鼓,見于經書,何可推诿?”沈請其說,則徐曰:“君不讀《衛風》‘擊鼓其镗’耶?”衆亦哄堂。

    辛酉正月,餘以辦理糧台,寄眷口于金華。

    二風來賀歲,譚次,忽戚然謂餘曰:“内子最信佛,膜拜誦經者數十年矣,今年元夕忽夢觀音大士告之曰:‘大劫已至,上帝以爾家世代良善,一人不在劫中。

    ’内子醒而甚喜,我獨至今怏怏。

    ”因長歎曰:“若隻我家不罹劫,則衆人之遭劫者多矣。

    即幸而生全,有何意味?”其居心忠厚如此。

    四月賊至城破,二風投井殉難,二子亦相繼死,獨遺一孫在。

    乃恍然大士所告以“一人不在劫”,謂隻剩此一人也。

    壬申之夏,其孫入泮矣,來上海署谒餘。

    追念舊事,為之怆然。

     ○李地山殉難 粵匪之難,浙江之官紳殉義者最多。

    餘之所不相識者無從論定,相識中則當為李地山明府首屈一指。

    地山名福謙,湖北之監利人,鹹豐戊午來攝金華縣事。

    會粵匪石達開由處州攻陷永康、武義,迳逼金華,一時佐貳諸君多托故引去,官舍一空,城中現任地方官隻太守及明府二人耳。

    士民奔走,不可禁止。

    雖複力事城守,然風聲鶴唳,一夕數驚,賊苟乘銳來攻,實無抵禦之法。

    餘見人心搖動有不終日之勢,慷慨謂明府曰:“以金郡之大,若無一二死節之官,不亦辱朝廷而羞當世之士哉!”明府持其衣帶間所赍藥示餘曰:“子無慮,我必死之。

    ”因與謀所以死之處。

    餘曰:“聞古人有止水之說,今大橋下水清而深,當可為葬身之地。

    ”明府曰:“不然,投水而或為人所援救,或為賊所钅句獲,求死不死,反受玷辱,不如仰藥自盡之有把握。

    ”送指永福寺内之塔曰:“我死必于更上一層,所謂置身百尺也。

    ”餘笑曰“君可謂得死所矣。

    ”比賊退,明府調攝仁和縣事,餘送其行曰:“腰間藥可棄之矣。

    ”明府曰:“不然。

    今賊雖竄去,并非敗滅,安見其不再來?我仍當戒備耳。

    ”庚申二月,賊破杭州,明府時在局中,聞賊已陷城,乃步出局門,謂同行某公曰:“子當何如?”曰:“有老母在。

    ”明府曰:“然,各行其志可也。

    ”遂登吳山之麓,坐城隍神位前,吞藥而死。

    所謂置身百尺之上,竟踐其言。

    廟中道士取民家所寄棺盛之。

    比城複改殓,已半月餘矣,面色尚如平生。

    嗚呼!慷慨赴死,從容就義,明府二者殆兼之矣。

    同時殉難為餘所識者,有太倉葛小鐵主簿家逵,江漲分司無錫倪時帆景斤,皆曾宦金華者也。

     ○入昭忠祠之濫 吾鄉中殉賊難者,秀水沈燭門、馬少坡二廣文,嘉興則江夢花明經,皆餘之舊友也。

    族中則叔祖笠漁公希敬,道光癸未進士,官直隸深州知州,賊至,坐堂皇罵賊,死最烈;堂叔介卿公錫熙,道光元年三品蔭生,官湖北荊州府同知,護理糧道,殉于武昌城中,骸骨均無從收。

    堂弟文齋廣文其炳,合門死之;堂侄德宣官江西縣尉,則以戰死。

    皆得旨優血阝。

    此外宗族男女輩抗節死者甚多,見于琴齋兄所著《文齋傳》中,要皆舍生取義者也。

    近有大力者,其父兄實病殁,乃捏為被戕,朦請賜血阝,招搖市上,鄉人藉藉唾罵,朝廷褒忠之典為之不光。

    籲!使死者無知則已,若其有知,何面目入昭忠祠也! ○迷信扶乩受禍 乩仙多系鬼狐假托,昔人論之詳矣,然世人仍多信之。

    以餘所聞,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