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沒而為神三則 (一) 吳少村中丞昌壽,少負奇氣,踔厲風發,魁碩類武夫。

    與餘居相距不裡許,晨夕過從,相與角藝論文,間有不合,必反覆争辯,時或攘臂大呼,驚動鄰裡;遇契合相賞處,又複為之叫絕。

    當鴛湖書院課時,每與沈西卿筆山昆季及餘醵錢數百文,至酒肆飲敢,杯盤狼藉,必罄盡以為樂。

    如是者有年。

    道光甲辰,餘铨金華校官,少村亦成進士,以知縣分發廣東,自是不相見矣。

    有人自粵中來者,傳其政聲卓然,有“吳青天”之号。

    比擢撫河南時,百姓号哭罷市,制萬民傘相送,至千有餘柄,即乞丐亦為制傘。

    好官之名滿天下。

    然餘懶于作書,二十餘年不甚通音問。

    同治丁卯,餘以州牧提調松滬局,适少村奉廣西巡撫之命,來上海附輪舟赴粵。

    是日,餘在寓中,僮仆皆他出,忽聞庖人于門外若與人斷斷然,呼之問故,則曰:“有一類武官者,衣服弊陋,欲來求見。

    向索手本、名帖、又複無有,但言‘與官是幾十年前好朋友’,而不肯道姓名。

    ”餘急令延入其人。

    出曰:“官喚汝。

    ”遂引之從側門入,則少村也。

    相見大喜。

    少村謂餘曰:“足有風沙,讓長揖不拜可乎?”餘戲之曰:“豈有令中丞公叩首之禮!”少村笑曰:“呼之入、走角門,豈有不行叩首之禮者?”遂彼此大笑。

    曰:“本欲即行登舟,因知君在此,故特走訪,帶來三仆方打疊行李,不令随行,而忘持拜帖,乃緻此窘。

    ”又笑曰:“即攜拜帖,而廣西巡撫手本亦未具也。

    ”遂縱談良久。

    餘問其在廣東何以得民如此,曰:“無他伎倆,惟心任事,不要錢耳。

    ”别去之際,相訂年逾六十即歸裡,同作洛社之會。

    乃抵粵未半載,遽爾騎箕。

    國家失此寶臣,朝野惜之。

    相傳少村沒後,其幕友紹興俞君方家居,正欲午餐,忽舍箸起立,若為接物者;繼又作拆信之狀,戚然曰:“吳中丞書也。

    中丞以任所公事殷煩,仍邀我前往襄理。

    然昔在南方,帆樯甚便,今北路非車馬不可,此非我所習,奈何!”其家人曰:“聞吳中丞殁矣,安得來請?”曰:“中丞今已為冥官。

    ”家人曰:“何不辭之?”曰:“不能也。

    ”曰:“盍禱于城隍神,請其代辭乎?”曰:“渠官甚尊,非城隍所能企及。

    然我往,須得某廚侍我耳。

    ”是夕,俞君卒。

    次日,某廚亦無疾卒。

    嗚呼!如少村之為人,倘所謂“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者,非耶?越五年,複有餘親家錢慎庵一事。

     (二) 慎庵名德承,浙之山陰人。

    居心仁恕,律身廉謹,胸中肫然粹然,不設城府。

    以簿尉起家,曆官州縣,所至有惠政。

    同治二年,今相國李肅毅伯方撫吳中,以循良薦舉,特旨擢知府。

    數年間,署松江、常州、蘇州、江甯、鎮江府事,賢聲噪一時。

    辛未三月,由鎮江得代來蘇,卧病邸舍,時餘自新陽調攝上海,以邑太繁劇,意不欲往,慎庵顧以大義相勸。

    蓋慎庵之季女乃餘長子婦也。

    五月,餘将赴上海任,慎庵以病劇歸裡。

    六月,慎庵卒。

    七月,兒子至紹吊喪還,縷述其臨殁情形,餘為之驚歎不已。

    初,慎庵以疾甚歸,歸後疾日以平,第精神疲乏,未能出戶耳。

    六月初旬,晨起,謂眷屬曰:“帝命我作總管神,有差官四人來迎赴任,可速具筵款之。

    ”家人聞之,疑信才半,乃設羹飯祀之大門外。

    大門距内室遠,慎庵室中忽怒曰:“四人皆官,遠來接我,奈何待以野鬼之禮?”促向中堂設席以享乃可,衆懼,從之。

    祭訖,屈指計曰:“二十日太促,二十二日辰時可矣。

    ”越一日又言,山、會二縣城隍神為之餞行,待以上官之禮,辭之不得,雲雲。

    自是十餘日,舉動如常,亦無病狀。

    至二十二日向辰,呼諸子令催合家眷口齊至榻前訣别。

    諸子惶遽,以為疾作,将呼醫,則扌追床怒曰:“我且死,豈醫者所能活乎?”比家人齊集,舉目周視一過,泊然而逝。

    與半月前所克之期絲毫不爽。

    于是蘇人曰:“錢公作我郡城隍矣。

    ”常人亦曰:“錢公作我郡城隍矣。

    ”今松江、常州二府思其舊德,皆呈請祠名宦焉。

    先大夫嘗言:閩中同官言可樵司馬朝镳臨殁,自書一聯雲:“始笑生前徒自苦耳,既知去處亦複陶然”,以為去來自如。

    嗚呼!若慎庵之自定死日,可不謂之“去來自如”耶? (三) 太倉顧伊人撰《吳梅村先生行狀》雲:“康熙辛亥正月旦,先生夢至一公府,主者王侯冠服,降階迎揖,出片紙,非世間文字,不可識。

    謂先生曰:‘此位屬公矣。

    ’十二月朔,複夢數人來迎先生,書期日示之,故豫知時日,竟不爽。

    ”王文簡公《池北偶談》亦載其事,并記有浙僧水月者能前知,先生疾革,拿舟往詢,僧曰:“元旦夢告之矣,何必問老僧。

    ”吳人相傳,先生作閻羅王雲。

    餘六世從祖諱容永字直方,先生之婿也,順治甲午舉人,考選知縣,卒年僅二十有九。

    幼時為冥官,每夜赴陰府治事,嘗思罪何以杖重于笞,斬重于絞?于是皆以身試之。

    忽奉上帝命曰:“陳某某心存愛人,特予晉秩。

    ”于是金冠象簡,自稱“小聖”,與嶽渎大神無異。

    與閩汀黎愧曾甲午同年,嘗謂愧曾曰:“餘知四世事:初為蜀通判子,苦嫡母嚴,商于外,母死乃得歸;再世為王孫;三世為京師竹林寺僧,一日放參,有婦女群過,偶一目之,遂墜落至此。

    八歲時,從家大人入寺,一見恍然,齋房徑路皆為記識。

    今雖為宰相子,後世愈下矣。

    ”事載徐季方《見聞錄》。

    梅村集中《寄懷陳直方》有“百口風波大,三生夢寐真。

    膏粱虛早歲,辛苦得前身”之句,蓋指其事也。

    又伯祖惺齋公諱觀國,乾隆乙未科進士,曆知江蘇金山、蕭縣、婁縣、甘泉、高郵州,升海門同知。

    海門之設學額,自公詳請奏定。

    所莅之處,均循聲卓著。

    在海門得疾,自言當作甘泉縣城隍。

    卒之夕,衙署前百姓均見“甘泉縣城隍”燈籠,大小數百,充塞街巷,而公奄逝矣。

    因記少村、慎庵為神事,故并書之。

     ○縱大魚獲報 鐵嶺楊杲樓先生書績,先大夫嘉慶癸亥同年也。

    先大夫官福建,先生官浙江之青村場鹽大使,不通聞問者四十年。

    道光癸卯,先大夫裡居,于書肆中遇先生,須發皓然,各不相識,互詢姓名,乃相持大喜。

    時先生遷雲南恩安縣知縣,以年老乞休,欲于郡城覓屋暫住,先大夫遂留館之。

    先生忠厚慈祥,待人和霭,年雖七旬而意興如少年。

    餘兄弟侍之每劇譚諧語,至丙夜不肯休。

    工書,善畫,以意創為箸畫。

    其法濡紙令稍濕,蘸墨于箸,任意渾灑,雲煙滅沒,有大小米之概,人争寶之。

    未幾,先生之第三子簡侯宮贊能格來主浙江鄉試,事竣後,遂迎歸京師侍養。

    次年,宮贊遷甘肅鞏昌道,餘亦選金華縣訓導,乃上書先生,為俳言,謂:“世弟年三十為巡道,某年三十一而為訓導,豈非寸有所長耶?”先生得之大笑,複書數百言,皆諧谑語。

    先大夫見之亦為絕倒。

    先生嘗為餘言官大嵩時,衙署濱海,魚鮮之屬不絕于庖。

    一日忽聞門外人聲嘈嘈然,使往問之,乃漁戶網得一大魚,四足,有尾,獨無角耳,重數百斤。

    衆議市無可賣,欲殺之熬油。

    先生命扛之入署,聚眷屬觀之。

    時夫人方有娠,見魚乃謂之曰:“汝雖非龍,然亦當是神物,何不自慎而困于豫且,今則性命莫保,奈何?”語未已,此魚兩目汪然出涕,漬地鬥許。

    先生心大不忍,亟出十金畀漁者,而縱此魚于海。

    魚入海,乍沈乍浮,至中流,震雷一聲,風浪大作,遂振鬣去。

    鹹疑為真龍矣。

    未幾,而簡侯生,官至江蘇布政使。

    先生之孫名霁者,近又以第二人及第,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