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餘家系出渤海高氏,宋時以勳戚随高宗南渡,籍臨安。
始祖東園公諱諒者,明初居仁和之黃山,遊學至海甯,困甚,偶憩趙家橋上,忽墜于水。
陳公明遇設豆腐肆于橋側,晝寝,夢青龍蟠橋下,驚起,見一男子方入水,急援之。
詢知世族,乃留之家。
公老無子,止一女,因以女女之,而以為子焉。
東園公一傳為月軒公諱榮,承外祖姓為陳氏,而世其腐業。
業腐者起必以戊夜,一日者,于門隙見雙燈野外來,潛出窺之,則一儒衣冠者,一道士也。
道士指公室旁一地曰:“此穴最吉,葬之子孫位極人臣,有一石八鬥芝麻官數。
”儒冠者曰:“以何為驗?”曰:“以雞卵二枚坎其中,明日此時,雞子出矣。
”乃于懷中取卵埋之而去。
次日公起磨腐,忽憶前事,往探其處,則闖然二雞雛也。
正駭異間,又見雙燈遙遙至,雛已出殼,不以埋,急于室中取卵易之,而屏息以伺。
二人者至,扌骨之,則仍卵也。
儒冠者咎其言不仇,道士遲疑良久,曰:“或氣運尚未至耶?”遂去不複返。
居久之,公乃奉東園公骨甕葬其中。
二世之後,遂有登科者,至今已三百年,舉、貢、進士至二百數十人,位宰相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科第已十三世矣。
初葬時,植檀樹一株于墓上,堪輿家稱為海甯陳氏“檀樹墳”。
聖祖仁皇帝南巡時,聞其異,曾駐跸觀焉。
十世祖風山公諱中漸,月軒公曾孫也。
為諸生,以《春秋》名其家。
性落拓,喜周人之急,所貸予常折券不責償。
市有持赝銀,行哭甚哀,公問知為裡儈所欺,即自探懷中銀如數予之。
有丁氏鬻産,既收價徒矣,複據之。
公憐其貧,為更授價,及割他産予之。
如此者三。
歲旱,出谷三百斛赈饑者。
帥一鄉之人禱雨,雨亦獨遍一鄉,鄉人語曰:“天道不偶,視陳叟。
”其為德類如此。
公殁後,邑人請祠之鄉賢,入祀之明日,而芝生于祠之左楹,明日又生,三日又生,其數七至九,其廣六七寸至三四寸,其色紫,其狀若牡丹,其香纟困,若都梁、雞舌然。
邑人觀之,無不歎為奇瑞。
乃署其樓曰“紫芝”,吳人王稚登為之記。
公二子,長與郊以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次即餘九世祖與相,以進士官至貴州布政使。
孫祖苞官薊遼巡撫。
曾孫之遴官少保、弘文院大學士。
是紫芝之祥也。
少保素庵相國未第時,以喪偶故,薄遊蘇台,遇驟雨,入徐氏園中避之。
憑欄觀魚,久而假寐。
園主徐翁夜夢一龍卧欄上,見之,驚與夢合。
詢知為中丞之子,且孝廉也,遂以女字之,所謂湘夫人是也。
夫人工詩詞,精會事,嘗以從宦不獲供奉吳太夫人甘旨,手畫大士像五千四十有八幅,以祈姑壽。
世争寶貴,聖祖曾取入内廷,寵以禦題,尤為閨閣中榮事。
東園公暨公皆以外舅夢龍得偶,一則貴于子孫,一則貴于其身,龍亦靈怪矣哉! 六世從祖文簡公,生而岐嶷,三四歲時,每于睡夢中,一聞梵呗聲,必驚起合掌趺坐。
母夫人知其有自來也,撫之曰:“兒既生我家,當從事聖賢之學,此佛氏之教,不足循也。
”公聳聽已,即卧,從此聞經呗聲不複作矣。
比長,博極群書,以貢入成均,旋中京兆試,文名藉甚,上達宸聰。
己未科會試,适婦翁長洲宋文恪公充總裁官,公以嫌不與試。
是日聖祖臨朝,閱禮部奏回避事,指公名以詢廷臣,群臣以宋系陳婦翁對,上曰:“翁婿何回避之有?可趣令入試。
”時日已屆亭午,闱中将放飯矣,忽傳鼓啟門,奉旨特送舉人陳元龍一名進場。
然公仍以嫌被屏。
乙醜科會試中式,總裁以十卷進呈,公卷列第十,上拔置第二。
殿試,上複親擢為一甲二人,賜進士及第,非常曠典,為從古所未有也。
文簡公既入翰林,聖眷優渥,屢從屬車豹尾,《卷阿》矢音之作,一時稱盛。
會都禦史郭劾高文恪公士奇,指公為交結,有叔侄之稱。
得旨一并休緻。
公奏辨,謂:“臣宗本出自高,譜牒炳然。
若果臣交結士奇,何以士奇反稱臣為叔?”事遂得白。
再擢掌院學士、吏部侍郎、巡撫廣西,人皆賀之,宋夫人獨愀然不悅者累日,曰:“一門群從鹹列清華,我夫子乃出為粗官,令我慚顔于娣姒矣。
”事載全太史祖望文集中所撰《廣陵相公傷逝記》。
時弟兄叔侄中,清恪公為春卿,文和公為冬卿,丙齋公為司寇,匏廬公亦貳宗伯。
夫人之姊妹夫,太倉王相國,方掌鈞軸,海甯顧侍郎、合肥李宮詹、長洲缪宮贊,同在朝列,故夫人雲然。
然不數年,亦入總西台。
世宗即位,授公宰輔之任矣。
清恪公諱诜,精堪輿之術,撫貴州日,犭犭童屢竊發為患,公周覽其城郭,曰:“陰陽向背,均失其宜,禍害所由來也。
”遂奏請築而更之。
既成,曰:“從此百年可無兵燹。
”至道光末年,賊始蠢動,距築城時已百五十年矣。
公嘗于海甯相得一地,以重值購之而不用。
暮年官禮卿,在京邸,次子卒于籍,家人求葬地,查夫人以所購地與之。
公聞之怒,遽請告歸。
歸而諸宗戚迎之,公不還家,先詣宗祠。
于祖父無為公神主下取一函示宗戚,啟之,則内書一行曰:“某月日時改葬無為公于某處。
”即所葬次子之地也。
公愀然曰:“予半生涉曆,乃得此地,地之吉與‘檀樹墳’等。
不敢自私,而留以葬吾祖,思與伯叔弟兄共之。
今乃以葬吾子,負初意矣。
然年月日時皆未至,恐不能善。
”則又詣葬處視之,頓足曰:“葬師無識,偏左丈許,壞此佳城,可為惋惜!”因指其旁一大樹,令掘之,掘下三尺,得石匣,中有書曰:“某年月日時葬無為公于此。
”公因歎家門祚薄,不能得此吉壤。
衆曰:“何不再移葬之?”曰:“地氣已洩,不可用矣!”衆曰:“然則此地遂無用乎?”曰:“後六七十年,子孫當有武官至一品者。
”至嘉慶初元,公曾孫體齋公用敷官安徽巡撫兼提督,授一品封為振威将軍。
公左足下有赤痣,每自诩為貴徵。
黃夫人者,公配查夫人之侍婢也,嘗為公濯足,手捧足而視其痣,公笑曰:“婢子何知,我所以官極品者,此痣之相也。
”夫人亦笑曰:“公欺我。
公足隻一痣,已貴為公卿,何以我兩足心均有赤痣而為婢女?”公聞之驚,使跣而視之
始祖東園公諱諒者,明初居仁和之黃山,遊學至海甯,困甚,偶憩趙家橋上,忽墜于水。
陳公明遇設豆腐肆于橋側,晝寝,夢青龍蟠橋下,驚起,見一男子方入水,急援之。
詢知世族,乃留之家。
公老無子,止一女,因以女女之,而以為子焉。
東園公一傳為月軒公諱榮,承外祖姓為陳氏,而世其腐業。
業腐者起必以戊夜,一日者,于門隙見雙燈野外來,潛出窺之,則一儒衣冠者,一道士也。
道士指公室旁一地曰:“此穴最吉,葬之子孫位極人臣,有一石八鬥芝麻官數。
”儒冠者曰:“以何為驗?”曰:“以雞卵二枚坎其中,明日此時,雞子出矣。
”乃于懷中取卵埋之而去。
次日公起磨腐,忽憶前事,往探其處,則闖然二雞雛也。
正駭異間,又見雙燈遙遙至,雛已出殼,不以埋,急于室中取卵易之,而屏息以伺。
二人者至,扌骨之,則仍卵也。
儒冠者咎其言不仇,道士遲疑良久,曰:“或氣運尚未至耶?”遂去不複返。
居久之,公乃奉東園公骨甕葬其中。
二世之後,遂有登科者,至今已三百年,舉、貢、進士至二百數十人,位宰相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科第已十三世矣。
初葬時,植檀樹一株于墓上,堪輿家稱為海甯陳氏“檀樹墳”。
聖祖仁皇帝南巡時,聞其異,曾駐跸觀焉。
十世祖風山公諱中漸,月軒公曾孫也。
為諸生,以《春秋》名其家。
性落拓,喜周人之急,所貸予常折券不責償。
市有持赝銀,行哭甚哀,公問知為裡儈所欺,即自探懷中銀如數予之。
有丁氏鬻産,既收價徒矣,複據之。
公憐其貧,為更授價,及割他産予之。
如此者三。
歲旱,出谷三百斛赈饑者。
帥一鄉之人禱雨,雨亦獨遍一鄉,鄉人語曰:“天道不偶,視陳叟。
”其為德類如此。
公殁後,邑人請祠之鄉賢,入祀之明日,而芝生于祠之左楹,明日又生,三日又生,其數七至九,其廣六七寸至三四寸,其色紫,其狀若牡丹,其香纟困,若都梁、雞舌然。
邑人觀之,無不歎為奇瑞。
乃署其樓曰“紫芝”,吳人王稚登為之記。
公二子,長與郊以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次即餘九世祖與相,以進士官至貴州布政使。
孫祖苞官薊遼巡撫。
曾孫之遴官少保、弘文院大學士。
是紫芝之祥也。
少保素庵相國未第時,以喪偶故,薄遊蘇台,遇驟雨,入徐氏園中避之。
憑欄觀魚,久而假寐。
園主徐翁夜夢一龍卧欄上,見之,驚與夢合。
詢知為中丞之子,且孝廉也,遂以女字之,所謂湘夫人是也。
夫人工詩詞,精會事,嘗以從宦不獲供奉吳太夫人甘旨,手畫大士像五千四十有八幅,以祈姑壽。
世争寶貴,聖祖曾取入内廷,寵以禦題,尤為閨閣中榮事。
東園公暨公皆以外舅夢龍得偶,一則貴于子孫,一則貴于其身,龍亦靈怪矣哉! 六世從祖文簡公,生而岐嶷,三四歲時,每于睡夢中,一聞梵呗聲,必驚起合掌趺坐。
母夫人知其有自來也,撫之曰:“兒既生我家,當從事聖賢之學,此佛氏之教,不足循也。
”公聳聽已,即卧,從此聞經呗聲不複作矣。
比長,博極群書,以貢入成均,旋中京兆試,文名藉甚,上達宸聰。
己未科會試,适婦翁長洲宋文恪公充總裁官,公以嫌不與試。
是日聖祖臨朝,閱禮部奏回避事,指公名以詢廷臣,群臣以宋系陳婦翁對,上曰:“翁婿何回避之有?可趣令入試。
”時日已屆亭午,闱中将放飯矣,忽傳鼓啟門,奉旨特送舉人陳元龍一名進場。
然公仍以嫌被屏。
乙醜科會試中式,總裁以十卷進呈,公卷列第十,上拔置第二。
殿試,上複親擢為一甲二人,賜進士及第,非常曠典,為從古所未有也。
文簡公既入翰林,聖眷優渥,屢從屬車豹尾,《卷阿》矢音之作,一時稱盛。
會都禦史郭劾高文恪公士奇,指公為交結,有叔侄之稱。
得旨一并休緻。
公奏辨,謂:“臣宗本出自高,譜牒炳然。
若果臣交結士奇,何以士奇反稱臣為叔?”事遂得白。
再擢掌院學士、吏部侍郎、巡撫廣西,人皆賀之,宋夫人獨愀然不悅者累日,曰:“一門群從鹹列清華,我夫子乃出為粗官,令我慚顔于娣姒矣。
”事載全太史祖望文集中所撰《廣陵相公傷逝記》。
時弟兄叔侄中,清恪公為春卿,文和公為冬卿,丙齋公為司寇,匏廬公亦貳宗伯。
夫人之姊妹夫,太倉王相國,方掌鈞軸,海甯顧侍郎、合肥李宮詹、長洲缪宮贊,同在朝列,故夫人雲然。
然不數年,亦入總西台。
世宗即位,授公宰輔之任矣。
清恪公諱诜,精堪輿之術,撫貴州日,犭犭童屢竊發為患,公周覽其城郭,曰:“陰陽向背,均失其宜,禍害所由來也。
”遂奏請築而更之。
既成,曰:“從此百年可無兵燹。
”至道光末年,賊始蠢動,距築城時已百五十年矣。
公嘗于海甯相得一地,以重值購之而不用。
暮年官禮卿,在京邸,次子卒于籍,家人求葬地,查夫人以所購地與之。
公聞之怒,遽請告歸。
歸而諸宗戚迎之,公不還家,先詣宗祠。
于祖父無為公神主下取一函示宗戚,啟之,則内書一行曰:“某月日時改葬無為公于某處。
”即所葬次子之地也。
公愀然曰:“予半生涉曆,乃得此地,地之吉與‘檀樹墳’等。
不敢自私,而留以葬吾祖,思與伯叔弟兄共之。
今乃以葬吾子,負初意矣。
然年月日時皆未至,恐不能善。
”則又詣葬處視之,頓足曰:“葬師無識,偏左丈許,壞此佳城,可為惋惜!”因指其旁一大樹,令掘之,掘下三尺,得石匣,中有書曰:“某年月日時葬無為公于此。
”公因歎家門祚薄,不能得此吉壤。
衆曰:“何不再移葬之?”曰:“地氣已洩,不可用矣!”衆曰:“然則此地遂無用乎?”曰:“後六七十年,子孫當有武官至一品者。
”至嘉慶初元,公曾孫體齋公用敷官安徽巡撫兼提督,授一品封為振威将軍。
公左足下有赤痣,每自诩為貴徵。
黃夫人者,公配查夫人之侍婢也,嘗為公濯足,手捧足而視其痣,公笑曰:“婢子何知,我所以官極品者,此痣之相也。
”夫人亦笑曰:“公欺我。
公足隻一痣,已貴為公卿,何以我兩足心均有赤痣而為婢女?”公聞之驚,使跣而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