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信,遂納為室。
生二子,長文勤公世倌官宰相,次り齋公世侃官翰林。
查夫人亦生三子,皆登科第無仕。
世目公門為“五子登科”雲。
文勤公年少登科,揚曆中外垂六十年,年八十始得請予告。
曆掌文衡,門生故吏遍天下。
相高宗者十七年,福壽近世罕比。
生平崇節儉,講理學。
每敷奏及民間水旱疾苦,必反覆具陳,或繼以泣。
上辄霁顔聽之,必笑曰:“汝又來為百姓哭矣!”事載洪太史亮吉《更生集》中。
然秉賦甚薄,每日飯不過一瓯,或啜蓮實少許,即可度一日,而年跻大耋,信壽算不在飲食之多寡也。
都中嘗有一瞽者,善揣骨相,公與溧陽史文靖相國屏車騎往訪之,瞽者揣文靖未半,即跪而呼曰:“中堂!”洎揣公,則曰:“此乞丐也。
”文靖呵之曰:“此陳中堂!”瞽者揣之良久,又抱其身搖之,愕曰:“真乞丐也,烏得欺我。
”公笑曰:“大約以我無食祿之故耶?”乾隆第六次南巡,公已殁矣,時谕祭曆代名臣,自周公以下止三十餘處,特命以公及文簡公列入,尤異數也。
曆朝官制不同,然一朝之中亦複前後互異。
我朝凡一甲一名及第者,均授職翰林院修撰,故有“殿撰”之稱。
而六世後祖丙齋公司寇,則曾官翰林院修撰兼左春坊左谕德。
司寇諱論,以三甲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讨遷此職,故吾家雖無狀元而有修撰。
報施輪回之說,豈盡無憑哉?先大父毅堂公嘗為子孫言,高祖南公諱镳,官雲南首府時,總督某公貪暴無藝,稍忤意旨,即加以白簡,諸官奉令惟謹。
一日者,饬雲南守購赤金二百兩,公承命向肆中買金,每金兩十六換,赍金開價投入。
總督大怒,不受。
自是指瘢索垢,呵責萬端,公拟即挂冠矣,會總督為言官列款糾劾,天子命諸城劉文正相國來按是獄。
公上谒,相國以首府必總督私人,拒勿見,而使缇騎圍督署,搜索,得通賄簿,某若幹,某若幹,锱铢無漏。
而于雲南守名下,則大書曰:“某日送赤金二百兩,索價十六換,發還。
”等字。
遂大重公。
總督拘于請室,昔時趨附輩無一人過問者,公乃為之納橐饣,供衣履。
比奉命鎖進京,又饋白金千資其行。
總督大感愧,搶首于地曰:“某無眼不識君。
此行若得生,必矢報;倘罪不赦,來世為子孫以報君!”比入都,則賜自盡。
越十餘年,公以養親歸裡,久忘前事矣。
一日者,坐書室假寐,忽傳言某總督來。
方起迎之,總督已至前,珊瑚冠蟒玉如故狀,向公跪曰:“來報恩。
”欲掖之,已直走入内室。
驚而醒,正疑訝間,則報生第四孫矣。
即先大父也。
彌月後,乳妪抱之出,見公即莞然笑,公撫其首曰:“兒他日不患不作官,但不可再貪耳。
”即敫然哭。
先大父自言平生莅官行法,膽極大;獨一見貨财,則此心惕惕然。
懼其懲于前世之夙根耶?南公晚居石門,是近鄰二童子,奇其貌,招之來家,俾與先大父共讀,即陳學士萬青、侍郎萬全也,故名大父曰萬森。
聖祖朝,有以諸生獻賦而得賜二品服者,世以為榮。
後來久無此曠典矣。
先大父于乾隆五十九年,在天津,以大臣子弟迎銮,蒙賜禦書、貂皮、朝珠等件。
次日詣宮門謝恩,适上禦樓望見,指先大父問曰:“此人何以獨不挂珠?”軍機大臣以諸生未曾授職對。
上曰:“朕所賜也,趣命之服。
”次日複挂珠赴宮門謝恩。
先大父嘗言,未登仕版時,金頂、朝珠,誇為異數;比曆官牧守,反無此榮耀矣。
其時先叔祖晴岩編修以諸生獻頌,賜大緞二端;越十二年,乃入翰林。
先大父嘗言,少時讀《論語》,每不服孔子“及其老也,戒之在得”二語,謂:“人老則一切皆淡,何須戒得?”比官徐州時,年逾六十矣,有獄事以萬金饋者,已峻拒之去。
向者每睡,就枕即酣卧,是夜忽輾轉不寐,初亦不解,已乃自批其頰,罵曰:“陳某,何不長進若此!”遂熟睡如初。
旦語人曰:“我乃今始服聖人之言也。
” 先大父居官清謹自持。
道光元年攝泗州事,州地處下遊,每年夏秋之間,城外半成澤國。
例請赈恤,然當赈恤之地,民皆轉徙,無可稽核,悉以虛冊報銷,故皖省有“南漕北赈”之謠。
公獨不肯辦,觸怒上官,幾緻參劾,遂解州事。
人皆以為愚,公但笑應之而已。
嘗謂餘兄弟曰:“我雖不得此錢,以‘清白吏子孫’五字贻爾等,不亦厚與!”此事通州白小山尚書載入公墓志中。
前年,餘代理新陽縣事,吏胥有請少報熟田多征米者,餘曰:“祖不吃赈,孫顧吃荒,可乎?”一笑謝之。
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醫,仁術也。
《儒門事親》一書,且以能醫為人子事矣;然餘家則有以醫緻累者。
曾祖恬齋公侍母查太恭人疾,日纟番閱藥書,至抱書卧,中夜有省,遂工醫。
官四川及長蘆時,兩次奉命馳驿入京暨熱河,視裘司空、福額附疾,蓋以二公上奏雲“臣疾非陳善繼不能生之”,故都中有“陳神仙”之名。
洎補天津縣知縣,上謂方制府以官為酬醫之具,加責讓焉。
曾叔祖宛青公諱,精繪事,亦善醫。
官禮部時,和相國申召之令視疾,公咨于座主韓城王文端相國,相國曰:“此奸臣,爾去必以藥殺之!否則,後不必見我!”公遂謝不往,和卸之。
時已保送禦史矣,乃出為鞏昌知府,繼又以失紅本事貶官知州。
君相能造命,然其間有幸有不幸者。
文簡公際遇聖祖,可謂千載一時。
至嘉慶年間,叔祖晴岩公以戊辰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公本浙西耆宿,文章名海内。
仁宗嘗問富陽董文恭相國曰:“東南世家子弟在朝列有文學者,朕欲拔一人用之。
”文恭即以公名對,且備舉其行誼。
會大考翰詹,仁宗閱其卷,谕文恭曰:“陳傳經寫作俱佳,已置一等第一矣。
”文恭告公,私為慶幸,比榜出,公名在三等,大惑不解。
越數日,仁宗又谕文恭曰:“曩本置陳傳經第一,不知何時将其卷夾入三等中。
”惋惜久之。
文恭又告公,以為此後必且大用,而公遽病卒。
公生平最不佞佛,臨終乃自言前世是少室僧。
卒後無子,有門生入室為庀置喪事,恍惚見公僧服危坐,亦奇矣哉。
公與文簡公皆似高僧再世,而遇不遇則各不相同,此其中真
生二子,長文勤公世倌官宰相,次り齋公世侃官翰林。
查夫人亦生三子,皆登科第無仕。
世目公門為“五子登科”雲。
文勤公年少登科,揚曆中外垂六十年,年八十始得請予告。
曆掌文衡,門生故吏遍天下。
相高宗者十七年,福壽近世罕比。
生平崇節儉,講理學。
每敷奏及民間水旱疾苦,必反覆具陳,或繼以泣。
上辄霁顔聽之,必笑曰:“汝又來為百姓哭矣!”事載洪太史亮吉《更生集》中。
然秉賦甚薄,每日飯不過一瓯,或啜蓮實少許,即可度一日,而年跻大耋,信壽算不在飲食之多寡也。
都中嘗有一瞽者,善揣骨相,公與溧陽史文靖相國屏車騎往訪之,瞽者揣文靖未半,即跪而呼曰:“中堂!”洎揣公,則曰:“此乞丐也。
”文靖呵之曰:“此陳中堂!”瞽者揣之良久,又抱其身搖之,愕曰:“真乞丐也,烏得欺我。
”公笑曰:“大約以我無食祿之故耶?”乾隆第六次南巡,公已殁矣,時谕祭曆代名臣,自周公以下止三十餘處,特命以公及文簡公列入,尤異數也。
曆朝官制不同,然一朝之中亦複前後互異。
我朝凡一甲一名及第者,均授職翰林院修撰,故有“殿撰”之稱。
而六世後祖丙齋公司寇,則曾官翰林院修撰兼左春坊左谕德。
司寇諱論,以三甲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讨遷此職,故吾家雖無狀元而有修撰。
報施輪回之說,豈盡無憑哉?先大父毅堂公嘗為子孫言,高祖南公諱镳,官雲南首府時,總督某公貪暴無藝,稍忤意旨,即加以白簡,諸官奉令惟謹。
一日者,饬雲南守購赤金二百兩,公承命向肆中買金,每金兩十六換,赍金開價投入。
總督大怒,不受。
自是指瘢索垢,呵責萬端,公拟即挂冠矣,會總督為言官列款糾劾,天子命諸城劉文正相國來按是獄。
公上谒,相國以首府必總督私人,拒勿見,而使缇騎圍督署,搜索,得通賄簿,某若幹,某若幹,锱铢無漏。
而于雲南守名下,則大書曰:“某日送赤金二百兩,索價十六換,發還。
”等字。
遂大重公。
總督拘于請室,昔時趨附輩無一人過問者,公乃為之納橐饣,供衣履。
比奉命鎖進京,又饋白金千資其行。
總督大感愧,搶首于地曰:“某無眼不識君。
此行若得生,必矢報;倘罪不赦,來世為子孫以報君!”比入都,則賜自盡。
越十餘年,公以養親歸裡,久忘前事矣。
一日者,坐書室假寐,忽傳言某總督來。
方起迎之,總督已至前,珊瑚冠蟒玉如故狀,向公跪曰:“來報恩。
”欲掖之,已直走入内室。
驚而醒,正疑訝間,則報生第四孫矣。
即先大父也。
彌月後,乳妪抱之出,見公即莞然笑,公撫其首曰:“兒他日不患不作官,但不可再貪耳。
”即敫然哭。
先大父自言平生莅官行法,膽極大;獨一見貨财,則此心惕惕然。
懼其懲于前世之夙根耶?南公晚居石門,是近鄰二童子,奇其貌,招之來家,俾與先大父共讀,即陳學士萬青、侍郎萬全也,故名大父曰萬森。
聖祖朝,有以諸生獻賦而得賜二品服者,世以為榮。
後來久無此曠典矣。
先大父于乾隆五十九年,在天津,以大臣子弟迎銮,蒙賜禦書、貂皮、朝珠等件。
次日詣宮門謝恩,适上禦樓望見,指先大父問曰:“此人何以獨不挂珠?”軍機大臣以諸生未曾授職對。
上曰:“朕所賜也,趣命之服。
”次日複挂珠赴宮門謝恩。
先大父嘗言,未登仕版時,金頂、朝珠,誇為異數;比曆官牧守,反無此榮耀矣。
其時先叔祖晴岩編修以諸生獻頌,賜大緞二端;越十二年,乃入翰林。
先大父嘗言,少時讀《論語》,每不服孔子“及其老也,戒之在得”二語,謂:“人老則一切皆淡,何須戒得?”比官徐州時,年逾六十矣,有獄事以萬金饋者,已峻拒之去。
向者每睡,就枕即酣卧,是夜忽輾轉不寐,初亦不解,已乃自批其頰,罵曰:“陳某,何不長進若此!”遂熟睡如初。
旦語人曰:“我乃今始服聖人之言也。
” 先大父居官清謹自持。
道光元年攝泗州事,州地處下遊,每年夏秋之間,城外半成澤國。
例請赈恤,然當赈恤之地,民皆轉徙,無可稽核,悉以虛冊報銷,故皖省有“南漕北赈”之謠。
公獨不肯辦,觸怒上官,幾緻參劾,遂解州事。
人皆以為愚,公但笑應之而已。
嘗謂餘兄弟曰:“我雖不得此錢,以‘清白吏子孫’五字贻爾等,不亦厚與!”此事通州白小山尚書載入公墓志中。
前年,餘代理新陽縣事,吏胥有請少報熟田多征米者,餘曰:“祖不吃赈,孫顧吃荒,可乎?”一笑謝之。
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醫,仁術也。
《儒門事親》一書,且以能醫為人子事矣;然餘家則有以醫緻累者。
曾祖恬齋公侍母查太恭人疾,日纟番閱藥書,至抱書卧,中夜有省,遂工醫。
官四川及長蘆時,兩次奉命馳驿入京暨熱河,視裘司空、福額附疾,蓋以二公上奏雲“臣疾非陳善繼不能生之”,故都中有“陳神仙”之名。
洎補天津縣知縣,上謂方制府以官為酬醫之具,加責讓焉。
曾叔祖宛青公諱,精繪事,亦善醫。
官禮部時,和相國申召之令視疾,公咨于座主韓城王文端相國,相國曰:“此奸臣,爾去必以藥殺之!否則,後不必見我!”公遂謝不往,和卸之。
時已保送禦史矣,乃出為鞏昌知府,繼又以失紅本事貶官知州。
君相能造命,然其間有幸有不幸者。
文簡公際遇聖祖,可謂千載一時。
至嘉慶年間,叔祖晴岩公以戊辰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公本浙西耆宿,文章名海内。
仁宗嘗問富陽董文恭相國曰:“東南世家子弟在朝列有文學者,朕欲拔一人用之。
”文恭即以公名對,且備舉其行誼。
會大考翰詹,仁宗閱其卷,谕文恭曰:“陳傳經寫作俱佳,已置一等第一矣。
”文恭告公,私為慶幸,比榜出,公名在三等,大惑不解。
越數日,仁宗又谕文恭曰:“曩本置陳傳經第一,不知何時将其卷夾入三等中。
”惋惜久之。
文恭又告公,以為此後必且大用,而公遽病卒。
公生平最不佞佛,臨終乃自言前世是少室僧。
卒後無子,有門生入室為庀置喪事,恍惚見公僧服危坐,亦奇矣哉。
公與文簡公皆似高僧再世,而遇不遇則各不相同,此其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