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以文墨奔走天下士,嘗因疾延公于邸,出素Ψ曰:“聞先生山水名家,肯為我作小景以當枚乘《七發》乎?”評公畫,為在粗文細沈之間,都下卒無其偶,其欽重如此。

    公又為河間紀文達相國作《優缽昙花圖》于曲台,至今藝林傳為佳話雲。

     餘家自有明中葉,由高氏而承陳姓,迄今三百餘年。

    至嘉道之間,子姓日益繁衍,鹹豐後,經粵匪之亂,溝壑之轉,四方才散,第宅焚毀,老成凋謝,宗族稍零替矣。

    回溯此三百年間,傳世已将二十,人才輩出,在浙江推為望族。

    道光年間,宣宗成皇帝猶有“海甯陳家”之谕,則族望固久著矣,然特衍高氏之一派耳。

    計自明正德以來,吾家登進士第者三十一人,榜眼及第者二人,舉人一百有三人,恩、拔、副、歲、優貢生七十四人,征召者十一人,庠生及貢、監生幾及千人;宰相三人,尚書、侍郎、巡撫、藩臬十三人,京官卿寺、外官道府以下,名登仕版者,逾三百人,祀名宦者十一人,祀鄉賢者八人,祀昭忠者五人,國史有傳者十三人,其郡縣志之載名臣、循吏、文苑、義行者,未易屈指數。

    而寄籍廣東、河南、山東等省,三十年來聞多有登科第列仕版者,因譜牒未修,尚不能考。

    至由陳氏複出嗣他姓者,如仁和之張,河南之司馬,或科第累世,或官至督撫,。

    皆因乾隆年間修譜時漏列,至道光時再修,則已無從考證。

    今張氏司馬氏子孫相遇,尚稱族誼,而輩行則未能考,亦為歉事。

    惟高氏則自有譜,自宋武烈王以下,世次炳然可序,故相值能舉輩數,聯伯叔兄弟之誼焉。

    夫吾宗渤海陳氏,隻臨安高氏一分支耳,而自明以至本朝,子孫繩繩振振若此,罔非天恩祖德所留贻;今雖遭亂而少衰,然為子孫者,生聚教訓,可不亟思自奮以迪前人光也哉! 文勤公自幼聞論性命之旨,辄形向往,潛心洛閩之書,旁及陸王,辨其同異得失,嘗輯《學古錄》以備考鑒,為六類,書高二尺;輯《建中尋》以資政治,凡三十二卷。

    他如《仁愛叢說》、《教習郛言》、《學辨質疑》、《讀書管見》,與友朋言學、及門問答之語,以及詩文雜著,凡已刻未刻共二百餘冊。

    兵燹之後,家鄉已自無存,不知曲阜一支尚有存焉者否?餘在青浦,得公蒙恩予告紀恩及留别同朝詩十六首,茲附錄之,以見威鳳之一羽雲。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三十日奉上谕:“大學士陳世倌老成端謹,學行兼優,簡任綸扉,勤勞夙著。

    昨以年老懇請緻仕,朕已允其所請,令于春融從容就道,并加太子太傅,以示褒嘉。

    茲當陛辭,倍深眷念,既賦詩一章以寵其行,着頒賞筵宴于賜第,令部院堂官往餞。

    賜帑金五千兩為路費,馳驿回籍,仍按原品在家食俸,俾資頤養。

    起程時,着在京官員祖送,歸途所過地方,其有司在二十裡以内者,俱着送迎。

    旋裡之後,巡撫兩司時加存問。

    俟家居一二年,自行酌量精力尚健,仍可來京供職。

    用昭優眷老臣至意。

    ”欽此。

    跪讀之下,伏地慚惶,感泣卸恩,恭紀四首: 麗藻高懸列宿寒,宸章捧出五雲端。

    九天韻入鐘镛響,一字榮同華衮看。

    夙夜隻慚臣職負,江湖難忘主恩寬。

    淋漓聖制懇星日,渥澤常依墨海瀾。

     特敕堯廚出尚方,九重祖帳拜恩光。

    愧嘗金鼎鹽梅味,喜黃封雨露香。

    玉膳瓊樽來賜第,班仙侶話歸航。

    東都門外分扌處,車騎還看溢道旁。

     綸扉竊祿廁班聯,老去常慚疏傅賢。

    歸橐更邀天府賜,投簪仍給大官錢。

    素絲自守青氈舊,黃發仍娛白社年。

    聖主施恩皆格外,匪頒直許到林泉。

     陛辭感激泣痕垂,春水抽帆去路遲。

    乘傳共看飛彩,呼嵩還願拜彤墀。

    郊迎不計郵程遠,存問先邀天語慈。

    赢得都人傳感事:衡門歸老太平時。

     乾隆丁醜嘉平月,蒙恩予告歸裡。

    回憶曆朝受知之深,兼允微臣遂初之志,涓埃未報,慚感交并,敬賦長律六首。

     早年占籍到蓬瀛,侍從三朝見太平。

    彩筆漫誇鸾掖貴,冰銜愧列玉堂清。

    春随翠辇花飛岸,秋度榆關月照營。

    認得巢痕親切地,觚棱入夢涕縱橫。

     秋高深院鎖簾栊,文榜曾觀列國風。

    鑒别每愁魚目混,搜羅敢信馬群空?聖朝不棄葑菲體,臣節惟持清白衷。

    天語品題誠竊忝,愧将凡質比宗工。

     戢影衡門服乍除,忽膺節钺走轺車。

    河山十二雄東土,禮樂三千近聖居。

    差喜壁經尋舊迹,未成府海著新書。

    自知迂拙曾何補,削籍歸來好荷鋤。

     天心寬大沛新綸,宥過何期及小臣。

    乍許鳴驺趨相府,旋邀漕轉出楓宸。

    百寮敢誦持綱紀,五禮甯堪重缙紳。

    更領冬官邦土職,河渠三策讓前人。

     宣麻黃紙禁中傳,政府俄登染禦煙。

    卿月驟遷聯兩部,江鄉歸住隻三年。

    赓竊附明良會,獻納難酬雨露邊。

    聖主當陽全盛日,長同擊壤樂堯天。

     君恩浩蕩邱山重,臣病侵尋歲月催。

    拜表幾行含淚入,禦批一道帶春來。

    獨蒙溫诏憐烏鳥,更進崇階勵驽骀。

    歸載寵光誇父老,桑榆晚景荷栽培。

     戊寅仲春将出都門,留别同朝六首: 追陪紫殿愧齊肩,心佩儀型十七年。

    燕國文章推巨手,邺侯風度俨神仙。

    東華并馬趨鈴閣,西苑連茵侍禦筵。

    齒序同朝慚最長,合先諸老賦歸田。

     層霄鬥極九天臨,履亦衣香在禁林。

    時論共推霖雨望,諸公須極歲寒心。

    每懷補職成虛願,愛聽嘉谟矢好音。

    豈戀江湖辭魏阙,羞将白發玷華簪。

     著作聲華重帝廷,難忘風月是頭廳。

    九重載筆題仙籍,幾輩乘槎識使星。

    視草蓬池春爛漫,校書藜閣夜青熒。

    儒生結習心猶在,欲藉餘年老一經。

     上苑花開聽鳳鳴,南司車過避骢行。

    漫持丹筆來先後,每伏青蒲憶父兄。

    已看霜容同鐵冷,仍期笑口比河清。

    竹埤梧掖萦歸夢,最愛台垣有直聲。

     鐵網頻張學海瀾,隻憑虔惕寸心丹。

    由來科目人争重,即語文章報亦難。

    共勵松筠堅晚節,獨慚桃李屬春官。

    平努力期公等,老眼還将拂拭看。

     來往長安六十年,不辭青鬓換華颠。

    衣冠會比榆社,辇觳花明玳瑁筵。

    入耳纏綿鄉語熟,登堂幾杖典型傳。

    春明門外柴車路,梓裡情牽倍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