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士之秀者,升之學,曰俊士。

    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馬,曰進士。

    司馬論進士之賢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論。

    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唐之士,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吏部又複試之。

    宋雖登第入仕,然亦止簿尉令錄,榜首才得丞判,是其用之之嚴也。

    寬于取則無遺才,嚴于用則無幸進。

    今也不然,其取士止有科舉一塗,雖使豪傑之士,若屈原、董仲舒、司馬相如、揚雄之徒,舍是亦無繇而進。

    取之不謂嚴乎哉。

    一日苟得,上之列于侍從,下亦置之郡縣。

    即其黜落,而為鄉貢者,終身不複取解,授之以官。

    用之又何其寬也。

    嚴于取,則豪傑之老死邱壑者多矣。

    寬其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也。

    流俗之人,徒見二百年以來之功名氣節,一二出于其中,遂以為科法已善,不必他求。

    不知科第之内,即聚此十百萬人,不應功名氣節之士,獨不得入。

    則是功名氣節之士之得科第,非科第之能得功名氣節之士也。

    假使探籌較其長短而取之,行之數百年,則功名氣節之士,亦自有出于探籌之中者,甯可謂探籌為取士之善法邪。

    究竟功名氣節人物,不及漢唐遠甚,徒使庸妄之輩充塞天下。

    豈天之不生才哉,則取之之法非也。

    我故寬取士之塗。

    有科舉,有薦舉,有太學,有任子,有郡縣佐(其法以諸生掌六曹),有辟召,有絕學,有上書,而用之之嚴附見焉。

     《文獻通考·序》曰,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

    秦廢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人矣。

    三代以上,田産非庶人所得私也。

    秦廢井田,而始捐田産以予百姓矣。

    秦于其當與者取之,所當取者與之。

    然所襲既久,反古實難。

    欲複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啟紛争。

    欲複井田,是強奪民之田畝以召怨讀。

    書生之論,所以不可行也。

    随田之在民者,稅之而不複問其多寡,始于商鞅。

    随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複視其丁中,始于楊炎。

    三代井田之良法壞于鞅,唐租庸調之良法壞于炎。

    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稱。

    而後之為國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變之,則反至于煩擾無稽。

    而國與民,俱受其病。

    則以古今異宜故也。

     又曰,占者俗樸而用簡,故錢有餘。

    後世俗侈而用糜,故錢不足。

    于是錢之直日輕,錢之數日多。

    數多而直輕,則其緻遠也難。

    自唐以來,始制為飛券鈔引之屬,以通商賈之厚赍貿易者。

    其法蓋執券引以取錢,而非以券引為錢也。

    宋慶曆以來,蜀始有交子。

    建炎以來,東南始有會子。

    自交會既行,而始直以楮為錢矣。

    夫珠玉黃金,可貴之物也。

    銅雖無足貴,而适用之物也。

    以其可貴且适用者,制币而通行,古人之意也。

    至于以楮為币,則始以無用為用矣。

    舉方尺腐敗之券,而足以奔走一世。

    寒藉以衣,饑藉以食,貧藉以富,蓋未之有。

    然銅重而楮輕,鼓鑄繁難而印造簡易。

    今舍其重且難者,而用其輕且易者,而又下免犯銅之禁,上無搜銅之苛。

    亦一便也。

     又曰,征榷之途有二:一曰山澤,茶鹽坑冶是也;二曰關市,酒酤征商是也。

    羞言利者,則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而欲與民庶争貨殖之利,非王者之事也。

    善言利者,則曰山海天地之藏,而豪強擅之;關市貨物之聚,而商賈擅之。

    取之于豪強商賈,以助國家之經費,而毋專仰給于百姓之賦稅。

    是崇本抑末之意,乃經國之遠圖也。

    自是說立,而後之加詳于征榷者,莫不以藉口。

    征之不已,則并其利源奪之。

    官自煮鹽酤酒采茶鑄錢,以至市易之屬,利源日廣,利額日重。

    官既不能自辦,而豪強商賈之徒,又不可複擅。

    然既以立為課額,則有司者不任其虧減,于是又為均派之法。

    或計口而課鹽錢,或望戶而榷酒酤,或于民之有田者,計其頃畝,令于賦稅之時帶納,以求及額。

    而征榷遍于天下矣,蓋昔之榷利曰取之豪強商賈之徒以優農民。

    及其久也,則農民不獲豪強商賈之利,而代受豪強商賈之榷。

    有識者知其苛橫,而國計所需,不可止也。

     《通志》。

    漢昭帝始元二年,诏發習戰射士詣朔方,調故吏将屯田張掖郡。

    孝宣帝神爵元年,遣後将軍趙充國将兵擊先零羌。

    充國以擊虜殄滅為期,乃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

    上從之。

    于是留步士萬人屯田,大獲利。

    明年,遂破先零。

    屯田詳見充國傳。

    魏武帝破黃巾,欲經略四方。

    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颍川棗祗建置屯田。

    于是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許下,得谷百萬斛。

    郡國例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廪皆滿。

    廢帝齊王芳正始四年,司馬懿督諸軍伐吳時,欲廣田蓄谷,為滅賊資。

    乃使鄧艾行陳項以東。

    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

    宜開河渠,可以大積軍糧。

    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

    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

    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

    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

    計除衆費,歲得五百萬斛,以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

    此則十萬之衆,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

    懿善之,如艾計。

    遂北監淮水,自鐘離西南橫石以西,盡氵比水四百餘裡。

    五裡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

    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諸陂,于穎南北穿渠三百餘裡,溉田二萬頃。

    淮南淮北,皆相連接。

    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每東南有事,大軍興,衆泛舟而下,達于江淮。

    資食有儲,而無水害。

    艾所建也。

    晉羊祜為征南大将軍,鎮襄陽。

    吳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裡,每為邊害。

    祜患之,以詭計令吳罷守。

    于是戍邏減半。

    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

    祜之姑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

    太康元年平吳之後,杜預在荊州修召信臣遺迹,激用氵蚩、氵育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

    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

    衆庶賴之,号曰杜父。

    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裡,北無通路。

    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裡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恃。

    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裡。

    内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

    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東晉元帝督課農功,二千石長吏以入谷多少為殿最。

    其宿衛要任,皆令赴農。

    使軍各自佃,即以為廪。

    穆帝升平初,荀羨為北部都尉,鎮下邳,屯田于東陽之石鼈,公私利之。

    後魏文帝大統十一年大旱。

    十二年,秘書丞李彪上表,請别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為屯田人。

    相水陸之宜,料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

    市牛科給,令其肆力。

    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

    蠲其正課并征戍雜役,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谷積人足矣。

    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

    自此公私豐贍。

    雖有水旱,不為之害也。

    北齊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芝又議修石鼈等屯,歲收數十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足。

    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煜建議開幽州督亢舊陂,長城左右營屯,歲收稻粟數十萬石,北境得以周贍。

    又于河内置懷義等屯,以給河南之費。

    自是稍止轉輸之勞。

    武成帝河清三年,诏沿邊城守堪墾食者,營屯田,置都子使以統之。

    一子使當田五十頃,歲終課其所入,以論褒貶。

    隋文帝開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渾寇邊。

    轉輸勞敝,乃令朔方總管趙仲卿,于長城以北,大興屯田。

    唐開元二十五年,令諸屯隸司農寺者,每三十頃以下二十頃以上為一屯。

    隸州鎮諸軍者,每五十頃為一屯。

    應置者皆從尚書省處分。

    其舊屯重置者,一依承前封疆為定。

    新置者并取荒閑無籍廣占之地。

    天寶八年,天下屯收百九十一萬三千九百六十石。

    關内五十六萬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萬三千二百八十石,河東二十四萬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二十六萬八十八石,隴右四十四萬九百二石。

    上元中,于楚州置洪澤屯,壽州置芍陂屯。

    厥田沃壤,大獲其利。

     古費多而貨有餘,今用少而财不足者,何也,豈非古取山澤,而今取貧民哉。

    取山澤,則公利厚而人歸于農。

    取貧民,則公利薄而人去其業。

    故先王作法也,山海有官,虞衡有職,輕重有術,禁發有時。

    一則專農,二則饒國。

    明皇令宰臣議其可否,鹹以鹽鐵之利,甚益國用。

    遂令将作大匠姜師度、戶部侍郎強循,俱攝禦史中丞,與諸道按察使撿責海内鹽鐵之課。

    二十五年,倉部格蒲州鹽池,令州司監當租,分與有力之家營種之。

    課收鹽,每年上中下畦,通融收一萬石。

    又屯田格幽州鹽屯,每屯配丁五十人,一年收率滿二千八百石。

    又成州長道縣鹽井一所,并節級有賞罰。

    蜀道陵綿等十州鹽井,總九十所,每年課鹽都當錢八千七百五十一貫(陵州鹽井一所,課都當錢二十六十一貫。

    綿州井四所,都當錢二百九十二貫。

    資州井六十八所,都當錢一千八十三貫。

    泸州井五所,都當錢一千八百五十貫。

    榮州井十二所,都當錢四百貫。

    梓州都當錢七百一十七貫,遂州四百一十五貫,阆州一千七百貫,普州二百七十八貫,遂甯府都當錢二千七百九十三貫。

    果州都當錢九千九百八十七貫,邛州都當錢三百七貫)。

     初,德宗納戶部侍郎趙贊議,稅天下茶漆竹木。

    十取一以為常平本錢。

    至貞元八年,鹽鐵使張滂奏。

    出茶州縣茶山及商人要路,以三等定估,什稅其一。

    自是歲得錢四十萬缗。

    然水旱亦未嘗拯之也。

    穆宗即位,兩鎮用兵,帑藏空虛。

    鹽鐵使王播增天下茶稅,率百錢增五十。

    及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徒民茶樹于官場,焚其舊積。

    天下大怨。

    武宗即位,鹽鐵轉運崔珙增江淮茶稅。

    是時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或掠奪舟車,露積雨中。

    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拓地錢,故私販益起。

     魏冰叔《裡言》:“當事來要辨得是非利害四字。

    是非有時朦胧,須要一個透。

    利害最難逆料,且辨一個穩。

    然我輩立身,利害要看得輕,是非要看得重。

    ”又曰:“利害之權在天,是非之柄在己。

    利害是或然的,是非是畫然的。

    利害不明,累在一時。

    是非不明,累在萬世。

    ”又曰:“辨是非利害,又要識得大小輕重緩急六字。

    ” 施冢不如施棺,施棺不如施藥,施藥不如周濟教導。

    使其不饑寒暑濕,以至于病。

    大抵先事之功無形,人不見其可感,故人鮮為之。

    是故施恩者不必冀可見之功,受恩者必當思不見之德。

     責備賢者,須全得愛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則為小人者。

    反極便宜。

    而世且以賢者為戒矣。

    若當君子道消之時,尤宜深恕曲成,以養孤陽之氣。

    《澗泉日記》,範純仁谏神宗,引漢文帝身衣弋绨事,以緻天下豐富。

    上曰:“緻天下豐富,亦須有政事。

    若但人主服皂細袍皮履,遂欲天下豐富,亦無此理。

    ”氵虎因思此語所以啟王安石青苗之論。

    惜乎範忠宣公不能再進言于君。

    若因而谏之,謂以有限之财,濟無窮之用,恐難以豐富。

    則神宗亦必感動。

    進言不盡其說,适足以稔禍,不足以弭禍。

     熙甯中,新法方行,州縣騷然。

    邵康節閑居林下,門生故舊仕宦者,皆欲投劾而歸。

    以書問康節。

    答曰:“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

    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矣。

    投劾而去,何益。

    ” 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

    真宗使人于野得死蝗,以示大臣。

    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進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