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商稅,除折米外,并船料鈔折銀,可得四十三萬九千餘兩。
兩淮鹽場鹽課銀,歲不下數萬千兩。
各處稅糧折征,共一百三十萬餘兩。
南閘辦三萬餘兩,各鈔關船料四萬餘兩,馬草折征二十三萬餘兩,鹽課折征二十餘萬兩。
每年入數,共二百四十三萬兩。
送内庫成造等項十餘萬兩,或二十萬兩。
官軍俸銀三十三萬餘兩,官軍折俸三十三萬六千五百餘兩。
宣府、大同、遼東、陝西年例,共四十萬兩。
若有聲息緊急奏讨,加添四五十萬,或二三十萬。
聖旦千秋等節用,三十九萬一千八百餘兩。
親王王妃公主及上用,及天下王府銀盆水灌儀仗等用,共十三萬七千五百餘兩。
每年出數,共百餘萬兩。
正德以來,天下親王三十,郡王二百十五,鎮國将軍至中尉二千七百,郡文職二萬四百餘員,武職十萬餘員,衛所七百七十二,旗軍八十九萬六千餘,廪膳生員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名,吏五萬五千餘,各項俸糧,約數千萬。
浙江等十三布政司,并南北直隸額派夏秋糧稅,大約二千六百六十八萬四千五百五十餘石。
出多入少,故王府久缺祿米,衛所缺月糧,各邊缺軍饷,各省缺俸廪。
今上即位之初,錦衣衛旗校革三萬一千八百餘,歲省糧儲數十萬。
裁革冗官冗兵一十四萬餘,歲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
《通典》。
尚書省支總天下經費。
自安祿山反,至德乾元之際,置度支使。
永泰之後,度支罷使,置轉運使以掌其外,度支以掌于内。
建中初,又罷轉運使,複歸度支。
分命黜陟使往諸道收戶口及錢谷名數。
每歲天下共斂三千餘萬貫。
其二千五十餘萬貫,以供外費。
九百五十餘萬貫,供京師。
稅米麥共千六百餘萬石。
其二百餘萬石。
供京師。
千四百萬石,給充外費。
後漢自建武初至桓帝永壽三年,凡百三十年,有戶千六十七萬。
按自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至隋文帝開皇九年滅陳,凡十四年。
然後車書混一,甲兵方息。
至大業二年,凡十八年,有戶八百九十萬。
我國家自武德初至天寶末,凡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漢室。
而人戶才比于隋氏。
蓋有司不以經國馭遠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也。
肅宗乾元三年,見到帳百六十九州應管戶總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七十四,不課戶總百一十七萬四千五百九十二,課戶七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管口總千六百九十九萬三百八十六,不課口千四百六十一萬九千五百八十七,課口二百三十七萬七百九十九。
自天寶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損戶總五百九十八萬二千五百八十四,不課戶損二百三十九萬一千九百九,課戶損三百五十九萬六百七十五,損口總三千五百九十三萬八千七百三十三,不課口損三千七十二萬三百一,課口損五百二十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二戶。
至大曆中,唯有百二十萬戶。
建中初,命黜陟使往諸道按比戶口,約都得土戶百八十餘萬,客戶百三十餘萬。
沈約曰,人生所資,曰食與貨。
貨以通币,食為人天。
是以九棘播于農皇,十朋興于上代。
昔醇人未離,情嗜疏寡,奉生贍己,事有易周。
一夫躬耕,則餘食委室。
匹婦務織,則兼衣被體。
雖懋遷之道,通用濟乏。
龜貝之益,為功蓋輕。
而事有訛變,隆敝代起。
昏作役苦,故穑人去而從商。
商子事逸,末業流而浸廣。
泉貨所通,非複始造之意。
于是競收罕至之珍,遠蓄未名之貨。
明珠翠羽,無足而馳。
彩文犀,飛不待翼。
天下蕩蕩,鹹以兼本為事。
豐衍則同多稔之資,饑兇又減田家之蓄。
錢雖盈尺,既不療于堯年。
貝或如山,信無救于湯代。
其蠹病亦已深矣。
固宜一罷錢貨,專用谷帛,使人知役生之路。
非此莫由。
夫千疋為貨,事難于懷璧。
萬斛為市,未易于越鄉。
斯可使末伎自禁,遊食知反。
而年代推移,人與事替。
或庫盈朽貫,而高廪未充。
或家有藏镪。
而良疇罕辟。
若事改一朝,廢而莫用。
交易所寄,旦夕無待。
雖緻平要術,而非可卒行。
先宜削華止僞,還淳返古。
抵璧幽峰,捐珠清壑。
然後驅一代之人,反耕桑之路,使缣粟羨溢,同于水火。
既而蕩滌圜法,消鑄勿遺。
立制垂統,永傳于後。
比屋稱仁,豈伊唐代。
桓玄知其始而不覽其終,孔琳之睹其末而不統其本。
豈慮有開塞,将一往之談可然乎。
前涼張軌太府參軍索輔言于軌曰:“古以金貝皮币為貨,息谷帛量度之耗。
二漢制五铢錢,通易不滞。
晉太始中,河西荒廢,遂不用錢,裂疋以為段數。
缣布既壞,市易又難,徒壞女工。
不任衣用,弊之甚也,今中州雖亂,此方全安。
宜複五铢,以濟通變之會。
”軌納之,立制準布用錢。
錢遂大行,人賴其利。
天寶中,諸州凡置九十九爐鑄錢。
绛州三十爐,揚、潤、宣、鄂、蔚各十爐,益、鄧、祁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
約每爐役丁匠三十人。
每年除六月七月停作,餘十月作十番。
每爐約用銅二萬一千二百二十斤,白蠟三千七百九斤,黑錫五百四十斤。
約每貫費錢七百五十文,丁匠在外。
每爐計鑄錢三千三百貫,約一歲計鑄錢三十二萬七千餘貫文。
隋高穎仆射每以盤盛粉,置于卧側。
思得一公事,辄書其上。
至明,則錄以入朝行之。
朱彜尊《補漢兵志跋》:“宋懲五代之弊,收天下甲兵,悉萃京師,名曰禁軍。
開寶入籍十九萬三千,不為不多。
至道增至三十五萬八千,天禧增至四十三萬一千,慶曆增至八十二萬六千。
治平以降,迄于元豐,稍為裁減,尚六十餘萬。
徽宗将一童貫,而禁軍阙額二十四萬。
靖康之禍,按籍止存三萬人而已,無一夫可驅之戰者。
遂以不支。
高宗将一張浚,富平、符離之敗,棄師累十萬,乃莫有正其罪者。
尚可言兵事乎?” 宋嘉間,朝廷屢頒陣圖賜邊将。
王德用谏曰:“兵機無常,而陣圖一定,若泥古法,以用今兵。
慮有偾事者。
”唐許敬宗善醫而不肯著書,曰:“恐人得吾所言而不能得吾所不言,必亂用藥矣。
”此二語可悟作詩文之道。
《七修類稿》。
洪武二十四年,治天下産茶之地。
歲有定額,以建甯為上,聽茶戶采進,勿預有司。
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不碾,揉為大小龍團。
此鈔本聖政記所載,恐今不然也。
不預有司,亦無所稽矣。
此真聖政。
較宋取茶之擾民,天壤矣。
林希元曰:“申報災傷,與走報軍機同限。
失誤饑民,與失誤軍機同罰。
如此則人人知警。
待哺之民,庶有濟乎。
” 李安溪《兵論》。
明初講屯衛之法,蓋以天下既定,兵無事而坐食,不可也。
屯者漢之所謂屯田也,衛者唐之所謂府衛也。
屣閑曠之地,使民耕之,而因以為世業。
設衛官統之,職如州縣。
是古者寓兵于農,今也寓農于兵。
可以漸省養兵之費,而又使為兵者不至浮浪而無根。
此所謂不師三代之迹而師其意。
法至美也。
陸深處《置鹽法事宜疏》。
今天下榷鹽之地,兩淮為上,兩浙次之。
而弊端亦于二處為多。
然其大壞鹽法之端有二焉。
其一竈丁苦于兼并。
其一則今勢要之侵利是也。
然于兩浙,又微不同。
大抵壞兩淮之鹽法者多勢要,壞兩浙之鹽法者多私販。
而竈丁之苦,則一而已矣。
蓋淮、浙之鹽,出于人力。
非若河東天造地設,不勞之利也。
其法在于曬土為鹵,煮鹵成鹽,以鹽納官。
然而逋負多而國課損者何也?夫欲曬土,必有攤場。
欲煮鹵,必有草蕩。
今之場蕩,悉為總催者所并,而鹽課又為總催者所欺。
竈丁不過總催家一傭工而已。
煎煮之法,名存實亡。
而總催者下欺竈戶,上負國課。
百計遷延,以觊一赦而已。
伊欲處之,在于盡複竈丁之場蕩,而盡懲總催之奸欺,則其弊可息矣。
浙中私販之徒,以拒捕為常,以殺人為戲,聚不可翦,則比之勢要。
差為易處,苟使出鹽之地。
捕其買者之市家,行鹽之地。
捕其賣者之市行,而悉置于法。
則其黨可空矣。
非若勢要之家,蛇盤卵翼,不可一旦去也。
夫今日得侵兩淮長蘆之鹽利者,雖曰朝廷業已許之,然終非法。
臣意以為與其壞天下之大法,甯傷數人之私恩。
必使小人之奸,無所容而後已。
夫上之支中,盡歸于商賈,下之場蕩,盡歸于竈丁。
則商通課足,而鹽法不行者,未之有也。
永樂元年七月,上谕侍讀學士解缙等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
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
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
爾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而采摘不廣,紀載太略。
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毋厭浩繁。
” 永樂二年十一月,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缙等進所纂錄韻書,賜名《文獻大成》。
賜缙等百四十人錢有差,賜宴于禮部。
既而上覽所進書尚多未備,遂命重修。
而敕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及解缙總之。
命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俨、司經局洗馬楊溥、儒學陳濟為總裁。
翰林院侍講鄒緝、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觏、曾、編修朱、檢讨王洪、蔣骥、潘畿、王、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曆高得、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司佥事晏璧為副總裁。
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充纂修。
簡國子監及在外縣能書生員繕寫。
開館于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
郎瑛《七修類稿》。
成祖命胡廣、王洪編成一書,名曰《永樂大典》。
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目錄六十卷。
其表文嘗見于《覃精隽》中,然亦不叙中之事實,徒具望洋之歎而已。
嗚呼!《禦覽》、《元龜》,不過千卷,人間亦不可得矣。
《大典》動以萬計,安能使世傳也哉。
朱國祯《湧幢小品》。
此書乃文皇命儒臣解缙等粹秘閣書,分韻類載,以便檢考,賜名《文獻大成》。
複以未備,命姚廣孝等再修。
供事編輯者凡三千餘人。
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本,目錄九百本。
貯之文樓。
世廟甚愛之。
凡有疑,按韻索覽。
三殿災,命左右趨登文樓出之。
夜中傳谕三四次,遂得不毀。
又明年,重錄一部貯他所。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
成祖敕儒臣纂修《永樂大典》一部,系胡廣、王洪等編輯。
征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餘年而就。
計二萬二千一十一卷,一萬一千九十五冊,目錄六十卷。
因卷帙浩繁,未遑刻版,止寫原本。
至弘治間,藏之金匮。
嘉靖三十六年,大内回錄,世宗亟命那救,幸未焚。
敕閣臣徐文貞階,複令儒臣照式摹鈔一部。
當時供謄寫者一百八名,每名日鈔三葉。
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慶元年,始克告竣。
阮葵生《茶餘客話》。
萬曆甲午,南祭酒陸可教請刻《永樂大典》,分頒巡方禦史各任一種,校刻彙存。
分貯兩雍,以成一代盛事。
當時議允,終未頒行。
竊謂文宗與穆宗兩番鈔錄,已費不赀。
镂版通行,談何容易耶。
《道山清話》。
黃庭堅嘗言人心動則目動,王介甫終日目不停轉。
庭堅一日過範景仁,終日相對,正身端坐,未嘗回顧,亦無倦色。
景仁言:“吾二十年來,胸中未嘗起一思慮。
二三年來,不甚觀書。
若無賓客,則終日獨坐,夜分方睡。
雖兒曹歡呼咫尺,皆不聞。
”庭堅曰:“公卻是學佛作家。
”公不悅。
《後山詩話》。
歐陽永叔不好杜詩,蘇子瞻不好司馬《史記》,餘每與黃魯直怪歎,以為異事。
兩淮鹽場鹽課銀,歲不下數萬千兩。
各處稅糧折征,共一百三十萬餘兩。
南閘辦三萬餘兩,各鈔關船料四萬餘兩,馬草折征二十三萬餘兩,鹽課折征二十餘萬兩。
每年入數,共二百四十三萬兩。
送内庫成造等項十餘萬兩,或二十萬兩。
官軍俸銀三十三萬餘兩,官軍折俸三十三萬六千五百餘兩。
宣府、大同、遼東、陝西年例,共四十萬兩。
若有聲息緊急奏讨,加添四五十萬,或二三十萬。
聖旦千秋等節用,三十九萬一千八百餘兩。
親王王妃公主及上用,及天下王府銀盆水灌儀仗等用,共十三萬七千五百餘兩。
每年出數,共百餘萬兩。
正德以來,天下親王三十,郡王二百十五,鎮國将軍至中尉二千七百,郡文職二萬四百餘員,武職十萬餘員,衛所七百七十二,旗軍八十九萬六千餘,廪膳生員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名,吏五萬五千餘,各項俸糧,約數千萬。
浙江等十三布政司,并南北直隸額派夏秋糧稅,大約二千六百六十八萬四千五百五十餘石。
出多入少,故王府久缺祿米,衛所缺月糧,各邊缺軍饷,各省缺俸廪。
今上即位之初,錦衣衛旗校革三萬一千八百餘,歲省糧儲數十萬。
裁革冗官冗兵一十四萬餘,歲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
《通典》。
尚書省支總天下經費。
自安祿山反,至德乾元之際,置度支使。
永泰之後,度支罷使,置轉運使以掌其外,度支以掌于内。
建中初,又罷轉運使,複歸度支。
分命黜陟使往諸道收戶口及錢谷名數。
每歲天下共斂三千餘萬貫。
其二千五十餘萬貫,以供外費。
九百五十餘萬貫,供京師。
稅米麥共千六百餘萬石。
其二百餘萬石。
供京師。
千四百萬石,給充外費。
後漢自建武初至桓帝永壽三年,凡百三十年,有戶千六十七萬。
按自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至隋文帝開皇九年滅陳,凡十四年。
然後車書混一,甲兵方息。
至大業二年,凡十八年,有戶八百九十萬。
我國家自武德初至天寶末,凡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漢室。
而人戶才比于隋氏。
蓋有司不以經國馭遠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也。
肅宗乾元三年,見到帳百六十九州應管戶總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七十四,不課戶總百一十七萬四千五百九十二,課戶七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管口總千六百九十九萬三百八十六,不課口千四百六十一萬九千五百八十七,課口二百三十七萬七百九十九。
自天寶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損戶總五百九十八萬二千五百八十四,不課戶損二百三十九萬一千九百九,課戶損三百五十九萬六百七十五,損口總三千五百九十三萬八千七百三十三,不課口損三千七十二萬三百一,課口損五百二十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二戶。
至大曆中,唯有百二十萬戶。
建中初,命黜陟使往諸道按比戶口,約都得土戶百八十餘萬,客戶百三十餘萬。
沈約曰,人生所資,曰食與貨。
貨以通币,食為人天。
是以九棘播于農皇,十朋興于上代。
昔醇人未離,情嗜疏寡,奉生贍己,事有易周。
一夫躬耕,則餘食委室。
匹婦務織,則兼衣被體。
雖懋遷之道,通用濟乏。
龜貝之益,為功蓋輕。
而事有訛變,隆敝代起。
昏作役苦,故穑人去而從商。
商子事逸,末業流而浸廣。
泉貨所通,非複始造之意。
于是競收罕至之珍,遠蓄未名之貨。
明珠翠羽,無足而馳。
彩文犀,飛不待翼。
天下蕩蕩,鹹以兼本為事。
豐衍則同多稔之資,饑兇又減田家之蓄。
錢雖盈尺,既不療于堯年。
貝或如山,信無救于湯代。
其蠹病亦已深矣。
固宜一罷錢貨,專用谷帛,使人知役生之路。
非此莫由。
夫千疋為貨,事難于懷璧。
萬斛為市,未易于越鄉。
斯可使末伎自禁,遊食知反。
而年代推移,人與事替。
或庫盈朽貫,而高廪未充。
或家有藏镪。
而良疇罕辟。
若事改一朝,廢而莫用。
交易所寄,旦夕無待。
雖緻平要術,而非可卒行。
先宜削華止僞,還淳返古。
抵璧幽峰,捐珠清壑。
然後驅一代之人,反耕桑之路,使缣粟羨溢,同于水火。
既而蕩滌圜法,消鑄勿遺。
立制垂統,永傳于後。
比屋稱仁,豈伊唐代。
桓玄知其始而不覽其終,孔琳之睹其末而不統其本。
豈慮有開塞,将一往之談可然乎。
前涼張軌太府參軍索輔言于軌曰:“古以金貝皮币為貨,息谷帛量度之耗。
二漢制五铢錢,通易不滞。
晉太始中,河西荒廢,遂不用錢,裂疋以為段數。
缣布既壞,市易又難,徒壞女工。
不任衣用,弊之甚也,今中州雖亂,此方全安。
宜複五铢,以濟通變之會。
”軌納之,立制準布用錢。
錢遂大行,人賴其利。
天寶中,諸州凡置九十九爐鑄錢。
绛州三十爐,揚、潤、宣、鄂、蔚各十爐,益、鄧、祁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
約每爐役丁匠三十人。
每年除六月七月停作,餘十月作十番。
每爐約用銅二萬一千二百二十斤,白蠟三千七百九斤,黑錫五百四十斤。
約每貫費錢七百五十文,丁匠在外。
每爐計鑄錢三千三百貫,約一歲計鑄錢三十二萬七千餘貫文。
隋高穎仆射每以盤盛粉,置于卧側。
思得一公事,辄書其上。
至明,則錄以入朝行之。
朱彜尊《補漢兵志跋》:“宋懲五代之弊,收天下甲兵,悉萃京師,名曰禁軍。
開寶入籍十九萬三千,不為不多。
至道增至三十五萬八千,天禧增至四十三萬一千,慶曆增至八十二萬六千。
治平以降,迄于元豐,稍為裁減,尚六十餘萬。
徽宗将一童貫,而禁軍阙額二十四萬。
靖康之禍,按籍止存三萬人而已,無一夫可驅之戰者。
遂以不支。
高宗将一張浚,富平、符離之敗,棄師累十萬,乃莫有正其罪者。
尚可言兵事乎?” 宋嘉間,朝廷屢頒陣圖賜邊将。
王德用谏曰:“兵機無常,而陣圖一定,若泥古法,以用今兵。
慮有偾事者。
”唐許敬宗善醫而不肯著書,曰:“恐人得吾所言而不能得吾所不言,必亂用藥矣。
”此二語可悟作詩文之道。
《七修類稿》。
洪武二十四年,治天下産茶之地。
歲有定額,以建甯為上,聽茶戶采進,勿預有司。
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不碾,揉為大小龍團。
此鈔本聖政記所載,恐今不然也。
不預有司,亦無所稽矣。
此真聖政。
較宋取茶之擾民,天壤矣。
林希元曰:“申報災傷,與走報軍機同限。
失誤饑民,與失誤軍機同罰。
如此則人人知警。
待哺之民,庶有濟乎。
” 李安溪《兵論》。
明初講屯衛之法,蓋以天下既定,兵無事而坐食,不可也。
屯者漢之所謂屯田也,衛者唐之所謂府衛也。
屣閑曠之地,使民耕之,而因以為世業。
設衛官統之,職如州縣。
是古者寓兵于農,今也寓農于兵。
可以漸省養兵之費,而又使為兵者不至浮浪而無根。
此所謂不師三代之迹而師其意。
法至美也。
陸深處《置鹽法事宜疏》。
今天下榷鹽之地,兩淮為上,兩浙次之。
而弊端亦于二處為多。
然其大壞鹽法之端有二焉。
其一竈丁苦于兼并。
其一則今勢要之侵利是也。
然于兩浙,又微不同。
大抵壞兩淮之鹽法者多勢要,壞兩浙之鹽法者多私販。
而竈丁之苦,則一而已矣。
蓋淮、浙之鹽,出于人力。
非若河東天造地設,不勞之利也。
其法在于曬土為鹵,煮鹵成鹽,以鹽納官。
然而逋負多而國課損者何也?夫欲曬土,必有攤場。
欲煮鹵,必有草蕩。
今之場蕩,悉為總催者所并,而鹽課又為總催者所欺。
竈丁不過總催家一傭工而已。
煎煮之法,名存實亡。
而總催者下欺竈戶,上負國課。
百計遷延,以觊一赦而已。
伊欲處之,在于盡複竈丁之場蕩,而盡懲總催之奸欺,則其弊可息矣。
浙中私販之徒,以拒捕為常,以殺人為戲,聚不可翦,則比之勢要。
差為易處,苟使出鹽之地。
捕其買者之市家,行鹽之地。
捕其賣者之市行,而悉置于法。
則其黨可空矣。
非若勢要之家,蛇盤卵翼,不可一旦去也。
夫今日得侵兩淮長蘆之鹽利者,雖曰朝廷業已許之,然終非法。
臣意以為與其壞天下之大法,甯傷數人之私恩。
必使小人之奸,無所容而後已。
夫上之支中,盡歸于商賈,下之場蕩,盡歸于竈丁。
則商通課足,而鹽法不行者,未之有也。
永樂元年七月,上谕侍讀學士解缙等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
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
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
爾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而采摘不廣,紀載太略。
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毋厭浩繁。
” 永樂二年十一月,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缙等進所纂錄韻書,賜名《文獻大成》。
賜缙等百四十人錢有差,賜宴于禮部。
既而上覽所進書尚多未備,遂命重修。
而敕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及解缙總之。
命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俨、司經局洗馬楊溥、儒學陳濟為總裁。
翰林院侍講鄒緝、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觏、曾、編修朱、檢讨王洪、蔣骥、潘畿、王、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曆高得、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司佥事晏璧為副總裁。
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充纂修。
簡國子監及在外縣能書生員繕寫。
開館于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
郎瑛《七修類稿》。
成祖命胡廣、王洪編成一書,名曰《永樂大典》。
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目錄六十卷。
其表文嘗見于《覃精隽》中,然亦不叙中之事實,徒具望洋之歎而已。
嗚呼!《禦覽》、《元龜》,不過千卷,人間亦不可得矣。
《大典》動以萬計,安能使世傳也哉。
朱國祯《湧幢小品》。
此書乃文皇命儒臣解缙等粹秘閣書,分韻類載,以便檢考,賜名《文獻大成》。
複以未備,命姚廣孝等再修。
供事編輯者凡三千餘人。
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本,目錄九百本。
貯之文樓。
世廟甚愛之。
凡有疑,按韻索覽。
三殿災,命左右趨登文樓出之。
夜中傳谕三四次,遂得不毀。
又明年,重錄一部貯他所。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
成祖敕儒臣纂修《永樂大典》一部,系胡廣、王洪等編輯。
征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餘年而就。
計二萬二千一十一卷,一萬一千九十五冊,目錄六十卷。
因卷帙浩繁,未遑刻版,止寫原本。
至弘治間,藏之金匮。
嘉靖三十六年,大内回錄,世宗亟命那救,幸未焚。
敕閣臣徐文貞階,複令儒臣照式摹鈔一部。
當時供謄寫者一百八名,每名日鈔三葉。
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慶元年,始克告竣。
阮葵生《茶餘客話》。
萬曆甲午,南祭酒陸可教請刻《永樂大典》,分頒巡方禦史各任一種,校刻彙存。
分貯兩雍,以成一代盛事。
當時議允,終未頒行。
竊謂文宗與穆宗兩番鈔錄,已費不赀。
镂版通行,談何容易耶。
《道山清話》。
黃庭堅嘗言人心動則目動,王介甫終日目不停轉。
庭堅一日過範景仁,終日相對,正身端坐,未嘗回顧,亦無倦色。
景仁言:“吾二十年來,胸中未嘗起一思慮。
二三年來,不甚觀書。
若無賓客,則終日獨坐,夜分方睡。
雖兒曹歡呼咫尺,皆不聞。
”庭堅曰:“公卻是學佛作家。
”公不悅。
《後山詩話》。
歐陽永叔不好杜詩,蘇子瞻不好司馬《史記》,餘每與黃魯直怪歎,以為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