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讀史漫錄》。

    張南軒告孝宗雲:“陛下當求曉事之臣,不必求辦事之臣。

    若但求辦事之臣,則他日敗天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此二語者,可為萬世用人之法矣。

    天下求小才私智可以備一官之用者,未嘗無人。

    惟至國家利害安危,大機括所在,大形勢所關,非曉事之臣,不能洞其幾微,晰其體要。

    曉事二字,何可易得?必須有一種識見,能知人之所不能知。

    有一種氣魄,能斷人之所不能斷。

    而其心一出于公平正大,無所避忌。

    然後事至,了不為凝滞。

    否則博極古今,洞悉隐微,而一為私意所惑,則失其靈明之體,而昧于事機者有矣。

    安得稱曉事乎? 《綏寇紀略》。

    張獻忠之在谷城,左良玉請擊。

    熊文燦曰:“彼雖懷貳,釁未成也。

    君雖健鬥,衆未集也。

    驟而擊之,他寇必動。

    脫不能勝,所喪實多。

    不如徐之。

    ”良玉曰:“不然。

    逆賊利野戰,不利城守。

    今以吾衆出不意,彼士有駭心,糧無後繼,諸部觀望,必不能前。

    賊怠我奮,賊寡我衆,攻之必拔,襲之必捷。

    若失此機,悔無及矣。

    ”文燦苦禁之而止。

    獻忠既焚谷躏房,竄入鄖竹山中。

    文燦請追之。

    良玉曰:“向雲疾擊,懼其逸也。

    今非不擊,避其銳也。

    箐薄深阻,前逃後伏,我失其便,非絕地也。

    二叛往矣,九營從之,同惡氣盛,非窮竄也。

    負米入山,颠頓山谷,十日糧盡,馬斃士饑。

    果行也,我師必敗。

    ”已而羅犭英喪績。

    甯南可謂知兵,數語全摹《左傳》,讀之奕奕有生色。

     《盧象升疏略》:“台省動以尾擊責臣等,持論非不甚善,但均一剿也。

    有追之者,必更有一二重兵,或堵之,或拒之,始無潰決之患。

    若前無堵者,旁無拒者,止賴一追,即有縮地之法,遠出其前,而賊巧于避兵,轉身他向,仍然尾賊也。

    即欲不尾,不可得。

    ”盧公文筆不古奧,而語極透辟。

     楊孟載:《眉山集》,送謝防禦出郭團練詩,中有雲:“官家百萬師,自足與寇争。

    汝自守汝鄉,汝自保汝生。

    閑暇苟不虞,倉卒恐見傾。

    我當徼汝勞,薄爾賦稅征。

    ”團練之義與其法紀,數語包括無遺。

     正統十二年,福建沙縣鄧茂七反,上命都禦史張楷讨賊。

    楷陰緻賊黨黃琴、羅汝先為間諜,誘茂七攻延平,設伏挑之,佯敗。

    賊乘勝渡浮橋,薄城關廂,伏發炮作,合擊之,大敗。

    茂七中流矢死。

    斬其首,露布以聞。

    是役也,前以慶元賊葉宗留據車盤,後以鄧伯孫與女賊廖氏聚後洋,擾殘福、浙、江西諸境,勁旅殺傷殆盡。

    至是用間諜之,始歸命。

    甚矣兵之貴出奇也。

     鄖陽大盜劉千金,以成化二年反。

    尚書白圭督諸軍進讨,擒千金。

    賊黨劉長子、妖僧石和尚遁,圭遣參将喜信、指揮張英,誘長子縛石和尚降。

    亦用奇之一證。

     工科給事中劉曰俊雲:“招安之失策,乃回原籍三字誤之。

    鄉裡之人,見賊非畏而不敢與居,則羞而不肯與伍。

    在彼亦面目難施,辄悔而中敗。

    ”又雲:“由前規後,信狡賊非戰與守所可辦也。

    必另設一法,以賊攻賊,以賊招賊。

    推誠感格,收拾解散之為便。

    ”夫“推誠感格收拾解散”八字,中有大學問在,有大經濟在。

    良醫善診脈,尤善下藥。

    曰俊之謂與。

     鄒漪曰:明懷宗以延綏視延綏,未嘗以全秦視延綏。

    以秦視秦,未嘗以天下安危視秦。

    記吾師李宮允明睿之言曰。

    先時發出一錢,可當萬錢之費。

    後時與人萬錢,不敵一錢之用。

    切中明末情弊。

     《盧象升疏略》雲:“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無人不落後局。

    兵至而後議饷,兵集而後請饷,時時寓有危形。

    ”可謂語湛義精。

     《湧幢小品》。

    弘治間,令州縣選民壯。

    先是,天順初令招募民壯,鞍馬器械,悉從官給。

    本戶有糧,與免五石。

    仍免戶丁二丁,以資供給。

    如有事故,不許勾丁。

    至是令州縣選取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精壯之人。

    州縣七八百裡者,每裡佥二名。

    五百裡者,每裡佥三名。

    三百裡者,每裡佥四名。

    一百裡以上者,每裡佥五名。

    春夏秋每月操二次,至冬操二歇三。

    遇警調集,官給行糧。

     又土兵法起于宋,所謂陝西義勇刺為兵者是也。

    然唐藩鎮與漢郡國所用,獨非此類乎?胡深在缙雲,當元末盜起,慨謂其友人曰:“軍旅錢糧,皆民出也。

    而今日之民,其困已甚。

    ”遂請于上,令有田者,米十石出一人為兵而就食之。

    以一郡計之,米二十萬石,當得精兵二萬人。

    軍無遠戍之勞,官無養兵之費。

    而二十萬之糧固在也。

    行之數年,使所在兵強而财阜。

    此制最善。

    然元法度寬縱,又當擾攘時,故可行,且不獨深有此言。

    章溢父子兄弟固已親行之矣。

    成化二年,用陝西撫臣盧祥之言,選民丁之壯者,編成什伍,号為士兵。

    原佥民壯,亦入其中。

    量加優恤,凡得二萬人。

    時毛裡孩方強盛窺邊。

    憚之不敢深入。

    世宗庚戌以後,建議欲練蘇卒而不及士兵,終無成功。

    王思質以此受禍,唐荊川以此受謗。

     彭躬庵雲:“少陵稷、契自許,為谏官。

    當肅宗兵興,李輔國、魚朝恩輩讒構兩宮,逼挾諸大帥,噤不一言。

    獨房谪。

    以私舊殚力申救。

    安在其為稷、契。

    ”論甚正。

    及讀汪鈍翁《少陵像贊》序雲:“老杜詩,避人焚谏草,騎馬欲雞栖。

    又,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蓋其所謂一夕不忘君者如此。

    ”史氏轶之,劉句固不足道,宋景文、歐陽文忠尤不免于漏失。

    豈避人而焚之者,果有其事耶?語較和平,躬庵不知得及聞此否? 劉文成《新春》詩:“我發日已白,我顔日已醜。

    開樽聊怡情,誰能計身後。

    ”于忠肅《自歎詩》雲:“寒暑互淩侵,凋我好顔色。

    齒牙漸搖脫,鬓發日已白。

    ”衰飒之況,不可卒讀。

    其後一佐命,一定國,皆為社稷臣。

    君子随遇而安,信然。

     《東谷贅言》。

    都禦史東阜劉公撫蜀,有門生在谏垣。

    以書來求作司谏箴。

    東阜複書曰:“老悖學殖荒落,安能辦此。

    曾見前科程文載邦有道危言危行一篇,其中講語曰:‘事關利害,有舉世所不敢言,而己獨言之。

    機伏隐微,有舉世所不能言,而己獨言之。

    ’請以此語,書之座右,為司谏箴可也。

    ”門生得書,讀之竦然。

     《陔餘叢考》。

    古來用兵,往往兵多者敗。

    蓋兵過多,則号令不齊,勢氣不貫,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且為将者有恃衆之意,而謀多疏。

    為兵者亦有恃衆之心,而戰不力。

    亦足以備一說。

     《後漢書·度尚傳》。

    尚破賊,蔔陽、潘鴻等猶未殄滅,而士卒驕富,莫有鬥志。

    尚乃令軍中恣其出獵,密使人潛焚其營,珍積皆盡。

    獵者歸皆泣。

    因勞之曰:“賊财寶山積,足富數世。

    諸君但不努力耳?”乃人人争奮,大破平之。

     《翰苑叢鈔》。

    賈宣伯有神藥,能治三蟲。

    止熬黃柏木,以熱酒沃之,别無他味。

    一日過松江,得巨魚。

    置于水罟中,投小刀圭藥,魚吸中即死。

    後吳江有怪,土人謂蛟為害,宣伯數刀圭投澤中,明日老蛟死,浮于水。

    水蟲莫知數,皆為藥死。

    山人此藥,雲本仙方,而涉海者,亦或需焉。

     又景三年五月,诏中外臣僚,許以家書附遞。

    明告中外,下進奏院,依應施行。

    蓋臣子遠官,孰無墳墓宗族親戚之念。

    其能專人馳書,必達官貴人而後可。

    此制一頒,則小官下位,受賜者多。

    今所在士大夫私書多入遞者,循舊制也。

     長慶二年,度支張平叔畫粜鹽之策,請檢責所在實戶,據口團保,給一年鹽,使其四季輸價,為韓愈所駁而止。

    即今戶口食鹽法也。

    今雖不覺其擾,直為文具,無益于國計。

    而相沿日久,不究其根柢,亦付之文具而已。

     漢币用黃金,雜以泉貨。

    唐純用錢。

    開元天寶間,天下錢鑄九十九爐,歲八百萬。

    至元和長慶間,鑄才十餘爐,入方十五萬。

    盈虧之較,可睹矣。

    其時兩河太原,雜用鉛鐵,嶺南雜用金銀丹砂象齒。

    他皆用錢,白金猶未多用也。

    宋始用白金及錢,間以交子。

    元寶鈔盛行,與銀錢并用矣。

    今惟白金與錢,黃金不用為币。

     元時鈔法有三。

    初造中統交鈔。

    曆歲既久,複造元寶鈔。

    又三十餘年,改造至大銀鈔。

    錢法有二,曰至大通寶,一文準銀一厘。

    曰至元通寶,一文準銀一分。

     台谏風聞言事,考之令典,無所證據。

    唐史武後以術制群下,谏官禦史得以風聞言事。

    自禦史大夫至監察禦史,得互相彈劾,率以險陂相傾覆。

    此風聞言事之始也。

     歐陽修遊随州,得韓愈遺稿,讀而慕之。

    苦心探赜,至忘寝食,遂以文名天下。

    彼時韓公之文,猶未盛行于世。

    歐公從斷簡遺編,遂受正法眼藏,可謂天授。

    今韓、歐之文,布滿天下,有能苦心探赜而得其元珠者,幾何人哉。

    蘇氏之文,出于孟子。

    其時孟子之書,未列學宮,固侯鲭之一味也。

    乃今舉世服之,如布帛菽粟,人人厭饫,而無知其味者矣。

    自古藝文經籍,得之難則視之必重,見之少則入之必深。

    何也?得之易則不肯潛心,見之熟則忘其為貴也。

    今夫墨池之士,臨折舊帖,多于殘編斷簡得其精神,不以其難且少耶。

    試使為文者如折帖之心,則蘭亭數語,峄山片石,用之不竭,何以多為。

    不然,即積案盈箱,富于武庫之藏,亦不足為用矣。

     選詩所載,無諸王詩。

    法帖所集,無諸謝字。

    古今才士,亦無兼長如此。

     唐渭南尉劉延佑,弱冠登進士第,政事為畿縣最。

    李謂曰:“足下春秋甫迩,遽擅大名,宜稍自貶抑,無獨出人右也。

    ”此時風俗尚淳,後進少年為長者所誨如此。

    以上數條,見《谷山筆麈》。

     《劉宗周劾溫體仁疏》。

    昔唐德宗謂群臣曰:“人言盧杞奸邪,朕殊不覺。

    ”群臣對曰:“此乃杞之所以為奸也。

    ”臣每三複斯言,為萬世辨奸之要。

    故曰。

    “大奸似忠。

    大佞似信”。

    頻年以來,陛下惡私交而臣下多以告讦進,陛下錄清節而臣下多以曲謹容,陛下崇勵精而臣下奔走承順以為恭,陛下尚綜核而臣下瑣屑吹求以示察。

    凡若此者,正似信似忠之類。

    究其用心,無往不出于身家利祿。

     《範景文撫賊未可輕信疏》。

    從來治盜之法,曰剿曰撫,權可兼行,勢難偏廢。

    誰不知之。

    但剿而後撫,求撫在彼,而權在我。

    不剿而撫,求撫在我,而權在彼。

    權在我可操縱自如,權在彼則叛服不常。

    且撫之不效,已非一矣。

    此撫彼叛,朝撫暮叛,外撫中叛。

    非撫事之局變,無法剿之以制其死命耳。

     潘少保季馴,嘉靖己醜,受命治河,至萬曆庚辰工成。

    著有《宸斷大工錄》。

    先後四總河務,晚輯《河防一覽》。

    其大指謂通漕于河。

    則治河即以治漕,會河于淮。

    則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

    則治河淮,即以治海。

    立意在築堤束水,借水刷沙,以此奏功。

     薛文清《讀書錄》雲,偶見一伶人,于三層卓上,頭頂一小童,可謂危矣。

    因笑自喻曰,“此伶此童此際俱無邪心”。

    何也?以恐懼之心勝也。

    賤技且然,君子學道,必常存戒懼之心。

    如處至危之地,斯無邪心矣。

    苟安于怠惰放肆,則無限之邪心。

    竊從而生矣。

     魏公子無忌從車騎虛左,迎侯生。

    生直上,載公子上坐。

    此載字亦加載之意,與老子屈子、揚子載魄之載字同義。

     《靜志居詩話》。

    肅皇帝信薊州人李升、嵩縣人刁騰之言,分遣中貴崔闵、主事沈應幹、千戶仝爵、李钅宏,至其地相視銀礦。

    是時遼東衛軍姜賢亦奏開蓋州歸州之礦,遂以賢為礦長。

    至萬曆間,陳開礦之利者紛紛,于是中貴四出,海内騷然。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