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文心雕龍·正緯篇》曰:“無益經典,有助文章。
”歐陽公欲取九經之疏,删去谶緯之文。
而昔人頌孔子之聖,則稱鈎河摘洛。
朱彜尊曰:“今則樊英傳注所載,隋、唐經籍志所錄,《太平禦覽》所采,學士大夫能舉其名者寡矣。
”華亭布衣殷元正《集緯》十二卷,博采遠征,依文屬義,網羅散失,勒為一編。
其鄉人陸明睿增訂之。
總論一卷,河圖一卷,易緯一卷,尚書緯一卷,詩緯一卷,禮緯一卷,樂緯一卷,孝經緯一卷,谶一卷,尚書中候一卷,遁甲開山圖一卷。
庶幾有合聖訓宜廣神教宜約之旨。
惜其書未镂闆,稿本今藏姚春木家。
《朱彜尊經義考》三百卷,首列官書諸目次,以諸經分類,而附以毖緯拟經師承刊石書壁镂闆著錄通說八門。
注或存或阙,或佚未見。
次載原序跋諸家論斷。
彜尊所考證,亦附著焉。
翁覃溪學士在山東學政署中刻《通志堂經解目錄》,跋其後雲,此目義門先生手勘者。
沈椒園先生嘗锓闆。
東海門客固多舛謬,而義門所勘,特随手校閱,亦有所未盡。
庚戌十月,取原書審核付梓。
《子夏易傳》十一卷,或雲唐張弧撰。
《易數鈎隐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宋劉牧撰。
以九為河圖,以十為洛書。
長洲何焯曰:“此《道藏》本也。
”《橫渠易說》三卷,宋張載撰。
《易學》一卷,宋王撰。
《亦是圖學》,《紫岩易傳》十卷,宋張浚撰。
其第十卷是讀易雜記。
何焯曰:“明書帕闆。
”恐不足憑。
《漢上易傳》十一卷,附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宋朱震撰。
震荊門軍人,紹興四年書成。
其書以程子易傳為宗,兼采漢魏以下諸家。
謂王弼注雜入莊老為非,故于象數特詳。
何焯曰:“卦圖及叢說,西亭王孫鈔本,尚未盡善。
其十一卷影宋本可據。
《易璇玑》三卷,宋崇仁布衣吳沆撰。
紹興十六年自序。
何焯曰:“汲古閣後得舊本。
尚有序文,寫樣付東海後人,竟未曾刻。
其全書亦尚有訛處,不曾修闆。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熙甯間蜀人房審權集。
鄭康成以下至王介甫易說,凡百家。
擇取專明人事者,編為百卷。
曰《周易義海》。
至紹興三十年,江都李衡彥平删之,益以伊川、東坡、漢上易傳,為撮要十卷。
《義海》失傳,而是編存。
何焯曰:“汲古宋本。
”每首葉有印,其文雲,“淳熙七年明州恭奉聖旨敕賜魏王府書籍謹藏于九經堂不許借出”,其印精工絕倫,宛然筠州學記。
《易小傳》六卷,宋左仆射吳興沈該撰。
紹興二十八年表進之。
其書專釋六爻。
每卦後為一論。
何焯曰,原本未詳何自。
《複齋易說》六卷,宋趙彥肅撰。
何焯曰,天一閣抄本。
《古周易》一卷。
宋呂祖謙撰。
此周易篇次考也,最有關系之書。
後有朱子跋。
《童溪易傳》三十卷,宋甯德王宗傳撰。
說卦以下,皆有經無傳。
何焯曰,汲古宋本。
俞石澗收藏。
後阙二卷,非全書。
屢考其始末,寄來京師。
跋中竟未及此。
《周易裨傳》二卷,宋松江林至撰。
至淳熙間人,及朱子之門。
其上卷論揲蓍,其下卷外篇論卦變。
《易圖說》三卷,宋吳仁傑撰。
仁傑淳熙進士,嘗講學朱子之門。
此所著圖,全以揲蓍所用言之。
《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宋婺源胡方子撰。
至元己醜自序。
今所刻淳熙丙午序,乃《朱子啟蒙》原序也。
《周易玩辭》十六卷,宋項安世撰。
字平甫,江陵人,書成于慶元四年,重修于嘉泰二年。
蓋嘗問學于朱子者。
其書不全錄經文,摘取經中之辭說之。
何焯曰:“大江以南,鈔本有五部,俱不全。
後于李中麓家得殘本,其文獨全,遂成完書。
”歸安丁傑曰:“項安世宜在林至前,吳仁傑亦宜在前。
”《東谷易翼傳》二卷,宋處州鄭汝諧撰。
其書止有上下經,全以程傳為本。
何焯曰,汲古閣元本最精。
《三易備遺》十卷,宋東嘉朱元升撰。
自序在鹹淳庚午。
其書第一卷言河圖洛書。
二卷至四卷言連山,五卷至七卷言歸藏,八卷至十卷言周易。
《丙子學易編》一卷,宋李心傳撰。
其書取王弼、張橫渠、郭子和、伊川、紫陽之說,附以己見。
原書十五卷,俞石澗琰節鈔僅十之一耳。
丙子,嘉定九年也。
《易學啟蒙小傳》一卷,宋稅與權撰。
字巽甫,魏鶴山弟子。
《水村易鏡》一卷,宋朱鑒,文公之孫,集語錄為之。
何焯曰,汲古元本。
惜有模糊處。
《大易輯說》十卷,元臨邛王申子巽卿撰。
申子皇慶二年充武昌路南陽書院山長。
《朱氏經義考》列于元人,《通志堂原目》作宋王申子,非。
何焯曰:“吳志伊有宋本,屢寄劄東海,托其借校,竟未借來,僅從鈔本付刊。
”《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宋天台董楷正叔依程傳朱義為之。
割裂本義,以附程傳,自此書始。
楷文天祥榜進士,自序在鹹淳丙寅。
前有綱領一卷,圖說一卷,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
《筮宗》一卷,宋汴水趙汝某撰。
《學易記》九卷,元李簡撰。
仿李鼎祚《集解》、房審權《義海》之例,采子夏易傳以下六十四家之說。
自序在中統元年。
前有圖、綱領一卷。
何焯曰:“從李中麓家藏鈔本發刊。
後健庵得一元刻,書賈僞作劉著者,并假造劉序文。
健翁雲,‘近得劉《學易記》,昔未曾刻,餘狂喜叫絕,急索觀之。
及開卷,即李簡之書也。
餘雲即宜校正,去僞序并傳,皆未從也。
”《讀易私言》一卷,元許衡撰。
《大易集說》十卷,按經義考作四十卷,今以通志堂此刻版心計之,則是十三卷。
元俞琰号石澗,宋末遺老。
其書成于元至大間。
《敏求記》備載其序定篇次之說。
何焯曰,此遵王元本。
惜屬伊人所校,版心大謬。
《周易本義》附錄纂注十五卷,元新安雙湖胡一桂取朱子文集語錄之及于易者,附于本義下,謂之附錄。
取諸儒易說之發明本義者,謂之纂注。
《周易啟蒙翼傳》三篇,外篇一篇,元胡一桂撰。
其中篇著古本及諸家本,又及曆代授受傳注。
叙錄雖雲略舉所知,然頗足資考據。
下篇著《左傳》及後人占筮,外篇則焦京以下太元諸書至皇極經世也。
何焯曰,汲古元本。
《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元新安胡炳文雲峰。
自序在延丙辰。
何焯曰,汲古元本。
《易纂言》十三卷,元吳澄撰。
書成于至治二年秋。
《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元南昌熊良輔季重撰。
自序在至治二年五月。
《周易會通》十四卷,元鄱陽董真卿季貞。
自序在天曆元年。
前有例目,姓氏因革一卷,圖二卷。
其姓氏因革,頗足以資考據。
此書版心雲《周易會通》,而其每卷題雲《周易經傳》。
集程朱解,附錄纂注。
後學鄱陽董真卿編集,并無“會通”二字之名,蓋宋朝刊書已有此失矣。
《易圖通變》五卷,元臨川道士雷思齊撰。
《易象圖說》六卷,元清江張理仲純撰。
自序在至正二十四年。
何焯曰:“道藏本。
”《大易象數鈎深圖》三卷,元張理撰。
何焯曰:“道藏本。
”《周易參義》十二卷,元新喻梁寅孟敬撰。
自序在後至元六年。
合訂删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成德編。
何焯曰:“集義、粹言,本系兩書,兩人所著,今合編之,頗屬杜撰。
”方綱按:“宋陳友文《大易集義》,摭周、邵、朱子及上蔡、和靖、南軒、藍田、五峰、屏山、漢上、東萊十一家之說。
曾童《大易粹言》,摭二程、張子及龜山、定夫、兼山、白雲父子七家之說。
此書彙輯成八十卷,凡采十八家之說。
而義門以為杜撰,亦過泥矣。
”又按《大易粹言》今考定是宋方聞一撰,《宋史·藝文志》作曾童,誤也。
”《書古文訓》十六卷,宋永嘉薛季宣士龍撰。
純以古字寫之。
何焯曰:“焦氏家藏宋本,今歸東海。
”《尚書全解》四十卷,宋三山拙齋林之奇少穎撰。
元阙第三十四卷多方篇,今于《永樂大典》中得之,鈔補乃成完書。
何焯曰:“此書朱子所稱。
”《禹貢論》四卷,宋新安程大昌泰之,淳熙四年六月自序上進。
何焯曰:“從天一閣鈔本,惜乎無圖。
應訪有圖者補之。
”方綱按:今于《永樂大典》鈔補增修。
《東萊書說》三十五卷,宋東萊呂成公輯《書說》,自秦誓溯洛诰,未畢而卒。
門人清江時瀾以平昔所聞纂成之。
何焯曰:“影鈔宋本。
”《尚書說》七卷,宋新昌黃度文叔撰。
何焯曰:“明書帕本。
”《書疑》九卷,宋金華王柏魯齋撰。
多更易經文,蓋并今文而疑之矣。
《書集傳或問》二卷,宋陳大猷既集書傳,複自為或問,同時東陽、都昌有兩陳大猷。
都昌陳大猷号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為黃州判官,即陳浩之父也。
東陽陳大猷紹興二年進士,官六部架閣,今《集傳》不可見,而《或問》猶存。
張雲章以集解或問是東陽之書,朱氏經義考則謂べ竹堂書目萬卷堂目皆載《尚書集傳》十四冊,未知是誰之書。
而鄱陽董氏書纂注,列引用姓氏,于陳氏《書集傳注》雲東齋,則未可定為東陽而非都昌也。
陳氏蔡傳旁通,亦引東齋集傳。
何焯曰:“汲古元本。
”《禹貢集解》二卷,宋義烏杏溪傅寅撰。
此書凡阙四十餘版。
何焯曰:“宋本。
”《初學尚書詳解》十三卷,宋廬陵胡士行。
何焯曰,從天一閣鈔本。
《通志堂原目》無“初學”二字,杭世駿《道古堂文集》有跋,謂“初學”二字不當删。
《尚書表注》二卷,元蘭溪金履祥撰。
王柏弟子也。
書之上下四旁皆有識語。
何焯曰:“金仁山表注名重而書僅中等,且元刻有殘阙處補全者,未可盡信,是顧湄伊人妄為補全耳。
”《尚書纂傳》四十六卷,元梅浦王天與立大撰。
何焯曰,季氏元刻最精。
《書蔡氏傳輯錄纂注》六卷,元鄱陽董鼎季亨撰。
真卿之父。
《今文尚書纂言》四卷,元吳澄。
其卷前序目,即《草廬之古今文考》也。
《書蔡氏傳旁通》六卷,元彭蠡陳師凱。
不錄經文,但摘蔡傳語,猶如蔡傳之疏耳,然頗足資考據。
何焯曰,汲古元版。
《尚書句解》十三卷,元廬陵朱祖義子由撰。
何焯曰:“六經皆有句解,不過節略舊注,非另出手眼者。
”《書集傳纂疏》六卷,元新安陳栎定宇撰。
何焯曰,汲古元版。
《尚書通考》十卷,元昭武黃鎮成存齋撰。
何焯曰,汲古元刻。
惜有阙葉,應為标出。
《讀書管見》二卷,元吉水王充耘耕野摘取經語說之。
《定正洪範集說》一卷。
元諸暨胡一中允大撰。
于九疇皆分大禹之經箕子之傳,以斂時五福至明用僭忒為九五福六極之傳,以王省惟歲至則以風雨為三八政四五紀之傳。
何焯曰:“汲古元刻。
李中麓藏本,中阙一葉,從黃梨洲處補全。
”《毛詩指說》一卷,唐成伯瑜撰。
凡四篇。
其傳受一篇,足資考核。
唐世說、濤正義而外,傳者惟此書耳。
其中尚有阙字。
瑜《新唐志》作。
何焯曰,李中麓鈔本。
《毛詩本義》十五卷,附補鄭氏詩譜一卷,宋歐陽修撰。
前十二卷摭篇為論,為本義,多規毛鄭之說。
其偶從毛鄭者,則于第十三卷取舍義一條中著之。
蓋後三卷是總論也。
此書召南篇内阙失二十餘行。
又此詩譜一卷,當雲補鄭氏詩譜。
版心雲詩本義譜,專系之本義者,非也。
目雲鄭氏詩譜,又專以歸鄭者,亦非也。
何焯雲,遵王宋本。
伊人校勘未當,深為可惜。
《毛詩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黃熏撰。
此書閩縣李迂仲、龍溪黃實夫二家。
卷前各有詳說總論。
其卷内黃氏,又引李迂仲說,蓋黃在李後。
或是本相續而作,互為補苴,并為一書,故無合編姓氏也。
《毛詩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多用王氏字說。
《詩說》一卷,宋張耒撰,僅十二條,從《宛邱集鈔》出。
《詩疑》二卷,宋金華王柏撰。
一名《詩辨說》,竟欲删去野有死等三十一篇,而退何彼矣、甘棠于王風。
《文公詩傳遺說》六卷,宋朱鑒,文公孫,集語類為之,自跋在端平二年。
《詩補傳》三十卷,題曰逸齋,不著姓名。
《朱氏經義考》據《宋·藝文志》作金華範處義,紹興中進士也。
第三十卷廣诂,足備查檢。
南宋之初,最攻序者鄭樵,最尊序者範處義也。
《詩集傳名物鈔》八卷,元東陽許謙撰。
《敏求記》雲:“朱子之學,一傳為何基、王柏,再傳為金履祥、許謙,白雲一代大儒,其于詩專宗朱子,泛掃毛鄭之說。
”然此書頗有資考據處。
何焯曰,汲古舊鈔本。
《詩經疑問》七卷,元盱黎朱倬孟章撰。
此書内間有有問而無答者,雲以俟後人深思也,後附南昌趙德疑問附編。
何焯曰,汲古元版。
《毛詩解頤》四卷,明朱善撰,字一齋,豐城人,明洪武初文淵閣大學士。
何焯曰,葉九來藏本。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宋孫複撰,明複嘉枯二年卒,年六十六。
作此書時,蓋在天聖間。
唐以前說春秋者多本三傳,至陸淳始别出新義。
此書本淳意,多與先儒異,此參合三傳本也。
《春秋皇綱論》五卷,宋太原王,至和間官太常博士,據三傳注疏及啖趙之說,其缺者以己意釋之。
凡二十三篇。
《春秋傳》十五卷,宋劉敞撰。
卷前有春秋傳名氏,自周至宋。
凡八十七家,二劉亦在内。
《春秋權衡》十七卷,宋劉敞撰。
何焯曰:“孫北海藏宋本,惜未遵行款。
”《春秋意林》二卷,宋劉敞撰。
《春秋名号歸一圖》二卷,蜀馮繼元。
此書《通志堂原目》作宋馮繼先。
閻百詩與戴唐器書雲:“繼先先當作元,僞蜀人,宜居宋孫複之首,乃置劉敞之後,何也?”何焯曰,海虞某氏家藏宋本。
《春秋臣傳》三十卷,宋眉山王當撰,元間人。
《春秋本例》二十卷,宋涪陵崔子方彥直,嘗與蘇黃諸君子遊。
此書凡十六門,大約以日月時為例。
何焯曰,汲古舊鈔本。
《春秋經筌》十六卷,宋左綿趙鵬飛,經義考列之南宋末。
何焯曰:“全書從天一閣鈔來。
汲古得李中麓殘本三冊,以校勘。
”有整句脫落者,其新鈔皆未惬意。
此參合三傳本。
《石林春秋傳》二十卷,宋葉夢得撰。
末有開禧乙醜孫筠及真德秀跋,蓋世谳、考、傳三書合刻之跋也。
此參合三傳本。
《春秋後傳》十二卷,
”歐陽公欲取九經之疏,删去谶緯之文。
而昔人頌孔子之聖,則稱鈎河摘洛。
朱彜尊曰:“今則樊英傳注所載,隋、唐經籍志所錄,《太平禦覽》所采,學士大夫能舉其名者寡矣。
”華亭布衣殷元正《集緯》十二卷,博采遠征,依文屬義,網羅散失,勒為一編。
其鄉人陸明睿增訂之。
總論一卷,河圖一卷,易緯一卷,尚書緯一卷,詩緯一卷,禮緯一卷,樂緯一卷,孝經緯一卷,谶一卷,尚書中候一卷,遁甲開山圖一卷。
庶幾有合聖訓宜廣神教宜約之旨。
惜其書未镂闆,稿本今藏姚春木家。
《朱彜尊經義考》三百卷,首列官書諸目次,以諸經分類,而附以毖緯拟經師承刊石書壁镂闆著錄通說八門。
注或存或阙,或佚未見。
次載原序跋諸家論斷。
彜尊所考證,亦附著焉。
翁覃溪學士在山東學政署中刻《通志堂經解目錄》,跋其後雲,此目義門先生手勘者。
沈椒園先生嘗锓闆。
東海門客固多舛謬,而義門所勘,特随手校閱,亦有所未盡。
庚戌十月,取原書審核付梓。
《子夏易傳》十一卷,或雲唐張弧撰。
《易數鈎隐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宋劉牧撰。
以九為河圖,以十為洛書。
長洲何焯曰:“此《道藏》本也。
”《橫渠易說》三卷,宋張載撰。
《易學》一卷,宋王撰。
《亦是圖學》,《紫岩易傳》十卷,宋張浚撰。
其第十卷是讀易雜記。
何焯曰:“明書帕闆。
”恐不足憑。
《漢上易傳》十一卷,附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宋朱震撰。
震荊門軍人,紹興四年書成。
其書以程子易傳為宗,兼采漢魏以下諸家。
謂王弼注雜入莊老為非,故于象數特詳。
何焯曰:“卦圖及叢說,西亭王孫鈔本,尚未盡善。
其十一卷影宋本可據。
《易璇玑》三卷,宋崇仁布衣吳沆撰。
紹興十六年自序。
何焯曰:“汲古閣後得舊本。
尚有序文,寫樣付東海後人,竟未曾刻。
其全書亦尚有訛處,不曾修闆。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熙甯間蜀人房審權集。
鄭康成以下至王介甫易說,凡百家。
擇取專明人事者,編為百卷。
曰《周易義海》。
至紹興三十年,江都李衡彥平删之,益以伊川、東坡、漢上易傳,為撮要十卷。
《義海》失傳,而是編存。
何焯曰:“汲古宋本。
”每首葉有印,其文雲,“淳熙七年明州恭奉聖旨敕賜魏王府書籍謹藏于九經堂不許借出”,其印精工絕倫,宛然筠州學記。
《易小傳》六卷,宋左仆射吳興沈該撰。
紹興二十八年表進之。
其書專釋六爻。
每卦後為一論。
何焯曰,原本未詳何自。
《複齋易說》六卷,宋趙彥肅撰。
何焯曰,天一閣抄本。
《古周易》一卷。
宋呂祖謙撰。
此周易篇次考也,最有關系之書。
後有朱子跋。
《童溪易傳》三十卷,宋甯德王宗傳撰。
說卦以下,皆有經無傳。
何焯曰,汲古宋本。
俞石澗收藏。
後阙二卷,非全書。
屢考其始末,寄來京師。
跋中竟未及此。
《周易裨傳》二卷,宋松江林至撰。
至淳熙間人,及朱子之門。
其上卷論揲蓍,其下卷外篇論卦變。
《易圖說》三卷,宋吳仁傑撰。
仁傑淳熙進士,嘗講學朱子之門。
此所著圖,全以揲蓍所用言之。
《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宋婺源胡方子撰。
至元己醜自序。
今所刻淳熙丙午序,乃《朱子啟蒙》原序也。
《周易玩辭》十六卷,宋項安世撰。
字平甫,江陵人,書成于慶元四年,重修于嘉泰二年。
蓋嘗問學于朱子者。
其書不全錄經文,摘取經中之辭說之。
何焯曰:“大江以南,鈔本有五部,俱不全。
後于李中麓家得殘本,其文獨全,遂成完書。
”歸安丁傑曰:“項安世宜在林至前,吳仁傑亦宜在前。
”《東谷易翼傳》二卷,宋處州鄭汝諧撰。
其書止有上下經,全以程傳為本。
何焯曰,汲古閣元本最精。
《三易備遺》十卷,宋東嘉朱元升撰。
自序在鹹淳庚午。
其書第一卷言河圖洛書。
二卷至四卷言連山,五卷至七卷言歸藏,八卷至十卷言周易。
《丙子學易編》一卷,宋李心傳撰。
其書取王弼、張橫渠、郭子和、伊川、紫陽之說,附以己見。
原書十五卷,俞石澗琰節鈔僅十之一耳。
丙子,嘉定九年也。
《易學啟蒙小傳》一卷,宋稅與權撰。
字巽甫,魏鶴山弟子。
《水村易鏡》一卷,宋朱鑒,文公之孫,集語錄為之。
何焯曰,汲古元本。
惜有模糊處。
《大易輯說》十卷,元臨邛王申子巽卿撰。
申子皇慶二年充武昌路南陽書院山長。
《朱氏經義考》列于元人,《通志堂原目》作宋王申子,非。
何焯曰:“吳志伊有宋本,屢寄劄東海,托其借校,竟未借來,僅從鈔本付刊。
”《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宋天台董楷正叔依程傳朱義為之。
割裂本義,以附程傳,自此書始。
楷文天祥榜進士,自序在鹹淳丙寅。
前有綱領一卷,圖說一卷,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
《筮宗》一卷,宋汴水趙汝某撰。
《學易記》九卷,元李簡撰。
仿李鼎祚《集解》、房審權《義海》之例,采子夏易傳以下六十四家之說。
自序在中統元年。
前有圖、綱領一卷。
何焯曰:“從李中麓家藏鈔本發刊。
後健庵得一元刻,書賈僞作劉著者,并假造劉序文。
健翁雲,‘近得劉《學易記》,昔未曾刻,餘狂喜叫絕,急索觀之。
及開卷,即李簡之書也。
餘雲即宜校正,去僞序并傳,皆未從也。
”《讀易私言》一卷,元許衡撰。
《大易集說》十卷,按經義考作四十卷,今以通志堂此刻版心計之,則是十三卷。
元俞琰号石澗,宋末遺老。
其書成于元至大間。
《敏求記》備載其序定篇次之說。
何焯曰,此遵王元本。
惜屬伊人所校,版心大謬。
《周易本義》附錄纂注十五卷,元新安雙湖胡一桂取朱子文集語錄之及于易者,附于本義下,謂之附錄。
取諸儒易說之發明本義者,謂之纂注。
《周易啟蒙翼傳》三篇,外篇一篇,元胡一桂撰。
其中篇著古本及諸家本,又及曆代授受傳注。
叙錄雖雲略舉所知,然頗足資考據。
下篇著《左傳》及後人占筮,外篇則焦京以下太元諸書至皇極經世也。
何焯曰,汲古元本。
《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元新安胡炳文雲峰。
自序在延丙辰。
何焯曰,汲古元本。
《易纂言》十三卷,元吳澄撰。
書成于至治二年秋。
《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元南昌熊良輔季重撰。
自序在至治二年五月。
《周易會通》十四卷,元鄱陽董真卿季貞。
自序在天曆元年。
前有例目,姓氏因革一卷,圖二卷。
其姓氏因革,頗足以資考據。
此書版心雲《周易會通》,而其每卷題雲《周易經傳》。
集程朱解,附錄纂注。
後學鄱陽董真卿編集,并無“會通”二字之名,蓋宋朝刊書已有此失矣。
《易圖通變》五卷,元臨川道士雷思齊撰。
《易象圖說》六卷,元清江張理仲純撰。
自序在至正二十四年。
何焯曰:“道藏本。
”《大易象數鈎深圖》三卷,元張理撰。
何焯曰:“道藏本。
”《周易參義》十二卷,元新喻梁寅孟敬撰。
自序在後至元六年。
合訂删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成德編。
何焯曰:“集義、粹言,本系兩書,兩人所著,今合編之,頗屬杜撰。
”方綱按:“宋陳友文《大易集義》,摭周、邵、朱子及上蔡、和靖、南軒、藍田、五峰、屏山、漢上、東萊十一家之說。
曾童《大易粹言》,摭二程、張子及龜山、定夫、兼山、白雲父子七家之說。
此書彙輯成八十卷,凡采十八家之說。
而義門以為杜撰,亦過泥矣。
”又按《大易粹言》今考定是宋方聞一撰,《宋史·藝文志》作曾童,誤也。
”《書古文訓》十六卷,宋永嘉薛季宣士龍撰。
純以古字寫之。
何焯曰:“焦氏家藏宋本,今歸東海。
”《尚書全解》四十卷,宋三山拙齋林之奇少穎撰。
元阙第三十四卷多方篇,今于《永樂大典》中得之,鈔補乃成完書。
何焯曰:“此書朱子所稱。
”《禹貢論》四卷,宋新安程大昌泰之,淳熙四年六月自序上進。
何焯曰:“從天一閣鈔本,惜乎無圖。
應訪有圖者補之。
”方綱按:今于《永樂大典》鈔補增修。
《東萊書說》三十五卷,宋東萊呂成公輯《書說》,自秦誓溯洛诰,未畢而卒。
門人清江時瀾以平昔所聞纂成之。
何焯曰:“影鈔宋本。
”《尚書說》七卷,宋新昌黃度文叔撰。
何焯曰:“明書帕本。
”《書疑》九卷,宋金華王柏魯齋撰。
多更易經文,蓋并今文而疑之矣。
《書集傳或問》二卷,宋陳大猷既集書傳,複自為或問,同時東陽、都昌有兩陳大猷。
都昌陳大猷号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為黃州判官,即陳浩之父也。
東陽陳大猷紹興二年進士,官六部架閣,今《集傳》不可見,而《或問》猶存。
張雲章以集解或問是東陽之書,朱氏經義考則謂べ竹堂書目萬卷堂目皆載《尚書集傳》十四冊,未知是誰之書。
而鄱陽董氏書纂注,列引用姓氏,于陳氏《書集傳注》雲東齋,則未可定為東陽而非都昌也。
陳氏蔡傳旁通,亦引東齋集傳。
何焯曰:“汲古元本。
”《禹貢集解》二卷,宋義烏杏溪傅寅撰。
此書凡阙四十餘版。
何焯曰:“宋本。
”《初學尚書詳解》十三卷,宋廬陵胡士行。
何焯曰,從天一閣鈔本。
《通志堂原目》無“初學”二字,杭世駿《道古堂文集》有跋,謂“初學”二字不當删。
《尚書表注》二卷,元蘭溪金履祥撰。
王柏弟子也。
書之上下四旁皆有識語。
何焯曰:“金仁山表注名重而書僅中等,且元刻有殘阙處補全者,未可盡信,是顧湄伊人妄為補全耳。
”《尚書纂傳》四十六卷,元梅浦王天與立大撰。
何焯曰,季氏元刻最精。
《書蔡氏傳輯錄纂注》六卷,元鄱陽董鼎季亨撰。
真卿之父。
《今文尚書纂言》四卷,元吳澄。
其卷前序目,即《草廬之古今文考》也。
《書蔡氏傳旁通》六卷,元彭蠡陳師凱。
不錄經文,但摘蔡傳語,猶如蔡傳之疏耳,然頗足資考據。
何焯曰,汲古元版。
《尚書句解》十三卷,元廬陵朱祖義子由撰。
何焯曰:“六經皆有句解,不過節略舊注,非另出手眼者。
”《書集傳纂疏》六卷,元新安陳栎定宇撰。
何焯曰,汲古元版。
《尚書通考》十卷,元昭武黃鎮成存齋撰。
何焯曰,汲古元刻。
惜有阙葉,應為标出。
《讀書管見》二卷,元吉水王充耘耕野摘取經語說之。
《定正洪範集說》一卷。
元諸暨胡一中允大撰。
于九疇皆分大禹之經箕子之傳,以斂時五福至明用僭忒為九五福六極之傳,以王省惟歲至則以風雨為三八政四五紀之傳。
何焯曰:“汲古元刻。
李中麓藏本,中阙一葉,從黃梨洲處補全。
”《毛詩指說》一卷,唐成伯瑜撰。
凡四篇。
其傳受一篇,足資考核。
唐世說、濤正義而外,傳者惟此書耳。
其中尚有阙字。
瑜《新唐志》作。
何焯曰,李中麓鈔本。
《毛詩本義》十五卷,附補鄭氏詩譜一卷,宋歐陽修撰。
前十二卷摭篇為論,為本義,多規毛鄭之說。
其偶從毛鄭者,則于第十三卷取舍義一條中著之。
蓋後三卷是總論也。
此書召南篇内阙失二十餘行。
又此詩譜一卷,當雲補鄭氏詩譜。
版心雲詩本義譜,專系之本義者,非也。
目雲鄭氏詩譜,又專以歸鄭者,亦非也。
何焯雲,遵王宋本。
伊人校勘未當,深為可惜。
《毛詩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黃熏撰。
此書閩縣李迂仲、龍溪黃實夫二家。
卷前各有詳說總論。
其卷内黃氏,又引李迂仲說,蓋黃在李後。
或是本相續而作,互為補苴,并為一書,故無合編姓氏也。
《毛詩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多用王氏字說。
《詩說》一卷,宋張耒撰,僅十二條,從《宛邱集鈔》出。
《詩疑》二卷,宋金華王柏撰。
一名《詩辨說》,竟欲删去野有死等三十一篇,而退何彼矣、甘棠于王風。
《文公詩傳遺說》六卷,宋朱鑒,文公孫,集語類為之,自跋在端平二年。
《詩補傳》三十卷,題曰逸齋,不著姓名。
《朱氏經義考》據《宋·藝文志》作金華範處義,紹興中進士也。
第三十卷廣诂,足備查檢。
南宋之初,最攻序者鄭樵,最尊序者範處義也。
《詩集傳名物鈔》八卷,元東陽許謙撰。
《敏求記》雲:“朱子之學,一傳為何基、王柏,再傳為金履祥、許謙,白雲一代大儒,其于詩專宗朱子,泛掃毛鄭之說。
”然此書頗有資考據處。
何焯曰,汲古舊鈔本。
《詩經疑問》七卷,元盱黎朱倬孟章撰。
此書内間有有問而無答者,雲以俟後人深思也,後附南昌趙德疑問附編。
何焯曰,汲古元版。
《毛詩解頤》四卷,明朱善撰,字一齋,豐城人,明洪武初文淵閣大學士。
何焯曰,葉九來藏本。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宋孫複撰,明複嘉枯二年卒,年六十六。
作此書時,蓋在天聖間。
唐以前說春秋者多本三傳,至陸淳始别出新義。
此書本淳意,多與先儒異,此參合三傳本也。
《春秋皇綱論》五卷,宋太原王,至和間官太常博士,據三傳注疏及啖趙之說,其缺者以己意釋之。
凡二十三篇。
《春秋傳》十五卷,宋劉敞撰。
卷前有春秋傳名氏,自周至宋。
凡八十七家,二劉亦在内。
《春秋權衡》十七卷,宋劉敞撰。
何焯曰:“孫北海藏宋本,惜未遵行款。
”《春秋意林》二卷,宋劉敞撰。
《春秋名号歸一圖》二卷,蜀馮繼元。
此書《通志堂原目》作宋馮繼先。
閻百詩與戴唐器書雲:“繼先先當作元,僞蜀人,宜居宋孫複之首,乃置劉敞之後,何也?”何焯曰,海虞某氏家藏宋本。
《春秋臣傳》三十卷,宋眉山王當撰,元間人。
《春秋本例》二十卷,宋涪陵崔子方彥直,嘗與蘇黃諸君子遊。
此書凡十六門,大約以日月時為例。
何焯曰,汲古舊鈔本。
《春秋經筌》十六卷,宋左綿趙鵬飛,經義考列之南宋末。
何焯曰:“全書從天一閣鈔來。
汲古得李中麓殘本三冊,以校勘。
”有整句脫落者,其新鈔皆未惬意。
此參合三傳本。
《石林春秋傳》二十卷,宋葉夢得撰。
末有開禧乙醜孫筠及真德秀跋,蓋世谳、考、傳三書合刻之跋也。
此參合三傳本。
《春秋後傳》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