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宋陳傳良從勤得堂刊本鈔寫者也。
此書大指詳樓攻愧序。
止齋尚有《左氏章指》一書,應訪求之。
此專用左傳本也。
《春秋集傳》三十卷,宋呂祖謙撰。
納蘭容若序,疑是呂居仁作,雲須得善本有陳邕序者,方可證定之。
然其卷内則題曰呂祖謙伯恭,而《朱氏經義考》則呂本中、呂祖謙二先生名下皆載《春秋集解》三十卷,蓋即一書而前後誤複耳。
今入《四庫全書》作呂本中。
此專用《左傳》本。
《春秋左氏傳說》二十卷,宋呂祖謙撰。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五卷,宋章沖撰。
淳熙十四年守台州,作目錄。
後附錄災異及事物等,亦有資于查考。
何焯曰,汲古鈔本。
原為姚舜咨所藏。
《春秋提綱》十卷,宋陳則通撰。
《國史經籍志》作元人,《經義考》亦列于元人内。
其書分侵伐朝聘盟會雜例四門。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三卷,宋李琪,嘉定辛未七月自序。
《春秋通說》十三卷,宋溫州布衣黃仲炎若晦撰,紹定三年五月自序。
何焯曰:“東海先有鈔本,從黃俞邰處來,仍僞書也。
後汲古得李中麓所藏影鈔宋本,用以付刊。
”參合三傳本。
《春秋集注》十一卷,綱領一卷,宋朝奉郎直秘閣清江張洽元德撰,端平元年九月狀進。
元德朱子門人也,谥文憲。
何焯曰,汲古宋版。
參合三傳本。
《春秋或問》二十卷,宋溫陵呂大圭圭叔,人稱樸鄉先生,受業于陳北溪之門人。
《春秋五論》一卷,宋呂大圭。
《春秋集傳詳說》三十卷,綱領一卷,宋家铉翁則堂。
先生入元北遷,不屈放還,此其北遷時作。
何焯曰,從天一閣鈔本。
專用《左傳》本。
《春秋經傳類對賦》一卷,宋徐晉卿撰。
何焯曰:“汲古李中麓鈔本。
”杭世駿曰:“此書當入類家,不當列之經解。
”方綱按:“《類對賦》北宋皇中作,蓋亦以其近于類家,故附置宋末耳,然究不宜入經解也。
”《春秋諸國統紀》六卷,元齊履謙撰,延四年六月自序。
凡二十二篇,前有目錄一卷,言所以叙諸國統紀之義。
何焯曰:“汲古元本,顔書最精。
”《春秋本義》三十卷,元四明程端學時叔所采三傳以下之說,凡一百七十六家,自序在泰定四年四月。
何焯曰:“元刻最精,有句讀圈點抹。
因中有阙葉,不敢擅增句讀圈點,鄙見有無皆照元本。
而東海必欲一例,并未刻句讀點抹。
惜哉。
”方綱按:“此書前有問答通論、綱領及點抹例一卷,中有所謂紅黃青黑,側截點抹之别,今尚刻于卷前面,而其卷内乃不刻之,無怪義門之緻惜矣。
”參合三傳本。
參合三傳之書,以此書為最詳,足資查考。
《春秋或問》十卷,元程端學撰。
《春秋集傳》十五卷,元趙方撰。
專用《左傳》本。
《春秋屬辭》十五卷,元趙方撰,凡八篇,自序為筆削之大凡,蓋制作之原也。
《春秋師說》三卷,元趙方至正戊子述其師黃楚望之說,為十一篇,又附錄二卷。
《春秋左氏傳補注》十卷,元趙方撰。
何焯曰:“東山春秋諸書名重。
”《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元廬陵李廉撰。
至正九年七月自序。
所編諸傳,據左、公、谷及胡、陳、張,而以胡氏為主。
然所引張洽語,仍即今所見張氏集注,而非張氏之傳,則知張洽集傳其書之佚久矣。
參合三傳本。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元新安俞臯撰。
其書備載三傳及胡氏傳。
參合三傳本。
《讀春秋編》十二卷,元陳深清全撰。
入元不仕,當入宋人,列家铉翁之後。
何焯曰,元人鈔本。
參合三傳本。
《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古田張以甯志道撰。
考一卷,辨疑一卷。
《三禮圖集注》二十卷,宋洛陽聶崇義。
自周顯德三年奉命參定郊廟器玉,因采鄭康成、阮谌等六家圖刊定,至宋建隆二年奏之。
窦俨為之序,今通志此刻序無姓名者,即窦序也,而無崇義自序。
《朱氏經義考》尚節錄聶序,蓋舊本有之也。
何焯曰:“汲古宋本,序文稍有訛處,已經改正。
”書中訛錯亦多,蓋通志堂刻本不依原書款式也。
《周禮訂義》八十卷,宋樂清王與之次點東岩撰。
東岩嘗撰《周官補遺》,摘取五官之屬以補冬官。
其說始自臨川俞壽翁廷椿《複古編》,而東岩與清源邱葵繼之。
然東岩所著《訂義》,則以諸屬仍列五官而為之說也。
此書采舊說五十一家,宋儒之說,又四十五家,蓋言義理者略備于此。
何焯曰,李中麓宋本。
《[C160]齋考工記解》二卷,宋林希逸撰。
每段有圖。
雖未極詳博,而文頗明顯。
何焯曰,汲古宋本。
中有阙葉,應訪求補全。
《儀禮圖》十七卷,宋楊複信齋,朱子門人,嘗為朱子續編《儀禮經傳通解》。
此圖凡二百有五。
又旁通圖一卷,分宮廟弁冕牲鼎禮器諸類,為圖二十有五。
陳曰:“吳槎客嘗以鮑以文所贈元刻校通志堂刊本,則通志刻本之圖甚謬也。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宋直秘閣昆山衛正叔栎齋。
采集漢至宋說禮之言,凡一百四十四家,寶慶二年表進。
何焯曰:“名重而書平平。
”又曰:“《集說》從兩鈔本付刻,皆未盡善。
伊人分校成部,大有乖誤。
後數年,有項氏宋本為骨董家所得,中阙十餘卷,其版最精,且多魏鶴山序一首。
屢勸東海借校并補刻魏序,未從也。
其書今在金陵,應物色得之,真至寶也。
伊人擅亂補遺,卷數另疏别紙。
”毛《汲古閣書目》雲:“《禮記集說》四十二本,綿紙舊鈔,世無其書,止有此影鈔宋本一部。
今昆山所刻,借此去寫樣,而新刻後半部為顧伊人紊亂次第,幸存此本為正。
”衛正叔自跋雲:“紹定辛卯,某備員江東,漕管大資政趙公善湘見予《集說》,欣然捐赀锓木。
次年秋,予秩滿而歸。
迨嘉熙己亥,越九年矣。
裡居需次,搜訪新聞,遇有可采,随筆補入,增十之三,來嚴濑别刊此本。
庚子六月跋也。
”所以有卷第幾之後添入幾條者,乃趙公刻後所增也。
昆山刻書時,下半部乃顧伊人所校對,将後添者移人前去,失之矣。
賴此本猶存衛公之舊。
方綱按:“衛氏此書刻于嘉熙四年庚子。
”慈溪《黃氏日鈔》雲:“吳郡衛氏《集禮記解》,自康成而下,得一百四十六家。
惟方氏馬氏陸氏有全書,其餘僅解篇章。
凡講義論說嘗及之者,皆取之。
其書浩瀚,惟嚴陵郡有官本。
”所謂嚴陵郡官本者,即此跋所雲庚子六月刊于嚴濑者是已。
何焯曰:“衛正叔《禮記集說》,内補遺在卷數後者,七十三卷玉藻,七十六卷玉藻,七十七卷玉藻,九十三卷樂記,九十四卷樂記,九十六卷樂記,九十七卷樂記,九十九卷樂記。
《禮經會元》四卷,宋錢唐葉時。
官龍圖閣學士,谥文康,與朱子友善,稱竹茔先生。
其書凡百篇。
《太平經國之書》十一卷,宋永嘉鄭伯謙撰。
其目二十。
《夏小正戴氏傳》四卷,宋山陰傅崧卿撰。
世所傳夏小正與大戴傳文合,傅氏始為厘定。
以正文居前,以傳列于後。
何焯曰,汲古宋人鈔本。
《儀禮集說》十七卷,元福州敖繼公君善,家于吳興,趙孟ぽ之師也。
何焯曰:“每卷後有一紙最善,惜尚阙幾卷,失記其詳,應訪求補足。
”方綱按:“此謂其每卷後正誤也。
所無者第一卷士冠,第十一卷喪服,第十五卷特牲饋食,此三卷之末,無此正誤耳,此須覓元朝刻本考之矣。
”《儀禮逸經傳》一卷,元吳澄撰。
經八篇,傳十篇。
朱竹謂應列于學官。
《經禮補逸》九卷,元新安汪克寬環谷,鈔合三禮三傳諸經之文,以五禮統之,與草廬之書不侔矣。
《禮記陳氏集說補正》三十八卷,成德撰。
何焯曰:“不足據。
”方苞曰:“張樸村以為陸翼王所述。
”按望溪志樸村之墓雲,君始以校勘宋元經解客徐司寇家。
《孝經注解》一卷,唐玄宗、宋司馬光、範祖禹撰。
此合明皇注、司馬氏指解、範氏說為一書。
丁傑雲:“明皇所注者今文,司馬氏範氏所解說者古文,如何合為一書?”何焯曰,李中麓本。
《孝經大義》一卷,元鄱陽董鼎撰。
《孝經定本》一卷,元吳澄撰,即孝經章句。
《孝經句解》一卷,元朱申撰。
《南軒論語解》十卷,宋張┉撰,乾道九年五月自序。
何焯曰:“東海從天一閣鈔來,未可盡信。
”《論語集說》十卷,宋永嘉蔡節,淳五年表進《南軒孟子說》七卷,宋張┉,乾道九年十月自序。
何焯曰:“東海從天一閣鈔來,即以付刊。
後得最精宋本,餘勸其校正修版,未從也。
”《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覺軒,九峰先生沈之子,此書後序在淳六年。
何焯曰:“汲古宋本,最精。
尚有《論語集疏》,應訪求刻之。
”《孟子音義》二卷,宋龍圖閣學士博平孫撰。
采張镒、丁公著、陸善經三家音義,可補陸德明經典釋文之阙,非孟子正義之影附者比。
閻若璩曰:“谥宣公,真宗朝名儒,乃置南宋蔡模之後,何也?”《四書纂疏》二十六卷,宋格庵趙順孫撰。
其書一以朱注為歸。
何焯曰,汲古宋本。
《四書集編》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
何焯曰:“李中麓鈔本,惜未盡善。
”《四書通》三十四卷,元胡炳文撰。
《四書通證》六卷,元新安張存中撰。
何焯曰,汲古元本。
《四書纂箋》二十六卷,元詹道傳撰。
用王魯齋所定句讀。
何焯曰,李中麓元本。
《四書通旨》六卷,元鄱陽朱公遷克升撰。
編類之目,凡九十有八。
《四書辨疑》十五卷,元人失名。
吳中範檢讨必英家藏元本也。
《朱氏經義考》雲:“範本是元時舊刻,不著撰人名氏,是偃師陳氏天祥所撰。
”《學庸集說啟蒙》二卷,元餘姚景星讷庵撰。
《經典釋文》三十卷,唐陸德明撰。
釋易、書、詩、三禮、三傳、孝經、論語、爾雅、老莊,前有序錄一卷。
序言癸卯者,貞觀十七年也。
何焯曰:“從遵王鈔本付刊,伊人所校,滿紙皆訛謬。
武林顧氏豹文有宋本,屢勸東海借校,未從也。
”《七經小傳》三卷,宋劉敞撰。
前世經學,多守注疏,至原甫始以己意說經。
雜釋詩、書、春秋、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異于諸儒之說。
王荊公修經義,蓋本于此。
《六經奧論》六卷,宋鄭樵撰。
黎溫序雲是鄭樵,唐荊川《稗編》從之,《朱氏經義考》列入無名氏,雲其書議論與《通志略》不合,且漁仲上書自叙所撰經說,無此書名。
《六經正誤》六卷,宋毛居正撰。
訂易書詩禮記周禮春秋三傳字體之誤。
居正衢州人,毛晃之子。
何焯曰,焦氏宋本。
《經說》七卷,宋南昌熊朋來撰。
易詩書春秋儀禮周禮大小戴記及雜說也。
何焯曰,其人博雅。
《十一經問對》五卷,元何異孫撰。
設為疑問,如策對也。
書詩春秋三禮論語孝經學庸孟子,無周易。
《敏求記》雲:“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河南始分為二書,而此已與禮記列為三經矣。
”何焯曰:“汲古元刻,付刊惜缺序文。
後汲古複得一本,序文特全,寫刻樣付京,竟未曾刻。
”陳曰:“此所謂後一本者,亦元刊,今為鮑以文所收,以校昆山刻本,補其阙矣。
”《五經蠡測》六卷,明福甯蔣悌生仁叔撰。
自序在洪武三年。
阙禮記,實四經耳。
春秋一卷亦甚少,凡一百三十八種。
丁傑曰:“大約東海此書之刻,為一時好名之計,非實好古也。
”陸清獻雲:“差強人意,亦為虛譽。
” 《文苑英華》十函,一百冊,宋宋白等奉敕撰。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诏李、扈蒙、徐铉、宋白、賈黃中、呂蒙正、李至、李穆、楊徽之、李範、楊砺、吳淑、呂文仲、胡汀、戴贻慶、杜鎬、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類分之,為《文苑英華》。
續命蘇易簡、王、範果、宋與宋白等共成之。
雍熙三年,上書一千卷。
凡賦百五十卷,詩百八十卷,歌行二十卷,雜文二十九卷,中書制诰四十卷,翰林制诰五十四卷,策問四卷,策二十六卷,制五十卷,表七十四卷,箋一卷,狀十七卷,檄二卷,露布二卷,彈文移文各一卷,啟十六卷,書二十七卷,疏五卷,序四十卷,論二十二卷,議十一卷,頌八卷,贊五卷,銘六卷,箴一卷,傳五卷,記三十八卷,冊五卷,谥議二卷,诔二卷,碑九十一卷,志三十五卷,墓表一卷,行狀七卷,祭文二十三卷。
考宋纂三大書,《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二書閩蜀有刻,惟《英華》不行于世。
孝宗朝周必大建請秘閣本禦前校正,遂為定本。
有纂修《文苑英華》事始,必大所編并識。
至明隆慶元年,巡按福建禦史胡維新檄福州知府胡帛、泉州府萬慶校梓。
維新自序、又塗澤民序。
維新餘姚人,嘉靖己未進士,後官參政。
澤民漢州人,嘉靖甲辰進士,時為巡撫福建都禦史。
《太平禦覽》一千卷,宋太平興國二年李等奉敕撰。
凡五十五門,采書一千六百九十種。
《文苑英華》一千卷,七年李等奉敕編。
托始梁末而下迄于唐。
《冊府元龜》一千卷,宋景德二年王欽若等奉敕撰。
凡三十一部,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
是三書者,極瑰偉之觀矣。
若明之《永樂大典》二萬餘卷,則尤繁富。
依韻排類,終傷雅道。
然宋元以後之書,賴此而存。
至于我朝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則荟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美盡善。
發凡起例,綱舉目張,猗欤盛哉。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一百十卷,宋钜鹿魏齊賢、甬陽葉芬同編。
所錄皆宋代之文,凡五百二十家。
餘所藏鈔本,前有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南徐許開仲啟序。
卷端钤印二。
重光、子宣,殆笪江上先生所珍錄與。
《文翰類選大成》一百六十三卷,分五十六類,自周秦以迄元明人詩文畢載。
明淮府康王祁铨所輯,長史李伯、馮原同編,刻于成化年。
前有自序一篇,稱西江頤仙。
采掇雖詳,疏舛太甚,宜乎為《四庫全書》所弗及收。
《明文授讀》六十二卷,黃宗羲編。
宗羲始而輯有明一代文為文案,繼得昆山傳是樓藏書,益三百餘家為《明文海》,頗稱浩繁。
其子百家請宗羲擇尤雅者為授讀本。
序則仍文海之舊,門人甯波張錫琨移弁斯集
此書大指詳樓攻愧序。
止齋尚有《左氏章指》一書,應訪求之。
此專用左傳本也。
《春秋集傳》三十卷,宋呂祖謙撰。
納蘭容若序,疑是呂居仁作,雲須得善本有陳邕序者,方可證定之。
然其卷内則題曰呂祖謙伯恭,而《朱氏經義考》則呂本中、呂祖謙二先生名下皆載《春秋集解》三十卷,蓋即一書而前後誤複耳。
今入《四庫全書》作呂本中。
此專用《左傳》本。
《春秋左氏傳說》二十卷,宋呂祖謙撰。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五卷,宋章沖撰。
淳熙十四年守台州,作目錄。
後附錄災異及事物等,亦有資于查考。
何焯曰,汲古鈔本。
原為姚舜咨所藏。
《春秋提綱》十卷,宋陳則通撰。
《國史經籍志》作元人,《經義考》亦列于元人内。
其書分侵伐朝聘盟會雜例四門。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三卷,宋李琪,嘉定辛未七月自序。
《春秋通說》十三卷,宋溫州布衣黃仲炎若晦撰,紹定三年五月自序。
何焯曰:“東海先有鈔本,從黃俞邰處來,仍僞書也。
後汲古得李中麓所藏影鈔宋本,用以付刊。
”參合三傳本。
《春秋集注》十一卷,綱領一卷,宋朝奉郎直秘閣清江張洽元德撰,端平元年九月狀進。
元德朱子門人也,谥文憲。
何焯曰,汲古宋版。
參合三傳本。
《春秋或問》二十卷,宋溫陵呂大圭圭叔,人稱樸鄉先生,受業于陳北溪之門人。
《春秋五論》一卷,宋呂大圭。
《春秋集傳詳說》三十卷,綱領一卷,宋家铉翁則堂。
先生入元北遷,不屈放還,此其北遷時作。
何焯曰,從天一閣鈔本。
專用《左傳》本。
《春秋經傳類對賦》一卷,宋徐晉卿撰。
何焯曰:“汲古李中麓鈔本。
”杭世駿曰:“此書當入類家,不當列之經解。
”方綱按:“《類對賦》北宋皇中作,蓋亦以其近于類家,故附置宋末耳,然究不宜入經解也。
”《春秋諸國統紀》六卷,元齊履謙撰,延四年六月自序。
凡二十二篇,前有目錄一卷,言所以叙諸國統紀之義。
何焯曰:“汲古元本,顔書最精。
”《春秋本義》三十卷,元四明程端學時叔所采三傳以下之說,凡一百七十六家,自序在泰定四年四月。
何焯曰:“元刻最精,有句讀圈點抹。
因中有阙葉,不敢擅增句讀圈點,鄙見有無皆照元本。
而東海必欲一例,并未刻句讀點抹。
惜哉。
”方綱按:“此書前有問答通論、綱領及點抹例一卷,中有所謂紅黃青黑,側截點抹之别,今尚刻于卷前面,而其卷内乃不刻之,無怪義門之緻惜矣。
”參合三傳本。
參合三傳之書,以此書為最詳,足資查考。
《春秋或問》十卷,元程端學撰。
《春秋集傳》十五卷,元趙方撰。
專用《左傳》本。
《春秋屬辭》十五卷,元趙方撰,凡八篇,自序為筆削之大凡,蓋制作之原也。
《春秋師說》三卷,元趙方至正戊子述其師黃楚望之說,為十一篇,又附錄二卷。
《春秋左氏傳補注》十卷,元趙方撰。
何焯曰:“東山春秋諸書名重。
”《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元廬陵李廉撰。
至正九年七月自序。
所編諸傳,據左、公、谷及胡、陳、張,而以胡氏為主。
然所引張洽語,仍即今所見張氏集注,而非張氏之傳,則知張洽集傳其書之佚久矣。
參合三傳本。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元新安俞臯撰。
其書備載三傳及胡氏傳。
參合三傳本。
《讀春秋編》十二卷,元陳深清全撰。
入元不仕,當入宋人,列家铉翁之後。
何焯曰,元人鈔本。
參合三傳本。
《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古田張以甯志道撰。
考一卷,辨疑一卷。
《三禮圖集注》二十卷,宋洛陽聶崇義。
自周顯德三年奉命參定郊廟器玉,因采鄭康成、阮谌等六家圖刊定,至宋建隆二年奏之。
窦俨為之序,今通志此刻序無姓名者,即窦序也,而無崇義自序。
《朱氏經義考》尚節錄聶序,蓋舊本有之也。
何焯曰:“汲古宋本,序文稍有訛處,已經改正。
”書中訛錯亦多,蓋通志堂刻本不依原書款式也。
《周禮訂義》八十卷,宋樂清王與之次點東岩撰。
東岩嘗撰《周官補遺》,摘取五官之屬以補冬官。
其說始自臨川俞壽翁廷椿《複古編》,而東岩與清源邱葵繼之。
然東岩所著《訂義》,則以諸屬仍列五官而為之說也。
此書采舊說五十一家,宋儒之說,又四十五家,蓋言義理者略備于此。
何焯曰,李中麓宋本。
《[C160]齋考工記解》二卷,宋林希逸撰。
每段有圖。
雖未極詳博,而文頗明顯。
何焯曰,汲古宋本。
中有阙葉,應訪求補全。
《儀禮圖》十七卷,宋楊複信齋,朱子門人,嘗為朱子續編《儀禮經傳通解》。
此圖凡二百有五。
又旁通圖一卷,分宮廟弁冕牲鼎禮器諸類,為圖二十有五。
陳曰:“吳槎客嘗以鮑以文所贈元刻校通志堂刊本,則通志刻本之圖甚謬也。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宋直秘閣昆山衛正叔栎齋。
采集漢至宋說禮之言,凡一百四十四家,寶慶二年表進。
何焯曰:“名重而書平平。
”又曰:“《集說》從兩鈔本付刻,皆未盡善。
伊人分校成部,大有乖誤。
後數年,有項氏宋本為骨董家所得,中阙十餘卷,其版最精,且多魏鶴山序一首。
屢勸東海借校并補刻魏序,未從也。
其書今在金陵,應物色得之,真至寶也。
伊人擅亂補遺,卷數另疏别紙。
”毛《汲古閣書目》雲:“《禮記集說》四十二本,綿紙舊鈔,世無其書,止有此影鈔宋本一部。
今昆山所刻,借此去寫樣,而新刻後半部為顧伊人紊亂次第,幸存此本為正。
”衛正叔自跋雲:“紹定辛卯,某備員江東,漕管大資政趙公善湘見予《集說》,欣然捐赀锓木。
次年秋,予秩滿而歸。
迨嘉熙己亥,越九年矣。
裡居需次,搜訪新聞,遇有可采,随筆補入,增十之三,來嚴濑别刊此本。
庚子六月跋也。
”所以有卷第幾之後添入幾條者,乃趙公刻後所增也。
昆山刻書時,下半部乃顧伊人所校對,将後添者移人前去,失之矣。
賴此本猶存衛公之舊。
方綱按:“衛氏此書刻于嘉熙四年庚子。
”慈溪《黃氏日鈔》雲:“吳郡衛氏《集禮記解》,自康成而下,得一百四十六家。
惟方氏馬氏陸氏有全書,其餘僅解篇章。
凡講義論說嘗及之者,皆取之。
其書浩瀚,惟嚴陵郡有官本。
”所謂嚴陵郡官本者,即此跋所雲庚子六月刊于嚴濑者是已。
何焯曰:“衛正叔《禮記集說》,内補遺在卷數後者,七十三卷玉藻,七十六卷玉藻,七十七卷玉藻,九十三卷樂記,九十四卷樂記,九十六卷樂記,九十七卷樂記,九十九卷樂記。
《禮經會元》四卷,宋錢唐葉時。
官龍圖閣學士,谥文康,與朱子友善,稱竹茔先生。
其書凡百篇。
《太平經國之書》十一卷,宋永嘉鄭伯謙撰。
其目二十。
《夏小正戴氏傳》四卷,宋山陰傅崧卿撰。
世所傳夏小正與大戴傳文合,傅氏始為厘定。
以正文居前,以傳列于後。
何焯曰,汲古宋人鈔本。
《儀禮集說》十七卷,元福州敖繼公君善,家于吳興,趙孟ぽ之師也。
何焯曰:“每卷後有一紙最善,惜尚阙幾卷,失記其詳,應訪求補足。
”方綱按:“此謂其每卷後正誤也。
所無者第一卷士冠,第十一卷喪服,第十五卷特牲饋食,此三卷之末,無此正誤耳,此須覓元朝刻本考之矣。
”《儀禮逸經傳》一卷,元吳澄撰。
經八篇,傳十篇。
朱竹謂應列于學官。
《經禮補逸》九卷,元新安汪克寬環谷,鈔合三禮三傳諸經之文,以五禮統之,與草廬之書不侔矣。
《禮記陳氏集說補正》三十八卷,成德撰。
何焯曰:“不足據。
”方苞曰:“張樸村以為陸翼王所述。
”按望溪志樸村之墓雲,君始以校勘宋元經解客徐司寇家。
《孝經注解》一卷,唐玄宗、宋司馬光、範祖禹撰。
此合明皇注、司馬氏指解、範氏說為一書。
丁傑雲:“明皇所注者今文,司馬氏範氏所解說者古文,如何合為一書?”何焯曰,李中麓本。
《孝經大義》一卷,元鄱陽董鼎撰。
《孝經定本》一卷,元吳澄撰,即孝經章句。
《孝經句解》一卷,元朱申撰。
《南軒論語解》十卷,宋張┉撰,乾道九年五月自序。
何焯曰:“東海從天一閣鈔來,未可盡信。
”《論語集說》十卷,宋永嘉蔡節,淳五年表進《南軒孟子說》七卷,宋張┉,乾道九年十月自序。
何焯曰:“東海從天一閣鈔來,即以付刊。
後得最精宋本,餘勸其校正修版,未從也。
”《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覺軒,九峰先生沈之子,此書後序在淳六年。
何焯曰:“汲古宋本,最精。
尚有《論語集疏》,應訪求刻之。
”《孟子音義》二卷,宋龍圖閣學士博平孫撰。
采張镒、丁公著、陸善經三家音義,可補陸德明經典釋文之阙,非孟子正義之影附者比。
閻若璩曰:“谥宣公,真宗朝名儒,乃置南宋蔡模之後,何也?”《四書纂疏》二十六卷,宋格庵趙順孫撰。
其書一以朱注為歸。
何焯曰,汲古宋本。
《四書集編》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
何焯曰:“李中麓鈔本,惜未盡善。
”《四書通》三十四卷,元胡炳文撰。
《四書通證》六卷,元新安張存中撰。
何焯曰,汲古元本。
《四書纂箋》二十六卷,元詹道傳撰。
用王魯齋所定句讀。
何焯曰,李中麓元本。
《四書通旨》六卷,元鄱陽朱公遷克升撰。
編類之目,凡九十有八。
《四書辨疑》十五卷,元人失名。
吳中範檢讨必英家藏元本也。
《朱氏經義考》雲:“範本是元時舊刻,不著撰人名氏,是偃師陳氏天祥所撰。
”《學庸集說啟蒙》二卷,元餘姚景星讷庵撰。
《經典釋文》三十卷,唐陸德明撰。
釋易、書、詩、三禮、三傳、孝經、論語、爾雅、老莊,前有序錄一卷。
序言癸卯者,貞觀十七年也。
何焯曰:“從遵王鈔本付刊,伊人所校,滿紙皆訛謬。
武林顧氏豹文有宋本,屢勸東海借校,未從也。
”《七經小傳》三卷,宋劉敞撰。
前世經學,多守注疏,至原甫始以己意說經。
雜釋詩、書、春秋、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異于諸儒之說。
王荊公修經義,蓋本于此。
《六經奧論》六卷,宋鄭樵撰。
黎溫序雲是鄭樵,唐荊川《稗編》從之,《朱氏經義考》列入無名氏,雲其書議論與《通志略》不合,且漁仲上書自叙所撰經說,無此書名。
《六經正誤》六卷,宋毛居正撰。
訂易書詩禮記周禮春秋三傳字體之誤。
居正衢州人,毛晃之子。
何焯曰,焦氏宋本。
《經說》七卷,宋南昌熊朋來撰。
易詩書春秋儀禮周禮大小戴記及雜說也。
何焯曰,其人博雅。
《十一經問對》五卷,元何異孫撰。
設為疑問,如策對也。
書詩春秋三禮論語孝經學庸孟子,無周易。
《敏求記》雲:“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河南始分為二書,而此已與禮記列為三經矣。
”何焯曰:“汲古元刻,付刊惜缺序文。
後汲古複得一本,序文特全,寫刻樣付京,竟未曾刻。
”陳曰:“此所謂後一本者,亦元刊,今為鮑以文所收,以校昆山刻本,補其阙矣。
”《五經蠡測》六卷,明福甯蔣悌生仁叔撰。
自序在洪武三年。
阙禮記,實四經耳。
春秋一卷亦甚少,凡一百三十八種。
丁傑曰:“大約東海此書之刻,為一時好名之計,非實好古也。
”陸清獻雲:“差強人意,亦為虛譽。
” 《文苑英華》十函,一百冊,宋宋白等奉敕撰。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诏李、扈蒙、徐铉、宋白、賈黃中、呂蒙正、李至、李穆、楊徽之、李範、楊砺、吳淑、呂文仲、胡汀、戴贻慶、杜鎬、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類分之,為《文苑英華》。
續命蘇易簡、王、範果、宋與宋白等共成之。
雍熙三年,上書一千卷。
凡賦百五十卷,詩百八十卷,歌行二十卷,雜文二十九卷,中書制诰四十卷,翰林制诰五十四卷,策問四卷,策二十六卷,制五十卷,表七十四卷,箋一卷,狀十七卷,檄二卷,露布二卷,彈文移文各一卷,啟十六卷,書二十七卷,疏五卷,序四十卷,論二十二卷,議十一卷,頌八卷,贊五卷,銘六卷,箴一卷,傳五卷,記三十八卷,冊五卷,谥議二卷,诔二卷,碑九十一卷,志三十五卷,墓表一卷,行狀七卷,祭文二十三卷。
考宋纂三大書,《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二書閩蜀有刻,惟《英華》不行于世。
孝宗朝周必大建請秘閣本禦前校正,遂為定本。
有纂修《文苑英華》事始,必大所編并識。
至明隆慶元年,巡按福建禦史胡維新檄福州知府胡帛、泉州府萬慶校梓。
維新自序、又塗澤民序。
維新餘姚人,嘉靖己未進士,後官參政。
澤民漢州人,嘉靖甲辰進士,時為巡撫福建都禦史。
《太平禦覽》一千卷,宋太平興國二年李等奉敕撰。
凡五十五門,采書一千六百九十種。
《文苑英華》一千卷,七年李等奉敕編。
托始梁末而下迄于唐。
《冊府元龜》一千卷,宋景德二年王欽若等奉敕撰。
凡三十一部,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
是三書者,極瑰偉之觀矣。
若明之《永樂大典》二萬餘卷,則尤繁富。
依韻排類,終傷雅道。
然宋元以後之書,賴此而存。
至于我朝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則荟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美盡善。
發凡起例,綱舉目張,猗欤盛哉。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一百十卷,宋钜鹿魏齊賢、甬陽葉芬同編。
所錄皆宋代之文,凡五百二十家。
餘所藏鈔本,前有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南徐許開仲啟序。
卷端钤印二。
重光、子宣,殆笪江上先生所珍錄與。
《文翰類選大成》一百六十三卷,分五十六類,自周秦以迄元明人詩文畢載。
明淮府康王祁铨所輯,長史李伯、馮原同編,刻于成化年。
前有自序一篇,稱西江頤仙。
采掇雖詳,疏舛太甚,宜乎為《四庫全書》所弗及收。
《明文授讀》六十二卷,黃宗羲編。
宗羲始而輯有明一代文為文案,繼得昆山傳是樓藏書,益三百餘家為《明文海》,頗稱浩繁。
其子百家請宗羲擇尤雅者為授讀本。
序則仍文海之舊,門人甯波張錫琨移弁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