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者也。

     《八家四六文鈔》,全椒吳選刻。

    八家者,袁枚、邵齊焘、劉星炜、孔廣森、吳錫麒、曾燠、孫星衍、洪亮吉也,八人皆師友。

    骈麗家應奉為圭臬。

     《切問齋文鈔》三十卷,吳江陸耀輯。

    分十二門。

    學術三卷,風俗五卷,教家二卷,服官一卷,選舉三卷,财賦四卷,荒政二卷,保甲一卷,兵制一卷,刑法一卷,時憲一卷,河防六卷。

    其例雲,皆取其質言而有文者。

    一切論史論文以及詩詞字畫,并從舍旃。

    前有馮浩序,刻于乾隆四十一年。

     《今文偶見》四十八卷,歸安徐斐然輯。

    分八門。

    學術三卷,風教六卷,政治六卷,道古五卷,論文六卷,獻征十六卷,酬應三卷,遊覽三卷。

    前有馮浩序,刻于嘉慶四年。

     《南北朝文鈔》二卷,婁東彭兆荪雜取《南北史》、《文苑英華》、《藝文類聚》、《百三名家集》、《四六法海》諸書,擇其文尤工者,斷自永初,迄于大業,得文百篇,徐達源刻之。

     元濟南潘昂霄字景梁,《金石例》十卷。

    鄱陽傅貴全序略雲,一卷至五卷,則述銘志之始,而于貴賤品級茔墓羊虎德政神道家廟賜碑之制度必辨焉。

    六卷至八卷,則述唐韓文括例,而于家世宗族職名妻子死葬日月之筆削特詳焉。

    九卷則先正格言,十卷則史院凡例。

    制度筆削,又可以概見焉。

    明長洲王行字止仲,《墓銘舉例》四卷。

    其自序雲:“凡墓志銘,書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三事焉。

    曰諱,曰字,曰姓氏,曰鄉邑,曰族出,曰行治,曰履曆,曰卒日,曰壽年,曰妻,日子,曰葬日,曰葬地。

    其序如此。

    如韓文集賢校理《石君墓志銘》是也。

    其曰姓氏,曰鄉邑,曰族出,曰諱,曰字,曰行治,曰履曆,曰卒日,曰壽年,曰葬日,曰葬地,曰妻,曰子。

    其序如此。

    如韓文故中散大大河南尹《杜君墓志銘》是也。

    其他雖序次或有先後,要不越此十餘事而已,此正例也。

    其有例所有而不書,例所無而書之者,又其變例,各以其故也。

    今取韓文所載墓志銘,錄其目而舉其例于各題之下。

    神道碑銘亦舉之。

    又于李文公、柳河東拔其尤,次以歐陽永叔、尹師魯、曾子固、王介甫、蘇子瞻、陳無己、黃魯直、陳瑩中、晁無咎、張文潛、朱元晦、呂伯恭。

    用廣韓文之例焉。

    ”國朝餘姚黃宗羲字梨洲,《金石要例》一卷,其自序雲:“碑版之體,至宋末元初而壞。

    逮至今日,作者既張王李趙之流,子孫得之,以答赙奠。

    與紙錢寓馬相為出入,使人知其子姓婚姻而已。

    其壞又甚于元時。

    似世系而非世系,似履曆而非履曆。

    市聲俗軌,相沿不覺其非。

    元潘蒼崖有金石例,大段以昌黎為例,顧未嘗著為例之義與壞例之始,亦有不必例而例之者。

    如上代兄弟宗族姻黨,有書有不書,不過以著名不著名。

    初無定例,乃一一以例言之。

    餘故摘其要領,稍為辨正,所以補蒼崖之缺也。

    乾隆二十年德州盧見曾校刻于揚州,作序于端,名曰《金石三例》。

    ” 大興朱竹君學士請裒集《永樂大典》散篇,勒成定本,俾還舊觀。

    經部易類廿四種,一百九十二卷。

    書類十三種,一百五十二卷。

    詩類五種,五十七卷。

    禮類九種,一百二十卷。

    春秋類十九種,二百一卷。

    孝經類一種,一卷。

    四書類二種,十卷。

    樂類三種,九卷。

    小學類四種,十八卷。

    史部正史類二種,一百五十五卷。

    編年類五種,八百六卷。

    别史類三種,一百一十五卷。

    雜史類十種,十七卷。

    诏令奏議類一種,五卷。

    傳記類十八種,五十卷。

    載記類三種,十三卷。

    地理類十二種,七十四卷。

    職官類五種,三十三卷。

    政書類十二種,一百五十六卷。

    目錄類三種,四十二卷。

    史評類四種,十一卷。

    子部儒家類十八種,五十三卷。

    農家類三種,三十一卷。

    醫家類十九種,六十六卷。

    兵家類四種,七卷。

    法家類五種,二十九卷。

    天文算法類十一種,五十八卷。

    術數類三十三種,一百四十四卷。

    藝術類六種,四十三卷。

    譜錄類三種,四卷。

    雜家類二十九種,一百四十二卷。

    類書類二十種,一百三十五卷。

    小說家類十九種,四十二卷。

    道家類一種,十二卷。

    集部别集類一百六十六種,二千一百九十九卷。

    總集類九種,一百卷。

    詩文評類九種,十五卷。

    詞曲類一種,二卷。

    共成書五百一十四種,五千三百一十三卷。

    荟萃之功,千古不朽矣。

     《浙元三會錄》,明楊守址編。

    會始于成化六年,凡六人。

    再會于成化十五年,凡七人。

    再會于成化二十二年,凡七人。

    守址皆預焉。

     明陸深《科場條貫》一卷,紀洪武至嘉靖間科舉條式。

    張朝瑞貢舉考九卷,始洪武三年,迄萬曆十七年。

    每科載會試考官試題。

    所刻程文之目殿試榜首尾全錄,會試榜惟錄前五人,鄉試榜惟錄各省第一人。

    名姓籍貫之異同,亦附著焉。

    馮夢祯《曆代科舉志》一卷,叙曆代貢舉之制,未免過簡。

    張宏道、張凝道《三元考》十四卷,專紀明代鄉會殿試之元魁鼎甲。

    始洪武三年,迄萬曆四十七年,每科具詳京省主試官。

    張天瑞《南國賢書》二卷,專輯江南省試考官三場題目中式舉人名籍,始洪武三年,迄成化七年。

    續錄六卷,亦天瑞輯,許天叙增補,董天蔭重梓。

    起成化十年,迄崇祯六年。

    餘皆有所采掇。

     陶九成《說郛》,汪鈍翁《說鈴》,二書名皆出《法言》。

    吳中彙刻諸書,亦名《說鈴》,行世甚廣。

    汪書在前而罕見,何蘭士侍禦家藏一帙,紙闆俱佳。

     考叢書古無刻者,宋溫陵曾忄造始集《類說》,自穆天子傳以下,共二百五十種,并錄原文及撰人系曆,是為叢書之祖。

    元陶宗儀刻《說郛》,荟萃幾千餘種,然原文俱經删節,閱者病之。

    宋左圭纂《百川學海》,止百種,不及陶書之富而首尾完善,多古人序跋,較為勝之。

    後明吳永《續百川學海》百二十種,馮可賓《廣百川學海》百三十種,皆從此濫觞也。

     《百川學海》,宋左圭輯。

    自序雲言可聞而不可殚,書可觀而不可盡。

    又雲古今紀載至多,往往好古者類于迂,務奇者鄰于誕。

    詳則贅,簡則略,無他。

    各局于一體也。

    甲集,李國紀《聖門事業圖》,康節《漁樵問對》,《學齋占畢》,蔡邕《獨斷》,《李涪刊誤》,楊彥瞻《九經補韻》,《中華古今注》,《釋常談》。

    乙集,顔師古《隋遺錄》,李肇《翰林志》,《宋朝燕翼贻謀錄》。

    宋敏求《退朝錄》。

    周益公《玉堂雜記》,誠齋《揮塵錄》,《丁晉公談錄》,《王文正公筆錄》,《開天傳信記》。

    丙集,李國紀《厚德錄》。

    《韓忠獻公遺事》,《王文正公遺事》,《濟南師友談記》,朱《可談》,《河東先生龍城錄》,鐘辂《前定錄》,王君玉《國老談苑》,《晁氏客語》,《道出清話》。

    丁集。

    胡太初《晝簾緒論》,呂居仁《官箴》,儲華谷《祛疑說》,劉賓客《因話錄》,《宋景文筆記》,戴氏《鼠璞》,陳錄《善誘文》。

    戊集,《東坡志林》,子俞子《螢雪叢說》,《蘇黃門龍川志略》,《西疇常言》,《栾城遺言》,《李東谷所見》,趙元素《雞肋》,孫君孚《談圃》。

    己集,《王公四六話》,謝仍《四六談麈》,《文房四友除授集》,胡國器《耕祿稿》,疏寮《子略》,疏寮《騷略》,《梅屋獻醜集》。

    庚集,疏寮《選詩句圖》,《石林詩話》,《六一詩話》,《珊瑚鈎詩話》,《劉貢父詩話》,《後山詩話》,《許彥周詩話》,《溫公詩話》,《庚溪詩話》,《竹坡詩話》。

    辛集,《法帖釋文》,《海嶽名言》,《寶章待訪錄》,《元章書史》,《書斷》,姜堯章《續書譜》,《歐公試筆》,孫過庭《書譜》,黃伯思《法帖刊誤》,思陵《翰墨志》。

    曹陶齋《法帖譜系》。

    壬集,《端硯譜》,洪景伯《歙硯譜》,元章《硯史》,陶隐居《刀劍錄》,洪刍《香譜》,陸鴻漸《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蔡君谟《茶錄》,《東溪試茶錄》,窦子野《酒譜》,《本心蔬食譜》,贊甯《筍譜》,陳仁玉《菌譜》,怪山《蟹譜》。

    癸集,蔡君谟《荔枝譜》,韓彥直《橘錄》,《南方草木狀》,戴慶預《竹譜》,劉蒙《菊諧》,史老圃《菊譜》,石湖《菊譜》,《梅譜》,歐公《牡丹記》,《牡丹榮辱志》,《芍藥譜》,陳思《海棠譜》,《師曠禽經》,《名山洞天福地記》。

     《續百川學海》,明吳永輯,十集。

    梁蕭統《二谛義》,吳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宋魏了翁《古今考》,宋馬缟《中華古今注》,漢孔鲋《小爾雅》,唐邱光庭《兼明書》,唐羅隐《兩同書》,宋蕭參《希通錄》,唐李濟翁《資暇錄》,宋戴埴《鼠璞》。

    元吾衍校《晉史乘》,明黃嘉惠等校《楚杌》。

    宋秦仁醇《趙後遺事》,遼王鼎《焚椒錄》,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晉陸《邺中記》,宋周輝《北轅錄》,元劉郁《西使記》,宋程大昌《北邊備對》,宋孟珙《蒙鞑備錄》,宋周羽沖《三楚新錄》,宋陳彭年《江南别錄》,元葉隆禮《遼志》,元宇文懋昭《金志》,宋洪皓《松漠紀聞》,宋張耒《明道雜志》,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唐張固《幽閑鼓吹》,唐劉饣束《隋唐嘉話》,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無名氏《朝野遺記》,唐張《朝野佥載》,唐馮翊《桂苑叢談》,元姚桐壽《樂郊私語》,宋王钅至《國老談苑》,宋孫升《孫公談圃》,宋子俞子《螢雪叢說》,宋晁<辶向>《晁氏客語》,宋王氵晉《道山清話》,唐韋絢《嘉話錄》,宋江休複《鄰幾雜志》,宋陸遊《避暑漫鈔》,宋方嶽《深雪偶談》,宋韓元吉《桐陰舊話》,宋趙滑《養疴漫筆》,宋江萬裡《宣政雜錄》,元鄭元《遂昌雜錄》,宋趙葵《行營雜錄》,宋陳襄《文昌雜錄》,宋蘇舜欽《聞見雜錄》,宋謝枋得《碧湖雜記》,宋蔡縧《鐵圍山叢談》,元吳萊《南海古迹記》,宋方勺《青溪寇軌》,宋朱輔《溪蠻叢笑》,唐段公路《北戶錄》,唐孫《北裡志》,宋範成大《吳船錄》,《骖鸾錄》,《攬辔錄》,宋陸遊《入蜀記》,宋呂祖謙《入越記》,唐陸廣微《吳地記》,宋周必大《吳郡諸山錄》,《廬山錄》,《廬山故錄》,《九華山錄》,宋方鳳《金華遊錄》,宋呂祖謙《卧遊錄》,宋歐陽修《歸田錄》,宋林逋《省心錄》,宋李元綱《厚德錄》,宋李昌齡《樂善錄》,北齊顔之推《還冤記》,唐鄭還古《博異志》,唐薛用弱《集異記》,唐陸勳《集異志》,元費著《歲華紀麗譜》,宋周密《武林舊事》,唐崔令欽《教坊記》,元黃雪蓑《青樓集》,唐陸龜蒙《小名錄》,宋洪遂《侍兒小名錄》,宋汪若海《麟書》,魏缪襲注《尤射》,唐張又新《煎茶水記》,唐釋皎然《詩式》,梁鐘嵘《詩品》,梁庾肩吾《書品》,唐歐陽詢《書法》,元鄭杓《衍極》,唐裴孝源《公私畫史》,宋黃休複《名畫錄》,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唐南卓《羯鼓錄》,無名氏《嘯旨》,漢公孫弘《風後握奇經》。

    唐鄭氏《女孝經》,宋晁氏《墨經》,無名氏《丸經》,宋張拟《棋經》,唐李翺《五木經》,梁虞荔《鼎錄》,元費著《蜀錦譜》。

    共一百二十種。

     《廣百川學海》,馮可賓輯。

    甲集,嶽元聲《聖學範圍圖》,邢雲路《立春考》,魏了翁《正朔考》,王文祿《龍興慈記》,張定《在田錄》,夏元吉《肇基錄》,沈文《初政記》,王《逐鹿記》,王泌《東朝記》,楊儀《壟起雜事》,王達《椒宮舊事》,王《造邦賢勳錄》,王凝齋《掾曹名臣錄》,沈士謙《明良錄略》。

    乙集,薛《從政錄》,史仲彬《緻身錄》,無名氏《殉身錄》,張芹《備遺錄》,黃标《平夏錄》,無名氏《複辟錄》。

    天都山臣《女直考》,葉大亨《夷俗記》,金幼孜《北征錄》,金幼孜《北征後錄》,楊榮《北征記》,徐兢《使高麗錄》,陸深《玉堂漫筆》,陸深《金台紀聞》,楊一清《制府雜錄》,蘇鹗《杜陽雜篇》。

    丙集,徐祯卿《翦勝野聞》,王世貞《觚不觚錄》,陸深《溪山餘話》,陸樹聲《清暑筆談》,楊循吉《吳中故語》,胡應麟《甲乙剩言》,吳萊《三朝野史》,田汝成《熙朝樂事》,《委巷叢談》,鄭瑗《蜩笑偶言》,田藝蘅《玉笑零音》,解缙《春雨雜述》,陸樹聲《病榻寤言》,褚澄《褚氏遺書》。

    丁集,李隐《潇湘錄》,廉宣《清尊錄》,康與之《昨夢錄》,虞集《就日錄》,皇甫枚《驚聽錄》,鄭景璧《劇談錄》,李材《解醒語》,劉玉《已瘧編》,張《耳目記》,魯應龍《括異志》。

    戊集,陳繼儒《群碎錄》,《枕譚》,祝允明《猥譚》,《語怪》,徐祯卿《異林》,方鳳《物異考》,闾丘方遠《位業圖》。

    己集,李夢陽《空同子》,屠隆《冥寥子遊》,袁宏道《廣莊》,黃姬水《貧士傳》,陳繼儒《長者言》,《香案牍》,屠隆娑羅館《清言》,《續清言》,徐太室《歸有園麈譚》。

    李鼎《偶譚》,屠本唆《韋弦佩》,祝肇《金石契》。

    庚集,屠隆《考餘事》,陳繼儒《栖幽事》,利瑪窦《友論》,馬一龍《農說》,慎蒙《山栖志》,彭年《林水錄》,王稚登《吳社編》,《客越志》,《雨航記》,《荊溪疏》,方升《太嶽志》。

    辛集,陸深《蜀都雜鈔》,楊君謙《金山雜志》,陳懋仁《泉南雜志》,吳拭《武夷雜記》,顧岑《海槎馀錄》。

    馬觀《瀛涯勝覽》,楊慎《滇載記》,王世懋《閩部疏》,華鑰《吳中勝紀》,婁元禮《田家五行》,王稚登《明白篇》。

    王集,王稚登《丹青志》,陳繼儒《書畫史》,莫是龍《畫說》,沈灏《畫麈》,釋蓮儒《畫禅竹派》,陸輔之《詞旨》,王世貞《詞評》,《曲藻》,潘之恒《曲豔品》,張玉田《樂府指迷》,田藝蘅《陽關圖譜》,王世懋《藝圃撷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