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吾丘衍《學古篇》,徐宜《古今印史》,陸深《古奇器錄》,高濂《硯譜》。

    癸集,王思任《奕律》,潘之恒《葉子譜》,許次舒《茶疏》,馮可賓《岑茶箋》,袁宏道《觞政》,《瓶史》,張德謙《瓶花譜》,高濂《藝花譜》,《藝蘭譜》,《野簌品》,俞宗本《種樹書》,王世懋《學圃雜疏》,黃省曾《藝菊譜》,《稻品》,《蠶經》,《魚經》,《獸經》,王稚登《虎苑》。

    共一百三十種(以上三書,與石門顧修所見本不同)。

     毛氏汲古閣《津逮秘書》。

    第一集,《子夏詩序》,《子貢詩傳》,《申氏詩說》,《韓氏詩外傳》,《陸氏草木蟲魚疏》,《王氏詩考》,《王氏詩地理考》,《鄭氏爾雅注》。

    第二集,《京氏易傳》,《關氏易傳》,《蘇氏易傳》,《焦氏易林》,《李氏易解》,《陸氏易釋文》,《王氏周易略例》,《衛氏元包經數》,《郭氏周易舉正》,《麻衣道者正易心法》。

    第三集,《通鑒地理通釋》,《通鑒問疑》,《小學绀珠》,《齊民要術》,《急就篇》,《漢制考》。

    第四集,《四十二章經》,《道德指歸論》,《葬經》(葬經翼附),《周髀算經》(數術記遺附),《參同契》,《玄女經》,《胎息經》,《握奇經》,《耒耜經》,《五木經》,《女孝經》,《丸經》,《星經》,《忠經》,《宅經》,《墨經》。

    第五集,《全唐詩話》,《六一詩話》,《滄浪詩話》,《後山詩話》,《彥周詩話》,《紫薇詩話》,《石林詩話》,《中山詩話》,《竹坡詩話》,《文正公詩話》。

    第六集,《法書要錄》,《東觀餘論》,《廣川書跋》,《宣和書譜》,《金石錄》(嗣出),《墨池編》(嗣出)。

    第七集,《圖畫見聞志》,《曆代名畫記》,《古畫品錄》,《續畫品錄》,《宣和畫譜》,《圖繪寶鑒》,《後畫品》,《續畫品》,《畫繼》,《畫史》。

    第八集,《詩品》,《二十四詩品》,《風騷旨格》,《芥隐筆記》,《冷齋夜話》,《西溪叢語》,《益部方物志》,《扪虱新語》,《歲華紀麗》,《玉蕊辨證》,《呈史》,《泉志》。

    第九集,《酉陽雜俎》,《酉陽續雜俎》,《誠齋雜記》,《甘澤謠》,《本事詩》,《五色線》,《卻掃編》,《劇談錄》,《琅記》,《辍耕錄》。

    第十集,《洛陽伽藍記》,《洛陽名園記》,《真靈位業圖》,《東京夢華錄》,《西京雜記》,《佛國記》,《創業起居注》,《老學庵筆記》,《漢雜事秘辛》,《玉堂雜記》,《焚椒錄》,《唐國史補》。

    第十一集,《搜神記》,《後搜神記》,《錄異記》,《稽神錄》,《冥通記》,《異苑》。

    第十二集,《東坡題跋》,《山谷題跋》,《無咎題跋》,《宛丘題跋》,《淮海題跋》,《鶴山題跋》,《放翁題跋》,《姑溪題跋》,《石門題跋》,《西山題跋》。

    第十三集,《六一題跋》,《南豐題跋》,《水心題跋》,《益公題跋》,《後村題跋》,《止齋題跋》,《魏公題跋》,《晦庵題跋》,《容齋題跋》,《海嶽題跋》。

    十四集,《樂府古題要解》,《癸辛雜識前集》,《癸辛雜識後集》,《癸辛雜識續集》,《癸辛雜識别集》,《紹興古器評》,《揮麈前錄》,《揮麈後錄》,《揮麈三錄》,《揮麈餘話》。

    第十五集,《夢溪筆談》,《湘山野錄》,《春渚紀聞》,《齊東野語》,《茅亭客話》,《邵氏聞見錄》,《聞見後錄》,《錦帶書》,《避暑錄話》,《貴耳錄》。

    刻版于崇祯十三年,前有胡震亨序。

    今其版已不完整。

    原印本為書賈居奇,價非四五十金不可得也。

     《曆代小史》一百五種,南豐李┉纂。

    刻于萬曆十一年。

    前有沔陽陳文燭暨┉自序。

    自序雲:“正史出衆人之手,而野史由一人記著之實。

    正史合累朝之事,而野史據一時見聞之真。

    矧天下有道,公論在朝而亦在野。

    天下無道,公論在野而不在朝。

    則失之在朝不有得之在野者乎?”羅泌《路史》,王嘉《拾遺記》,劉歆《西京雜記》,班固《漢武故事》,劉義慶《世說新語》,無名氏《海山記》,《開河記》,《迷樓記》,顔師古《隋遺錄》,劉饣束《隋唐嘉話》,王谠《唐語林》,李肇《翰林志》,李《松窗雜錄》,李德裕《次柳氏舊聞》。

    張《朝野佥載》,李翺《卓異記》,鄭《開天傳信記》。

    王仁裕《開天遺事》。

    廖瑩中《江行雜錄》,尉遲亻屋《中朝故事》,柳宗元《龍城錄》,陸遊《避暑漫鈔》,張固《幽閑鼓吹》,孫光憲《北夢瑣言》,蘇鹗《杜陽雜編》,薛用弱《集異記》,李蘩《邺侯外傳》,周羽沖《三楚新語》,陳彭年《江南别錄》,王钅至《默記》,張唐英《蜀兀》,王永《燕翼贻謀錄》,劉延世《孫公談圃》,王鞏《聞見近錄》,趙葵《行營雜錄》,蔡縧《鐵圍山叢談》,曾忄造《高齋漫錄》,王陶《談淵》,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周必大《玉堂雜記》,錢惟演《錢氏私志》,韓元吉《桐陰舊話》,王明清《揮麈錄》,《揮麈後錄》,丁謂《晉公談錄》,王會《王文正筆錄》,張端義《貴耳集》,李有《古杭集記》,王君玉《國老談苑》,俞文豹《清夜錄》,江萬裡《宣政雜錄》,張氵昊《艮嶽錄》,董《閑燕常談》,侯延慶《退齋筆錄》,石茂良《避戎嘉話》,□□《朝野佥言》,《朝野遺記》,張仲文《白獺髓》,周密《齊東野語》,嶽珂《呈史》,葉隆禮《遼志》,宇文懋昭《金志》,洪皓《松漠紀聞》,周輝《北轅錄》,孟珙《蒙鞑備錄》,程大昌《北邊備對》,劉郁《西使記》,趙善《自警編》,李元綱《厚德錄》,強至《韓忠獻遺事》,王素《王文正遺事》,《寇萊公遺事》,陶宗儀《辍耕錄》,鄭元《遂昌山樵雜錄》,無名氏《東園友聞》,無名氏《廣客談》,徐顯《稗史集傳》,徐祯卿《翦勝野聞》,祝允明《野記》。

    黃淮《平夏錄》,姚福《清溪暇筆》,文林《琅琊漫鈔》,陸钅弋《病逸漫記》,王鏊《震澤紀聞》,皇甫錄《皇明紀略》,金幼孜《北征先後錄》,無名氏《北征記》,無名氏《西征石城記》,無名氏《興複哈密記》,無名氏《複辟錄》,彭時《可齋雜記》,劉定之《否泰錄》,尹直《謇齋瑣綴錄》,李賢《古穰雜錄》,許浩《兩湖麈談錄》,許浩《複齋日記》,陳洪谟《繼世紀聞》,祝允明《江海殲渠記》,梅純《損齋備忘錄》,無名氏《靖難功臣錄》,張芹《備遺錄》,無名氏《星槎勝覽》,無名氏《真臘風土記》,田汝成《炎徼記聞》,楊慎《滇載記》。

    此書萬曆甲辰朱東光治兵粵中,命校官唐世延摘錄四十餘種,厘為六十卷刻行之。

     《秘書》二十一種,汪士漢校刻。

    《汲冢周書》,《吳越春秋》,《拾遺記》,《白虎通》,《山海經》,《博物志》,《續博物志》,《桂海虞衡志》,《博異記》,《高士傳》,《劍俠傳》,《楚史杌》,《晉史乘》,《竹書紀年》,《古今注》,《中華古今注》,《三墳》,《風俗通》,《列仙傳》,《集異記》,《續齊諧記》。

     鈕氏《稗海》,《續稗海》,商刻之。

    康熙三十五年,蔣國祚重修。

    分十函。

    第一函十種,六十四卷。

    晉張華《博物志》十卷,晉葛洪《西京雜記》六卷,晉王嘉《拾遺記》十卷,晉幹寶《搜神記》八卷(補序),梁任《述異記》二卷,唐李石《續博物志》十卷(補跋),唐王定保《摭言》一卷,唐陸龜蒙《小名錄》二卷,唐範摅《雲溪友議》十二卷(補序)。

    唐李冗《獨異志》三卷。

    第二函六種,四十九卷。

    唐蘇鹗《杜陽雜編》三卷,唐裴庭裕《東觀奏記》三卷,唐劉肅《大唐新語》十三卷(補序論),唐趙《因話錄》六卷。

    唐阙名《玉泉子》一卷,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二十卷。

    第三函十種,四十一卷。

    宋李昌齡《樂善錄》二卷,宋王逵《蠡海集》一卷,宋範公稱《過庭錄》一卷,宋方勺《泊宅編》三卷,宋魯應龍《閑窗括異志》一卷,宋永亨《搜采異聞錄》五卷,宋魏泰《東軒筆錄》十五卷,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十卷,宋鄭景望《蒙齋筆談》二卷,宋張舜民《畫墁錄》一卷。

    第四函九種,五十二卷。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十卷,宋沈括《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補序跋),《補筆談》一卷,宋史繩祖《學齋占畢》一卷,宋儲泳《疑說纂》一卷,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十卷,又《侍兒小名錄拾遺》一卷,宋王钅至《補侍兒小名錄》一卷,宋溫豫《續侍兒小名錄》一卷。

    第五函七種,五十一卷。

    宋馬永卿《懶真子》五卷,宋歐陽修《歸田錄》二卷,宋蘇轼《東坡志林》十二卷,宋蘇轍《龍川别志》二卷,宋王辟之《渑水燕談》十卷,宋僧惠洪《冷齋夜話》十卷,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十卷。

    第六函七種,三十三卷。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四卷,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十卷,又《避暑錄話》二卷,宋周輝《清波雜志》三卷,宋彭乘《墨客揮犀》十卷,宋阙名《異聞總錄》四卷,元鄭元《遂昌雜錄》一卷。

    第七函四種,四十八卷。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二十卷(補序),唐張讀《宣室志》十卷(補遺一卷),唐柳宗元《龍城錄》二卷,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十六卷(補遺一卷,補序)。

    第八函九種,四十四卷。

    宋阙名《儒林公議》二卷,宋趙德麟《侯鲭錄》八卷,宋郭彖《睽車志》六卷,宋江休複《江鄰幾雜志》一卷,宋嶽珂《呈史》十五卷,宋陳世崇《随隐漫錄》五卷,宋阙名《楓窗小牍》二卷,宋胡《耕祿稿》一卷,宋李元綱《厚德錄》四卷。

    第九函六種,三十九卷。

    宋姚寬《西溪叢語》二卷,宋王《野客叢書》三十卷(補編目),宋俞元德《螢雪叢說》二卷,宋孫升《孫公談圃》三卷,宋許ダ《許彥周詩話》一卷,宋陳無己《後山詩話》一卷。

    第十函六種。

    二十七卷。

    宋周密《齊東野語》二十卷(補序補阙),又《癸辛雜識前集》一卷,又《癸辛雜識後集》一卷(增),又《癸辛雜識續集》二卷(增),又《癸辛雜識别集》二卷。

    元蔣子正《山房随筆》一卷。

     《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六函,四十二冊,明張溥撰書。

    一百十八卷,凡一百三家。

    漢九人,賈誼、司馬相如、董仲舒、東方朔、褚少孫、王褒、劉向、揚雄、劉歆。

    東漢十一人,馮衍、班固、崔る、張衡、李尤、馬融、荀、蔡邕、王逸、孔融、諸葛亮。

    魏十二人,武帝、文帝、曹植、陳琳、王粲、阮、劉桢、應、應璩、阮籍、嵇康、鐘會。

    晉二十二人,杜預、荀勖、傅玄、張華、孫楚、摯虞、束皙、夏侯湛,潘嶽、傅鹹、潘尼、陸機、陸雲、成公綏、張載、張協、劉琨、郭璞、王羲之、王獻之、孫綽、陶潛。

    宋八人。

    何承天、傅亮、謝靈運、顔延之、鮑照、袁淑、謝惠連、謝莊。

    齊六人。

    蕭子良、王儉、王融、謝、張融、孔稚圭。

    梁十九人,武帝、昭明太子、簡文帝、元帝、江淹、沈約、陶弘景、邱遲、任、王僧孺、陸亻垂、劉孝标、王筠、劉孝綽、劉潛、劉孝威、庾肩吾、何遜、吳均。

    陳五人。

    後主、徐陵、沈炯、江總、張正見。

    北魏二人,高允、溫子升。

    北齊二人,邢邵、魏收。

    北周二人,庾信、王褒。

    隋五人,炀帝、盧思道、李德林、牛弘、薛道衡。

    搜輯諸書所載詩文,并及斷篇逸句。

    人各為集,集各題詞。

    前有溥自序。

     《曆代文紀》十六函,一百六十冊。

    明梅鼎祚撰。

    鼎祚字禹金,宣城人,國子監生。

    有《鹿裘石室集》。

    凡皇霸文紀十三卷,有崇祯己巳陳繼儒序。

    西漢文紀二十四卷,東漢文紀三十二卷,有崇祯癸酉陳泰來序。

    魏文紀十八卷,吳文紀四卷,蜀漢文紀二卷,西晉文紀二十卷,宋文紀十八卷,有崇祯丁醜張煊序張溥序。

    按鼎祚作此書,意以配馮惟讷詩紀。

    然以文較詩,纂輯為不易。

    鼎祚以一諸生竭數十年之心力為之,至其子士都易産行書,友朋助,陸續付之剞劂,故傳本卷帙參差不一。

    《四庫全書》所載尚有南齊文紀十卷,梁文紀十四卷,陳文紀八卷,北齊文紀三卷,後周文紀八卷,隋文紀八卷,為此本所無。

    而此本之魏蜀吳三編二十四卷,亦《全書》所未載。

    至北魏一代,兩本俱阙。

    鼎祚當日曾否有書,已未付刻,并無可考據矣。

    要之是書畫代為斷,各自成書,非可以阙佚例。

    且刻成即已盛行,随時所得先後不同故也。

    至鼎祚别纂釋文紀四十五卷,名雖相沿,更不應闌入此書矣。

    泰興季氏藏本。

     青州李南喜刻書,《貸園叢書》十二種,其底稿多得之周書昌編修家。

    《九經古義》十六卷,惠棟《易例》二卷,惠棟《左傳補注》六卷,李文淵《左傳評》二卷,江永《古韻标準》,不分卷,江永《四聲切韻》,不分卷,戴震《聲韻考》四卷,曾宏父《石刻鋪叙》二卷,錢大昕《鳳墅殘帖釋文》一卷,張養浩《三事忠告》三卷,張爾岐《蒿庵閑話》二卷,趙執信《談龍錄》一卷。

     德州盧氏《雅雨堂》十種,《李氏鼎祚易傳》十七卷,附釋文一卷,《鄭氏周易》三卷,鄭氏《周易乾鑿度》二卷,鄭氏《尚書大傳》四卷,附《鄭司農集》一卷,《大傳補遺》一卷,盧文召《續補遺》一卷,《考異》一卷,高氏誘《戰國策》三十三卷。

    盧辯注《大戴禮記》十三卷,封演《聞見記》十卷,王定保《摭言》十五卷,孫光憲《北夢瑣言》二十卷,顔師占《匡謬正俗》八卷,龐元英《文昌雜錄》六卷。

    刻于乾隆二十一年。

    皆世間罕見之本,卷帙宏富,楮墨精好,洵足珍秘。

     曲阜孔讠甫孟微波榭所刻《戴氏東原遺書》。

    《毛鄭詩考正》四卷,《續天文略》三卷,《杲溪詩經補注》二卷,《孟子字義疏證》三卷,《原善》三卷,《聲韻考》四卷,《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