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木先生
汪緻道叔詹徽州歙人。
紹興十八年。
以司農少卿總領湖北财賦。
嘗赴大将田師中宴集。
最後至。
漕使鄂守先在。
與田奕棋。
道人木先生者。
亦坐于旁。
見汪揖曰。
久别健否。
汪愕曰。
相與昧平生。
何言久别。
道人曰。
公已為貴人。
忘之耶。
獨不記宣州道店談牛奇章事乎。
汪矍然起謝。
道人去。
汪謂諸客曰。
崇甯五年初登第。
得宣州教授。
以冬月單車之官。
投宿小村邸。
唯有一室。
一秀才已先居之。
日甚暮。
大雨不可前。
不得已推戶徑入。
曰。
值暮至此。
與公同此室可乎。
秀才方踞火坐。
顧曰。
唯唯。
良久忽言曰。
公曾讀唐書否。
某愠曰。
某雖寡學。
甯鄙陋至是。
又笑曰。
記得牛僧孺傳否。
某不答。
秀才曰。
吾言無他。
公乃僧孺後身。
前生為武昌節度使。
緣未盡。
今生當再往。
異時官祿多在彼土矣。
某異其語。
疑為相師。
問其姓字。
徐對曰。
公知有雍孝聞者乎。
吾是也。
自崇甯之初。
殿廷駁放。
浪迹山林。
偶有所遇爾。
扣之不肯言。
終夕相對。
論文而已。
至曉而去。
不複再見。
适睹道人之貌。
蓋雍君也。
風采與四十年前不少異。
真得道者也。
坐客莫不驚歎。
汪再漕湖北。
又守鄂州。
為總領。
累年皆在武昌。
木生名廣莫。
往來漢沔間。
見人唯談文墨。
殊不及他事。
無有知其為異人者。
沈道原浚亦識之雲。
政和中。
以道士入說法。
徽宗謂其得林靈素之半。
故以木為姓。
汪說。
靈芝寺 紹興十二年。
唐信道廷對畢。
館于西湖靈芝寺。
時已五月。
二仆納涼湖邊。
呼聲甚急。
唐往視之。
二仆共挽一僧。
雲。
僧走欲赴水。
一足已溺。
呼之不肯回。
力挽其衣。
猶不能制。
遂與歸室中。
寺之人雲。
頃寇犯臨安。
兩僧死于湖。
今其鬼耳。
問溺者所見。
曰、兩僧來告。
孤山設浴甚盛。
邀同舟以行。
一足已登。
而為人掣其後。
故不得去。
心殊恨恨也。
坐少定。
複發笥取新衣著之。
并易履襪。
若有導之者。
徑趨水濱。
數僧急尾救之。
既還。
诋救者曰。
我适遊處甚佳。
爾輩何見疾。
必強我歸。
我終一去耳。
主僧遣三人護之于室。
而扃其外。
唐所寓舍與之鄰。
惟以葦席為限。
聞為鬼所憑。
作詩雲雲。
唐唯記其一句曰。
日日移床下風。
蓋竊東坡語也。
唐诮之曰。
汝生為出家子。
視形骸如土木。
雖不幸死。
當超然脫去。
乃甘留戀為遊魂滞魄。
真可羞也。
答曰。
吾非為厲者。
欲度此僧。
故與之俱。
且何預爾事。
唐曰。
吾視人垂死而不救可乎。
且汝既不能自脫。
又枉以非命害一人。
何益于汝。
空令湖中增一鬼耳。
相往複至夜半。
鬼益怒。
叱曰。
隻爾亦非了生死者。
唐嘻笑應之曰。
我當死即死。
必無幽滞。
終不効汝加非理于生人。
鬼似悟唐說。
不複有語。
久之。
僧始昏睡。
迨曉問之。
乃會稽人。
主僧令送歸其家。
唐後見之于鑒湖鹫台寺。
雲隻憶初赴水時事。
餘皆不知也。
王壁魁薦 王炳文壁明州人。
靖康元年。
赴淮南試于楚州。
寓龍興寺。
寺大門内有人題曰。
東壁之光。
下照鬥牛。
今年王壁當魁薦。
問諸僧及阍者。
皆不知何人所書。
是歲王果為解頭。
三事皆唐信道說。
太山府君 孫點、字與之鄭州人。
溫靖公固諸孫也建炎四年。
知泉州晉江縣。
居官以廉介自持。
是歲七月。
叛将楊勍。
自江西轶犯郡境。
點出禦寇。
歸而疽發于背。
主簿入卧内省之。
胥吏數人在旁點顧戶外曰。
何人持書來。
皆莫見。
少焉點舉手左右。
口中嗫嚅。
為發書疾讀之狀。
主簿問何書。
曰。
檄召點為太山府君。
顧吏曰。
此有石倪及徐楷二人乎。
吏曰。
有石教授者。
居别村。
無徐楷。
但有塗楷解元耳。
點曰。
何用措大為。
諸吏怪其語不倫。
無敢問。
後三日卒。
石
紹興十八年。
以司農少卿總領湖北财賦。
嘗赴大将田師中宴集。
最後至。
漕使鄂守先在。
與田奕棋。
道人木先生者。
亦坐于旁。
見汪揖曰。
久别健否。
汪愕曰。
相與昧平生。
何言久别。
道人曰。
公已為貴人。
忘之耶。
獨不記宣州道店談牛奇章事乎。
汪矍然起謝。
道人去。
汪謂諸客曰。
崇甯五年初登第。
得宣州教授。
以冬月單車之官。
投宿小村邸。
唯有一室。
一秀才已先居之。
日甚暮。
大雨不可前。
不得已推戶徑入。
曰。
值暮至此。
與公同此室可乎。
秀才方踞火坐。
顧曰。
唯唯。
良久忽言曰。
公曾讀唐書否。
某愠曰。
某雖寡學。
甯鄙陋至是。
又笑曰。
記得牛僧孺傳否。
某不答。
秀才曰。
吾言無他。
公乃僧孺後身。
前生為武昌節度使。
緣未盡。
今生當再往。
異時官祿多在彼土矣。
某異其語。
疑為相師。
問其姓字。
徐對曰。
公知有雍孝聞者乎。
吾是也。
自崇甯之初。
殿廷駁放。
浪迹山林。
偶有所遇爾。
扣之不肯言。
終夕相對。
論文而已。
至曉而去。
不複再見。
适睹道人之貌。
蓋雍君也。
風采與四十年前不少異。
真得道者也。
坐客莫不驚歎。
汪再漕湖北。
又守鄂州。
為總領。
累年皆在武昌。
木生名廣莫。
往來漢沔間。
見人唯談文墨。
殊不及他事。
無有知其為異人者。
沈道原浚亦識之雲。
政和中。
以道士入說法。
徽宗謂其得林靈素之半。
故以木為姓。
汪說。
靈芝寺 紹興十二年。
唐信道廷對畢。
館于西湖靈芝寺。
時已五月。
二仆納涼湖邊。
呼聲甚急。
唐往視之。
二仆共挽一僧。
雲。
僧走欲赴水。
一足已溺。
呼之不肯回。
力挽其衣。
猶不能制。
遂與歸室中。
寺之人雲。
頃寇犯臨安。
兩僧死于湖。
今其鬼耳。
問溺者所見。
曰、兩僧來告。
孤山設浴甚盛。
邀同舟以行。
一足已登。
而為人掣其後。
故不得去。
心殊恨恨也。
坐少定。
複發笥取新衣著之。
并易履襪。
若有導之者。
徑趨水濱。
數僧急尾救之。
既還。
诋救者曰。
我适遊處甚佳。
爾輩何見疾。
必強我歸。
我終一去耳。
主僧遣三人護之于室。
而扃其外。
唐所寓舍與之鄰。
惟以葦席為限。
聞為鬼所憑。
作詩雲雲。
唐唯記其一句曰。
日日移床下風。
蓋竊東坡語也。
唐诮之曰。
汝生為出家子。
視形骸如土木。
雖不幸死。
當超然脫去。
乃甘留戀為遊魂滞魄。
真可羞也。
答曰。
吾非為厲者。
欲度此僧。
故與之俱。
且何預爾事。
唐曰。
吾視人垂死而不救可乎。
且汝既不能自脫。
又枉以非命害一人。
何益于汝。
空令湖中增一鬼耳。
相往複至夜半。
鬼益怒。
叱曰。
隻爾亦非了生死者。
唐嘻笑應之曰。
我當死即死。
必無幽滞。
終不効汝加非理于生人。
鬼似悟唐說。
不複有語。
久之。
僧始昏睡。
迨曉問之。
乃會稽人。
主僧令送歸其家。
唐後見之于鑒湖鹫台寺。
雲隻憶初赴水時事。
餘皆不知也。
王壁魁薦 王炳文壁明州人。
靖康元年。
赴淮南試于楚州。
寓龍興寺。
寺大門内有人題曰。
東壁之光。
下照鬥牛。
今年王壁當魁薦。
問諸僧及阍者。
皆不知何人所書。
是歲王果為解頭。
三事皆唐信道說。
太山府君 孫點、字與之鄭州人。
溫靖公固諸孫也建炎四年。
知泉州晉江縣。
居官以廉介自持。
是歲七月。
叛将楊勍。
自江西轶犯郡境。
點出禦寇。
歸而疽發于背。
主簿入卧内省之。
胥吏數人在旁點顧戶外曰。
何人持書來。
皆莫見。
少焉點舉手左右。
口中嗫嚅。
為發書疾讀之狀。
主簿問何書。
曰。
檄召點為太山府君。
顧吏曰。
此有石倪及徐楷二人乎。
吏曰。
有石教授者。
居别村。
無徐楷。
但有塗楷解元耳。
點曰。
何用措大為。
諸吏怪其語不倫。
無敢問。
後三日卒。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