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僧寺畫像 平江士人徐赓、習業僧寺。

    見室中殡宮。

    有婦人畫像垂其上。

    悅之。

    才反室。

    即夢婦人來與合。

    自是夜以為常。

    未幾遂死。

    家人有嘗聞其事者。

    至寺中蹤迹得之。

    其像以竹為軸。

    剖之。

    精滿其中。

    □志幾□說。

     恩稚所稚院 王師道、字深之。

    綿州人。

    紹興二十八年。

    挈妻子自蜀赴調行在。

    明年正月晦。

    夢有人類三省大程官狀。

    來曰。

    公有新命。

    出黃敕示之。

    乃除管某院雲雲。

    王不暇細視。

    曰。

    我已通判資序。

    今且作郡守。

    何乃反充監當邪。

    其人曰。

    此官不易得。

    又上帝饬。

    豈可拒也。

    迎官且至。

    治所不遠。

    可即往視事。

    少頃從者皆至。

    亟升車。

    行才一二裡。

    到大曹局。

    門戶洞開。

    視題額五字。

    曰恩稚所稚院。

    吏曰。

    所轄天下物命也。

    其中皆禽鳥種類。

    不可名狀。

    而雀最多。

    周覽未竟而寤。

    以告家人。

    誓不複殺生。

    自恐不能永。

    頗料理後事。

    戒其子遍谒鄉人之在朝者。

    夢後半月。

    除知達州。

    又十許日出谒歸。

    得疾轎中。

    至舟而卒。

    時三月四日也。

     玉帶夢 張子韶侍郎。

    谪居大庾。

    得目疾。

    後為永嘉守。

    中風手足不能舉。

    目遂内翳。

    丐祠祿還鹽官舊隐。

    紹興二十九年三月望夜。

    夢青衣人引至大寺。

    門金書牌八字。

    但記其二。

    曰開福。

    一僧如禅刹知客。

    見張甚喜。

    延入坐。

    張問主僧為誰。

    曰。

    沈元用給事也。

    張曰。

    吾與沈先生久不相見。

    亟欲谒之。

    命取公服。

    随語即至。

    見沈再拜。

    沈答其半禮。

    勞苦如平生。

    且曰。

    尊公在此。

    命青衣導往方丈東小堂。

    其父母方對坐長嘯。

    張趨拜号泣。

    旁人叱曰。

    此不是哭處。

    複至法堂前問曰。

    何故無佛殿。

    青衣曰。

    此以十方法界為佛殿。

    張曰。

    吾病廢又失明。

    未知他日有眼可見佛。

    有口可誦經否。

    曰。

    侍郎何嘗不見佛。

    何嘗不誦經。

    又行及門側。

    有小池清泠。

    外設欄楯。

    青衣曰。

    入功德水也。

    酌一杯飲之。

    涼徹肌骨。

    西庑一室極潔。

    中挂畫像。

    視之。

    乃張寫真。

    大駭曰。

    何以得此。

    青衣曰。

    異日當主此地。

    然待公見玉帶了。

    即來。

    遂寤。

    遽召門人郎晔。

    使書其事。

    皆謂玉帶為吉證。

    若疾愈。

    且大拜。

    至六月二日。

    兩疾頓除。

    即日出谒先墓。

    繼往所親家燕集。

    如是五日。

    偶與諸生讀江少虞所集事實類苑。

    至章聖東封。

    丁晉公取玉帶事。

    怒曰。

    丁謂真奸邪。

    雖人主物。

    亦以術取。

    因不怿。

    廢卷而入。

    疾複作。

    不能言。

    翼日卒。

    人始悟玉帶之夢。

    張壽六十八雲。

    窦思永說。

    時為鹽官簿。

     毛烈陰獄 泸州合江縣趙市村民毛烈。

    以不義起富。

    他人有善田宅。

    辄百計謀之。

    必得乃已。

    昌州人陳祈。

    與烈善。

    祈有弟三人皆少。

    慮弟壯而析其産也。

    則悉舉田質于烈。

    累錢數千缗。

    其母死。

    但以見田分為四。

    于是載錢詣毛氏贖所質。

    烈受錢有幹沒心。

    約以他日取券。

    祈曰。

    得一紙書為證足矣。

    烈曰。

    君與我待是耶。

    祈信之。

    後數日往。

    則烈避不出。

    祈訟于縣。

    縣吏受烈賄。

    曰、官用文書耳。

    安得交易錢數千缗而無券者。

    吾且言之令。

    令決獄果如吏旨。

    祈以誣罔受杖。

    訴于州。

    于轉運使。

    皆不得直。

    乃具牲酒詛于社。

    夢與神遇。

    告之曰。

    此非吾所能辦。

    盍往禱東嶽行宮。

    當如汝請。

    既至殿上。

    于幡帷蔽映之中。

    屑然若有言曰。

    夜間來。

    祈急趨出。

    迨夜複入拜谒。

    置狀于幾上。

    又聞有語曰。

    出去。

    遂退。

    時紹興四年四月二十日也。

    如是三日。

    烈在門内。

    黃衣人直入捽其胸毆之。

    奔迸得脫。

    至家死。

    又三日牙儈一僧死。

    一奴為左者亦死。

    最後祈亦死。

    少焉複蘇。

    謂家人曰。

    吾往對毛張大事。

    即烈也。

    善守我七日至十日。

    勿斂也。

    祈入陰府。

    追者引烈及僧參對。

    烈猶以無償錢券為解。

    獄吏指其心曰。

    所憑唯此耳。

    安用券。

    取業鏡照之。

    睹烈夫婦并坐受祈錢狀。

    曰。

    信矣。

    引入大庭下。

    兵衛甚盛。

    其上衮冕人怒叱吏械烈。

    烈懼乃首服。

    主者又曰。

    縣令聽決不直。

    已黜官若幹。

    吏受赇者盡火其居。

    仍削壽之半。

    烈遂赴獄。

    且行泣謂祈曰。

    吾還無日。

    為語吾妻。

    多作佛果救我。

    君元券在某椟中。

    又吾平生以詐得得人田。

    凡十有三。

    契皆在室中錢積下。

    幸呼十三家人。

    并償之以減罪。

    王者又命引僧前。

    僧曰。

    但見初質田時事。

    他不預知也。

    與祈俱得釋。

    既出。

    經聚落屋室。

    大抵皆囹圄。

    送者指曰。

    此治殺降者。

    不孝者。

    巫祝淫祠者。

    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