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楊靖償冤 臨安人楊靖者。

    始以衙校部花石至京師。

    得事童貫。

    積官武功大夫。

    為州都監。

    将滿秩。

    造螺钿火鐀三合。

    窮極精巧。

    買土人陳六舟。

    令其子十一郎赍入京。

    以一供禁中。

    一獻老蔡。

    一與貫。

    以營再任。

    子但以一進禦。

    而貨其二于相國寺。

    得錢數百千。

    為遊冶費。

    愆期不歸。

    靖望之久。

    乃解官北上。

    遇諸宿泗間。

    子畏父責己。

    乃曰、所獻物皆為陳六所賣。

    兒幾不得免。

    靖信之。

    至京、呼陳六诘問。

    陳答語不遜。

    靖杖之。

    方三下。

    陳呼萬歲得釋。

    還至舟。

    謂其妻曰。

    楊大夫不能訓厥子。

    翻以其言罪我。

    我不能堪。

    遂赴汴水死。

    靖得州钤轄以歸。

    都轉運使王複領應奉局。

    辟靖兼幹官。

    常留使院中。

    時宣和七年也。

    是歲四月某日。

    靖在簽廳。

    有綱舩挽卒醉相毆。

    破鼻出血。

    突入漕台。

    紛紛間。

    靖矍然如有所睹。

    急趨入屏後。

    遂仆地。

    舁歸家。

    即卧病。

    語言無緒。

    不食。

    時臨平鎮有僧。

    能以穢迹法治鬼。

    與靖善。

    遣招之。

    至則見鬼曰。

    我梢工陳六也。

    頃年以非罪為楊大夫所殺。

    赴愬于東嶽。

    嶽帝命自持牒追逮。

    經年不得近。

    複還白。

    帝怒。

    立遣再來。

    雲楊靖不至。

    汝無庸歸。

    今又歲餘矣。

    公門多神明。

    久見壅遏。

    前日數人被血入。

    土地輩皆驚避。

    乘間而進。

    乃得至此。

    僧谕之曰。

    汝他生與是人有冤。

    今世故殺汝。

    汝又複取償。

    翻覆無窮。

    何時可已。

    吾令楊氏飯萬僧。

    營大水陸齋薦謝汝。

    汝舍之何如。

    鬼拜而對曰。

    疇昔之來。

    苟聞和尚此語。

    欣然去矣。

    今已贻怒主者。

    懼□反命。

    則冥冥之中。

    長無脫期。

    非得楊公不可也。

    僧無策可出。

    視靖項下有鎖。

    曰。

    事已爾。

    姑為啟鑰。

    使之飽食。

    且理家事可乎。

    許諾。

    前拔鎖。

    靖即起如平常。

    然與僧才異處。

    則複昏困。

    數日死。

    富陽人吳興舉。

    舊為吾家仆。

    親見靖病及其死雲。

     楊公全夢父 楊公全樸。

    資州人。

    其父以政和癸巳卒。

    未葬。

    明年春。

    夢父歸家。

    公全問何年當得貢。

    曰。

    有冥司主簿。

    正掌文籍。

    乃吾故舊。

    嘗取簿閱之。

    汝三舍中無名。

    至科舉始可了耳。

    又雲。

    汝知朝廷已行五禮否。

    對曰。

    不知。

    又雜詢家事甚悉。

    語畢。

    其去如飛。

    是年八月。

    始頒五禮新儀。

    士人父母未葬者。

    不許入學。

    公全悟父言。

    是冬襄事。

    至丁酉歲升貢。

    謂夢不驗。

    既而無所成。

    宣和辛醜。

    罷舍法。

    複行科舉。

    乃以甲辰登科。

     赤土洞 資州城外三十裡赤土培之側有洞穴。

    相傳深不可測。

    普州人梁子英。

    煮榮州鹽井。

    數經從洞口。

    嘗率同輩數人。

    具三日糗糧。

    持桦炬入焉。

    始入路絕暗。

    皆狐糞。

    蝙蝠縱橫。

    過百餘步。

    地淨如掃。

    石上鐘乳下垂。

    如珠纓狀。

    度半日許。

    聞水碓聲出于上。

    蓋嘉陵江也。

    懼而亟出。

    終不能窮其源雲。

     席帽覆首 王龍光、字天寵。

    資州人。

    入京赴上舍試。

    過劍州梓潼縣七曲山。

    谒英顯武烈王廟。

    俗呼為張相公廟夢一人持榜。

    正面無姓名。

    紙背乃有之。

    又有持席帽蒙其首者。

    覺而喜。

    謂士人登第則戴席帽。

    是歲免省不逮。

    但補升内舍。

    次舉當政和八年方登科。

    已悟紙背之說。

    時方禁以龍天君玉王主等為名字。

    唱第之日。

    面賜名寵光。

    頭上加帽。

    蓋謂是雲。

     林孝雍夢 林孝雍、字天和。

    明州人。

    政和七年。

    貢入辟廱學。

    将試上舍。

    林少時嘗預薦書。

    應免解。

    或勸其先以免舉試。

    如不利。

    則留今貢。

    以待來年。

    林不聽。

    同舍生楊公全。

    扣其故。

    林曰。

    吾年甫二十。

    蒙鄉舉。

    夢對策大廷。

    坐于西南隅。

    将出。

    有小黃門從吾求硯。

    心頗自負。

    以為必擢第。

    訊諸筮人。

    筮人曰。

    君年四十八乃得官。

    今未也。

    吾意殊不平。

    訖黜于春官。

    自是連蹇幾三十年。

    今春秋四十七矣。

    當可觊幸。

    不為再戰地也。

    是歲果中選。

    廷試出。

    又告公全曰。

    試日正坐西南隅。

    小黃門乞硯。

    皆如夢中所睹。

    三十年前夢。

    與蔔者所言。

    無毫厘差。

     宋應辰 宣和六年。

    諸道進士赴省試者幾萬人。

    以六侍從典貢舉。

    其下參詳點檢官。

    又六十員。

    有旨令過試院外戶。

    則親書姓名。

    以防僞入者。

    既合籍。

    凡六十一人。

    主司疑之。

    悉招考官會坐。

    一一數之。

    又審于監門曰。

    每一人至。

    必下馬自書。

    何容有兩名理。

    及取曆閱視。

    果多其一。

    曰宋應辰。

    驗諸铨曹雲。

    中外無有此姓名。

    始知神物所為。

    于是主司遍論群公曰。

    宋者國号。

    而名為應辰。

    必造化之中主張是者。

    考校之際。

    不可不謹也。

    是歲登第者八百五人。

    為一代最盛之舉。

    楊公全居前列。

    聞之于知舉官王唐翁绹雲。

     資州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