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章。
将買田。
發其一窖。
磚甓甃閉。
了無少動。
而白金烏有矣。
郡有巫、居進酒嶺。
能通神。
往扣焉。
巫曰。
公銀本不失。
但以徙土地祠宇。
贻神之怒。
故藏去耳。
若能具牲酒謝過。
且設醮作水陸。
當可得。
然須吾先往講解之。
許施銀為香爐。
及币帛之屬。
後三日宜複來詢可否也。
餘氏如期往。
巫曰。
神許我矣。
可歸取之。
然勿負約也。
既歸複掘地。
則所窖宛然具在。
始大歎異。
即日賽神如巫言雲。
李季長目睹。
天津丐者 王櫰者。
邵武人。
赴調京師。
過天津橋。
遇丐者為人毆擊甚苦。
王問之。
曰。
負錢五百久不償我。
王恻然。
為以囊中錢代償而去。
他日複至橋上。
丐者探懷取一餅饷之。
王惡其衣服垢膩。
鼻涕垂頤。
謝不取。
他日又見。
拉王訪其家。
家乃委巷窮閻。
敗席障門。
亦具酒果為禮。
王複不食。
既得官南還。
行汴堤上。
大風雨作。
跬步不可前。
望道間小旗亭。
亟下車少駐。
主人出迎。
審其貌。
則向丐者也。
相見良悅。
酌杯酒以進。
王念曩曰穢污。
終不肯飲。
其人曰。
天氣苦寒。
非酒無以禦。
公強為我釂此。
再三持勸。
訖不濡吻。
其人殊怏怏。
乃包果實數種為贈。
曰。
姑以是别。
王不忍重違。
勉受之。
上車數步。
欲授其仆。
覺甚重。
啟視之。
桃李石榴。
皆黃金也。
方悟為異人。
大痛恨。
以手搗雙目而哭。
丐者又至。
曰。
此自官人無仙骨耳。
去此二十年。
當再訪公。
勿恨也。
指顧間。
酒家與人皆不見。
後二十年。
以餌丹砂疽發背死。
三事皆朱漢章說。
王嘗為會稽倅。
親以事語朱公。
趙良臣 趙良臣者。
缙雲人。
紹興十五年。
與同志肄業于巾子山之僧舍。
去城十五裡。
薄晚還郡中。
道間遇婦人。
青衣而紅裳。
哭甚哀。
問其故。
曰。
不容于後母。
日夕棰楚不能堪。
求死未忍。
故哭。
趙曰。
若是可與我歸乎。
婦人收淚許諾。
即相随至家。
謂其妻曰。
适過田間見一女。
無所歸。
偶與偕來。
吾家正乏使。
可以婢妾畜也。
妻亦柔順無妒志。
使呼以入。
趙氏素貧。
室惟一榻。
乃三人共寝。
明日。
複同盤以食。
趙妻謂之曰。
我夜扪汝體殊冷峭何也。
婦人不答。
而意象慚恚。
舍匕箸徑出。
趙責妻言之失。
起自呼之。
妻停食過晝。
開戶而視。
不見其夫矣。
乃告鄰裡。
相與求索。
三日始得之于門外溪傍。
半體在水中。
半處沙際已死。
同舍生共以其屍歸。
竟不曉何怪。
或以為魚蛟之精雲。
朱熙載舜咨說。
貢院小胥 紹興二十四年正月。
沈太虛虛中以吏部郎中為省試參詳官。
丁夜如廁。
既還。
書吏篝火先行。
至直舍。
忽驚仆地。
燈即滅。
沈大恐。
疾聲叫呼。
院中人皆已寝。
悉起相視。
則守舍小胥。
已缢于梁間。
足去地五六尺。
蓋非人力可至。
有儀鸾老兵曰。
此鬼所為也。
幸無遽。
取數卓疊起。
徐徐解縛。
抉其口。
以湯灌之。
久而能言。
曰。
郎中讀程文。
夜過半。
某與書吏假寐。
有自外入。
青巾布袍。
如道人狀者。
語某曰。
何為在此。
以首□兩旁而去。
已而此吏從郎中出戶。
某獨坐。
其人複來。
曰。
外間大有好處。
無用兀坐也。
攜手偕行。
見門外燈燭晶熒。
車馬雜沓。
與哄市不異。
試探首隙中窺之。
但覺門漸窄。
眼漸暗。
遂冥無所知耳。
明日。
默默如癡。
沈遣出。
經月始複常。
劉共叔親見。
東庭道士 泉州士人陳方石。
與知東庭觀道士善。
陳嘗檢校村墅。
夢至官府。
見廷下閱囚訴。
有吏大聲曰。
追到泉州道士某。
視之。
乃東庭黃冠也。
又一吏從旁授以文牍一卷。
使讀之。
陳不曉其語。
獨聞一事雲。
某年月日取常住谷若幹斛釀酒。
頃之讀徹。
吏問曰。
是乎。
道士辭服。
就取所讀文書包裹之。
自頂至踵皆遍。
推仆地。
一再展轉。
化為大水牛。
陳驚寤。
遽訪道士。
正以是夕死。
陳字季野。
進裔孫也。
黃氏少子 黃汝能。
徽州黟人。
紹興十七年。
為臨安北廂官。
少子年十七矣。
生平不能詩。
忽如有物憑依。
作詩十數篇。
飄飄然有神仙之志。
多喜道巫山神女事。
汝能群從中。
嘗有一少年子。
亦如是以死。
心以為慮。
密谕之曰。
汝得非于居民家有染著。
緻妄思若此乎。
吾官于斯。
苟有一事。
則累我矣。
子謝曰。
無之。
它日與父母對食。
徑往籬畔。
引首凝睇。
若望焉而未至者。
母追之還。
堅扣其故。
答曰。
适有所念耳。
無它也。
自是神觀如癡。
日甚一日。
汝能欲令其甥挈以還鄉。
而甥待試成均。
未遽去。
乃閉之一室。
戒數仆晝夜環視之。
連夕稍怠。
守者微假寐。
已失其處。
則跪膝于窗下。
以衣帶自絞死矣。
程泰之說。
将買田。
發其一窖。
磚甓甃閉。
了無少動。
而白金烏有矣。
郡有巫、居進酒嶺。
能通神。
往扣焉。
巫曰。
公銀本不失。
但以徙土地祠宇。
贻神之怒。
故藏去耳。
若能具牲酒謝過。
且設醮作水陸。
當可得。
然須吾先往講解之。
許施銀為香爐。
及币帛之屬。
後三日宜複來詢可否也。
餘氏如期往。
巫曰。
神許我矣。
可歸取之。
然勿負約也。
既歸複掘地。
則所窖宛然具在。
始大歎異。
即日賽神如巫言雲。
李季長目睹。
天津丐者 王櫰者。
邵武人。
赴調京師。
過天津橋。
遇丐者為人毆擊甚苦。
王問之。
曰。
負錢五百久不償我。
王恻然。
為以囊中錢代償而去。
他日複至橋上。
丐者探懷取一餅饷之。
王惡其衣服垢膩。
鼻涕垂頤。
謝不取。
他日又見。
拉王訪其家。
家乃委巷窮閻。
敗席障門。
亦具酒果為禮。
王複不食。
既得官南還。
行汴堤上。
大風雨作。
跬步不可前。
望道間小旗亭。
亟下車少駐。
主人出迎。
審其貌。
則向丐者也。
相見良悅。
酌杯酒以進。
王念曩曰穢污。
終不肯飲。
其人曰。
天氣苦寒。
非酒無以禦。
公強為我釂此。
再三持勸。
訖不濡吻。
其人殊怏怏。
乃包果實數種為贈。
曰。
姑以是别。
王不忍重違。
勉受之。
上車數步。
欲授其仆。
覺甚重。
啟視之。
桃李石榴。
皆黃金也。
方悟為異人。
大痛恨。
以手搗雙目而哭。
丐者又至。
曰。
此自官人無仙骨耳。
去此二十年。
當再訪公。
勿恨也。
指顧間。
酒家與人皆不見。
後二十年。
以餌丹砂疽發背死。
三事皆朱漢章說。
王嘗為會稽倅。
親以事語朱公。
趙良臣 趙良臣者。
缙雲人。
紹興十五年。
與同志肄業于巾子山之僧舍。
去城十五裡。
薄晚還郡中。
道間遇婦人。
青衣而紅裳。
哭甚哀。
問其故。
曰。
不容于後母。
日夕棰楚不能堪。
求死未忍。
故哭。
趙曰。
若是可與我歸乎。
婦人收淚許諾。
即相随至家。
謂其妻曰。
适過田間見一女。
無所歸。
偶與偕來。
吾家正乏使。
可以婢妾畜也。
妻亦柔順無妒志。
使呼以入。
趙氏素貧。
室惟一榻。
乃三人共寝。
明日。
複同盤以食。
趙妻謂之曰。
我夜扪汝體殊冷峭何也。
婦人不答。
而意象慚恚。
舍匕箸徑出。
趙責妻言之失。
起自呼之。
妻停食過晝。
開戶而視。
不見其夫矣。
乃告鄰裡。
相與求索。
三日始得之于門外溪傍。
半體在水中。
半處沙際已死。
同舍生共以其屍歸。
竟不曉何怪。
或以為魚蛟之精雲。
朱熙載舜咨說。
貢院小胥 紹興二十四年正月。
沈太虛虛中以吏部郎中為省試參詳官。
丁夜如廁。
既還。
書吏篝火先行。
至直舍。
忽驚仆地。
燈即滅。
沈大恐。
疾聲叫呼。
院中人皆已寝。
悉起相視。
則守舍小胥。
已缢于梁間。
足去地五六尺。
蓋非人力可至。
有儀鸾老兵曰。
此鬼所為也。
幸無遽。
取數卓疊起。
徐徐解縛。
抉其口。
以湯灌之。
久而能言。
曰。
郎中讀程文。
夜過半。
某與書吏假寐。
有自外入。
青巾布袍。
如道人狀者。
語某曰。
何為在此。
以首□兩旁而去。
已而此吏從郎中出戶。
某獨坐。
其人複來。
曰。
外間大有好處。
無用兀坐也。
攜手偕行。
見門外燈燭晶熒。
車馬雜沓。
與哄市不異。
試探首隙中窺之。
但覺門漸窄。
眼漸暗。
遂冥無所知耳。
明日。
默默如癡。
沈遣出。
經月始複常。
劉共叔親見。
東庭道士 泉州士人陳方石。
與知東庭觀道士善。
陳嘗檢校村墅。
夢至官府。
見廷下閱囚訴。
有吏大聲曰。
追到泉州道士某。
視之。
乃東庭黃冠也。
又一吏從旁授以文牍一卷。
使讀之。
陳不曉其語。
獨聞一事雲。
某年月日取常住谷若幹斛釀酒。
頃之讀徹。
吏問曰。
是乎。
道士辭服。
就取所讀文書包裹之。
自頂至踵皆遍。
推仆地。
一再展轉。
化為大水牛。
陳驚寤。
遽訪道士。
正以是夕死。
陳字季野。
進裔孫也。
黃氏少子 黃汝能。
徽州黟人。
紹興十七年。
為臨安北廂官。
少子年十七矣。
生平不能詩。
忽如有物憑依。
作詩十數篇。
飄飄然有神仙之志。
多喜道巫山神女事。
汝能群從中。
嘗有一少年子。
亦如是以死。
心以為慮。
密谕之曰。
汝得非于居民家有染著。
緻妄思若此乎。
吾官于斯。
苟有一事。
則累我矣。
子謝曰。
無之。
它日與父母對食。
徑往籬畔。
引首凝睇。
若望焉而未至者。
母追之還。
堅扣其故。
答曰。
适有所念耳。
無它也。
自是神觀如癡。
日甚一日。
汝能欲令其甥挈以還鄉。
而甥待試成均。
未遽去。
乃閉之一室。
戒數仆晝夜環視之。
連夕稍怠。
守者微假寐。
已失其處。
則跪膝于窗下。
以衣帶自絞死矣。
程泰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