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
使得受生。
豐曰。
汝死許久。
士大夫日日過此。
何不早自直。
曰、遺骸思葬。
未嘗須臾忘。
是間有神司守。
不許數出。
十年前妾夜哭出訴。
地神告曰。
後有趙将軍來此。
是汝冤獲伸之時。
日夜望将軍至。
故敢以請。
豐曰、果如是。
吾當念之。
女謝去。
遣人随視之。
至堂。
外牆下。
沒不見。
明日。
召僧為誦佛書作薦事。
遂行。
晚至潼川之東關縣。
止縣驿。
女子複在前。
已束發為高髻。
豐曰、吾既為汝作佛事。
何為相逐。
曰、将軍之賜。
固已大矣。
但白骨尚在堂外牆下。
非将軍誰為出之。
豐曰。
吾為客。
又已去彼。
豈能為汝出力。
胡不訴于郡守王郎中。
曰、非不知也。
戟門有神明。
距容辄入。
然妾之冤。
非王郎中不能理。
非将軍為地。
何以達于王郎中乎。
妾骨不出。
則妾不得生。
使妾骨獲出而得生。
在将軍一言宛轉間耳。
豐又許之。
再具其事走介白王守。
王乃訪昔時李戶部所使從卒。
獨有譚詠一人在。
委詠訪其骨。
詠率十數兵來牆下發土求之。
凡兩日。
迷不得所在。
詠緻一巫母問之。
巫自稱聖婆。
口作鬼語。
呼詠責曰。
汝當時手埋我。
豈真忘所在耶。
今發土處即是。
但尚淺耳。
當時倒下我。
蓋以木床。
木今尚在。
若得木。
骨即随之。
頂骨最在下。
千萬為我必取。
我不得頂骨。
不可生。
詠驚怖伏狀。
又明日。
果得屍。
郡為徙葬于高原。
時紹京為渠州鄰水尉。
未幾。
就調普州推官。
見解氏來。
說當日事。
紹京繼踵亦卒。
關壽卿耆孫初赴教官。
适館于此。
嘗為作記。
虞并甫為渠州守。
紹京正作尉雲。
夢藥方 虞并甫。
紹興二十八年。
自渠州守被召至臨安。
憩北郭外接待院。
因道中冒暑得疾。
洩痢連月。
重九日。
夢至一處。
類神仙居。
一人被服如仙官。
延之坐。
視壁間有韻語藥方一紙。
讀之數過。
其詞曰。
暑毒在脾。
濕氣連腳。
不洩則痢。
不痢則瘧。
獨煉雄黃。
烝面和藥。
甘草作湯。
服之安樂。
别作治療。
醫家大錯。
夢回尚能記。
即錄之。
蓋治暑洩方也。
如方服之。
遂愈。
孟蜀宮人 陳甲、字元父。
仙井仁壽人。
為成都守李西美璆館客。
舍于治事堂東偏之雙竹齋。
紹興二十一年四月。
西美浣花回得疾。
旬日間甲已寝。
聞堂上婦人語笑聲。
即起映門窺觀。
有女子十餘。
皆韶艾好容色。
而衣服結束。
頗與世俗異。
或坐或立。
或步庭中。
甲猶疑其為帥家人。
以主人翁病辄出。
但怪其多也。
頃之。
一人曰。
中夜無以為樂。
盍賦詩乎。
即口占曰。
晚雨廉纖梅子黃。
晚雲卷雨月侵廊。
樹陰把酒不成飲。
識著無情更斷腸。
一人應聲答之曰。
舊時衣服盡雲霞。
不到迎仙不是家。
今日樓台渾不識。
秪因古木記宣華。
餘人方綴思。
甲味其詩語不類人。
方悟為鬼物。
忽寂無所見。
後以語蜀郡父老。
皆雲王氏有國時。
嘗造宣華殿于摩诃池上。
名見于五代史。
孟氏因之。
今郡堂乃其故址。
賦詩之鬼。
蓋宮妾雲。
西美病遂不起。
舊蜀郡日晡不擊鼓。
擊之則聞婦人哭聲數十為群者。
相傳孟氏嘗用晡時殺宮人。
以鼓聲為節。
故鬼聞之辄哭。
承宣使孫渥。
以鈴轄攝帥事。
為文祭之。
命擊鼓如儀。
哭亦止。
後複罷雲。
甲以紹興三十年登乙科。
魚腹佛頭 資州人何慈妻範氏。
事佛甚謹。
家嘗烹魚。
已刳腹。
見脂裹一物極堅韌。
剖之乃二佛頭也。
其家斫木為全體以承之。
至今供養。
慈以宣和甲辰登科。
後為開州守。
八事皆虞并甫說。
範氏其表姊也。
徐國華 建安人徐國華。
宣和中入太學。
夢登高樓上。
樓懸大金鐘。
有金甲偉人立鐘旁。
視徐擊鐘而言曰、二十七甲。
再擊。
雲、官不過員外。
三擊。
雲、系七科。
徐悟而言曰。
行必取科甲。
官至外郎足矣。
因記于牍中。
但不能曉七科二十七甲之說。
靖康丙午。
胡騎攻城。
庠序諸生。
多病腳氣死。
徐亦以是疾終。
鄉人董縱矩。
欲葬之東城墓園。
而垣中列兆。
已無餘地。
乃與後死者皆瘗于垣外。
董以标揭識其處。
正居第二十七行之第七穴。
歸唁其父。
因出其手書。
則夢中神告。
無少差者。
甯國人□德升說。
清輝亭 廣西昭州。
最為疠毒之地。
而山水頗清婉。
郡圃有亭名天繪。
建炎中。
郡守李丕。
以與金國年号同。
欲更之。
乞名于寓公徐師川。
久而未得。
使得受生。
豐曰。
汝死許久。
士大夫日日過此。
何不早自直。
曰、遺骸思葬。
未嘗須臾忘。
是間有神司守。
不許數出。
十年前妾夜哭出訴。
地神告曰。
後有趙将軍來此。
是汝冤獲伸之時。
日夜望将軍至。
故敢以請。
豐曰、果如是。
吾當念之。
女謝去。
遣人随視之。
至堂。
外牆下。
沒不見。
明日。
召僧為誦佛書作薦事。
遂行。
晚至潼川之東關縣。
止縣驿。
女子複在前。
已束發為高髻。
豐曰、吾既為汝作佛事。
何為相逐。
曰、将軍之賜。
固已大矣。
但白骨尚在堂外牆下。
非将軍誰為出之。
豐曰。
吾為客。
又已去彼。
豈能為汝出力。
胡不訴于郡守王郎中。
曰、非不知也。
戟門有神明。
距容辄入。
然妾之冤。
非王郎中不能理。
非将軍為地。
何以達于王郎中乎。
妾骨不出。
則妾不得生。
使妾骨獲出而得生。
在将軍一言宛轉間耳。
豐又許之。
再具其事走介白王守。
王乃訪昔時李戶部所使從卒。
獨有譚詠一人在。
委詠訪其骨。
詠率十數兵來牆下發土求之。
凡兩日。
迷不得所在。
詠緻一巫母問之。
巫自稱聖婆。
口作鬼語。
呼詠責曰。
汝當時手埋我。
豈真忘所在耶。
今發土處即是。
但尚淺耳。
當時倒下我。
蓋以木床。
木今尚在。
若得木。
骨即随之。
頂骨最在下。
千萬為我必取。
我不得頂骨。
不可生。
詠驚怖伏狀。
又明日。
果得屍。
郡為徙葬于高原。
時紹京為渠州鄰水尉。
未幾。
就調普州推官。
見解氏來。
說當日事。
紹京繼踵亦卒。
關壽卿耆孫初赴教官。
适館于此。
嘗為作記。
虞并甫為渠州守。
紹京正作尉雲。
夢藥方 虞并甫。
紹興二十八年。
自渠州守被召至臨安。
憩北郭外接待院。
因道中冒暑得疾。
洩痢連月。
重九日。
夢至一處。
類神仙居。
一人被服如仙官。
延之坐。
視壁間有韻語藥方一紙。
讀之數過。
其詞曰。
暑毒在脾。
濕氣連腳。
不洩則痢。
不痢則瘧。
獨煉雄黃。
烝面和藥。
甘草作湯。
服之安樂。
别作治療。
醫家大錯。
夢回尚能記。
即錄之。
蓋治暑洩方也。
如方服之。
遂愈。
孟蜀宮人 陳甲、字元父。
仙井仁壽人。
為成都守李西美璆館客。
舍于治事堂東偏之雙竹齋。
紹興二十一年四月。
西美浣花回得疾。
旬日間甲已寝。
聞堂上婦人語笑聲。
即起映門窺觀。
有女子十餘。
皆韶艾好容色。
而衣服結束。
頗與世俗異。
或坐或立。
或步庭中。
甲猶疑其為帥家人。
以主人翁病辄出。
但怪其多也。
頃之。
一人曰。
中夜無以為樂。
盍賦詩乎。
即口占曰。
晚雨廉纖梅子黃。
晚雲卷雨月侵廊。
樹陰把酒不成飲。
識著無情更斷腸。
一人應聲答之曰。
舊時衣服盡雲霞。
不到迎仙不是家。
今日樓台渾不識。
秪因古木記宣華。
餘人方綴思。
甲味其詩語不類人。
方悟為鬼物。
忽寂無所見。
後以語蜀郡父老。
皆雲王氏有國時。
嘗造宣華殿于摩诃池上。
名見于五代史。
孟氏因之。
今郡堂乃其故址。
賦詩之鬼。
蓋宮妾雲。
西美病遂不起。
舊蜀郡日晡不擊鼓。
擊之則聞婦人哭聲數十為群者。
相傳孟氏嘗用晡時殺宮人。
以鼓聲為節。
故鬼聞之辄哭。
承宣使孫渥。
以鈴轄攝帥事。
為文祭之。
命擊鼓如儀。
哭亦止。
後複罷雲。
甲以紹興三十年登乙科。
魚腹佛頭 資州人何慈妻範氏。
事佛甚謹。
家嘗烹魚。
已刳腹。
見脂裹一物極堅韌。
剖之乃二佛頭也。
其家斫木為全體以承之。
至今供養。
慈以宣和甲辰登科。
後為開州守。
八事皆虞并甫說。
範氏其表姊也。
徐國華 建安人徐國華。
宣和中入太學。
夢登高樓上。
樓懸大金鐘。
有金甲偉人立鐘旁。
視徐擊鐘而言曰、二十七甲。
再擊。
雲、官不過員外。
三擊。
雲、系七科。
徐悟而言曰。
行必取科甲。
官至外郎足矣。
因記于牍中。
但不能曉七科二十七甲之說。
靖康丙午。
胡騎攻城。
庠序諸生。
多病腳氣死。
徐亦以是疾終。
鄉人董縱矩。
欲葬之東城墓園。
而垣中列兆。
已無餘地。
乃與後死者皆瘗于垣外。
董以标揭識其處。
正居第二十七行之第七穴。
歸唁其父。
因出其手書。
則夢中神告。
無少差者。
甯國人□德升說。
清輝亭 廣西昭州。
最為疠毒之地。
而山水頗清婉。
郡圃有亭名天繪。
建炎中。
郡守李丕。
以與金國年号同。
欲更之。
乞名于寓公徐師川。
久而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