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繞頸至腹數十匝。
其後珠益減。
至才一二顆。
而色漸白。
女慘容謝曰。
得君之賜厚。
吾事濟矣。
但恨傷君之生。
無以報。
當亦徐圖之。
再拜而去。
概是夕不複溺。
翌日大汗而卒。
三事亦徐搏說。
李知命 李知命。
建昌人。
紹興二十四年八月。
宿豫章村落。
就枕未睡。
月色皎然。
見窗外人往來。
少焉回首與窗對。
如一男子缁巾汗衫而立。
恍忽間已入室。
李疑其盜也。
熟伺所為。
俄至前。
繞床而行。
床之東北皆距壁。
而其人行通無所礙。
方和鬼也。
如是十餘匝。
徑揭帳執李項。
李有膽力。
舉手承之。
複以左手來。
又與相拒。
欲大叫。
而喉中介介如咽。
良久方能呼。
兩仆同應曰、喏。
李曰。
常夕叫汝。
數聲不一應。
今何謹如此。
既不寐。
胡不早覺我。
皆曰。
見一男子至主公之前。
相撐拄甚力。
欲起則足不可動。
欲叱則氣不得出。
适聞主公之聲。
男子始去。
某等方得能言耳。
光州墓怪 光州士人孔元舉。
居城外數裡間。
每入城。
辄經亂葬垅。
常日詣州學。
晨往暮歸。
必過之。
一夕歸差晚。
日猶銜山。
聞有人高誦維葉萋萋黃鳥于飛之句。
至于再三。
審其聲當所行道上。
少頃差近。
則聞聲在墓間。
回首視之。
一物如蹲鸱。
毛毵毵覆體。
赤目豬喙。
瞠視孔生。
厲聲曰。
維葉萋萋。
孔大駭。
亟步歸。
即病。
旬日死。
碧瀾堂 南康建昌縣民家。
事紫姑神甚靈。
每告以先事之利。
或雲下江茶貴可販。
或雲某處乏米。
可載以往。
必如其言。
獲厚利。
一日書來曰。
來日貴客至。
宜善待之。
其家夙戒子弟奴仆數輩候門。
盡日無來者。
将阖門。
而一丐者至。
即延以入。
為具沐浴更衣。
丐者雖喜過望。
而懼其家或事神殺己。
懇請曰。
雖乞丐至賤。
亦惜微命。
幸貸其死。
主人告以昨日之故。
丐者曰。
若然。
幸複緻禱。
将得自詢之。
始焚香而神至。
書九字于紙上曰。
籲。
君忘碧瀾堂之事乎。
丐者觀之則悶絕。
久之方蘇。
泣而言少年時本富家子。
與一倡有終身之約。
憚父母不容。
遂挾以竄。
已而窘窮日甚。
又慮事敗。
因至吳興。
遊碧瀾堂。
乘醉推倡入水。
遂亡命行丐。
今公家所緻。
蓋其冤也。
言已複泣。
其家贈以數百金遣去。
自是不複事神雲。
三事李紹祖說。
戴氏宅 常州無錫戴氏。
富家也。
十三郎者。
於邑中營大第。
備極精巧。
至鑄鐵為範。
度椽其中。
稍不合必易之。
又曳往來。
無少留礙則止。
歲餘将落成。
夢士人東向坐堂上。
顧戴曰。
吾李谟秀才也。
既寤。
絕惡之。
又數年。
邑子李谟登科。
戴嫁之以女。
戴且死。
囑其二子曰。
汝曹素不立。
必不能善守遺緒。
此屋當貨于汝手。
與其歸他人。
不若歸李郎也。
後如父言。
以宅予李氏。
建炎紹興間亂。
盜數取道。
邑屋多經焚毀。
唯李宅巋然獨存。
至今居之。
谟、字茂嘉。
嘗帥浙西。
官至中大夫直寶文閣。
外舅說。
二兔索命 予婦叔張宗正。
家方城之麥陂。
性好弋獵。
其父祖茔側。
長林巨麓。
禽獸成聚。
日與其徒從事。
罘網彌山。
号曰漫天網。
一網所獲。
亡慮數百計。
不暇拾取。
唯惡少年數輩。
馳逐其上。
壓死之。
各分挈以去。
雖風雪不止也。
遭亂度江。
紹興九年。
随兄侍郎居無錫。
亦時時彈射自娛。
嘗于明陽觀旁得一兔甚小。
耳有缺。
如攫傷痕。
未幾感疾如狂。
自取獵具焚棄。
築道室獨處。
忽見二兔作人言。
其一曰。
我為兔三百年矣。
往在張氏東墳。
張氏墳在方城者曰西墳。
惟其父别葬曰東墳。
為爾所殺。
其一曰。
我百八十歲矣。
隐于明陽觀側。
與樵人俱出入。
嘗為鷹所搦。
力竄得脫。
傷吾耳焉。
凡鷹犬罔罟。
吾悉能避。
不虞君之用弩矢也。
今當以命見償。
張遜辭求解。
旁人悉聞之。
病數月小愈。
然猒猒如癡人。
後十年乃死。
蒲大韶墨 阆中人蒲大韶。
得墨法于山谷。
所制精甚。
東南士大夫喜用之。
嘗有中貴人持以進禦。
上方留意翰墨。
視題字曰錦屏蒲舜美。
問何人。
中貴人答曰。
蜀墨工蒲大韶之字也。
即擲于地。
曰。
一墨工而敢妄作名字。
可罪也。
遂不複用。
其薄命如此。
自是印識隻言姓名雲。
大韶死。
子知微傳其法。
與同郡史威皆著名。
夔帥韓球。
令造數千斤。
愆期不能就。
遣人逮之。
舟覆江中。
二工皆死。
今
繞頸至腹數十匝。
其後珠益減。
至才一二顆。
而色漸白。
女慘容謝曰。
得君之賜厚。
吾事濟矣。
但恨傷君之生。
無以報。
當亦徐圖之。
再拜而去。
概是夕不複溺。
翌日大汗而卒。
三事亦徐搏說。
李知命 李知命。
建昌人。
紹興二十四年八月。
宿豫章村落。
就枕未睡。
月色皎然。
見窗外人往來。
少焉回首與窗對。
如一男子缁巾汗衫而立。
恍忽間已入室。
李疑其盜也。
熟伺所為。
俄至前。
繞床而行。
床之東北皆距壁。
而其人行通無所礙。
方和鬼也。
如是十餘匝。
徑揭帳執李項。
李有膽力。
舉手承之。
複以左手來。
又與相拒。
欲大叫。
而喉中介介如咽。
良久方能呼。
兩仆同應曰、喏。
李曰。
常夕叫汝。
數聲不一應。
今何謹如此。
既不寐。
胡不早覺我。
皆曰。
見一男子至主公之前。
相撐拄甚力。
欲起則足不可動。
欲叱則氣不得出。
适聞主公之聲。
男子始去。
某等方得能言耳。
光州墓怪 光州士人孔元舉。
居城外數裡間。
每入城。
辄經亂葬垅。
常日詣州學。
晨往暮歸。
必過之。
一夕歸差晚。
日猶銜山。
聞有人高誦維葉萋萋黃鳥于飛之句。
至于再三。
審其聲當所行道上。
少頃差近。
則聞聲在墓間。
回首視之。
一物如蹲鸱。
毛毵毵覆體。
赤目豬喙。
瞠視孔生。
厲聲曰。
維葉萋萋。
孔大駭。
亟步歸。
即病。
旬日死。
碧瀾堂 南康建昌縣民家。
事紫姑神甚靈。
每告以先事之利。
或雲下江茶貴可販。
或雲某處乏米。
可載以往。
必如其言。
獲厚利。
一日書來曰。
來日貴客至。
宜善待之。
其家夙戒子弟奴仆數輩候門。
盡日無來者。
将阖門。
而一丐者至。
即延以入。
為具沐浴更衣。
丐者雖喜過望。
而懼其家或事神殺己。
懇請曰。
雖乞丐至賤。
亦惜微命。
幸貸其死。
主人告以昨日之故。
丐者曰。
若然。
幸複緻禱。
将得自詢之。
始焚香而神至。
書九字于紙上曰。
籲。
君忘碧瀾堂之事乎。
丐者觀之則悶絕。
久之方蘇。
泣而言少年時本富家子。
與一倡有終身之約。
憚父母不容。
遂挾以竄。
已而窘窮日甚。
又慮事敗。
因至吳興。
遊碧瀾堂。
乘醉推倡入水。
遂亡命行丐。
今公家所緻。
蓋其冤也。
言已複泣。
其家贈以數百金遣去。
自是不複事神雲。
三事李紹祖說。
戴氏宅 常州無錫戴氏。
富家也。
十三郎者。
於邑中營大第。
備極精巧。
至鑄鐵為範。
度椽其中。
稍不合必易之。
又曳往來。
無少留礙則止。
歲餘将落成。
夢士人東向坐堂上。
顧戴曰。
吾李谟秀才也。
既寤。
絕惡之。
又數年。
邑子李谟登科。
戴嫁之以女。
戴且死。
囑其二子曰。
汝曹素不立。
必不能善守遺緒。
此屋當貨于汝手。
與其歸他人。
不若歸李郎也。
後如父言。
以宅予李氏。
建炎紹興間亂。
盜數取道。
邑屋多經焚毀。
唯李宅巋然獨存。
至今居之。
谟、字茂嘉。
嘗帥浙西。
官至中大夫直寶文閣。
外舅說。
二兔索命 予婦叔張宗正。
家方城之麥陂。
性好弋獵。
其父祖茔側。
長林巨麓。
禽獸成聚。
日與其徒從事。
罘網彌山。
号曰漫天網。
一網所獲。
亡慮數百計。
不暇拾取。
唯惡少年數輩。
馳逐其上。
壓死之。
各分挈以去。
雖風雪不止也。
遭亂度江。
紹興九年。
随兄侍郎居無錫。
亦時時彈射自娛。
嘗于明陽觀旁得一兔甚小。
耳有缺。
如攫傷痕。
未幾感疾如狂。
自取獵具焚棄。
築道室獨處。
忽見二兔作人言。
其一曰。
我為兔三百年矣。
往在張氏東墳。
張氏墳在方城者曰西墳。
惟其父别葬曰東墳。
為爾所殺。
其一曰。
我百八十歲矣。
隐于明陽觀側。
與樵人俱出入。
嘗為鷹所搦。
力竄得脫。
傷吾耳焉。
凡鷹犬罔罟。
吾悉能避。
不虞君之用弩矢也。
今當以命見償。
張遜辭求解。
旁人悉聞之。
病數月小愈。
然猒猒如癡人。
後十年乃死。
蒲大韶墨 阆中人蒲大韶。
得墨法于山谷。
所制精甚。
東南士大夫喜用之。
嘗有中貴人持以進禦。
上方留意翰墨。
視題字曰錦屏蒲舜美。
問何人。
中貴人答曰。
蜀墨工蒲大韶之字也。
即擲于地。
曰。
一墨工而敢妄作名字。
可罪也。
遂不複用。
其薄命如此。
自是印識隻言姓名雲。
大韶死。
子知微傳其法。
與同郡史威皆著名。
夔帥韓球。
令造數千斤。
愆期不能就。
遣人逮之。
舟覆江中。
二工皆死。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