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桐城何翁 舒州桐城縣何翁者。

    以赀豪于鄉。

    嗜酒及色。

    年五十。

    得風疾。

    手足奇右不能舉。

    輿之同郡良醫李百全幾道家。

    治療月餘。

    而病良已。

    将去。

    幾道飲之酒。

    酒半問之曰。

    死與生孰美。

    翁愕然曰、公醫也。

    以救人為業。

    豈不知死不如生。

    何用問。

    幾道曰。

    吾以君為不畏死耳。

    若能知死之可惡甚善。

    君今從死中得生。

    宜永斷房室。

    若不知悔。

    則必死矣。

    不複再相見也。

    翁聞言大悟。

    才歸即于山颠結草庵屏處。

    卻妻妾不得見。

    悉以家事付諸子。

    如有二年。

    勇健如三十許人。

    徒步入城。

    一日行百二十裡。

    幾道見之曰。

    君果能用吾言。

    如持之不懈。

    雖未至神仙。

    必為有道之士。

    翁自是愈力。

    但多釀酒。

    每客至。

    與奕棋飲酒。

    清談窮日夜。

    凡二十有五年。

    建炎初。

    江淮盜起。

    李成犯淮西。

    翁度其且至。

    語諸子曰。

    急竄尚可全。

    諸子或顧戀妻孥金帛。

    又方治裝。

    未能即去。

    翁即杖策。

    腰數千錢。

    獨行至江邊。

    賊尚遠。

    猶有舩可度。

    徑隐當塗山寺中。

    諸子未暇走。

    而賊至。

    皆委鋒刃。

    翁在寺。

    與鄰室行者善。

    一日呼與語曰。

    吾欲買一棺。

    煩君同往取之可乎。

    曰、何用此。

    笑不應。

    遂買棺歸。

    置室内。

    數自拂拭。

    又謂行者曰。

    吾終慁公矣。

    吾屋後儲所市薪。

    明日幸以焚我柩。

    恐有吾家人來。

    但以告之。

    行者且疑且信。

    密察其所為。

    至暮卧棺中。

    自托蓋掩其上。

    明日就視死矣。

    時年七十九。

    後歲餘。

    翁有侄亦脫賊中。

    訪翁蹤迹。

    至是寺方聞其死。

    翁與中書舍人朱新仲翌。

    有中外之好。

    朱公嘗記其事以授予雲。

     龐安常針 朱新仲。

    祖居桐城。

    時親識間一婦人妊娠将産。

    七日而子不下。

    藥餌符水。

    無所不用。

    待死而已。

    名醫李幾道。

    偶在朱公舍。

    朱邀視之。

    李曰、此百藥無可施。

    惟有針法。

    然吾藝未至此。

    不敢措手也。

    遂還。

    而幾道之師龐安常。

    适過門。

    遂同谒朱。

    朱告之故。

    曰、其家不敢屈先生。

    然人命至重。

    能不惜一行救之否。

    安常許諾。

    相與同往。

    才見孕者。

    即連呼曰。

    不死。

    令家人以湯溫其腰腹間。

    安常以手上下拊摩之。

    孕者覺腸胃微痛。

    呻吟間生一男子。

    母子皆無恙。

    其家驚喜拜謝。

    敬之如神。

    而不知其所以然。

    安常曰。

    兒已出胞。

    而一手誤執母腸胃。

    不複能脫。

    故雖投藥而無益。

    适吾隔腹扪兒手所在。

    針其虎口。

    兒既痛即縮手。

    所以遽生。

    無他術也。

    令取兒視之。

    右手虎口針痕存焉。

    其妙至此。

    新仲說。

     紅象卦影 紹興二年。

    廬陵董良史廷試罷。

    詣紅象道人作封影。

    欲知其低昂。

    卦成。

    有詩曰。

    黑猴挽長弓。

    走向天邊立。

    系子獨高飛。

    中人嗟莫及。

    良史不能曉。

    占者曰。

    事應乃可解。

    及唱名。

    張子韶九成為榜首。

    張生于壬申。

    所謂黑猴者也。

    長弓、張字也。

    良史在三甲。

    其上孫雄飛。

    所謂系子高飛也。

    其下仲并、所謂中人莫及也。

    良史說。

     譚氏節操 英州真陽縣曲江村人吳琦。

    略知書。

    其妻譚氏。

    紹興五年閏二月。

    本邑觀音山盜起。

    攻剽鄉落。

    琪竄去。

    譚氏與其女被執。

    并鄰社村婦數人偕行。

    譚在衆中頗潔白。

    盜欲妻之。

    诟曰、爾輩賊也。

    官軍旦夕且至。

    将為齑粉。

    我良家女。

    何肯為汝婦。

    強之不已。

    至于捶擊。

    愈極口肆罵。

    竟斃于毒手。

    後盜平。

    鄰婦同執者皆還。

    曰、使吳秀才妻不罵賊。

    今日亦歸矣。

    因備言其死狀。

    吳生始知之。

    聞者高其節。

    予嘗為之傳雲。

     草藥不可服 紹興十九年三月。

    英州僧希賜。

    往州南三十裡洸口掃塔。

    有客船自番禺至。

    舟中士人之仆腳弱不能行。

    舟師憫之。

    曰、吾有一藥。

    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