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縣有祟物。

    化為美姝。

    惑宿直吏。

    至是遂已。

    縣丞江定國母呂氏。

    有眩疾。

    每發。

    頭涔涔不可忍。

    以扣師。

    師曰。

    無它故。

    要是銀兒為孽。

    定國駭懼。

    銀兒者。

    其父時故姬。

    呂氏陰殺之。

    于是丐為禳謝。

    師引紙畫為禽畜百十種。

    令秉火炬。

    設瓜果。

    賓主置榻。

    戒其家人皆就寝勿顧。

    獨一二仆使在。

    迨夜。

    師入呂氏寝。

    物色之。

    得于妝合。

    仆者鹹見好女子。

    年可十六七。

    緣衣黃裙。

    對之掩泣。

    若不從狀。

    師徐徐谕解。

    已而肯首。

    乃以所畫并楮镪付之。

    送使出門。

    呂氏明日疾不作。

    富人江景淵。

    嘗與人争田不勝。

    用計殺之。

    忽得脾疾。

    詣師請水。

    師具數其過。

    景淵叩頭哀祈。

    為至其居。

    命斸地丈許。

    得蒼狗。

    吽牙怒視。

    左右皆恐。

    視之乃塊石。

    師以杖擊之。

    應手糜碎。

    景淵即愈。

    又有倡棄籍歸一胥。

    同谒師。

    師所居山椒。

    林樾蔽繞。

    來者未至門不知也。

    師逆告其徒曰。

    某人夫婦少選至。

    勿令其婢子入。

    及二人至。

    元無婢自随。

    師言狀。

    倡驚泣求救。

    乃昔日曾逼一婢赴井死。

    胥固未之知。

    嘗入市。

    見搏掩者立道左。

    呼使前。

    扪其項下如揭物狀。

    曰、後不得複爾。

    人問故。

    蓋此人昨夕負博進。

    恚而投缳。

    救至得不死。

    師白晝捕魑魅。

    逆說禍福甚多。

    不勝載。

    紹興四年死。

    泰甯人至今繪事其像。

    不呼其名。

    惟曰張公。

    或曰張和尚雲。

     卓筆峰 泰甯縣東十五裡。

    有仙棺石。

    相傳往年因風雨白畫晦冥。

    人聞空中音樂聲。

    及齊。

    見棺木在岩間。

    其處峭絕。

    人莫能上。

    疑仙人蛻骨送于此。

    因名音山。

    亦曰聖石。

    遇大旱。

    祈雨即應。

    蔣穎叔使福建日。

    過之為賦詩。

    更名卓筆峰。

    宣和五年。

    複大雷電。

    風雨雺塞。

    及霁而棺旁又列一棺。

    題湊不異世俗作者。

    次年春。

    山邊人見輿馬旌幢。

    騎從呵殿。

    騰雲至其地。

    作樂而去。

    樂聲泠然。

    非世間音。

    村民能猱援者。

    嘗登之。

    雲棺不施釘。

    可開視。

    骨色青碧。

    葬具悉古制。

    惟一小剪刀。

    細腰修刃。

    同人間用者。

    将挈而下。

    忽霹靂挾崖起。

    大蛇旁午。

    民驚怖墜地。

    體無所傷而病狂。

    半年方愈。

    為鄉人言如此。

    右五事。

    皆邵武士人黃文譽言。

     張琦使臣夢 左武大夫榮州刺史張琦。

    紹興十六年。

    自建康解軍職。

    為江東兵钤駐饒州。

    三年而病、琦有田在池州建德縣。

    命使臣掌之。

    是歲使臣夢黃衣數人。

    持一朱書漆牌。

    雲攝饒州钤轄張琦。

    潭州長沙知縣趙伯某。

    既寤。

    意謂琦被召命。

    詣鄱陽慶之。

    琦病已笃。

    不得見。

    家人恐其夢不祥。

    不敢言。

    而琦數詢其子雲。

    趙知縣到未。

    子謂病中谵語。

    不敢對。

    凡月餘。

    果有趙君者。

    罷長沙縣歸。

    至饒泊城下。

    卒于舟中。

    琦登時亦死。

     周濱受易 周濱、字東老。

    福州閩人。

    佳士也。

    陳了翁以兄之女妻之。

    濱受易于翁。

    如有所悟。

    翁喜參禅。

    見濱論死生之說。

    禅者所不能言。

    甚訝之。

    宣和中以疾卒。

    前一日。

    作詩與蔡氏甥曰、三舅報無常。

    濱行第三諸甥腳手忙。

    熟捶三挺皂。

    爛煮一鍋湯。

    垢膩從君洗。

    形骸任爾扛。

    六釘聲寂寂。

    千古路茫茫。

     蔡振悟死三 蔡振、字子玉。

    閩縣人。

    年甫冠。

    從鄉先生鄭東卿學易。

    忽悟死生之理。

    其家在鼓山下。

    紹興十七年。

    聞莆田鄭樵。

    入山從老僧問禅。

    振作書抵樵。

    論儒釋之學。

    樵見其年少而論高。

    疑假手于人。

    親扣之。

    益奇怪。

    乃見東卿。

    問振所學。

    東卿曰。

    不知也。

    十九年四月、振來谒東卿。

    問尚書禹貢。

    得疾歸家遂笃。

    叱出其妻。

    呼弟掄告以死。

    令掄把筆。

    口占一詩。

    曰、俟同舍生來吊。

    可出示之。

    其語雲。

    生也非贅。

    死兮何缺。

    與時俱行。

    别是一般風月。

    詩畢而逝。

     許氏詩谶 許太尉将未第時。

    居福州罾浦巷。

    夜有虎自東山逾破城。

    入其園。

    傷圈豕而去。

    及旦、舉室慮其複至。

    太尉不以為異。

    且高吟曰。

    昨夜虎入我園。

    明年我作狀元。

    叔母戲續其下雲。

    颠狗不要亂吠。

    且在屋裡低蹲。

    鄰裡傳以為笑。

    明年。

    太尉魁天下士。

    後登政府。

    叔母之子特以恩得官至大夫。

    謂之許工部。

    舊所居室。

    太尉悉以與之。

    後工部得心疾。

    家人閉不使出。

    所謂颠狗低蹲之語。

    乃其母詩實先谶也。

    三事鄭東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