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眼。
何自來此。
二人相視而笑。
曰、甯有是。
翁曰、不特爾。
又同年焉。
吾為子選一題。
可預為之備。
二人未之信。
戲曰、題目謂何。
翁指庭下竹一束。
曰、當作此。
二人笑而去。
熙甯三年。
廷試進士。
罷詩賦論三題。
易以策問。
祖洽遂首選。
均次之。
方悟竹一束。
蓋策字也。
祖洽父恪少不學。
嘗過翁門。
縣之士子群集。
無一可翁意。
獨指恪曰、此人年六十。
當官七品。
服銀绯。
衆皆怃然。
恪後以子貴。
封累朝請郎。
賜朱绂。
正年六十雲。
翁嘗行田間。
聞水聲。
曰、水流悲。
田将易主。
已而果然。
又嘗入市聞樂聲。
曰、金聲亢。
其有兵。
當在申酉間。
然我無傷。
兵四人當溺死。
至期、果有戍卒自汀州還。
過市群飲。
争倡女。
抽戈相戕。
度不自安。
乘暮亂流而渡。
正春濤怒漲。
溺死果四人。
或問其故。
曰、日在子。
又屬水。
水旺于子。
金至此死焉。
其巧發奇中類是。
今邵武人猶傳其相書一編。
然去翁遠矣。
宗本遇異人 僧宗本者。
邵武田家子。
宣和元年。
因饷田。
行山峽中。
遇道人。
麻衣椎髻丐食。
本曰。
吾父未晡餐。
可同至家取食否。
道人怒。
唾左拇端。
抽一劍脅之。
本對如初。
道人笑曰。
獠子可教。
解衣帶小瓢。
傾紅藥三顆授之。
本舉掌欲服間。
其二墜地不可得。
但咽其一。
道人複笑曰。
分止此耳。
忽不見。
本不複歸家。
入進村雙林院。
止佛殿上。
即能談僧徒隐事。
鹹驚異。
走告其家。
妻子來視。
斥去不使入。
明日歡傳一鄉。
來詢休咎者。
系道不絕。
郡将以下。
鹹遣書乞頌。
本握筆瞑目。
頌立成。
筆法清勁可愛。
寺僧指為生佛。
欲令久居。
以壯聲勢。
本曰。
吾緣不在是。
當往汀州。
谒定光佛。
奮臂便行。
至泰甯之豐岩。
樂其山水秀邃。
亦夢紫衣金章人挽留。
遂止不去。
縣人共出錢為祝發。
得廢丹霞院額。
标其岩。
未幾、羅畸疇老。
自沙縣遣信招迎。
欣然而往。
時李伯紀丞相、自右史斥監邑征。
本與頌曰。
青共立。
米去皮。
此時節。
甚光輝。
伯紀罔測。
洎靖康初得君。
驟拜執政。
方悟其語。
鄧肅志宏。
以諸生見本。
本指伯紀謂肅曰。
君他日貴由此人。
及伯紀登庸。
志宏白衣至左正言。
本留沙縣逾年。
複還丹霞。
建炎四年。
伯紀自嶺外歸見本。
本大書機上。
作紹興二字。
明年果改。
元。
語伯紀曰。
茲地血腥觸人。
當有兵起。
公可居福州。
從之。
二月、環境盜起。
邑落焚劉無餘。
二年六月、伯紀帥長沙。
過邵武。
迂道訪本。
本送至建甯。
趣其速行。
戒之如泰甯。
複大書邑廳壁曰。
東燒西燒。
又連書七七數字。
才出境。
江西賊李敦仁、入邑縱火。
正七月七日也。
本初住丹霞。
有飛雀立化于佛前香爐上。
疇老為著瑞雀頌。
人以為師所感雲。
紹興十六年。
豫言某日當去。
至期無疾而化。
本晚工詩。
殖貨不已。
尤恡啬。
視出一錢如拔齒。
其徒多谏之。
曰、此吾宿業也。
惠吉異術 僧惠吉張氏。
饒州餘幹人。
少亡賴。
為縣五伯。
因追胥村社。
少休山麓。
遇婦人乘竹輿。
無所服。
惟用匹布蔽體。
訝其韶秀而結束詭異。
揖而訊之。
曰、非汝所知也。
取一卷書授之。
曰、勉旃。
後當為僧。
言訖。
輿去如飛。
二仆夫冉冉履空中。
張歸即能談人意間事。
棄妻子出遊。
過撫州宜黃縣。
行止佯狂。
人無知者。
時大旱。
縣人作土龍禱雨。
張投牒請自祈禬。
約明日午必雨。
不爾願焚軀以謝。
即趺坐積薪上。
民之輕剽禍賊者、争益薪。
及明。
烈日滋熾。
萬衆族觀。
至秉炬以須。
如期、果大雨。
四境沾足。
邑人始謹事之。
鄒柄居是邑。
惡其惑衆。
張往見之。
曰、吾宿負公杖。
幸少寬我。
會張為邑人甃治衢陌。
裒金數百萬。
或谮于鄒曰。
彼幹沒其半。
間道以遺妻孥。
鄒怒言于縣宰。
捕笞之。
已而悔詣張謝。
張曰。
曩固言之矣。
無傷也。
宣和三年。
适邵武泰甯。
謂縣人黃溫甫曰、吾與若隔生同為五台僧。
若嘗病。
費吾藥餌。
今當館我以償。
黃為築庵香爐峰頂。
買僧牒落發。
師能咒水起疾。
數百裡間。
來者絡繹。
通直郎葉武為令。
夢一女子持火東西焚庭庑。
複爇鼓門。
驚覺。
遲明師造縣。
迎問曰。
昨夕無恐否。
葉愕然。
具以夢告。
師命輿土地木胎。
至庭斧之。
血津津然。
初
何自來此。
二人相視而笑。
曰、甯有是。
翁曰、不特爾。
又同年焉。
吾為子選一題。
可預為之備。
二人未之信。
戲曰、題目謂何。
翁指庭下竹一束。
曰、當作此。
二人笑而去。
熙甯三年。
廷試進士。
罷詩賦論三題。
易以策問。
祖洽遂首選。
均次之。
方悟竹一束。
蓋策字也。
祖洽父恪少不學。
嘗過翁門。
縣之士子群集。
無一可翁意。
獨指恪曰、此人年六十。
當官七品。
服銀绯。
衆皆怃然。
恪後以子貴。
封累朝請郎。
賜朱绂。
正年六十雲。
翁嘗行田間。
聞水聲。
曰、水流悲。
田将易主。
已而果然。
又嘗入市聞樂聲。
曰、金聲亢。
其有兵。
當在申酉間。
然我無傷。
兵四人當溺死。
至期、果有戍卒自汀州還。
過市群飲。
争倡女。
抽戈相戕。
度不自安。
乘暮亂流而渡。
正春濤怒漲。
溺死果四人。
或問其故。
曰、日在子。
又屬水。
水旺于子。
金至此死焉。
其巧發奇中類是。
今邵武人猶傳其相書一編。
然去翁遠矣。
宗本遇異人 僧宗本者。
邵武田家子。
宣和元年。
因饷田。
行山峽中。
遇道人。
麻衣椎髻丐食。
本曰。
吾父未晡餐。
可同至家取食否。
道人怒。
唾左拇端。
抽一劍脅之。
本對如初。
道人笑曰。
獠子可教。
解衣帶小瓢。
傾紅藥三顆授之。
本舉掌欲服間。
其二墜地不可得。
但咽其一。
道人複笑曰。
分止此耳。
忽不見。
本不複歸家。
入進村雙林院。
止佛殿上。
即能談僧徒隐事。
鹹驚異。
走告其家。
妻子來視。
斥去不使入。
明日歡傳一鄉。
來詢休咎者。
系道不絕。
郡将以下。
鹹遣書乞頌。
本握筆瞑目。
頌立成。
筆法清勁可愛。
寺僧指為生佛。
欲令久居。
以壯聲勢。
本曰。
吾緣不在是。
當往汀州。
谒定光佛。
奮臂便行。
至泰甯之豐岩。
樂其山水秀邃。
亦夢紫衣金章人挽留。
遂止不去。
縣人共出錢為祝發。
得廢丹霞院額。
标其岩。
未幾、羅畸疇老。
自沙縣遣信招迎。
欣然而往。
時李伯紀丞相、自右史斥監邑征。
本與頌曰。
青共立。
米去皮。
此時節。
甚光輝。
伯紀罔測。
洎靖康初得君。
驟拜執政。
方悟其語。
鄧肅志宏。
以諸生見本。
本指伯紀謂肅曰。
君他日貴由此人。
及伯紀登庸。
志宏白衣至左正言。
本留沙縣逾年。
複還丹霞。
建炎四年。
伯紀自嶺外歸見本。
本大書機上。
作紹興二字。
明年果改。
元。
語伯紀曰。
茲地血腥觸人。
當有兵起。
公可居福州。
從之。
二月、環境盜起。
邑落焚劉無餘。
二年六月、伯紀帥長沙。
過邵武。
迂道訪本。
本送至建甯。
趣其速行。
戒之如泰甯。
複大書邑廳壁曰。
東燒西燒。
又連書七七數字。
才出境。
江西賊李敦仁、入邑縱火。
正七月七日也。
本初住丹霞。
有飛雀立化于佛前香爐上。
疇老為著瑞雀頌。
人以為師所感雲。
紹興十六年。
豫言某日當去。
至期無疾而化。
本晚工詩。
殖貨不已。
尤恡啬。
視出一錢如拔齒。
其徒多谏之。
曰、此吾宿業也。
惠吉異術 僧惠吉張氏。
饒州餘幹人。
少亡賴。
為縣五伯。
因追胥村社。
少休山麓。
遇婦人乘竹輿。
無所服。
惟用匹布蔽體。
訝其韶秀而結束詭異。
揖而訊之。
曰、非汝所知也。
取一卷書授之。
曰、勉旃。
後當為僧。
言訖。
輿去如飛。
二仆夫冉冉履空中。
張歸即能談人意間事。
棄妻子出遊。
過撫州宜黃縣。
行止佯狂。
人無知者。
時大旱。
縣人作土龍禱雨。
張投牒請自祈禬。
約明日午必雨。
不爾願焚軀以謝。
即趺坐積薪上。
民之輕剽禍賊者、争益薪。
及明。
烈日滋熾。
萬衆族觀。
至秉炬以須。
如期、果大雨。
四境沾足。
邑人始謹事之。
鄒柄居是邑。
惡其惑衆。
張往見之。
曰、吾宿負公杖。
幸少寬我。
會張為邑人甃治衢陌。
裒金數百萬。
或谮于鄒曰。
彼幹沒其半。
間道以遺妻孥。
鄒怒言于縣宰。
捕笞之。
已而悔詣張謝。
張曰。
曩固言之矣。
無傷也。
宣和三年。
适邵武泰甯。
謂縣人黃溫甫曰、吾與若隔生同為五台僧。
若嘗病。
費吾藥餌。
今當館我以償。
黃為築庵香爐峰頂。
買僧牒落發。
師能咒水起疾。
數百裡間。
來者絡繹。
通直郎葉武為令。
夢一女子持火東西焚庭庑。
複爇鼓門。
驚覺。
遲明師造縣。
迎問曰。
昨夕無恐否。
葉愕然。
具以夢告。
師命輿土地木胎。
至庭斧之。
血津津然。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