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百萬。
乃自詣郡。
以己俸四月輸之。
冕仲雖不平。
然以直在彼。
莫敢诘。
内臣為廉訪使者。
數幹以私。
皆拒不答。
常切齒思報。
會奏事京師。
每見朝士必以溢惡之言诋琮。
嘗入侍徽廟。
問汝在閩時。
知屬縣有賢令否。
其人出不意。
錯愕失對。
唯憶琮一人姓名。
極口稱贊之。
即日有旨改京官通判漳州。
使者既出。
始大愧悔。
乃知吉人之報。
轉禍為福如此。
劉圖南說。
張謙中篆 張有、字謙中。
吳興道士也。
以篆名天下。
為人退靜好古。
非古文所有字。
辄阙不書。
宣和中。
年已七十餘。
中書侍郎林彥振摅喪其母魏國夫人。
歸葬于湖。
将刻埋銘。
請篆額。
書魏字為魏下山。
彥振以為不類今字。
命去之。
不從。
彥振雖不樂。
然度能書者無出其右。
則召所親委曲镌說之。
且許厚謝。
張不可。
曰。
世俗魏字。
我法所無。
林公不肯用。
宜以見還。
決不易也。
彥振知不可強。
遂止。
自是人益賢之。
餘伯舅沈祖仁。
為歸安丞。
與張善。
憚其人不敢求字。
一日被酒。
亟造門索絹一端。
作大字數十。
尤高古可愛。
至今寶藏之。
有所著複古編。
行于世。
鳳池山 福州閩縣東十五裡鳳池山。
其上有池。
冬夏不涸。
俗傳唐末有樵者。
嘗見五色雀群浴于彼。
以故得名。
其南鼓山。
山之半有湧泉寺。
鳳池隸焉。
熙甯中。
元章簡公绛出守。
訪之鼓山寺。
僧憚其數至為擾。
嫁其名于北山報慈院。
主僧頗黠。
逢元公之意。
刻木作鳳。
立之小沼上。
以喙吐水。
公至大喜。
為賦詩。
數年閑參大政。
鳳池之事。
遂成先兆。
後溫左丞益出守。
亦喜為此遊。
且和元公詩。
未幾亦至兩地。
然實非真鳳池山也。
而休證如此。
豈偶然邪。
古田倡 陳築、字夢和。
莆田人。
崇甯初登第。
為福州古田尉。
惑邑倡周氏。
周能詩。
贈築絕句曰。
夢和殘月到樓西。
月過樓西夢已迷。
喚起一聲腸斷處。
落花枝上鹧鸪啼。
首句蓋寓築字也。
又春晴詩曰。
瞥然飛過誰家燕。
蓦地香來甚處花。
深院日長無個事。
一瓶春水自煎茶。
後與築作合歡紅绶帶。
自經于南山極樂院。
從者知之。
共排闼救解。
二人皆活。
已而事敗。
築失官去。
周至紹興初猶在。
既老且醜。
門戶遂冷落雲。
猾吏為奸 福州老胥夏铧者。
自治平時為吏。
政和中。
以年勞得官。
首尾四紀。
嘗言閱郡将多矣。
無不為其黨所欺。
不能欺者。
惟得二人焉。
其一程公辟。
師孟其一羅俦老。
畸羅公初精明。
人莫敢犯。
後亦有罅可入。
雲羅好學。
每讀書。
必研究意義。
苟有得。
則怡然長嘯。
或未會意。
則搔首踟躊。
吏伺其長嘯。
即抱牍以入。
雖包藏機械。
略不問。
或遇其搔首。
雖小奸欺。
無不發摘。
以故得而欺之。
铧曰。
彼好讀書。
尚見欺于吾曹。
況于他哉。
右三事。
皆郡士鄭東卿說。
周史卿 周史卿。
建州浦城人。
元祐初。
如京師赴省試。
中途遇道者雲雲。
即歸與妻子入由果山煉丹。
聲價籍籍。
士大夫經山下。
無不往見。
呂吉甫自建安移宣州。
苦足疾不能行。
來谒周。
周請呂伸足直前為布氣。
令人以扇扇之。
少頃足底火熱。
炙上徹心。
良久痛遂已。
凡在山二十年。
丹垂成。
一夕風雷大作。
霹靂甚震。
曉視藥爐。
丹已失矣。
周不意。
遂出神求之。
謂妻曰。
我當略往。
七日且複回。
未死也。
切勿焚我。
妻如其言。
周平生與一僧善。
僧亦在他山結廬。
聞周死來吊。
力勸其妻曰。
學道之人。
視形骸如糞土。
既去矣。
安足惜。
妻信僧言。
泣而焚之。
明日而周回。
則已無形體可生矣。
空中咄咄。
責其妻而去。
異日僧複來。
妻以前事告之。
僧曰。
吾适方聞訃故來。
前日未嘗至。
乃悟魔所化也。
其家後置周影像于僧舍。
日輪一行者奉香火。
必于地得四錢。
又留醋一甕。
至今不敗。
往往為人取去。
然未嘗竭。
縣人劉翔雲。
由果山甚淺隘。
氣象索然。
非神仙所居也翔說。
乃自詣郡。
以己俸四月輸之。
冕仲雖不平。
然以直在彼。
莫敢诘。
内臣為廉訪使者。
數幹以私。
皆拒不答。
常切齒思報。
會奏事京師。
每見朝士必以溢惡之言诋琮。
嘗入侍徽廟。
問汝在閩時。
知屬縣有賢令否。
其人出不意。
錯愕失對。
唯憶琮一人姓名。
極口稱贊之。
即日有旨改京官通判漳州。
使者既出。
始大愧悔。
乃知吉人之報。
轉禍為福如此。
劉圖南說。
張謙中篆 張有、字謙中。
吳興道士也。
以篆名天下。
為人退靜好古。
非古文所有字。
辄阙不書。
宣和中。
年已七十餘。
中書侍郎林彥振摅喪其母魏國夫人。
歸葬于湖。
将刻埋銘。
請篆額。
書魏字為魏下山。
彥振以為不類今字。
命去之。
不從。
彥振雖不樂。
然度能書者無出其右。
則召所親委曲镌說之。
且許厚謝。
張不可。
曰。
世俗魏字。
我法所無。
林公不肯用。
宜以見還。
決不易也。
彥振知不可強。
遂止。
自是人益賢之。
餘伯舅沈祖仁。
為歸安丞。
與張善。
憚其人不敢求字。
一日被酒。
亟造門索絹一端。
作大字數十。
尤高古可愛。
至今寶藏之。
有所著複古編。
行于世。
鳳池山 福州閩縣東十五裡鳳池山。
其上有池。
冬夏不涸。
俗傳唐末有樵者。
嘗見五色雀群浴于彼。
以故得名。
其南鼓山。
山之半有湧泉寺。
鳳池隸焉。
熙甯中。
元章簡公绛出守。
訪之鼓山寺。
僧憚其數至為擾。
嫁其名于北山報慈院。
主僧頗黠。
逢元公之意。
刻木作鳳。
立之小沼上。
以喙吐水。
公至大喜。
為賦詩。
數年閑參大政。
鳳池之事。
遂成先兆。
後溫左丞益出守。
亦喜為此遊。
且和元公詩。
未幾亦至兩地。
然實非真鳳池山也。
而休證如此。
豈偶然邪。
古田倡 陳築、字夢和。
莆田人。
崇甯初登第。
為福州古田尉。
惑邑倡周氏。
周能詩。
贈築絕句曰。
夢和殘月到樓西。
月過樓西夢已迷。
喚起一聲腸斷處。
落花枝上鹧鸪啼。
首句蓋寓築字也。
又春晴詩曰。
瞥然飛過誰家燕。
蓦地香來甚處花。
深院日長無個事。
一瓶春水自煎茶。
後與築作合歡紅绶帶。
自經于南山極樂院。
從者知之。
共排闼救解。
二人皆活。
已而事敗。
築失官去。
周至紹興初猶在。
既老且醜。
門戶遂冷落雲。
猾吏為奸 福州老胥夏铧者。
自治平時為吏。
政和中。
以年勞得官。
首尾四紀。
嘗言閱郡将多矣。
無不為其黨所欺。
不能欺者。
惟得二人焉。
其一程公辟。
師孟其一羅俦老。
畸羅公初精明。
人莫敢犯。
後亦有罅可入。
雲羅好學。
每讀書。
必研究意義。
苟有得。
則怡然長嘯。
或未會意。
則搔首踟躊。
吏伺其長嘯。
即抱牍以入。
雖包藏機械。
略不問。
或遇其搔首。
雖小奸欺。
無不發摘。
以故得而欺之。
铧曰。
彼好讀書。
尚見欺于吾曹。
況于他哉。
右三事。
皆郡士鄭東卿說。
周史卿 周史卿。
建州浦城人。
元祐初。
如京師赴省試。
中途遇道者雲雲。
即歸與妻子入由果山煉丹。
聲價籍籍。
士大夫經山下。
無不往見。
呂吉甫自建安移宣州。
苦足疾不能行。
來谒周。
周請呂伸足直前為布氣。
令人以扇扇之。
少頃足底火熱。
炙上徹心。
良久痛遂已。
凡在山二十年。
丹垂成。
一夕風雷大作。
霹靂甚震。
曉視藥爐。
丹已失矣。
周不意。
遂出神求之。
謂妻曰。
我當略往。
七日且複回。
未死也。
切勿焚我。
妻如其言。
周平生與一僧善。
僧亦在他山結廬。
聞周死來吊。
力勸其妻曰。
學道之人。
視形骸如糞土。
既去矣。
安足惜。
妻信僧言。
泣而焚之。
明日而周回。
則已無形體可生矣。
空中咄咄。
責其妻而去。
異日僧複來。
妻以前事告之。
僧曰。
吾适方聞訃故來。
前日未嘗至。
乃悟魔所化也。
其家後置周影像于僧舍。
日輪一行者奉香火。
必于地得四錢。
又留醋一甕。
至今不敗。
往往為人取去。
然未嘗竭。
縣人劉翔雲。
由果山甚淺隘。
氣象索然。
非神仙所居也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