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宗回長老
僧宗回者。
累建法席。
最後住南劍之西岩。
道行素高。
寺多種茶。
回令人芟除繁枝。
欲異時益茂盛。
實無它心。
有僧不得志于寺。
詣劍浦縣訴雲。
回慮經界法行。
茶稅或增故爾。
縣知其妄。
撻逐之。
僧複告于郡。
郡守亦素聞回名。
不然其言。
複撻之。
僧不勝忿。
詣漕台言所訴皆實。
而為郡縣抑屈如此。
乞移考它郡。
漕使下其事于建州。
州遣吏逮回。
吏至促其行。
回曰。
幸寬我一夕。
必厚報。
吏許為留。
回謂其徒曰。
是僧已再受杖。
吾若往自直。
則彼複得罪。
豈忍為此。
吾不自言。
則罪及吾。
吾亦不能甘。
不如去此。
僧徒意其欲遁。
或有束裝拟俱去者。
明旦。
回命擊鼓升座。
慰謝大衆畢。
即唱偈曰。
使命來追不暫停。
不如長往事分明。
從來一個無生曲。
且喜今朝調得成。
瞑目而化。
時紹興十九年。
義鹘 紹興十六年。
林熙載自溫州赴福州侯官簿。
道過平陽智覺寺。
見殿一角無鸱吻。
問諸僧。
僧曰。
昔日雙鹳巢其上。
近為雷所震。
有蛇蛻甚大。
怪之。
未敢葺。
僧因言寺素多鹳。
殿之前大松上。
三鹳共一巢。
數年前。
巨蛇登木食其雛。
鹳不能禦。
皆舍去。
俄頃引同類盤旋空中。
悲鳴徘徊。
至暮始散。
明日複集。
次一健鹘自天末徑至。
直入其巢。
蛇猶未去。
鹘以爪擊之。
其聲革革然。
少選飛起。
已複下。
如是數反。
蛇裂為三四。
鹘亦不食而去。
林誦老杜義鹘行示之。
始驗詩史之言。
信而有證。
二事熙載說。
又台州黃岩縣定光觀嶽殿前有塔。
鹳巢于上。
一蛇甚大而短。
食其子。
其母鳴号辛酸。
瞥入海際。
少時引二鹘至。
徑趨塔表。
銜蛇去。
陳爟說。
陳國佐 陳公輔國佐。
台州人。
父正為郡大吏。
歸老。
居于城中慧日巷。
時國佐在上庠。
有僧谒正。
指對門普濟院曰。
俟此寺為池。
貢元當上第。
正曰。
一刹壯麗如此。
使其不幸為火焚則可。
何由為池。
君知吾兒終無成。
以是相戲耳。
僧曰。
不過一年。
吾言必驗。
普濟地卑下。
每春雨及梅溽所至。
水流不可行。
寺中積苦之。
偶得曠土于郡倉後。
即徙焉。
而故基卒為池。
與僧言合。
政和癸巳。
國佐遂魁辟雍。
釋褐第一。
後至禮部侍郎。
巾山菌 台州資聖寺僧覺升。
築庵巾山上。
嘗早出戶。
有大蟒橫道。
命仆舁去之。
是日偶行松徑中。
見數菌鮮澤可愛。
即摘以歸。
烹饪猶未熟。
蛇以百數繞釜蟠踞。
升大懼。
急入室坐榻上。
方欲就枕。
則滿榻皆蛇。
不可複避。
而同室僧皆無所睹。
升即死。
許叔微 許叔微、字知可。
真州人。
家素貧。
夢人告之曰。
汝欲登科。
須積陰德。
許度力不足。
惟從事于醫乃可。
遂留意方書。
久之。
所活不可勝計。
複夢前人來。
持一詩贈之。
其詞曰。
藥有陰功。
陳樓閑處。
堂上呼盧。
唱六作五。
既覺。
姑記之于牍。
紹興壬子。
第六人登科。
用升甲恩。
如第五得職官。
其上陳祖言。
其下樓材也。
夢已先定矣。
呼盧者。
胪傳之義雲。
陳良器 陳良器。
好施食。
紹興十一年。
子爟為婺州武義尉。
迎之官。
嘗同至郡。
忘攜食盤。
行次夜夢舊友夏呂二人者來。
曰。
連日門下奉候不見。
不知乃在此。
覺而言之。
方審其故。
亟就邸中施焉。
右四事皆陳爟說。
人生鼈 予宗人性喜獵。
遇其興發。
雖盛寒暑不廢。
末年得疾。
背生三物。
隐隐皮肉閑。
數日頭足皆具。
俨然三鼈也。
已而能動。
或以魚誘之。
則其頭闖然如欲食狀。
稍久左右齧食。
痛不可忍。
凡月餘而死。
死五日。
其靈憑子嶽之婦。
語曰。
我坐好獵。
生受苦報。
今日猶未已。
冥閑方遣使追我獵具為證。
及其未至。
可
累建法席。
最後住南劍之西岩。
道行素高。
寺多種茶。
回令人芟除繁枝。
欲異時益茂盛。
實無它心。
有僧不得志于寺。
詣劍浦縣訴雲。
回慮經界法行。
茶稅或增故爾。
縣知其妄。
撻逐之。
僧複告于郡。
郡守亦素聞回名。
不然其言。
複撻之。
僧不勝忿。
詣漕台言所訴皆實。
而為郡縣抑屈如此。
乞移考它郡。
漕使下其事于建州。
州遣吏逮回。
吏至促其行。
回曰。
幸寬我一夕。
必厚報。
吏許為留。
回謂其徒曰。
是僧已再受杖。
吾若往自直。
則彼複得罪。
豈忍為此。
吾不自言。
則罪及吾。
吾亦不能甘。
不如去此。
僧徒意其欲遁。
或有束裝拟俱去者。
明旦。
回命擊鼓升座。
慰謝大衆畢。
即唱偈曰。
使命來追不暫停。
不如長往事分明。
從來一個無生曲。
且喜今朝調得成。
瞑目而化。
時紹興十九年。
義鹘 紹興十六年。
林熙載自溫州赴福州侯官簿。
道過平陽智覺寺。
見殿一角無鸱吻。
問諸僧。
僧曰。
昔日雙鹳巢其上。
近為雷所震。
有蛇蛻甚大。
怪之。
未敢葺。
僧因言寺素多鹳。
殿之前大松上。
三鹳共一巢。
數年前。
巨蛇登木食其雛。
鹳不能禦。
皆舍去。
俄頃引同類盤旋空中。
悲鳴徘徊。
至暮始散。
明日複集。
次一健鹘自天末徑至。
直入其巢。
蛇猶未去。
鹘以爪擊之。
其聲革革然。
少選飛起。
已複下。
如是數反。
蛇裂為三四。
鹘亦不食而去。
林誦老杜義鹘行示之。
始驗詩史之言。
信而有證。
二事熙載說。
又台州黃岩縣定光觀嶽殿前有塔。
鹳巢于上。
一蛇甚大而短。
食其子。
其母鳴号辛酸。
瞥入海際。
少時引二鹘至。
徑趨塔表。
銜蛇去。
陳爟說。
陳國佐 陳公輔國佐。
台州人。
父正為郡大吏。
歸老。
居于城中慧日巷。
時國佐在上庠。
有僧谒正。
指對門普濟院曰。
俟此寺為池。
貢元當上第。
正曰。
一刹壯麗如此。
使其不幸為火焚則可。
何由為池。
君知吾兒終無成。
以是相戲耳。
僧曰。
不過一年。
吾言必驗。
普濟地卑下。
每春雨及梅溽所至。
水流不可行。
寺中積苦之。
偶得曠土于郡倉後。
即徙焉。
而故基卒為池。
與僧言合。
政和癸巳。
國佐遂魁辟雍。
釋褐第一。
後至禮部侍郎。
巾山菌 台州資聖寺僧覺升。
築庵巾山上。
嘗早出戶。
有大蟒橫道。
命仆舁去之。
是日偶行松徑中。
見數菌鮮澤可愛。
即摘以歸。
烹饪猶未熟。
蛇以百數繞釜蟠踞。
升大懼。
急入室坐榻上。
方欲就枕。
則滿榻皆蛇。
不可複避。
而同室僧皆無所睹。
升即死。
許叔微 許叔微、字知可。
真州人。
家素貧。
夢人告之曰。
汝欲登科。
須積陰德。
許度力不足。
惟從事于醫乃可。
遂留意方書。
久之。
所活不可勝計。
複夢前人來。
持一詩贈之。
其詞曰。
藥有陰功。
陳樓閑處。
堂上呼盧。
唱六作五。
既覺。
姑記之于牍。
紹興壬子。
第六人登科。
用升甲恩。
如第五得職官。
其上陳祖言。
其下樓材也。
夢已先定矣。
呼盧者。
胪傳之義雲。
陳良器 陳良器。
好施食。
紹興十一年。
子爟為婺州武義尉。
迎之官。
嘗同至郡。
忘攜食盤。
行次夜夢舊友夏呂二人者來。
曰。
連日門下奉候不見。
不知乃在此。
覺而言之。
方審其故。
亟就邸中施焉。
右四事皆陳爟說。
人生鼈 予宗人性喜獵。
遇其興發。
雖盛寒暑不廢。
末年得疾。
背生三物。
隐隐皮肉閑。
數日頭足皆具。
俨然三鼈也。
已而能動。
或以魚誘之。
則其頭闖然如欲食狀。
稍久左右齧食。
痛不可忍。
凡月餘而死。
死五日。
其靈憑子嶽之婦。
語曰。
我坐好獵。
生受苦報。
今日猶未已。
冥閑方遣使追我獵具為證。
及其未至。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