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張夫人
張子能夫人鄭氏。
美而豔。
張為太常博士。
鄭以疾殂。
臨終與張訣曰。
君必别娶。
不複念我矣。
張泣曰。
何忍為此。
鄭曰。
人言那可憑。
盍指天為誓。
曰。
吾苟負約。
當化為閹。
仍不得善終。
鄭曰。
我死當有變相可怖畏。
宜置屍空室中。
勿令一人守視。
經日然後斂也。
言之至再三。
少焉氣絕。
張不忍從。
猶遣一老妪設榻其旁至夜半。
屍忽長歎。
自揭面帛。
蹶然而坐。
俄起立。
妪懼以被蒙頭。
覺其屍行步踸踔。
密窺之。
呀然一夜叉也。
妪既不可出。
震栗喪謄。
大聲叫号。
家人穴壁觀之。
盡呼直宿數卒。
持杖環坐于戶外。
夜叉行百匝乃止。
複至寝所。
舉被自覆而卧。
久之。
家人乃敢發戶入視。
則依然故形矣。
後三年。
張為大司成。
鄧洵仁右丞。
欲嫁以女。
張力辭。
鄧公方有寵。
取中旨令合婚。
成禮之夕。
賜真珠複帳。
其直五十萬缗。
然自是多郁郁不樂。
嘗晝寝。
見鄭氏自窗而下。
罵曰。
舊約如何。
而忍負之。
我幸有二女。
縱無子。
胡不買妾。
必欲娶何也。
禍将作矣。
遽登榻以手拊其陰。
張覺痛。
疾呼家人至。
無所睹。
自是若閹然。
卒蹈奇變。
宗立本小兒 宗立本。
登州黃縣人。
世世為行商。
年長未有子。
紹興戊寅盛夏。
與妻販缣帛。
抵濰州。
将往昌樂。
遇夜駕車于外。
就宿一古廟。
數仆擊柝持仗守衛。
明旦。
蓐食訖登塗。
值小兒可六七歲。
遮拜于前。
語言獧利可喜。
問其誰家人。
自那處來。
對曰。
我昌邑縣公吏之子也。
亡父姓名是王忠彥。
與母氏俱化去。
鞠養于他人。
将帶到此。
潛舍我而去。
茲無所歸。
必死于狼虎魑魅矣。
立本拊之曰。
肯從我乎。
又再拜感泣。
遂收而育之。
命名曰神授。
兒性質警敏。
每覽讀文書。
一過辄憶。
又能把巨筆作一丈闊字。
篆隸草不學而成。
見名賢古帖墨迹。
稍加摹臨。
必曲盡其妙。
立本蓋市井小民耳。
遽棄舊業而攜此兒行遊。
使習路岐賤态。
藉以自給。
後二年之春。
至濟南章丘。
逢一胡僧。
神貌傑。
指兒謂立本曰。
爾在何處拾得來。
立本瞠曰。
吾妻實生之。
奚乃輕妄發問。
僧笑曰。
是吾五台山五百小龍之一也。
失之三歲矣。
方尋訪見之爾。
久留定掇大禍。
吾已密施法禁。
彼亦無所複肆其虐。
于是索水噴噀。
立化為小朱蛇。
盤旋于地。
僧執淨瓶呼神授名。
蛇即躍入其中。
僧頂笠不告而去。
立本夫婦思念。
久而不忘。
淮東钤轄王易之。
親睹厥異。
齊宜哥救母 江陰齊三妻歐氏。
産乳多艱。
幾于死乃得免。
一子宜哥。
年六歲。
警悟解事。
不忍母困苦。
咨于老人。
問何術可脫此厄。
老人雲。
唯道家九天生神章。
釋教佛頂心陀羅尼為上。
即求二經。
從一史道者學。
持誦三日。
悉能暗憶。
于是每以清旦。
各誦十過。
焚香仰天。
輸寫誠懇。
凡越兩歲。
紹熙元年。
歐有孕。
更無疾惱。
至十月将就蓐。
宜哥焚誦之次。
見神人十輩。
立侍于旁。
異光照室。
少焉生(以下原空一葉凡十八行行十八字)卧遊到處總傷神。
今集中亦無。
陳苗二守 陳、字中玉。
鄭州人、文惠公諸孫也。
政和中。
為蔡州守。
始視事。
谒裴晉公廟。
讀平淮西碑。
乃段文昌所制者。
怪而問邦人。
曰。
自韓文公碑刻石。
後為李愬卒所訴。
以為不述愬功。
而專美晉公。
憲宗诏文昌别撰。
事已久矣。
忿然不平。
即日磨去舊碑。
别诿能書者。
寫韓文刻之。
苗仲先者。
字子野。
通州人。
為徐州守。
徐舊有東坡黃樓碑。
方崇甯黨禁時當毀。
徐人惜之。
置諸泗淺水中。
政和末。
禁稍弛。
乃鈎出。
複立之舊處。
打碑者紛然。
敲杵之聲不絕。
樓與郡治相連。
仲先惡其煩聒。
令拽之深淵。
遂不可複出。
二事相反如此。
朱新仲說。
鼈報 承節郎懷景元。
錢塘人。
宣和初。
于秀州多寶寺。
為蔡攸置局應奉。
性嗜鼈。
一卒善庖。
将烹時。
先以刀斷頸瀝血。
雲味全而美。
後患瘰疬。
首大不可舉。
美而豔。
張為太常博士。
鄭以疾殂。
臨終與張訣曰。
君必别娶。
不複念我矣。
張泣曰。
何忍為此。
鄭曰。
人言那可憑。
盍指天為誓。
曰。
吾苟負約。
當化為閹。
仍不得善終。
鄭曰。
我死當有變相可怖畏。
宜置屍空室中。
勿令一人守視。
經日然後斂也。
言之至再三。
少焉氣絕。
張不忍從。
猶遣一老妪設榻其旁至夜半。
屍忽長歎。
自揭面帛。
蹶然而坐。
俄起立。
妪懼以被蒙頭。
覺其屍行步踸踔。
密窺之。
呀然一夜叉也。
妪既不可出。
震栗喪謄。
大聲叫号。
家人穴壁觀之。
盡呼直宿數卒。
持杖環坐于戶外。
夜叉行百匝乃止。
複至寝所。
舉被自覆而卧。
久之。
家人乃敢發戶入視。
則依然故形矣。
後三年。
張為大司成。
鄧洵仁右丞。
欲嫁以女。
張力辭。
鄧公方有寵。
取中旨令合婚。
成禮之夕。
賜真珠複帳。
其直五十萬缗。
然自是多郁郁不樂。
嘗晝寝。
見鄭氏自窗而下。
罵曰。
舊約如何。
而忍負之。
我幸有二女。
縱無子。
胡不買妾。
必欲娶何也。
禍将作矣。
遽登榻以手拊其陰。
張覺痛。
疾呼家人至。
無所睹。
自是若閹然。
卒蹈奇變。
宗立本小兒 宗立本。
登州黃縣人。
世世為行商。
年長未有子。
紹興戊寅盛夏。
與妻販缣帛。
抵濰州。
将往昌樂。
遇夜駕車于外。
就宿一古廟。
數仆擊柝持仗守衛。
明旦。
蓐食訖登塗。
值小兒可六七歲。
遮拜于前。
語言獧利可喜。
問其誰家人。
自那處來。
對曰。
我昌邑縣公吏之子也。
亡父姓名是王忠彥。
與母氏俱化去。
鞠養于他人。
将帶到此。
潛舍我而去。
茲無所歸。
必死于狼虎魑魅矣。
立本拊之曰。
肯從我乎。
又再拜感泣。
遂收而育之。
命名曰神授。
兒性質警敏。
每覽讀文書。
一過辄憶。
又能把巨筆作一丈闊字。
篆隸草不學而成。
見名賢古帖墨迹。
稍加摹臨。
必曲盡其妙。
立本蓋市井小民耳。
遽棄舊業而攜此兒行遊。
使習路岐賤态。
藉以自給。
後二年之春。
至濟南章丘。
逢一胡僧。
神貌傑。
指兒謂立本曰。
爾在何處拾得來。
立本瞠曰。
吾妻實生之。
奚乃輕妄發問。
僧笑曰。
是吾五台山五百小龍之一也。
失之三歲矣。
方尋訪見之爾。
久留定掇大禍。
吾已密施法禁。
彼亦無所複肆其虐。
于是索水噴噀。
立化為小朱蛇。
盤旋于地。
僧執淨瓶呼神授名。
蛇即躍入其中。
僧頂笠不告而去。
立本夫婦思念。
久而不忘。
淮東钤轄王易之。
親睹厥異。
齊宜哥救母 江陰齊三妻歐氏。
産乳多艱。
幾于死乃得免。
一子宜哥。
年六歲。
警悟解事。
不忍母困苦。
咨于老人。
問何術可脫此厄。
老人雲。
唯道家九天生神章。
釋教佛頂心陀羅尼為上。
即求二經。
從一史道者學。
持誦三日。
悉能暗憶。
于是每以清旦。
各誦十過。
焚香仰天。
輸寫誠懇。
凡越兩歲。
紹熙元年。
歐有孕。
更無疾惱。
至十月将就蓐。
宜哥焚誦之次。
見神人十輩。
立侍于旁。
異光照室。
少焉生(以下原空一葉凡十八行行十八字)卧遊到處總傷神。
今集中亦無。
陳苗二守 陳、字中玉。
鄭州人、文惠公諸孫也。
政和中。
為蔡州守。
始視事。
谒裴晉公廟。
讀平淮西碑。
乃段文昌所制者。
怪而問邦人。
曰。
自韓文公碑刻石。
後為李愬卒所訴。
以為不述愬功。
而專美晉公。
憲宗诏文昌别撰。
事已久矣。
忿然不平。
即日磨去舊碑。
别诿能書者。
寫韓文刻之。
苗仲先者。
字子野。
通州人。
為徐州守。
徐舊有東坡黃樓碑。
方崇甯黨禁時當毀。
徐人惜之。
置諸泗淺水中。
政和末。
禁稍弛。
乃鈎出。
複立之舊處。
打碑者紛然。
敲杵之聲不絕。
樓與郡治相連。
仲先惡其煩聒。
令拽之深淵。
遂不可複出。
二事相反如此。
朱新仲說。
鼈報 承節郎懷景元。
錢塘人。
宣和初。
于秀州多寶寺。
為蔡攸置局應奉。
性嗜鼈。
一卒善庖。
将烹時。
先以刀斷頸瀝血。
雲味全而美。
後患瘰疬。
首大不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