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孫九鼎
孫九鼎。
字國鎮。
忻州人。
政和癸巳居太學。
七夕日。
出訪鄉人段浚儀于竹栅巷。
沿汴北岸而行。
忽有金紫人騎從甚都。
呼之于稠人中。
遽下馬曰。
國鎮久别安樂。
細視之。
乃姊夫張兟也。
指街北一酒肆。
曰。
可見邀于此少從容。
孫曰。
公富人也。
豈可令窮措大買酒。
曰。
我錢不中使。
遂坐肆中。
飲自如。
少頃。
孫方悟其死。
問之曰。
公死已久矣。
何為在此。
我見之。
得無不利乎。
曰。
不然。
君福甚壯。
乃說死時及孫送葬之事。
無不知者。
且曰。
去年中秋我過家。
令姊輩飲酒自若。
并不相顧。
我憤恨傾酒壺擊小女以出。
孫曰。
公今在何地。
曰。
見為皇城司注祿判官。
孫喜即詣前程。
曰。
未也。
此事每十年一下。
尚未見姓名。
多在三十歲以後。
官職亦不卑下。
孫曰。
公平生酒色甚多。
犯婦人者無月無之。
焉得至此。
曰。
此吾之迹也。
凡事當察其心。
苟心不昧。
亦何所不可。
語未畢。
有從者入報曰。
交直矣。
張乃起偕行。
指行人曰。
此我輩也。
第世人不識之耳。
至麗春門下與孫别。
曰。
公自此歸。
切不得回顧。
顧即死矣。
公今已為陰氣所侵。
來日當暴下。
宜毋吃他藥。
服平胃散足矣。
既别。
孫始懼甚。
到竹栅巷見段君。
段訝其面色不佳。
沃之以酒。
至暮歸學。
明日大瀉三十餘行。
服平胃散而愈。
孫後連蹇無成。
在金國十餘年。
始狀元及第。
為秘書少監。
舊與家君同為通類齋生。
至北方。
屢相見。
自說茲事。
柳将軍 蔣靜叔明。
宜興人。
為饒州安仁令。
邑多淫祠。
悉命毀撤。
投諸江。
且禁民庶祭享。
凡屏三百區。
唯柳将軍廟最靈。
未欲辄廢。
故隐然得存。
廟庭有杉一株。
柯幹極大。
蔽陰甚廣。
蔣意将伐之。
日晝卧琴堂中。
夢異人被甲乘馬。
叩階而下。
長揖言曰。
吾姓木卯氏。
居此方久矣。
幸司成賜庇。
不敢忘德。
後十五年當複來臨。
覺而知其為神。
但不曉司成為何官。
頗加歎訝。
因置木不伐。
仍繕修其堂宇。
逮秩滿。
詣廟告别。
留詩壁間。
曰。
夢事雖非實。
将軍默有靈。
舊祠從此煥。
古桧蔚然青。
甲馬霄中見。
琴堂卧正冥。
留詩非志怪。
三五扣神扃。
今刻石尚存。
後十五年。
乃自中書舍人出鎮壽春江甯。
钤轄江東安仁。
實隸封部。
入為大司成。
至顯谟閣直學士而卒。
寶樓閣咒 袁可久。
嘗教其弟昶。
以寶樓閣咒。
昶不甚深信。
然旦起必誦三五十遍。
初未知其功效也。
紹興三年夏。
肄業府學。
方大軍之後。
城邑荒殘。
直齋卒汪成。
每番宿室中。
必夢魇。
達旦方已。
無一夕安寝。
成殊以為苦。
或詢其所見。
雲。
被人捽發欲加棰。
故呼叫拒之。
昶令徙于己房。
猶不止。
同舍生惡其妨睡。
共議遣逐。
昶試書咒語貼子柱。
此夜晏然。
由是一齋妖祟絕迹。
其咒語即所謂唵摩尼達哩吽撥吒八字。
但世俗所傳訛謬。
寫皆從口。
而亦不得其音。
要當取大藏中善本元初譯師言為證。
自有大功。
昶因悔昔慢。
始笃奉之。
秘其事。
三事皆孫九鼎言。
孫亦有書紀此事甚多。
皆近年事。
三河村人 張維。
字正倫。
燕山三河人。
家君初出使至太原。
維以陽曲主簿館伴。
嘗言宣和乙巳歲。
同邑有村民。
頗知書。
以耕桑為業。
年六十餘。
一夕驚魇而覺。
戰栗不自持。
謂其妻曰。
吾命止此矣。
妻驚诘其故。
曰。
适夢行田間。
見道上有七胡騎。
内一白衣人乘白馬。
怒色謂我曰。
汝前身在唐為蔡州卒。
吳元濟叛。
我以王民治。
為汝所殺。
我銜恨久矣。
今方得見。
雖累世猶當以命償我。
乃引弓射中吾心。
因颠仆而寤。
吾必不免。
明日當遠竄以避此患。
妻雲。
夜夢何足信。
汝妄思所緻耳。
老父益恐。
未旦而起。
其家甚貧。
止令小孫攜被。
欲往六十裡外一親知家避之。
行草徑三十餘裡。
方出官道。
又二裡許。
遇數人。
與同行。
忽有騎馳至。
連叱衆令住。
行者皆止。
老父回視。
正見七騎。
内一白衣人騎白馬。
宛如夢中所睹。
因大駭。
絕道亟走。
騎厲聲呵止之。
不聽。
字國鎮。
忻州人。
政和癸巳居太學。
七夕日。
出訪鄉人段浚儀于竹栅巷。
沿汴北岸而行。
忽有金紫人騎從甚都。
呼之于稠人中。
遽下馬曰。
國鎮久别安樂。
細視之。
乃姊夫張兟也。
指街北一酒肆。
曰。
可見邀于此少從容。
孫曰。
公富人也。
豈可令窮措大買酒。
曰。
我錢不中使。
遂坐肆中。
飲自如。
少頃。
孫方悟其死。
問之曰。
公死已久矣。
何為在此。
我見之。
得無不利乎。
曰。
不然。
君福甚壯。
乃說死時及孫送葬之事。
無不知者。
且曰。
去年中秋我過家。
令姊輩飲酒自若。
并不相顧。
我憤恨傾酒壺擊小女以出。
孫曰。
公今在何地。
曰。
見為皇城司注祿判官。
孫喜即詣前程。
曰。
未也。
此事每十年一下。
尚未見姓名。
多在三十歲以後。
官職亦不卑下。
孫曰。
公平生酒色甚多。
犯婦人者無月無之。
焉得至此。
曰。
此吾之迹也。
凡事當察其心。
苟心不昧。
亦何所不可。
語未畢。
有從者入報曰。
交直矣。
張乃起偕行。
指行人曰。
此我輩也。
第世人不識之耳。
至麗春門下與孫别。
曰。
公自此歸。
切不得回顧。
顧即死矣。
公今已為陰氣所侵。
來日當暴下。
宜毋吃他藥。
服平胃散足矣。
既别。
孫始懼甚。
到竹栅巷見段君。
段訝其面色不佳。
沃之以酒。
至暮歸學。
明日大瀉三十餘行。
服平胃散而愈。
孫後連蹇無成。
在金國十餘年。
始狀元及第。
為秘書少監。
舊與家君同為通類齋生。
至北方。
屢相見。
自說茲事。
柳将軍 蔣靜叔明。
宜興人。
為饒州安仁令。
邑多淫祠。
悉命毀撤。
投諸江。
且禁民庶祭享。
凡屏三百區。
唯柳将軍廟最靈。
未欲辄廢。
故隐然得存。
廟庭有杉一株。
柯幹極大。
蔽陰甚廣。
蔣意将伐之。
日晝卧琴堂中。
夢異人被甲乘馬。
叩階而下。
長揖言曰。
吾姓木卯氏。
居此方久矣。
幸司成賜庇。
不敢忘德。
後十五年當複來臨。
覺而知其為神。
但不曉司成為何官。
頗加歎訝。
因置木不伐。
仍繕修其堂宇。
逮秩滿。
詣廟告别。
留詩壁間。
曰。
夢事雖非實。
将軍默有靈。
舊祠從此煥。
古桧蔚然青。
甲馬霄中見。
琴堂卧正冥。
留詩非志怪。
三五扣神扃。
今刻石尚存。
後十五年。
乃自中書舍人出鎮壽春江甯。
钤轄江東安仁。
實隸封部。
入為大司成。
至顯谟閣直學士而卒。
寶樓閣咒 袁可久。
嘗教其弟昶。
以寶樓閣咒。
昶不甚深信。
然旦起必誦三五十遍。
初未知其功效也。
紹興三年夏。
肄業府學。
方大軍之後。
城邑荒殘。
直齋卒汪成。
每番宿室中。
必夢魇。
達旦方已。
無一夕安寝。
成殊以為苦。
或詢其所見。
雲。
被人捽發欲加棰。
故呼叫拒之。
昶令徙于己房。
猶不止。
同舍生惡其妨睡。
共議遣逐。
昶試書咒語貼子柱。
此夜晏然。
由是一齋妖祟絕迹。
其咒語即所謂唵摩尼達哩吽撥吒八字。
但世俗所傳訛謬。
寫皆從口。
而亦不得其音。
要當取大藏中善本元初譯師言為證。
自有大功。
昶因悔昔慢。
始笃奉之。
秘其事。
三事皆孫九鼎言。
孫亦有書紀此事甚多。
皆近年事。
三河村人 張維。
字正倫。
燕山三河人。
家君初出使至太原。
維以陽曲主簿館伴。
嘗言宣和乙巳歲。
同邑有村民。
頗知書。
以耕桑為業。
年六十餘。
一夕驚魇而覺。
戰栗不自持。
謂其妻曰。
吾命止此矣。
妻驚诘其故。
曰。
适夢行田間。
見道上有七胡騎。
内一白衣人乘白馬。
怒色謂我曰。
汝前身在唐為蔡州卒。
吳元濟叛。
我以王民治。
為汝所殺。
我銜恨久矣。
今方得見。
雖累世猶當以命償我。
乃引弓射中吾心。
因颠仆而寤。
吾必不免。
明日當遠竄以避此患。
妻雲。
夜夢何足信。
汝妄思所緻耳。
老父益恐。
未旦而起。
其家甚貧。
止令小孫攜被。
欲往六十裡外一親知家避之。
行草徑三十餘裡。
方出官道。
又二裡許。
遇數人。
與同行。
忽有騎馳至。
連叱衆令住。
行者皆止。
老父回視。
正見七騎。
内一白衣人騎白馬。
宛如夢中所睹。
因大駭。
絕道亟走。
騎厲聲呵止之。
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