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前有六蟾蜍。
凡三時方沒。
郡人競往觀之。
相去甚近。
而無風濤之害。
熙州嘗以圖示劉齊。
劉不悅。
趙伯璘曾見之。
酒香龜 徽廟有飲酒玉駱。
大四寸。
計貯酒可容數升。
香龜小如拳。
類紫石而瑩。
每焚香以龜口承之。
煙盡入其中。
二器固以黃蠟。
遇遊幸必懷以往。
去窒蠟。
即出酒。
龜吐香。
禁中舊無之。
或傳林靈素所獻也。
僞齊咎證 僞齊受冊之初。
告天祝版。
吏誤書年号為靖康。
又純用趙野家廟器。
識者以為不祥。
卒為金人所廢。
又作紙交子。
自一貫至百貫。
右語雲。
過八年不在行用。
至其年被廢。
其數已兆矣。
犬異 金國天會十四年四月。
中京小雨。
大雷震。
群犬數十。
争赴土河而死。
所可救者才一二耳。
石氏女 京師民石氏。
開茶肆。
令幼女行茶。
嘗有丐者病癫。
垢污藍縷。
直詣肆索飲。
女敬而與之。
不取錢。
如是月餘。
每旦擇佳茗以待。
其父見之。
怒不逐去。
笞女。
女略不介意。
供伺益謹。
又數日。
丐者複來。
謂女曰。
汝能啜我殘茶否。
女頗嫌不潔。
少覆于地。
即聞異香。
亟飲之。
便覺神清體健。
丐者曰。
我呂翁也。
汝雖無緣。
盡食吾茶。
亦可随汝所願。
或富貴或壽皆可。
女小家子不識貴。
止求長壽。
财物不乏。
既去。
具白父母。
驚而尋之。
已無見矣。
女既笄。
嫁一管營指揮使。
後為吳燕王孫女乳母。
受邑号。
所乳女嫁高遵約。
封康國太夫人。
石氏壽百二十歲。
王天常 元豐中。
京師有富人王天常。
高魯王家婿也。
一夕夢二急足追至一處。
令閉目露坐。
無得竊窺人物。
吾檢會文字畢。
當複來。
既行。
天常回顧。
見門阙甚偉。
榜曰三坤城。
庭下桎梏者頗衆。
皆僧道尼。
亦有獄吏衛守。
複坐移時。
急足至。
令同行。
趨入公府。
主者朝服坐。
衆吏侍立。
問何處來。
答曰。
京師。
一吏禀曰。
誤矣。
所追王天常。
非京師人。
當速令此人歸。
天常見他吏乃故友。
死已年餘。
赍抱一大冊。
降階相揖道舊。
曰。
公可亟去。
此非世人所處之地。
問冊中何事。
曰。
記世間生死者。
天常再三欲視己事。
吏辭不獲。
遂開一葉。
但見某年月日以一刀死。
急掩卷。
令人送出。
既寤。
為親戚言之。
恐罹非命。
積憂成勞疾而終。
後人思之。
一刀蓋勞字也右二事趙伯璘言 黑風大王 汾陰後土祠。
在汾水之南四十裡。
前臨洪河。
連山為廟。
蓋漢唐以來故址。
宮阙壯麗。
紹興間陷虜。
女真統軍黑風大王者。
領兵數萬。
将窺梁益。
館于祠下。
腥膻污穢。
盈積如阜。
不加掃除。
一夕乘醉欲入寝閣。
觀後真容。
且有媟渎之意。
左右固谏。
弗聽。
率十餘奴仆徑往。
未及舉目。
火光勃郁。
雜煙霧而興。
冷逼于人。
立不能定。
統軍懼。
急趨出。
殿門自閉。
有數輩在後。
足為關闑翦斷。
統軍百拜禱謝。
乞以翼旦移屯。
至期天宇清廓。
杲日正中。
片雲忽從祠上起。
震電注雨。
頃刻水深數尺。
向之糞污。
蕩滌無纖埃。
統軍齋潔緻祭。
捐錢五萬缗以贖過。
士卒死者什二三。
韓郡王薦士 紹興中。
韓郡王既解樞柄。
逍遙家居。
常頂一字巾。
跨駿騾。
周遊湖山之間。
才以私童史四五人自随。
時李如晦晦叔。
自楚州幕官來改秩。
而失一舉将。
憂撓無計。
當春日。
同邸諸人。
相率往天竺。
李辭以意緒無聊賴。
皆曰。
正宜适野。
散悶可也。
強挽之行。
各假僦鞍馬。
過九裡松。
值暴雨。
衆悉迸避。
李奔至冷泉亭。
衣袽沾濕。
愁坐良歎。
遇韓王亦來。
相顧揖。
矜其憔悴可憐之狀。
作秦音發問曰。
官人有何事萦心。
而悒怏若此。
李雖不識韓。
但見姿貌魁異。
頗起敬。
乃告以實。
韓曰。
所欠文字。
不是職司否。
答曰。
常員也。
韓世忠卻有得一紙。
明日當相贈。
命小史詳問姓名階位。
仍詢居止處。
李巽謝感泣。
明日一吏持舉牍授之。
曰。
郡王送來。
仍助以錢三百千。
李遂升京秩。
修箋詣韓府。
欲展門生之禮。
不複見。
凡三時方沒。
郡人競往觀之。
相去甚近。
而無風濤之害。
熙州嘗以圖示劉齊。
劉不悅。
趙伯璘曾見之。
酒香龜 徽廟有飲酒玉駱。
大四寸。
計貯酒可容數升。
香龜小如拳。
類紫石而瑩。
每焚香以龜口承之。
煙盡入其中。
二器固以黃蠟。
遇遊幸必懷以往。
去窒蠟。
即出酒。
龜吐香。
禁中舊無之。
或傳林靈素所獻也。
僞齊咎證 僞齊受冊之初。
告天祝版。
吏誤書年号為靖康。
又純用趙野家廟器。
識者以為不祥。
卒為金人所廢。
又作紙交子。
自一貫至百貫。
右語雲。
過八年不在行用。
至其年被廢。
其數已兆矣。
犬異 金國天會十四年四月。
中京小雨。
大雷震。
群犬數十。
争赴土河而死。
所可救者才一二耳。
石氏女 京師民石氏。
開茶肆。
令幼女行茶。
嘗有丐者病癫。
垢污藍縷。
直詣肆索飲。
女敬而與之。
不取錢。
如是月餘。
每旦擇佳茗以待。
其父見之。
怒不逐去。
笞女。
女略不介意。
供伺益謹。
又數日。
丐者複來。
謂女曰。
汝能啜我殘茶否。
女頗嫌不潔。
少覆于地。
即聞異香。
亟飲之。
便覺神清體健。
丐者曰。
我呂翁也。
汝雖無緣。
盡食吾茶。
亦可随汝所願。
或富貴或壽皆可。
女小家子不識貴。
止求長壽。
财物不乏。
既去。
具白父母。
驚而尋之。
已無見矣。
女既笄。
嫁一管營指揮使。
後為吳燕王孫女乳母。
受邑号。
所乳女嫁高遵約。
封康國太夫人。
石氏壽百二十歲。
王天常 元豐中。
京師有富人王天常。
高魯王家婿也。
一夕夢二急足追至一處。
令閉目露坐。
無得竊窺人物。
吾檢會文字畢。
當複來。
既行。
天常回顧。
見門阙甚偉。
榜曰三坤城。
庭下桎梏者頗衆。
皆僧道尼。
亦有獄吏衛守。
複坐移時。
急足至。
令同行。
趨入公府。
主者朝服坐。
衆吏侍立。
問何處來。
答曰。
京師。
一吏禀曰。
誤矣。
所追王天常。
非京師人。
當速令此人歸。
天常見他吏乃故友。
死已年餘。
赍抱一大冊。
降階相揖道舊。
曰。
公可亟去。
此非世人所處之地。
問冊中何事。
曰。
記世間生死者。
天常再三欲視己事。
吏辭不獲。
遂開一葉。
但見某年月日以一刀死。
急掩卷。
令人送出。
既寤。
為親戚言之。
恐罹非命。
積憂成勞疾而終。
後人思之。
一刀蓋勞字也右二事趙伯璘言 黑風大王 汾陰後土祠。
在汾水之南四十裡。
前臨洪河。
連山為廟。
蓋漢唐以來故址。
宮阙壯麗。
紹興間陷虜。
女真統軍黑風大王者。
領兵數萬。
将窺梁益。
館于祠下。
腥膻污穢。
盈積如阜。
不加掃除。
一夕乘醉欲入寝閣。
觀後真容。
且有媟渎之意。
左右固谏。
弗聽。
率十餘奴仆徑往。
未及舉目。
火光勃郁。
雜煙霧而興。
冷逼于人。
立不能定。
統軍懼。
急趨出。
殿門自閉。
有數輩在後。
足為關闑翦斷。
統軍百拜禱謝。
乞以翼旦移屯。
至期天宇清廓。
杲日正中。
片雲忽從祠上起。
震電注雨。
頃刻水深數尺。
向之糞污。
蕩滌無纖埃。
統軍齋潔緻祭。
捐錢五萬缗以贖過。
士卒死者什二三。
韓郡王薦士 紹興中。
韓郡王既解樞柄。
逍遙家居。
常頂一字巾。
跨駿騾。
周遊湖山之間。
才以私童史四五人自随。
時李如晦晦叔。
自楚州幕官來改秩。
而失一舉将。
憂撓無計。
當春日。
同邸諸人。
相率往天竺。
李辭以意緒無聊賴。
皆曰。
正宜适野。
散悶可也。
強挽之行。
各假僦鞍馬。
過九裡松。
值暴雨。
衆悉迸避。
李奔至冷泉亭。
衣袽沾濕。
愁坐良歎。
遇韓王亦來。
相顧揖。
矜其憔悴可憐之狀。
作秦音發問曰。
官人有何事萦心。
而悒怏若此。
李雖不識韓。
但見姿貌魁異。
頗起敬。
乃告以實。
韓曰。
所欠文字。
不是職司否。
答曰。
常員也。
韓世忠卻有得一紙。
明日當相贈。
命小史詳問姓名階位。
仍詢居止處。
李巽謝感泣。
明日一吏持舉牍授之。
曰。
郡王送來。
仍助以錢三百千。
李遂升京秩。
修箋詣韓府。
欲展門生之禮。
不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