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戰裙蓋本此也。
必阝之戰,屈蕩逐趙旃,得其甲裳。
又裙之有甲者耳。
帽頂《辍耕錄》記元大德間,有回回巨商賣紅剌石一塊于官,重一兩三錢,直中統鈔十四萬錠,用嵌帽頂上。
累朝皇帝正旦及天壽節大朝賀,則服用之。
又河南王蔔憐吉歹嘗郊行,天暖,欲易涼帽,左右捧笠侍。
風吹堕石上,跌碎禦賜玉頂,王不嗔責。
又有猴盜者(使所畜猴入人家竊物),在韶州旅邸,服繡衣,琢玉為帽頂。
又《元史》:仁宗為皇太子時,淮東宣慰使撒都獻七寶帽頂,卻之。
據此,則帽之有頂,元制已然。
《遼史·重元傳》:興宗賜重元四頂帽、二色袍。
則帽頂之制并始于遼也。
襪、膝、褲俗以男子足衣為襪,女子足衣為膝褲。
古時則女子亦稱襪,男子亦稱膝褲。
《左傳》不脫襪而登席。
《漢書》王生謂張釋之曰:“我襪解,為我結襪。
”此男子稱襪也。
《洛神賦》羅襪生塵,李白詩“兩足白如霜,不着鴉頭襪”,杜牧詠襪詩“纖纖玉筍裹春雲”,《道山新聞》娘以帛繞足,素襪舞其中。
此女子亦稱襪也。
秦桧死,高宗謂楊和王曰:“朕今日始免膝褲中置匕首矣。
”此男子亦稱膝褲也。
是以呂藍衍《言鲭》謂襪即膝褲。
然今俗襪有底,而膝褲無底,形制各别。
按《炙毂子》曰:三代謂之角襪,前後兩隻相成,中心系帶。
則古時襪之制,正與今膝褲同,豈古之所謂襪,本如今膝褲之制,後人改為有底,遂分其名,而一則稱襪,一則稱膝褲耶? 釘鞋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間多用釘鞋,不知起于何時。
按《舊唐書》德宗入駱谷,值霖雨道滑,衛士多亡歸朱Г,惟東川節度使李叔明之子升及郭儀之子曙、令孤建之子彰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輿,相與齧臂為盟,著釘鞋行┮,更控上馬,以至梁州。
釘鞋之名,始見于此。
《明史·禮志》:百官入朝遇雨,皆蹑釘靴,聲徹殿陛。
太祖曰:“古者入朝有履,唐始用靴,其令朝官為軟底皮鞋,冒于靴外,出朝則釋之。
”此又釘靴之見于記載者也。
眼鏡古未有眼鏡,至有明始有之,本來自西域。
張靖之《方州雜錄》雲:向在京師,于指揮胡<谷龍>寓見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廟賜物,如錢大者二,形色絕似雲母石,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而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細書,張此物加于雙目,字明大加倍。
近又于孫景章參政處見一具,試之複然。
景章雲:“以良馬易于西域賈胡,其名曰ㄊ逮。
”又郎瑛雲:少嘗聞貴人有眼鏡,老年人可用以觀書,予疑即《文選》中玉珧之類。
及霍子麒送一枚來,質如白琉璃,大如錢,紅骨鑲二片,可開合而折疊之。
問所從來,則曰:“甘肅番人貢至而得者。
”豐南禺曰:“乃活車渠之珠,須養之懷中,勿令幹,然後可。
予得之二十年無用”雲。
瑛,嘉靖時人,是知嘉靖時尚罕見也。
《吳瓠庵集》中有《謝屠公饋眼鏡》詩。
呂藍衍亦記明提學潮陽林某始得一具,每目力倦,以之掩目,能辨細書,其來自番舶滿加刺國,賈胡名曰雲。
則此物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自内府,或購之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今則遍天下矣。
蓋本來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後廣東人仿其式以水精制成,乃更出其上也。
劉《暇日記》: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晶承日照之,則見。
是宋時已知水晶能照物,但未知作鏡耳。
折扇高江村《天祿識餘》謂:今之折疊扇,初名聚頭扇,元時高麗始以充貢。
明永樂間稍效為之,今則流傳浸廣,團扇廢矣。
至于揮灑翰墨,則始于成化間雲。
《癸辛雜識》:倭人聚扇,用倭紙為之,雕木為骨,金銀花草為飾,并有作不肖之畫于其上者。
《七修類稿》亦謂,成化初高麗貢至朝,命仿制以答,複書格言以賜群臣,民間遂效而為之。
按陸深《春風堂随筆》雲:今之折扇,張東海以為貢于東夷,永樂間盛行于中國。
然予見南宋以來詠折扇者頗多,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即此也。
又按洪容齋《随筆》記朱新仲有折扇詩雲:“宮紗蜂趕梅,寶扇鸾開翅。
數折聚清風,一撚生秋意。
搖搖雲母輕,袅袅瓊枝細。
莫解玉連環,怕暮新花墜。
”張安世見而書諸扇。
又豐坊雲:家有趙彥所畫折扇。
金章宗題折扇詞雲:“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
”則折扇非始于元,蓋宋、金時已有之,特其時尚未盛行,民間猶多用團扇,是以陸放翁有“生绡裁扇又團團”及“團扇家家畫放翁”之詩。
直至永樂中,始盛行于中國耳。
馮時可《篷窗續錄》亦謂貢自東夷,永樂間乃盛行。
《客中閑談》又謂之撒扇,永樂中朝鮮貢至,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為之。
南方婦女猶用團扇,唯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亦用之矣雲。
又按昔人折扇有用絹者,陸俨山有楊妹子書折絹扇。
郎瑛又謂:墨骨泥金,起于日本雲。
南齊褚淵以腰扇障日。
《通鑒注》雲:腰扇佩之腰,今謂之折疊扇。
此恐誤,唐時尚未有折扇,何得六朝已有之?胡三省蓋以後世之物妄為附會耳。
竹夫人、湯婆子編竹為筒,空其中而竊其外,署時置床席間,可以憩手足,取其輕涼也,俗謂之竹夫人。
按陸龜蒙有《竹夾膝》詩,《天祿識餘》以為即此器也。
然曰夾膝,則尚未有夫人之稱。
其名蓋起于宋時。
東坡詩雲:“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又“聞道床頭惟竹幾,夫人應不解卿卿。
”自注雲:世以竹幾為竹夫人也。
又黃涪翁雲:趙于充示竹夫人詩,蓋涼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職,予為名曰青奴。
陸放翁亦有詩雲:“空床新聘竹夫人。
”羅《鶴林玉露》亦載李公甫谒真西山丐題,西山指竹夫人為題,曰“蕲春縣君祝氏,可封衛國夫人。
”公甫援筆立就,有雲:“保抱攜持,朕不忘五夜之寝;展轉反側,爾尚形四方之風。
”西山擊節。
又今人用銅錫器盛湯,置衾中暖腳,謂之湯婆子。
或以對竹夫人。
按此名雖不經見,然東坡有緻楊君素劄雲: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
然則此物亦起于宋,其名當亦已有之。
按範石湖有《腳婆》詩,則是時并有腳婆之稱也。
連枷農家登麥,必用連枷擊之。
按《國語》管仲對桓公曰:“農之用耒耜枷芟。
”韋昭注:枷,拂也,所以擊草也。
則三代已有之。
《癸辛雜識》引《王莽傳》東巡載耒,南載耨,西載钅至,北載拂。
師古注:拂音佛,以擊治禾,今謂之連枷。
此連枷之見于書傳者也。
然雲擊治禾,而周密亦謂打稻用之,是古人專以為禾稻之用。
今江南人惟用以打麥,而禾稻罕有用者。
宋慶曆初,知并州楊偕上所制钅弗連枷,诏藏之秘府。
又狄武襄亦以钅弗連枷破侬智高,則并用之為兵器矣。
按《天官書》亦作部及棒,又連枷也,見《玉篇》。
滿江紅船江船之巨而堅實可重載者,曰滿江紅。
董《碧裡雜存》雲:明祖初得和陽,欲圖集慶,與徐達間行以觇之。
至江,直歲除,呼舟莫應。
有貧叟夫婦二人,舟甚小,欣然納之,曰:“日暮矣,明早渡江。
”因具雞黍留宿。
必阝之戰,屈蕩逐趙旃,得其甲裳。
又裙之有甲者耳。
帽頂《辍耕錄》記元大德間,有回回巨商賣紅剌石一塊于官,重一兩三錢,直中統鈔十四萬錠,用嵌帽頂上。
累朝皇帝正旦及天壽節大朝賀,則服用之。
又河南王蔔憐吉歹嘗郊行,天暖,欲易涼帽,左右捧笠侍。
風吹堕石上,跌碎禦賜玉頂,王不嗔責。
又有猴盜者(使所畜猴入人家竊物),在韶州旅邸,服繡衣,琢玉為帽頂。
又《元史》:仁宗為皇太子時,淮東宣慰使撒都獻七寶帽頂,卻之。
據此,則帽之有頂,元制已然。
《遼史·重元傳》:興宗賜重元四頂帽、二色袍。
則帽頂之制并始于遼也。
襪、膝、褲俗以男子足衣為襪,女子足衣為膝褲。
古時則女子亦稱襪,男子亦稱膝褲。
《左傳》不脫襪而登席。
《漢書》王生謂張釋之曰:“我襪解,為我結襪。
”此男子稱襪也。
《洛神賦》羅襪生塵,李白詩“兩足白如霜,不着鴉頭襪”,杜牧詠襪詩“纖纖玉筍裹春雲”,《道山新聞》娘以帛繞足,素襪舞其中。
此女子亦稱襪也。
秦桧死,高宗謂楊和王曰:“朕今日始免膝褲中置匕首矣。
”此男子亦稱膝褲也。
是以呂藍衍《言鲭》謂襪即膝褲。
然今俗襪有底,而膝褲無底,形制各别。
按《炙毂子》曰:三代謂之角襪,前後兩隻相成,中心系帶。
則古時襪之制,正與今膝褲同,豈古之所謂襪,本如今膝褲之制,後人改為有底,遂分其名,而一則稱襪,一則稱膝褲耶? 釘鞋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間多用釘鞋,不知起于何時。
按《舊唐書》德宗入駱谷,值霖雨道滑,衛士多亡歸朱Г,惟東川節度使李叔明之子升及郭儀之子曙、令孤建之子彰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輿,相與齧臂為盟,著釘鞋行┮,更控上馬,以至梁州。
釘鞋之名,始見于此。
《明史·禮志》:百官入朝遇雨,皆蹑釘靴,聲徹殿陛。
太祖曰:“古者入朝有履,唐始用靴,其令朝官為軟底皮鞋,冒于靴外,出朝則釋之。
”此又釘靴之見于記載者也。
眼鏡古未有眼鏡,至有明始有之,本來自西域。
張靖之《方州雜錄》雲:向在京師,于指揮胡<谷龍>寓見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廟賜物,如錢大者二,形色絕似雲母石,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而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細書,張此物加于雙目,字明大加倍。
近又于孫景章參政處見一具,試之複然。
景章雲:“以良馬易于西域賈胡,其名曰ㄊ逮。
”又郎瑛雲:少嘗聞貴人有眼鏡,老年人可用以觀書,予疑即《文選》中玉珧之類。
及霍子麒送一枚來,質如白琉璃,大如錢,紅骨鑲二片,可開合而折疊之。
問所從來,則曰:“甘肅番人貢至而得者。
”豐南禺曰:“乃活車渠之珠,須養之懷中,勿令幹,然後可。
予得之二十年無用”雲。
瑛,嘉靖時人,是知嘉靖時尚罕見也。
《吳瓠庵集》中有《謝屠公饋眼鏡》詩。
呂藍衍亦記明提學潮陽林某始得一具,每目力倦,以之掩目,能辨細書,其來自番舶滿加刺國,賈胡名曰雲。
則此物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自内府,或購之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今則遍天下矣。
蓋本來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後廣東人仿其式以水精制成,乃更出其上也。
劉《暇日記》: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晶承日照之,則見。
是宋時已知水晶能照物,但未知作鏡耳。
折扇高江村《天祿識餘》謂:今之折疊扇,初名聚頭扇,元時高麗始以充貢。
明永樂間稍效為之,今則流傳浸廣,團扇廢矣。
至于揮灑翰墨,則始于成化間雲。
《癸辛雜識》:倭人聚扇,用倭紙為之,雕木為骨,金銀花草為飾,并有作不肖之畫于其上者。
《七修類稿》亦謂,成化初高麗貢至朝,命仿制以答,複書格言以賜群臣,民間遂效而為之。
按陸深《春風堂随筆》雲:今之折扇,張東海以為貢于東夷,永樂間盛行于中國。
然予見南宋以來詠折扇者頗多,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即此也。
又按洪容齋《随筆》記朱新仲有折扇詩雲:“宮紗蜂趕梅,寶扇鸾開翅。
數折聚清風,一撚生秋意。
搖搖雲母輕,袅袅瓊枝細。
莫解玉連環,怕暮新花墜。
”張安世見而書諸扇。
又豐坊雲:家有趙彥所畫折扇。
金章宗題折扇詞雲:“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
”則折扇非始于元,蓋宋、金時已有之,特其時尚未盛行,民間猶多用團扇,是以陸放翁有“生绡裁扇又團團”及“團扇家家畫放翁”之詩。
直至永樂中,始盛行于中國耳。
馮時可《篷窗續錄》亦謂貢自東夷,永樂間乃盛行。
《客中閑談》又謂之撒扇,永樂中朝鮮貢至,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為之。
南方婦女猶用團扇,唯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亦用之矣雲。
又按昔人折扇有用絹者,陸俨山有楊妹子書折絹扇。
郎瑛又謂:墨骨泥金,起于日本雲。
南齊褚淵以腰扇障日。
《通鑒注》雲:腰扇佩之腰,今謂之折疊扇。
此恐誤,唐時尚未有折扇,何得六朝已有之?胡三省蓋以後世之物妄為附會耳。
竹夫人、湯婆子編竹為筒,空其中而竊其外,署時置床席間,可以憩手足,取其輕涼也,俗謂之竹夫人。
按陸龜蒙有《竹夾膝》詩,《天祿識餘》以為即此器也。
然曰夾膝,則尚未有夫人之稱。
其名蓋起于宋時。
東坡詩雲:“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又“聞道床頭惟竹幾,夫人應不解卿卿。
”自注雲:世以竹幾為竹夫人也。
又黃涪翁雲:趙于充示竹夫人詩,蓋涼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職,予為名曰青奴。
陸放翁亦有詩雲:“空床新聘竹夫人。
”羅《鶴林玉露》亦載李公甫谒真西山丐題,西山指竹夫人為題,曰“蕲春縣君祝氏,可封衛國夫人。
”公甫援筆立就,有雲:“保抱攜持,朕不忘五夜之寝;展轉反側,爾尚形四方之風。
”西山擊節。
又今人用銅錫器盛湯,置衾中暖腳,謂之湯婆子。
或以對竹夫人。
按此名雖不經見,然東坡有緻楊君素劄雲: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
然則此物亦起于宋,其名當亦已有之。
按範石湖有《腳婆》詩,則是時并有腳婆之稱也。
連枷農家登麥,必用連枷擊之。
按《國語》管仲對桓公曰:“農之用耒耜枷芟。
”韋昭注:枷,拂也,所以擊草也。
則三代已有之。
《癸辛雜識》引《王莽傳》東巡載耒,南載耨,西載钅至,北載拂。
師古注:拂音佛,以擊治禾,今謂之連枷。
此連枷之見于書傳者也。
然雲擊治禾,而周密亦謂打稻用之,是古人專以為禾稻之用。
今江南人惟用以打麥,而禾稻罕有用者。
宋慶曆初,知并州楊偕上所制钅弗連枷,诏藏之秘府。
又狄武襄亦以钅弗連枷破侬智高,則并用之為兵器矣。
按《天官書》亦作部及棒,又連枷也,見《玉篇》。
滿江紅船江船之巨而堅實可重載者,曰滿江紅。
董《碧裡雜存》雲:明祖初得和陽,欲圖集慶,與徐達間行以觇之。
至江,直歲除,呼舟莫應。
有貧叟夫婦二人,舟甚小,欣然納之,曰:“日暮矣,明早渡江。
”因具雞黍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