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辘轳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湘素雜記》謂鄭谷進退格,兩韻押某韻,兩韻又押某韻,如先押十四寒兩韻,再押十五删兩韻也。
然此體是雙出雙入,而非一進一退。
今按黃山谷《謝送宣城筆》詩雲:“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
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漫投墨客摹科鬥,勝與朱門飽蠹魚。
愧我初無草玄手,不将閑寫吏文書。
”此詩前二韻押七虞,後二韻押六魚,所謂雙出雙入也。
東坡《題南康寺重湖軒》詩曰:“八月渡重湖,蕭條萬象疏。
秋風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
岷峨千萬裡,投老得歸無。
”此詩以魚、虞二韻相間而押,所謂一進一退也。
《清波雜志》謂坡自跋律詩可用兩韻,而引李誠之《送唐子方》兩押山難字為證,不知誠之本用進退格耳。
回文詩回文詩,世皆以為始于蘇蕙然。
劉勰謂:回文所興,道原為始。
則非起于蘇蕙矣。
道原不知何姓何時人,按悔慶生注《文心雕龍》雲:宋有賀道慶,作四言回文詩一首,計十二句,從尾至首,讀亦成韻。
勰所謂道原,或即道慶之訛也?但道慶宋人,而蘇蕙苻秦人,則蕙仍在道慶前,而勰謂始自道原,意或當時南北朝分裂,蕙所作尚未傳播江南,而道慶在南朝實創此體,故以為首耳。
今道慶回文不傳,唯蕙詩見于記載,亦名《璇玑圖》,其序雲:前秦安南将軍窦滔與寵姬趙陽台之任,而遺其妻蘇蕙于家。
蕙織錦回文題詩二百餘首,成八百餘字,縱橫反複,皆為文章,名曰《璇玑圖》,寄滔。
滔感其意,仍迎蘇氏而遣陽台。
此回文之祖也。
《北史·邢臧傳》:臧與裴敬憲、盧觀等共讀《回文集》,臧獨先通。
《東觀餘論》雲:《璇玑圖》讀者惟曉外繞七言,至其中多不能讀。
少常沈公亦謂詞句脫落,讀不成文。
不知此詩本以五色織成,因以别三、四、五、七言之異,後人流傳,不複施采,故迷其句讀耳。
予在洛陽,于王晉玉處得程士南效此并申П之釋,而後曉然,是詩本不舛脫雲雲。
(李淑真《璇玑圖記》:璇玑者,天盤也;經緯者,星辰所行之道也;中流一眼者,天心也。
極星不動,蓋運轉不離一度之中,所謂居其所而斡旋之。
處中一方,太微垣也,乃疊字四言詩。
其二方,紫微垣也,乃四言回文。
二方之外,四正乃五言回文,四維乃四言回文。
三方之外,四正乃交手四言詩,其文則不回也;四維乃三言回文詩,可周流而讀者也。
)若蘭之後,罕有繼之者。
《隋書·王劭傳》:有人浴于黃鳳泉,得二白石,頗有文理。
劭遂附緻其文,以為字,複回互其字,作詩二百八十篇,奏之。
此蓋仿蘇蕙之體,而今不傳。
唐人惟皮、陸偶為之,宋以後則無人不作矣。
疊字詩疊字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等句,連用六疊,此為創體。
《滄浪詩話》謂:《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一連六句,皆用疊字,今人必以為句法重複,古詩正不當以此論也。
退之《南山》詩:“延延離又屬,叛還觐。
喁喁魚闖萍,落落月經宿。
りり樹牆垣,獻獻架庫廄。
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
敷敷花披萼,屋摧ニ。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起起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蓋亦仿此。
後人遂轉有以此為工,有一句疊三字者。
吳融《秋樹》詩雲“一聲南雁已先紅,槭槭凄凄葉葉同”是也。
有一句内連三字者,如劉駕雲“樹樹樹梢啼哓莺,夜夜夜深聞子規”是也。
有兩句連三字者,如白樂天雲“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玉聲”是也。
有兩句疊四字者,如柳子厚詩雲“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是也。
又宋人《詠西溪》雲“灣灣灣處複灣灣”,蔡禅師十元詩“了了了時無可了,元元元處亦須诃”,亦皆以此取奇,然不過全首中一句耳。
唯樂天《題天竺寺》詩雲:“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清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此則六句皆用疊字,更為創格,然尚不失為大方。
南宋惟楊誠齋《水月寺》詩“低低橋入低低寺,小小盆盛小小花,”又《紅錦黃花》詩雲“節節生花花點點,茸茸麗日日遲遲”,則已纖佻。
方回《石頭田》詩:“晝欲求一淘,有竈無竈煙。
夜欲求一榻,有屋無屋椽。
”頗峭辣可喜。
至如金人麻知幾《答何正卿》一首,(蠢蠢何等民,矯矯亢亢為守貞。
昂昂藏藏獨異俗,落落莫莫不厭貧。
歸欤歸欤且糊口,鳳兮鳳兮德衰久。
樂雲樂雲無弦琴,命乎命乎一杯酒。
匪鳝匪鲔故為藏,避言避色必也狂。
至道至剛秣吾馬:愛清愛淨修我牆。
用之舍之時所系,晉如摧如甯複計。
暖然凄然任春秋,優哉遊哉聊卒歲。
)元詩僧明本《松月》詩一首,(天有月兮地有松,可堪松月趣無窮。
松生金粉月生免,月抱明珠松化龍。
月照長空松挂衲,松回禅定月當空。
老僧笑指松頭月,松月何妨一處供。
)明人舒芬《春景》詩一首,(春風春日競春花,春水春山春景佳,新柳馬頭戀莺莺戀柳,好花迷蝶蝶迷花。
尋芳事入尋芳伴,買酒人投賣酒家。
去是路兮來是路,馬頭相對日頭斜。
)《堯山堂外記》載倭人過西湖詩一首,(天連泗水水連天,煙鎖孤村村銷煙。
樹繞藤蘿蘿繞樹,川通巫峽峽通川。
酒迷醉客客迷酒,船送行人人送船。
此會應難難會此,傳今話古古今傳。
)皆庸俗不足供噴飯矣。
聯句《雪浪齋日記》雲:退之聯句,古無此法,自退之斬新開辟。
範景文亦雲:昌黎聯句有跨句者,謂連作第二三句,如《城南》等作是也。
有一人一聯者,如《會合》、《遣興》等作是也。
有一人四句者,如《有所思》等作是也。
《漁隐叢話》則謂,謝宣城有聯句七篇,陶淵明有聯句一篇。
是六朝已有之。
然聯句究當以漢武柏梁為始。
《文心雕龍》曰聯句共韻,柏梁餘制是也。
今按六朝聯句,亦不止陶、謝二公。
《南史》:謝晦将被戮,與兄子世基聯句。
世基詩曰:“偉哉橫海鱗,壯矣垂天翼。
一旦失風水,翻為蝼蟻食。
”晦詩曰:“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
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
”梁元帝與武陵王紀交兵,帝為詩曰:“回首望荊門,驚浪且雷奔。
四鳥嗟長别,三聲悲夜猿。
”紀之子圓正被收在獄,乃連句曰:“水長二江急,雲生三峽昏。
願贳淮南罪,思報阜陵恩。
”又《沈懷文傳》:隐士雷次宗還廬江,何尚之設祖餞,文士畢集,為邊句詩,懷文所作尤美。
《北史》:薛孝通等在孝文帝前,以忠為韻,元翩曰:“聖主臨萬機,享世永無窮。
”孝通曰:“豈惟被草木,方亦乃昆蟲。
”元翌曰:“朝賢既濟濟,野苗又芄芄。
”帝曰:“君臣作魚水,書軌一華戎。
”孝通曰:“微臣信慶渥,何以答華嵩。
”此皆六朝人連句也,但其時曰連句,不曰聯句耳。
方勺《泊宅編》又引劉中壘謂:“泥中中露衛,二人名式微”之詩,蓋二人所作,以為聯句所起。
此未免附會。
至古人聯句,大概先分韻而後成詩。
梁武帝華光殿聯句,曹景宗後至,詩韻已盡,沈約以所餘競、病二字與之。
曰所餘二韻,則分韻後之所餘也。
《陳後主集》有《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鈎賦詠,逐韻多少,次第而用。
在座有江總、陸瑜、孔範等三人。
後主诏得迮格白易夕擲斥拆,諸人詩用韻與所得韻次前後正同,曾不攙亂。
可知古人聯句,先探鈎韻字,各據所得,循序賦之,正如後世韻格也。
(《杜集》中有《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又有《與李之芳宇文或三人聯句》,則唐人聯句亦不自昌黎始。
) 柏梁體漢武宴柏梁台,賦詩,人各一句,句皆用韻,後人遂以每句用韻者為柏梁體。
然柏梁以前,如漢高《大風歌》、荊卿《易水歌》,又如《靈寶謠》:“吳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隐居。
北上包山入靈墟,乃入洞庭竊禹書。
天地大文不可舒,此文長傳百六初。
若強取之喪國廬。
”可見此體已久之有之,不自柏梁始也。
但聯句之每句用韻者,乃不為柏梁體耳。
和韻劉貢父《詩話》:唐時赓和有次韻(先後無易),有依韻(同在一韻)。
如張文潛《離黃州》詩而和老杜《玉華宮》詩是也。
有用韻(用彼韻不必和),如韓吏部用皇甫陸渾“山火”之類是也。
又有和詩不和韻者,如賈至《早朝大明宮》之作,王維、岑參、杜甫皆有和章而不用其韻也。
次韻實始于元、白。
微之《上令孤相國書》雲:韻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居易能為詩,窮極聲韻,或千言,或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
小
《湘素雜記》謂鄭谷進退格,兩韻押某韻,兩韻又押某韻,如先押十四寒兩韻,再押十五删兩韻也。
然此體是雙出雙入,而非一進一退。
今按黃山谷《謝送宣城筆》詩雲:“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
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漫投墨客摹科鬥,勝與朱門飽蠹魚。
愧我初無草玄手,不将閑寫吏文書。
”此詩前二韻押七虞,後二韻押六魚,所謂雙出雙入也。
東坡《題南康寺重湖軒》詩曰:“八月渡重湖,蕭條萬象疏。
秋風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
岷峨千萬裡,投老得歸無。
”此詩以魚、虞二韻相間而押,所謂一進一退也。
《清波雜志》謂坡自跋律詩可用兩韻,而引李誠之《送唐子方》兩押山難字為證,不知誠之本用進退格耳。
回文詩回文詩,世皆以為始于蘇蕙然。
劉勰謂:回文所興,道原為始。
則非起于蘇蕙矣。
道原不知何姓何時人,按悔慶生注《文心雕龍》雲:宋有賀道慶,作四言回文詩一首,計十二句,從尾至首,讀亦成韻。
勰所謂道原,或即道慶之訛也?但道慶宋人,而蘇蕙苻秦人,則蕙仍在道慶前,而勰謂始自道原,意或當時南北朝分裂,蕙所作尚未傳播江南,而道慶在南朝實創此體,故以為首耳。
今道慶回文不傳,唯蕙詩見于記載,亦名《璇玑圖》,其序雲:前秦安南将軍窦滔與寵姬趙陽台之任,而遺其妻蘇蕙于家。
蕙織錦回文題詩二百餘首,成八百餘字,縱橫反複,皆為文章,名曰《璇玑圖》,寄滔。
滔感其意,仍迎蘇氏而遣陽台。
此回文之祖也。
《北史·邢臧傳》:臧與裴敬憲、盧觀等共讀《回文集》,臧獨先通。
《東觀餘論》雲:《璇玑圖》讀者惟曉外繞七言,至其中多不能讀。
少常沈公亦謂詞句脫落,讀不成文。
不知此詩本以五色織成,因以别三、四、五、七言之異,後人流傳,不複施采,故迷其句讀耳。
予在洛陽,于王晉玉處得程士南效此并申П之釋,而後曉然,是詩本不舛脫雲雲。
(李淑真《璇玑圖記》:璇玑者,天盤也;經緯者,星辰所行之道也;中流一眼者,天心也。
極星不動,蓋運轉不離一度之中,所謂居其所而斡旋之。
處中一方,太微垣也,乃疊字四言詩。
其二方,紫微垣也,乃四言回文。
二方之外,四正乃五言回文,四維乃四言回文。
三方之外,四正乃交手四言詩,其文則不回也;四維乃三言回文詩,可周流而讀者也。
)若蘭之後,罕有繼之者。
《隋書·王劭傳》:有人浴于黃鳳泉,得二白石,頗有文理。
劭遂附緻其文,以為字,複回互其字,作詩二百八十篇,奏之。
此蓋仿蘇蕙之體,而今不傳。
唐人惟皮、陸偶為之,宋以後則無人不作矣。
疊字詩疊字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等句,連用六疊,此為創體。
《滄浪詩話》謂:《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一連六句,皆用疊字,今人必以為句法重複,古詩正不當以此論也。
退之《南山》詩:“延延離又屬,叛還觐。
喁喁魚闖萍,落落月經宿。
りり樹牆垣,獻獻架庫廄。
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
敷敷花披萼,屋摧ニ。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起起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蓋亦仿此。
後人遂轉有以此為工,有一句疊三字者。
吳融《秋樹》詩雲“一聲南雁已先紅,槭槭凄凄葉葉同”是也。
有一句内連三字者,如劉駕雲“樹樹樹梢啼哓莺,夜夜夜深聞子規”是也。
有兩句連三字者,如白樂天雲“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玉聲”是也。
有兩句疊四字者,如柳子厚詩雲“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是也。
又宋人《詠西溪》雲“灣灣灣處複灣灣”,蔡禅師十元詩“了了了時無可了,元元元處亦須诃”,亦皆以此取奇,然不過全首中一句耳。
唯樂天《題天竺寺》詩雲:“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清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此則六句皆用疊字,更為創格,然尚不失為大方。
南宋惟楊誠齋《水月寺》詩“低低橋入低低寺,小小盆盛小小花,”又《紅錦黃花》詩雲“節節生花花點點,茸茸麗日日遲遲”,則已纖佻。
方回《石頭田》詩:“晝欲求一淘,有竈無竈煙。
夜欲求一榻,有屋無屋椽。
”頗峭辣可喜。
至如金人麻知幾《答何正卿》一首,(蠢蠢何等民,矯矯亢亢為守貞。
昂昂藏藏獨異俗,落落莫莫不厭貧。
歸欤歸欤且糊口,鳳兮鳳兮德衰久。
樂雲樂雲無弦琴,命乎命乎一杯酒。
匪鳝匪鲔故為藏,避言避色必也狂。
至道至剛秣吾馬:愛清愛淨修我牆。
用之舍之時所系,晉如摧如甯複計。
暖然凄然任春秋,優哉遊哉聊卒歲。
)元詩僧明本《松月》詩一首,(天有月兮地有松,可堪松月趣無窮。
松生金粉月生免,月抱明珠松化龍。
月照長空松挂衲,松回禅定月當空。
老僧笑指松頭月,松月何妨一處供。
)明人舒芬《春景》詩一首,(春風春日競春花,春水春山春景佳,新柳馬頭戀莺莺戀柳,好花迷蝶蝶迷花。
尋芳事入尋芳伴,買酒人投賣酒家。
去是路兮來是路,馬頭相對日頭斜。
)《堯山堂外記》載倭人過西湖詩一首,(天連泗水水連天,煙鎖孤村村銷煙。
樹繞藤蘿蘿繞樹,川通巫峽峽通川。
酒迷醉客客迷酒,船送行人人送船。
此會應難難會此,傳今話古古今傳。
)皆庸俗不足供噴飯矣。
聯句《雪浪齋日記》雲:退之聯句,古無此法,自退之斬新開辟。
範景文亦雲:昌黎聯句有跨句者,謂連作第二三句,如《城南》等作是也。
有一人一聯者,如《會合》、《遣興》等作是也。
有一人四句者,如《有所思》等作是也。
《漁隐叢話》則謂,謝宣城有聯句七篇,陶淵明有聯句一篇。
是六朝已有之。
然聯句究當以漢武柏梁為始。
《文心雕龍》曰聯句共韻,柏梁餘制是也。
今按六朝聯句,亦不止陶、謝二公。
《南史》:謝晦将被戮,與兄子世基聯句。
世基詩曰:“偉哉橫海鱗,壯矣垂天翼。
一旦失風水,翻為蝼蟻食。
”晦詩曰:“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
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
”梁元帝與武陵王紀交兵,帝為詩曰:“回首望荊門,驚浪且雷奔。
四鳥嗟長别,三聲悲夜猿。
”紀之子圓正被收在獄,乃連句曰:“水長二江急,雲生三峽昏。
願贳淮南罪,思報阜陵恩。
”又《沈懷文傳》:隐士雷次宗還廬江,何尚之設祖餞,文士畢集,為邊句詩,懷文所作尤美。
《北史》:薛孝通等在孝文帝前,以忠為韻,元翩曰:“聖主臨萬機,享世永無窮。
”孝通曰:“豈惟被草木,方亦乃昆蟲。
”元翌曰:“朝賢既濟濟,野苗又芄芄。
”帝曰:“君臣作魚水,書軌一華戎。
”孝通曰:“微臣信慶渥,何以答華嵩。
”此皆六朝人連句也,但其時曰連句,不曰聯句耳。
方勺《泊宅編》又引劉中壘謂:“泥中中露衛,二人名式微”之詩,蓋二人所作,以為聯句所起。
此未免附會。
至古人聯句,大概先分韻而後成詩。
梁武帝華光殿聯句,曹景宗後至,詩韻已盡,沈約以所餘競、病二字與之。
曰所餘二韻,則分韻後之所餘也。
《陳後主集》有《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鈎賦詠,逐韻多少,次第而用。
在座有江總、陸瑜、孔範等三人。
後主诏得迮格白易夕擲斥拆,諸人詩用韻與所得韻次前後正同,曾不攙亂。
可知古人聯句,先探鈎韻字,各據所得,循序賦之,正如後世韻格也。
(《杜集》中有《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又有《與李之芳宇文或三人聯句》,則唐人聯句亦不自昌黎始。
) 柏梁體漢武宴柏梁台,賦詩,人各一句,句皆用韻,後人遂以每句用韻者為柏梁體。
然柏梁以前,如漢高《大風歌》、荊卿《易水歌》,又如《靈寶謠》:“吳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隐居。
北上包山入靈墟,乃入洞庭竊禹書。
天地大文不可舒,此文長傳百六初。
若強取之喪國廬。
”可見此體已久之有之,不自柏梁始也。
但聯句之每句用韻者,乃不為柏梁體耳。
和韻劉貢父《詩話》:唐時赓和有次韻(先後無易),有依韻(同在一韻)。
如張文潛《離黃州》詩而和老杜《玉華宮》詩是也。
有用韻(用彼韻不必和),如韓吏部用皇甫陸渾“山火”之類是也。
又有和詩不和韻者,如賈至《早朝大明宮》之作,王維、岑參、杜甫皆有和章而不用其韻也。
次韻實始于元、白。
微之《上令孤相國書》雲:韻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居易能為詩,窮極聲韻,或千言,或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