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國安輯餘衆。

    此二人本高麗、百濟之君,被擒入朝,至是遣還,遂世有其國,則亦一大事也,而《新書》不書。

    聖曆二年初為寵臣張易之、昌宗置控鶴府,尋改為奉宸府,班在禦史大夫下,二幸臣之見于本紀始此,《新書》亦不書。

    中宗即位在東都,神龍二年正月始獲武後靈駕還長安,《新書》亦不書。

    睿宗景雲元年追廢韋後為庶人,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此國法所當書者,《新書》不書(《新書·中宗紀》謂帝崩由韋後及安樂公主進鸩,而《安樂公主傳》反不明書其事)。

    玄宗開元十三年初置廣騎,此為府兵變制之始。

    十七年八月五日上誕辰,百僚請以為千秋節,此後世誕日置節之始。

    二十四年始移考功貢舉遣禮部侍郎主之,此為侍郎知貢舉之始。

    二十八年以壽王妃楊氏為女道士,号太真,此為納楊妃之始。

    二十九年以幽州節度副使安祿山為平盧軍節度使,押兩番、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此為寵任祿山之始。

    天寶九載祿山進封東平郡王,節度使封王自此始。

    十三載祿山奏立功将士,請超授告身,于是權将軍者五百馀人,中将者二千馀人,此見祿山權寵之極。

    十五載肅宗即位靈武,上皇在蜀,使韋見素、房、崔渙赍冊書及傳國玺至,此亦肅宗正位大事。

    《新書》皆不書。

    至德二載上皇還自蜀,肅宗奉迎,父子相見,臣民悲喜之狀,《舊書》最詳,《新書》盡删之。

    此等事不于本紀詳叙,将于何處紀述耶?又《通鑒》:肅宗借回纥兵收京師,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玉帛子女歸回纥。

    ”及收長安,葉護欲如約,元帥廣平王拜于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守。

    願至東京如約。

    ”葉護即從命,百姓軍士皆泣曰:“廣平王真華夷主也。

    ”此正見代宗為太子時能屈己為民,有君人之量,宜于《代宗紀》内詳叙,而《新書》不載。

    代宗廣德二年,宰臣及内侍魚朝恩與吐蕃盟于興唐寺。

    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朱滔、王武俊、田悅、李希烈各僭号稱王,相連為逆。

    此何等大事,而《新書》皆不書。

    此皆《新書》之過求簡淨而失之太略者也。

    又按《舊書》本紀,穆宗以前尚稍存書法,穆宗以後竟似腐爛朝報,凡内而拾遺、補阙,外而刺史、觀察,其遷黜生卒亦一一書之,真不成史體。

    又如李紳、李德裕以吳湘獄坐貶,《宣宗紀》内叙此案幾三千字,尤屬蕪穢。

    《新書》懲其太煩,乃别為體例,隻書宰相之除拜罷免,而方鎮惟軍亂易帥則書之,其他則否,是以紀載簡嚴,絕無冗沓。

    然其例亦有時而窒礙者。

    如《文宗紀》太和元年诏橫海節度烏重幸讨李同捷,十一月又雲橫海節度使李寰讨李同捷,蓋重幸卒,以宮授李寰,使讨賊也。

    《新書》不載生卒,則一橫海也,忽而重幸,忽而李寰,觀者不幾瞀亂耶?宰相之除拜罷免,既在所必書矣,會昌元年二月以李紳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大中七年以鄭朗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以及蔣伸、高璩、劉邺、王铎、崔彥昭等之入相,皆一概不書,則并自創之例亦更多删削,未免太簡矣。

    至于各帝诏命及唐初九錫文、禅位诏,《舊書》一一載之,累幅不盡,《新書》盡從删卻,一洗繁蕪,此則仿《南、北史》體例,又不可以太略議之也。

    然《舊書》亦有失之略而《新書》補其所未及者。

    高祖起兵,本非素志,乃太宗與劉文靜、裴寂定謀,後因寂以告高祖,并以晉陽宮人私侍事迫之,高祖乃從。

    是太宗本謀不可沒也,觀劉文靜等傳可見。

    《舊書》于高祖、太宗本紀絕不叙及,《新書》獨詳之。

    《舊書》叙高祖起兵時隋室大亂,但雲是時群盜蜂起,《新書》則曆叙劉武周、林士宏等四五十人,一則見當時群盜鼎沸,一則群盜内魁傑者可量為立傳,其馀則第見姓名于此而可不必一一立傳,是雖繁而實簡也。

    《舊書》但以“群盜蜂起”四字括之,而列傳中仍不為一一立傳,則諸反者大半不見姓名,成何記載耶?又順宗嗣位不數月即傳位,臨禦日淺,本無事可紀。

    而其為太子時,身曆危疑,幾于廢黜,賴李泌調護得免。

    及沮裴延齡、張渠牟等入相之事,韓愈所謂天下陰受其福者。

    又德宗時宮市之弊最甚,順宗太子,欲谏之,王叔文曰:“恐有小人間之,謂殿下收群情。

    ”太子謝曰:“非先生不聞此言。

    ”此亦見其留心時事,并樂聽谏言之德。

    又《朱Г傳》:Г圍奉天,德宗危甚,皇太子督兵苦戰,賊乃敗。

    是順宗為太子時多有可紀,自應總叙以見其為人。

    乃《舊書》并無一字。

    穆宗未為太子時,吐突承璀欲立豐王恽,而恽母賤,不當立,乃立穆宗為太子。

    憲宗崩,陳弘志殺承璀及恽,穆宗始即位。

    《舊書》亦不載。

    他如武後永昌元年以薛懷義為新平道大總管,延載元年又以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至令鳳閣侍郎李昭德為長史,鸾台侍郎蘇味道為司馬,此見武後寵幸懷義之極。

    而《舊書》俱不書。

    天寶十四載顔真卿起兵河北讨安祿山,張巡起兵與賊戰雍丘,及永王反于丹徒,至德三載郭子儀等九節度之師有魚朝恩為觀軍容使,及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殺安慶緒,此亦皆當時大事,而《舊書》一概不書,此又《舊書》之疏略也。

     《舊唐書》多國史原文《舊唐書·武士傳》贊雲:載窺他傳,過為褒詞,慮當武後之朝,佞出敬宗之筆,凡涉虛美,削而不書。

    是修史時未嘗無别擇,乃仍有全抄舊文而未加勘訂者。

    如《唐臨傳》雲:臨孫紹為給事中,先天二年,今上講武骊山,紹以修儀注不合旨坐斬。

    時今上既怒,乃坐紹于纛下,李邈遽請宣旨斬之。

    按先天乃睿宗年号,所謂“今上”,據《新唐書》則玄宗事也,蓋玄宗時方為太子講武也。

    又《徐有功傳》雲:有功沒後,中宗既贈越州刺史,今上踐祚,窦希請以己官讓有功子忄侖,以報舊恩澤。

    《王上金傳》亦有“今上”字,皆謂玄宗也。

    《窦威傳》:窦氏自武德至今,再為外戚,一品三人,三品以上三十馀人,尚主者八人,女為王妃六人。

    其所謂“今”,亦謂開元時也。

    可見此四傳皆玄宗時國史原文,故曰今上也。

    《陳少遊傳》:代宗益厚待少遊,上即位,累加尚書。

    所謂“上”者,德宗也。

    《曲環傳》:環以戰功加特進太常卿,上初嗣位,土番入寇,環又破之。

    所謂“上”者,亦德宗也。

    此又皆德宗時國史原文也。

    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