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言殺,則但似廢而已。

    《新書》則書皆殺之。

    史思明既降後,至德三載(即乾元元年)四月複反,舊書不書,但于是年十二月書安慶緒被王師所圍,求援于思明,思明援之,複陷魏州,一似思明未嘗反,因慶緒求援而反者。

    《新書》則于是年夏四月先書史思明殺範陽節度副使烏承恩以反,而後書援慶緒之事。

    又唐自穆宗以後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

    如武宗之立,由仇士良乘文宗不豫矯诏立之也。

    乃《舊書·文宗紀》雲:正月,上不康,诏立親弟颍王為皇太弟,權勾當軍國事,皇太子成美複為陳王。

    竟似出于文宗之意矣。

    宣宗之立,亦由馬元贽乘武宗不豫立為皇太叔也。

    《舊書》亦但雲遺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竟似武宗憑幾之诏矣。

    懿宗之立,亦由王宗實、丌元實矯诏所立也。

    《舊書》但雲宣遺诏立為太子。

    昭宗之立,亦由楊複恭當僖宗既崩,率兵迎立之。

    《舊書》但雲上暴疾,宣诏立弟壽王傑為皇太弟,是夕帝崩,皇太弟即位,則更似授受得其正矣,此等大事,皆不據實直書,何以示懲戒耶!《新書》一一著之,此皆《新書》書法之過于舊書者也。

    然《新書》書法亦有可議者。

    《舊書》書秦王與薛舉戰,敗績。

    《新書》不言秦王,但雲劉文靜及薛舉戰于泾州,敗績,以是時秦王卧病,文靜主戰而敗故也。

    然軍令責在主帥,豈得委之偏佐乎?既據實書偏佐主戰而敗矣,則偏佐之有功者亦應據實書其姓氏,乃貞觀四年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生擒颉利可汗,《新書》則書李靖俘颉利可汗以獻,而張寶相不書,以靖為主帥故也。

    參之劉文靜書法,不幾自亂其例耶?又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反,魯炅與賊将武令戰氵蚩水,敗績;哥舒翰與賊将崔乾戰靈寶,敗績。

    皆非與祿山戰也,而《新書》皆書與祿山戰。

    至德元年房與賊将安守忠戰陳濤斜,敗績,《新書》亦書與祿山戰。

    賊将阿史那承慶破颍州,執太守薛願,《新書》亦書祿山執薛願。

    及郭子儀敗賊将崔乾于潼關,則又書崔乾而不書祿山,則《新書》書法亦未劃一也。

    又《新書》于緻仕、丁憂、降黜皆書曰罷。

    劉仁軌、許敬宗等緻仕皆書罷,房玄齡以母憂去職亦書罷,姚元之出為刺史亦書罷,武三思辭司空,武攸暨辭司徒,亦書罷,遂使善去者與降革無異,何其漫無分别耶?又房玄齡以丁憂去職,未幾起複,《舊書》書法甚明。

    《新書》則于其丁憂也,但書房玄齡罷,繼又書玄齡起複,起複者,不終喪而授以官也,今但先書罷,則起複二字有何來曆耶?《舊書》:神龍三年七月,皇太子重俊與羽林将軍李多祚等率兵誅武三思、武崇訓,遂引兵自肅章門入。

    帝登玄武樓臨軒谕之,衆散去,遂殺多祚。

    重俊出奔,為部下所殺。

    是誅三思、崇訓後乃敗也。

    《新書》但雲皇太了以羽林兵誅武三思,不克死亡,則似三思等未被殺者,此又《新書》過于好簡之過也。

    《舊書》:元和五年定州将楊伯玉為亂,拘行軍司馬任迪簡。

    别将張佐元殺伯玉,迪簡謀歸朝,三軍懼,乃殺佐元。

    是為亂者乃伯玉,非佐元也。

    而《新書》雲義武兵馬使張佐元反,伏誅,則竟似佐元為亂首矣。

    《新書·張弘靖傳》:劉總以所部内屬,诏以弘靖充盧龍節度使。

    弘靖至幽州,不能協軍情,為所囚。

    數日,軍士稍悔,詣弘靖謝,願改心事之。

    弘靖不答,衆曰:”公不赦我矣!“遂取朱克融為留後。

    是軍吏之囚弘靖在先,立克融在後也。

    乃《新書》本紀書盧龍軍兵馬使朱克融囚其節度使張弘靖以反,則又紀、傳之自相牾也。

    又鎮州軍亂,節度使田弘正遇害,軍中推牙将王廷湊為留後。

    《新書》本紀書成德軍大将王廷湊殺其節度使田弘正以反,蓋《新書》之意專歸罪于據位者。

    然首謀作難與乘機攘據究屬有間,若一概書為亂首,何以别于李茂勳等之逐帥竊據者耶?此又《新書》之錯誤也。

    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為其牙将陳仙奇所鸩,仙奇以淮西歸朝,诏以仙奇為淮西節度使。

    六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仙奇,自稱留後,诏即以少誠知節度留後。

    乃《舊書》于少誠殺仙奇一事并不書,但雲以淮西兵馬使吳少誠為蔡州刺史知節度留後,則仙奇何往耶?《新書》既書吳少誠殺其節度使陳仙奇,自稱留後矣,而于李希烈之死,但書李希烈伏誅,而不書仙奇殺之之事,則仙奇之為節度,因何授耶?此則《新、舊書》兩失之矣。

     《新、舊唐書》本紀繁簡互有得失《舊書》主于詳明,《新書》主于簡括。

    即如二十一帝紀,《舊書》幾三十萬字,《新書》僅九萬字,此其大較也。

    然《舊書》本紀凡生殺予奪之事皆略見其所由,而《新書》則必一一考之列傳而後見,此亦兩書之各有得失者也。

    今即以本紀觀之,《舊書》于太宗為秦王時,降薛仁杲,破宋金剛,走劉武周,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敗劉黑闼,皆詳叙其武功,正見太宗年少英武,算無遺策。

    《新書》乃各以數語括之,雖本紀體貴簡嚴,然登極後命将出師,皆有主帥任其功罪,自可于各列傳見之,未登極以前身為總帥,不詳叙于紀内,将叙于何處耶?前史于漢高成臯、廣武之戰,光武昆陽、邯鄲之戰,未嘗不詳叙也。

    又《舊書》武德元年追谥隋太上皇為炀帝,此大事也,而《新書》不書。

    是年李密舊将徐世以黎陽及河南十郡降,賜姓李氏,此為世入唐之始。

    三年,秦王大破宋金剛,僞總管尉遲敬德降,此為敬德入唐之始。

    《新書》亦不書。

    秦王擒窦建德、王世充,獻俘京師,斬建德于市,流世充于蜀。

    《新書》但言建德伏誅,而流世充不書。

    貞觀四年李靖大破突厥,獲隋皇後蕭氏及炀帝之孫正道,送至京師。

    《新書》但書破突厥,而不書獲蕭後等事。

    是年帝與群臣論“隋文帝疑群臣不可信,故事多專決,朕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以一人之慮?惟當選天下之才,委任責成,各盡其用,庶幾于理也。

    ”《舊書》書之,正見太宗緻治之本,《新書》亦不書。

    十六年,诏複隐王建成為隐太子,改封海陵刺王元吉為巢刺王,此為慚德之悔。

    是歲高麗大臣蓋蘇文弑其君高武,此為征高麗之由。

    《新書》皆不書。

    高宗鹹亨元年追王武士,葬其妻,令文武宮及外命婦送至便橋,此見武後權寵漸盛,《新書》亦不書。

    儀鳳二年,遣高麗王藏為朝鮮郡王,扶餘隆為帶方郡王,各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