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園先生自傳

關燈
仍未減少。

    故友中有勸他入京投故舊謀差遣底,有勸他回廣東去底。

    當時廣東省長某,為先生任陽春知縣時所招撫底一人。

    柯參對幕客彭華絢先生在省公署已得要職,函召先生到廣州,說省長必能高位報他。

    先生對家人說:『我最恨食人之報,何況他從前曾在我部屬,今日反去向他讨噉飯地,豈不更可恥嗎』?至終不去。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移居大岸頂。

    四月,因廈門日本領事底邀請,回台參與「台灣勸業共進會」,複與舊友周旋數月。

    因遊關嶺,輕便車出軌,先生受微傷,在台南休養。

    那時,蘇門答拉棉蘭城華僑市長張鴻南先生要聘人給他編輯服官三十五年事略,林叔臧先生薦先生到那裡去;先生遂于重陽日南航。

    這樣工作預定兩年,而報酬若幹并未說明。

    先生每月應支若幹既不便動問,又因隻身遠行,時念鄉裡,以此居恒郁郁,每以詩酒自遣。

    加以三兒學費、次女嫁資都要籌措,一年之間,精神大為沮喪;扶病急将「張君事略」編就,希望能夠帶些酬金回國。

    不料歐戰正酣,南海航信無定,間或兩月一期。

    先生候船久,且無所事,越縱飲;因啖水果過多,得痢疾。

    民國六年舊曆十一月十一日(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醜時卒于寓所,壽六十三歲。

    林健人先生及棉蘭友人于市外買地數弓,把先生遺骸安葬在那裡。

     先生生平以梅自況,酷愛梅花,且能為它寫照。

    在他底題畫詩中,題自畫梅花底詩占五分之三。

    對人對己,并不裝道學模樣。

    在台灣時發起「崇正社」,以「崇尚正義」為主旨;時時會集于竹溪寺,現在還有許多社友。

    他底情感真摯,從無虛飾。

    在本集裡,到處可以看出他底深情。

    生平景仰蘇、黃,且用「山谷」二字字他底諸子。

    他對于新學追求甚力,凡當時報章雜志,都用心去讀;凡關于政治和世界大勢底論文,先生尤有體會底能力。

    他不怕請教别人,對于外國字有時問到兒輩。

    他底詩中用了很多當時底新名詞,并且時時流露他對于國家前途底憂慮,足以知道他是個富于時代意識底詩人。

     這「留草」是從先生底「未定本」中編錄出來。

    割台以前底詩詞多半散失,現存底都是由先生底記憶重寫出來,因而寫詩底時間不能斷定。

    本書底次序,是比較詩底内容和原稿底先後編成底。

    還有原稿删掉而編者以為可以存底,也重行鈔入;原稿殘缺或文句不完底,便不錄入。

    原稿更改或拟改底字句,便用其中編者以為最好的。

    但删補總計不出十首,仍不失原稿底真面目。

    在這「留草」裡,先生曆年所作以壬子年(民國元年)為最多,其次為丙辰年(民國五年)。

    所作最多為七律,計四百七十五首;其次七絕三百三十五首,五律一百三十二首,五絕三十八首,五古三十五首,七古二十三首,其它二首,總計一千零三十九首。

    在「留草」後面附上「窺園詞」一卷,計五十九阕。

    詞道,先生自以為非所長,所以存底少。

    現在所存底詞都是先生在民國元年以後從舊日記或草稿中選錄底,所以也沒有次序;次序也是編者定底。

     自先生殁後,親友們便敦促刊行他底詩草。

    民國九年我回漳州省母,将原稿帶上北京來。

    因為當時所入不豐,不能付印;隻鈔了一份,将原稿存在三兄敦谷處。

    民國十五年秋,革命軍北伐武昌,飛機彈毀敦谷住所,家中一切皆被破壞;事後于瓦礫場中搜出原稿完整如故,我們都非常喜歡。

    敦谷于十五年冬到上海,在那裡将這全份稿本交給我。

    這幾年來每想精刊全書,可惜限于财力,未能如願。

    近因北京頻陷于危,怕原稿化成劫灰;不得已,草率印了五百部。

    出版底時候,距先生殁已十六年;想起來,真對不起他。

    這部「留草」底刊行,承柯政和先生許多方面的幫助,應當在這裡道謝。

     作傳,在原則上為編者所不主張。

    但上頭底傳隻為使讀者了解詩中底本事與作者底心境而作,并非褒揚先人底行述或哀啟。

    所以前頭沒有很恭敬的稱呼,也沒請人「頓首填諱」;後頭也不加「泣血稽颡謹述」。

    至于「傳」中所未舉出底,即與詩草内容沒為什麼關系或詩注中已經詳說底事情,讀者可以參看先生底「自定年譜」。

    「年譜」中底「台灣大事」與「記事」中底存詩統計,也是編者加入底。

     民國二十二年,許贊坤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