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園先生自傳

關燈
二月,委辦順德縣清鄉事務,随即委解京饷。

    丙午、丁未(一九○六~○七)兩年間可以說是先生在宦途上最不得意底時候,他因此自号「春江冷宦」。

    從北京回廣州過香港,有人告訴他陽江越獄主犯利亞摩與同伴都在本島當勞工,勸他請省府移文逮捕歸案。

    先生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所以追捕逃犯,是怕他們出去仍為盜賊害民。

    現在他們既然有了職業,當要給他們自新底機會,何必再去捕殺他們呢!況且我已為他們擔了處分,不忍再藉他們底脂血來堅固自己底職位。

    任他們自由罷』。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五月,赴三水縣任。

    三年之中,力除秕政。

    向例:各房吏目都在各房辦公,時間無定;甚至一件小案,也得遷延時日。

    先生乃于二堂旁邊設縣政辦公室,每日集諸房吏在室内辦公,自己也到室簽押;舞弊底事頓減,人民都很愉快。

    縣中巨紳,多有豢養世奴底陋習,先生嚴禁販賣人口,且促他們解放群奴;因此與多數紳士不協,辦事甚形棘手。

    縣屬巨姓械鬥,鬧出人命,先生秉公辦理;兩造争獻賄賂,皆被嚴辭謝絕。

    他一生引為不負國家底兩件事:一是除民害,一是不愛錢。

    「和耐公六十初度」,便是他底自白之一。

    當時左右勸他受兩造賂金,既可以求好巨紳,又可以用那筆款去買好缺或過班。

    賄賂公行是三十年來公開的事情,拜門、鑽營、饋贈是官僚升職底唯一途徑;先生卻恨這些事情,不但不受賄,并且嚴辦說項底人。

    他做了十幾年官,未嘗拜過誰底門,也未曾為求差、求缺用過一文錢。

    對于出仕底看法,他并不從富貴着想;他嘗說:『一個人出仕,不做廊廟宰,當做州縣宰。

    因為廊廟宰親近朝廷,一國大政容我籌措;州縣宰親近人民,群衆利害容我乘除。

    這兩種才,是真能為國效勞底宰官』。

    他既為公事得罪幾個巨紳,便想辭職;會授電白縣,乃卸事回省。

    将就新任,而武昌革命軍起,一月之間,閩、粵響應。

    先生得漳州友人電召回漳,被舉為革命政府民事局長。

    不久,南北共和,民事局撤銷;先生乃退居海澄縣屬海滄墟,号所居為「借滄海居」。

     住在海滄并非長策,因為先生全家所存現款隻剩那用東西向汕頭交通銀行總辦押借底五百元。

    從前在廣州,凡有需要,都到子榮先生令嗣梅坡先生行裡去融通;在海滄,卻是舉目無親,他底困難實在難以言喻。

    陳梧岡先生自授秘魯使臣後,未赴任,蟄居廈門;因清鼎革,想邀先生落發為僧,或于虎溪岩邊築室隐居。

    這兩事都未成功,梧岡先生不久也謝世了。

    台灣親友請先生且回故鄉,先生遂帶着叔午、叔未同行。

    台南南莊山林尚有一部分是先生底産業,親友們勸他遣一兩個兒子回台入日籍,領回那一大片土地。

    叔未本有日籍,因為他是庶出,先生不願将這産業全交在他底手裡,但在大陸諸子又沒有一個願意回鄉入籍。

    先生于是放棄南莊山林,将所餘分給留台族人,自己仍然回到廈門。

    在故鄉時,日與詩社諸友聯吟,住在親戚吳筱霞先生園中。

    馬公廟「恂園」前曾賃給日本某會社為宿舍,家人仍住前院;這時因為修築大道,定須拆讓。

    先生還鄉,眼見他最愛底梅花被移、舊居被夷為平地、「窺園」一部份讓與他人,那又何等傷心呢! 「借滄海居」地近市集,不宜居住,家人乃移居龍溪縣屬石美黃氏别莊。

    先生自台南回國後,境遇越苦;恰巧同年舊友張元奇先生為福建民政長,招先生到福州。

    張先生意思要任他為西路觀察使,他辭不勝任,請任為龍溪縣知事。

    這仍是他「不做廊廟宰,當做州縣宰」底本旨。

    他對民國前途很有希望,但不以武力革命為然。

    這次正式為民國官吏,本想長做下去;無奈官範、民風越來越壞,豪紳劣民動藉共和名義,牽制地方行政。

    就任不久,因為禁止私鬥和勒拔煙苗事情為當地豪劣所忌,捏詞上控先生侵吞公款;先生因請卸職查辦。

    省府查不确,諸豪劣畏罪,來求先生免予追究;先生于談笑中表示他底大度。

    從此以後,先生便決計不再從政了。

     卸任後,兩袖清風,退居漳州東門外管厝巷。

    諸子中,有些學業還未完成,有些雖能自給,但也不很豐裕。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林叔臧先生組織詩社,聘先生為社友,月給津貼若幹;以此,先生個人生活稍裕,但家境困難